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译边草》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1-18 03:0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译边草》读后感1000字

  《译边草》是一本由周克希著作,百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页数:15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译边草》精选点评:

  ●从翻译家的角度领略汉语之美

  ●挺不错的。周克希是一个认真而优秀的译者。他的随笔要比很多同仁都来得更好看,也更有参考价值。

  ●字典不离手,冷汗不离身。

  ●跨界才子一枚

  ●有趣

  ●进入翻译的世界,老残游记那段白描真心美

  ●一本小书,令我长了不少见识

  ●个人觉得这个版本的比新版还要好些

  ●印象深刻是知道了greenwich原来w是不发音的,还有就是对巴赫的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的那些评论。如今极少有这样严谨的搞翻译的了。

  ●希望周先生能够把追寻逝去的时光翻译完, 但这真的是一种苛求啊

  《译边草》读后感(一):眼高手低

  第一辑谈翻译,虽然时常显出讥诮刻薄,精彩之处依然颇多,判断力之俊捷令人惊讶。但从作者对比翻译之时的参考风格一节来看,其中文书籍的阅读范围微显单薄。其中说翻译某部法国的“乡土气”小说之时,居然是参考周立波的《暴风骤雨》。

  第二辑为个人译事。周译有《三剑客》《基督山伯爵》(合译)、《不朽者》(都德)、《追忆逝水年华》(卷五)、与《包法利夫人》。仅以片段对比看,周译的后两部书,其译文风格过于迂缓。《包法利夫人》还是李健吾吧。且该辑行文也时显“小气”,大异第一辑的简括、直接。

  但这些都不重要,周克希见解与性情中的“傲慢与偏见”,甚是可爱。

  《译边草》读后感(二):周老有个性

  周老老本行是数学,能转而去译书实在难能可贵.

  我非常喜欢周老的翻译.而我只读过周老的一个译本:<<追寻逝去的时光>>.

  连书名也是周老给的,早二十年译林就出版过七卷本书的全译本,那时它有个好听得不能再好听的名字:<<追忆逝水年华>>.但是我仍欣然接受了周老给它起的这个更准确的译名.因为我喜欢周老的译笔,而且我认为全中国只有周老才能把普鲁斯特的作品翻译得这么传神这么有力.这话并非虚妄,而是我对比再三才得到的定论.

  正因为太喜欢周老的译文,<<追忆>>的以下六部我都没敢续读,等的就是周老的力作啊!

  《译边草》读后感(三):福尔摩斯何以为福尔摩斯?

  老实说从小我就有个疑问,那就是:福尔摩斯何以为福尔摩斯?我的意思是说,福尔摩斯的英文是“Holmes”,读起来与其说像“福尔摩斯”,倒不如说更像霍尔木兹海峡的“霍尔木兹”,“福尔摩斯”着实差得远了点儿。后来知道福尔摩斯探案故事是清末民初那阵子译介过来的,翻译这东西百废待兴,规则什么的都不完备,心想许是那时候译名不完善的缘故。而且这四个字现在个个也都是翻译外国人名的常用字,比起鲁迅将雨果(Hugo)译为“嚣俄”之类的,福尔摩斯已经算是很靠谱的了。

  然而巧的很,今天读到这本《译边草》里第75节时,多年的疑云一下子迎刃而解,好似卡在牙缝里的牛筋一下被剔了出来,真想也像从澡堂奔出去的阿基米德那样大喊一声“Eureka!”可惜当时在图书馆里得保持肃静。

  周克希先生是这么写的:“林纾译的《巴黎茶花女遗事》‘是第一部外国文学名著读本’(施蛰存先生语),不知小仲马这个译名,是否和林纾先生的福建乡音有关系——把Holmes译作福尔摩斯的,好像也是他老人家吧。”我今年刚到厦门上大学,对这点深有体会。把“发生”说成“花生”,“反对”说成“缓对”,“砍伐”说成“砍滑”,“应付账款”说成“应护账款”(例子都来自我的会原老师),这种“h”“f”不分的发音习惯的确是“胡”建人所独有。

  说起来真是件小的不得了的小事,但真是让我开心了好一阵。长期的疑惑和亲身的经历这样莫名其妙地连接了起来,所谓“识小”的乐趣也就是这样吧。

  《译边草》读后感(四):浑成

  算是个刚踏入了翻译大门(也许还没摸着门边儿)的初学者,阅读周克希的这本翻译随笔收获中颇多。

  记得大二的时候室友去先锋书店听周克希的讲座,抱回来五六本他的译作,也不知它们最后是在书柜上吃了灰,还是真的被认真阅读了。接触周老师的译本应该是在不久前读了追忆逝水年华("逝水”为了体现le temp perdu)选段的本子,只觉得译文流畅优美。对照着原文阅读,更觉出译文的精妙。

  这本《译边草》出版有十来年了吧,百家出版社的这个版本图文并茂,差不多每页都附有图注,比之后再次出版的全文无图的版本更加有趣一些。本来是是在写论文的时候随手翻阅像找找灵感的,但是这本小书太过有趣,某些段落读来忍俊不禁,又很有收获,所以飞快地就读完了。

  读完两个感觉,一是很佩服周克希本人,在巴黎高师学完数学回中国教书,做的也是数学的学问,搞文学翻译纯粹是兴趣所至,但是却能在数十年中几乎毫不间断,而最后直接改行,译作颇丰。最可佩的是在翻译中透露出来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在翻译圈向前辈学习,不断打磨自己的译文,再看看自己,是在是惭愧。

  第二个是本书对搞翻译的人来说确实有很多提点。可能通过阅读翻译理论提高自己的水平难免会觉得有些困难,但是本书有一些“实用性”较强的小技巧,就像是先生说的,“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到小提琴演奏家的工作室看他练琴”,本书透露的虽然是作者的感想,但我们也能从中略窥一二经验。比如“抱佛脚”,在翻译一本小说之前临时抱佛脚看看风格相近的中国作家的小说,以期神似,翻译就是要“想象外国作家用中文的话会如何写作”。还有印象比较深刻的一点是翻译和演奏音乐的类比。不同的音乐节演奏同一个乐谱会有不同的风格,所以便也不必拘泥于什么定本,每个做翻译的人对原本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想想也是,就算读的是同一种语言,同样的文字带给每个人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文字的reference本身便带有这种似是而非的感觉。

  一书读尽,想到文中出现的一个词,“浑成”,如果译文也同原文一样是浑成的,是否就是至高的境界了呢?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译边草》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