文章吧手机版
疾病的隐喻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1-01-18 03:29: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疾病的隐喻经典读后感有感

  《疾病的隐喻》是一本由苏珊·桑塔格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无盘)图书,本书定价:15.00,页数:16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疾病的隐喻》精选点评:

  ●仍是延续《反对阐释》的思路,反对作为一种疾病作为一个词而被赋予本质之外的所指,不管是道德上的还是心理上的。书最大的意义可能就在于抽象出来的这种看待问题的思路,不仅可用于疾病,亦可推之一切,所以仍是“反对阐释”。虽然跟她的个人经历有关,但这种写作思路根本就是福柯附体了…

  ●桑塔格两篇文章主要写了三种疾病的不同角度对比,总而言之可以大致概括为:疾病本身就是疾病,隐喻使它妖魔化,利用隐喻让它在各种方面(文学、政治、社会文化)都得到作用,除了病人本身。

  ●雖然桑塔格強調了並非隱喻,但批評還是顯得溫和。尤其是指向「浪漫」的靶子,箭鏃則是大量的文學作品。(其中肺結核的說明)其中不乏病的浪漫化與病人人格、療養進程的浪漫化。從「癌症是恶魔般的妊娠」到「艾滋病成了每一個人的特洛伊木馬」,從身體的的隱憂和致命到道德上的影射,從發病時間序列的建構(梅毒、艾滋病)到[空間]身體地理的疾病(癌症),這些分野倒都很有意思。

  ●关于结核病、癌症、梅毒、麻风病、小儿麻痹、艾滋病和瘟疫的隐喻分析太精彩,译者程巍所加的关于中国的译注非常棒。

  ●诚如序言所说,在作为意识形态修辞学的大叙事的压迫下,词与物、现象与本质发生分裂,留下词不达意的泡沫,而狙击某一特定事物的小叙事(如桑塔格对疾病与隐喻的追逐),则迫使词语回到事物、现象回到本质。我想,这就是我如此喜欢这类“一头扎进去的批评”的原因。当然,这一本的语言密度和信息量并不是很高,读起来没有太多阻塞和给人思考回味的余地。

  ●欧洲近现代文化、文学、政治哲学中的忧郁、感伤、自恋形象。结核、精神错乱、麻风、梅毒、艾滋、儿麻等的文化隐喻。恐惧创伤之生灭,神义科学人性之纠缠,社会个体他者之勾连。译序酣畅。译注细致(P57给跪)

  ●好啰嗦,不知道中心思想是啥...

  ●疾病是个很好的切入点,不过由于篇幅的原因,和《疯癫与文明》、《洁净与危险》相比稍弱。不过对癌症、结核病、瘟疫、艾滋、麻风的隐喻核心意义的抓取还是很有洞察力。

  ●没有小标题看着好乱…而且由于文化差异并不能对西方的肺结核fetish感同身受。这边如果真的有那种狂霸酷屌跩的神秘病,大概都是心理疾病吧,抑郁症之类的。研究文学批评的可以看看这个书。

  ●角度很妙。有不少可以探究的点:天朝一贯以来“毒瘤”的政治隐喻,扩散性疾病在现代科幻作品中的角色,异己与感染源、不洁的联系,还有政体与人体的相互借喻…… 此外感觉十年过去桑塔格的文风依然散漫,很多地方絮絮叨叨不知道是不是刻意为之。读的时候不停想起时光队伍。

  《疾病的隐喻》读后感(一):她真凌厉

  桑塔格的书,以前读过的是论摄影。这本更好。这个女人,长得男人相,思想也凌厉。

  《疾病的隐喻》两个晚上看完了。让书店去找了《反对阐释》。她和福柯还是不一样的。虽然都在思考词与物的关系。

  《疾病的隐喻》读后感(二):假如隐喻被破解

  假如疾病的隐喻被破解之后,或者说人们足以消化这样先进的观念的时候,医学人类学就会粉墨登场,人类的卫生观念将会前进一大步,大众或者会以全新的眼光看待癌症、艾滋病等绝症。但现在还只是一个开端。不过医学人类学的书籍和研究已经如火如荼

  《疾病的隐喻》读后感(三):书摘:一些记录

  哈哈哈多么恳切的吐槽

  《疾病的隐喻》读后感(四):半本小书

  第一章讲,在疾病语境中,疾病附带的隐喻,比如肺结核曾经象征着多愁善感、时而热情时而消沉,癌症现在意味着蛮不讲理的死亡恐惧。写得很好。

  第二章讲,在一般语境中,疾病语词的隐喻,即疾病的隐喻的隐喻。写得很差,牵强,不成立。

  所以这本小品之作只是半本书。看看作者的方法,了解这种在随处潜行的隐喻现象,给自己多一条思路,其他没什么了。

  《疾病的隐喻》读后感(五):症是病的结果,也是病的原因

  自然病引发社会病,一切皆可污名化。

  这本书是沉重的,从一个文化史的角度却也足够有趣而丰富——结核病竟然被认为是高雅地位的象征,这样的历史竟然真实存在过实在令人诧异。或许,一个时代对某种病的认识其实就反映了这个时代本身所患有的时代病灶吧。想想某一段时间,白血病成为了一个言情剧里怎样的符号啊,联系起来也确是:太阳底下是没有新事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疾病的隐喻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