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边草》是一本由(日)夏目漱石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1,页数:24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路边草》精选点评:
●当我们谈论生活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琐碎但是不无聊的日常
●“事情一旦发生了,没有真正解决的时候,会以不同的形式延续下去。”
●在意的人一皱眉一浅笑,统统像接通了放大器二极管,枷锁纠结起来又沉重又甜腻(?) 虽说敏感的生存之道免不了酒精和烟,还是更想论一论金钱的重要性。被印到1000日元上了咯w
●读了一半不到,不太吸引我的风格
●以留英回国后的生活为蓝本的准自传,为钱和家人所累,比较苦闷的一本书。写得细致,译得舒服。日本近代文学老牌名家里我大概最喜欢漱石
●感同身受。人际的蛛网,懒惰的惯性,长恨此身非我有的感慨和挣扎的无力
●明知被人利用,明知是陷阱,却向里面跳,所谓的有才学之人,连普通文化的妻子都能看出他不是聪明人。这就是看书看傻了的人.自己弱点都在别人眼里,等着扒他的皮吃他的肉,他还以为自己做了好人,有情有宜。一个人什么都可以没有,就是不能没有自知之明。
●翻译得挺好。作者对人的心理描写很到位,不过我实在不喜欢钱钱钱的主题,读了75%,貌似也没什么结局的样子,嗯,就这样吧。
●闷闷不乐的漱石(漱石半自传)
《路边草》读后感(一):他这一辈子从没开解过
配角的人物性格并不是很鲜明,加上名字也相似,我已经搞混了。生活里总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琐事的。健三是一个很矛盾的人,他一边想置身事外,一边又心存诸多顾虑,所以最后自己的生活一团糟,因为舍不弃一些东西,开始还可以看看书,去精神世界里寻求开解,后来又开始思考,读书究竟是为了寻求解脱,还是给自己徒增烦恼,于是就这样在生活中晃荡着,走一条坎坎坷坷的路。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的。
《路边草》读后感(二):作者用性命填上了结局
故事尾声说,不存在真正解决的事情,一句也没有提起之后情节的发展。今后夫妻关系如何?岳父下场如何?姐姐身体如何?姐夫生计如何?兄长生活如何?养父养母又如何?
作为读者渴求一个确切的答复,然而因为这是自传性的小说,答复只能往作者生平里找了。书中常有“体弱”“家贫”的线索,使我以为到了这般境地,主人公恐怕非死不可了。可作者细腻地剖析了来龙去脉,又使我有一种错觉,想他可以坚强地面对这些。那些伸手向他讨钱的人,或可以死在他之前呢?
查了夏目漱石生平后发现,原来在写完《道草》后第二年,作者就辞世了。
《路边草》读后感(三):文人的纠结
上一本《我是猫》还没看完,因为拖拉的时间太长了,这次花了一个礼拜把《路边草》看完了,印象中《我是猫》里面的语言更加诙谐幽默,而在《路边草》里,夏目淡淡的描述了健三对待不同人的心态。无论是和妻子岳父,姐姐哥哥姐夫还是和岛田阿常,都可以看出他的纠结。文人的气节通常和现实环境所矛盾,一方面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因为所受的教育;二来觉得自己在别人眼中如果是一个成功者那么说自己没钱就太没面子了。这种情况在我们身上体现的比较多,也算是人的一种共性吧。 在给还是不给钱给岛田的问题上,健三是纠结的,而这种纠结正是体现他的摇摆,所以即使最后,他还是给了100了结此事。
《路边草》读后感(四):真诚的文字
夏目漱石的作品要么让我很不喜欢,要么就很喜欢,太难预测了。
《我是猫》就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作品,初中看了一次,大学又看了一次。《三四郎》不喜欢(不等于不好),可能年纪大了,那种年轻人的愁情觉得实在厌烦。
最近看《路边草》,也归在《三四郎》那一类晚期作品里,但我很喜欢。也许是以作者本人为观照而写成,里面有不少知识分子的无奈和思绪,让我很感兴趣。
主人公留学归来,带着一点点格格不入的神气和顽固,开始在日本的生活。这样我想到钱钟书的《围城》里的归国分子,也是有这样一种神气。但神气归神气,生活是现实,而这个现实就是将所有人都据为奴隶,人们为了生计而奔波劳碌却一无所获。
生活不容易,这个归国的主人公却被人认为是多金之人,飞黄腾达。即使主人公现实生活紧巴巴,对人说也是生活不富裕,但就是没有人相信。主人公的亲戚们,像吸血虫一样,一拥而上,利用往日的一点恩情和装模作样的可怜样来汲取主人公的金钱。每一个亲戚,有可恨之处,但也有可怜之处。每个人都生活得很艰难,让主人公不忍心做得太过决绝。
例如对曾经的养父,虽然很讨厌他无耻的索取,但几次都给了他钱,最后还给了一百大洋,心中也不是为了取回当年的字条;对有气喘病的姐姐和狡猾无情的姐夫,主人公同样没有好感,但也一直给点牛奶钱他们,对他们的愚蠢和自私只眼开只眼闭;还有对岳父,表面以礼相待,也在落难时救济了岳父,但是内心很不喜欢岳父,也无意进行任何示好和修补……
主人公跟妻子关系也不好。遇到问题,两人都避而不谈,或者是意气用事,对着干。妻子无心去体贴丈夫,丈夫也认为妻子思想浅薄,太不会做一个合格的妻子。以致妻子怀了第三个孩子,家里更困难时,做丈夫的依然冷冷淡淡,还时不时有种“生活会更困难是因为妻子怀孩子”的无情念头。主人公的温情,仅仅在妻子发疯(或装作发疯)时显露。但两人关系的平和,需要用装傻卖疯来取得,实在是太可悲了。
虽然我很讨厌主人公那种大男人主义,其认为女人不如男人,也不主动努力去维系的态度,但是不得不承认,这是真诚的、坦诚的文字。文字将人性里面的自私自自利,可怜可恨写得淋漓尽致。作者以自己为剖释对象,真是够勇敢的。作品不是要讨好作者,而是要真实分析和呈现人性。所以衡量作品好坏不是道德或个人喜恶,而是作品本身的价值和力道。
通过真实的剖释,读者也能看到主人公的可怜和无奈。那么多压力,那么多人不理解他、压榨他的金钱和情感,没有人理解和支持他的事业。他就像一头牛,不但为自己,还为其他人死干着。他想将时间和精力放在创作上,放在文字和书写上,可是现实却不让他这样干。这种苦楚,无人可诉,够可怜的了。
在此书中,作者没有将知识分子放在神台上,没有美化知识分子的处境。知识分子跟所有人,包括那些市井小人一样,有各种情绪和自私自利,有各种欲望和“见不得人”的想法。知识分子还跟所有人一样,艰难营生。暂时想不到有哪个作家,可以如此真实地描画知识分子的处境。
《路边草》给了我惊喜,现在继续进行夏目漱石的阅读。
《路边草》读后感(五):这路边的草,我看不到尽头
正如健三在最后说的那句话: “在这个世界上,能够真正解决的事几乎是不存在的。事情一旦发生了,就会一直延续下去,只是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呈现,使自己和别人都捉摸不透罢了。”试着把各种愚弄人的事情比作路边疯长的野草,那么诚如上面那句话的比喻一样,是断不了羁绊的。很多事情不就都是这样吗?
再说回这本书的内容,花了一两天浅读了一遍,发现夏目漱石的文字还是相当细腻的,很多片段都不敢跳读过去,换做另外一本类似篇幅的小说,一个下午就可以看完了,但是这本书花了我两天。
主人公健三是一个”海龟“,小说前面篇幅让人对主人公的背景有点模糊,这也是故意为之吧,就是为了层层展开健三的内心世界,经历过的事和他的性格特点都在接下来的篇幅中娓娓道来,这样比较能扣紧读者的兴趣。(因为大概情节可能归纳得不够精确,下面是我copy的:-D)
说道主人公留学归来,带着一点点格格不入的神气和顽固,开始在日本的生活。这样我想到钱钟书的《围城》里的归国分子,也是有这样一种神气。但神气归神气,生活是现实,而这个现实就是将所有人都据为奴隶,人们为了生计而奔波劳碌却一无所获。
生活不容易,这个归国的主人公却被人认为是多金之人,飞黄腾达。即使主人公现实生活紧巴巴,对人说也是生活不富裕,但就是没有人相信。主人公的亲戚们,像吸血虫一样,一拥而上,利用往日的一点恩情和装模作样的可怜样来汲取主人公的金钱。每一个亲戚,有可恨之处,但也有可怜之处。每个人都生活得很艰难,让主人公不忍心做得太过决绝。
例如对曾经的养父,虽然很讨厌他无耻的索取,但几次都给了他钱,最后还给了一百大洋,心中也不是为了取回当年的字条;对有气喘病的姐姐和狡猾无情的姐夫,主人公同样没有好感,但也一直给点牛奶钱他们,对他们的愚蠢和自私只眼开只眼闭;还有对岳父,表面以礼相待,也在落难时救济了岳父,但是内心很不喜欢岳父,也无意进行任何示好和修补……
主人公跟妻子关系也不好。遇到问题,两人都避而不谈,或者是意气用事,对着干。妻子无心去体贴丈夫,丈夫也认为妻子思想浅薄,太不会做一个合格的妻子。以致妻子怀了第三个孩子,家里更困难时,做丈夫的依然冷冷淡淡,还时不时有种“生活会更困难是因为妻子怀孩子”的无情念头。主人公的温情,仅仅在妻子发疯(或装作发疯)时显露。但两人关系的平和,需要用装傻卖疯来取得,实在是太可悲了。
虽然我很讨厌主人公那种大男人主义,其认为女人不如男人,也不主动努力去维系的态度,但是不得不承认,这是真诚的、坦诚的文字。文字将人性里面的自私自自利,可怜可恨写得淋漓尽致。作者以自己为剖释对象,真是够勇敢的。作品不是要讨好作者,而是要真实分析和呈现人性。所以衡量作品好坏不是道德或个人喜恶,而是作品本身的价值和力道。
通过真实的剖释,读者也能看到主人公的可怜和无奈。那么多压力,那么多人不理解他、压榨他的金钱和情感,没有人理解和支持他的事业。他就像一头牛,不但为自己,还为其他人死干着。他想将时间和精力放在创作上,放在文字和书写上,可是现实却不让他这样干。这种苦楚,无人可诉,够可怜的了。
在此书中,作者没有将知识分子放在神台上,没有美化知识分子的处境。知识分子跟所有人,包括那些市井小人一样,有各种情绪和自私自利,有各种欲望和“见不得人”的想法。知识分子还跟所有人一样,艰难营生。暂时想不到有哪个作家,可以如此真实地描画知识分子的处境。
看完有点同情主人公,但是他周围的那些人同样也是值得怜悯的。再放大点想到了自己,我自己也不是个值得怜悯同情的家伙吗?认为自己有点本事才能,对待别人恭敬谦卑,背后却从灵魂深处鄙视他们,不愿与之为伍,交际方面也是同样是个头疼的问题,我所认为的美好生活已经与良好社交渐行渐远了,我认为生活的可享受之处在于不与人交际。可能是太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吧,怕自己接受不了别人,又怕别人接受不了自己,那就独处吧,就算接受不了自己,也是自己承受自己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