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一本由瓦西里耶夫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3.00元,页数:17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精选点评:
●标准的主旋律小说。里面很多描写德国人的场景给人不真实的感觉,而且有些过于夸大俄罗斯民族。作者好像上个星期刚去世,在俄罗斯二战题材中这部小说好像还是经典。
●每个角色死之前都将其一生回放一下的编排真是催泪神器……不过将德国兵写得那么恶魔好像有点刻意……
●至今读起来还是那么感动人
●2013-66/100
●这里的黎明
●很好
●不知道是不是这个版的
●被感动。
●真是孤勇~
●不記得什麼時候看的,很薄的一本小書,很安靜又驚心動魄的故事,寫得很好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读后感(一):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是幸福的,对于那样遥远的战争年代,甚至谈不上有记忆,但是那是确实存在过的一段岁月,那些岁月里的们,她们的梦想,她们的一切,让我敬仰,这几个美丽的姑娘,太让人怜爱。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读后感(二):再见了,在黎明中静静长眠的姑娘们
迎向黎明,朝露轻抚你的伤。
一路跋涉,疲惫压在你肩膀。
忍着伤痛,阳光仿佛也冰凉。
何所追寻?前路到底在何方?
何时终了?此途到底有多长?
你可知,这连绵征途就起始于我的故乡。
你可知,置身迷雾如坟场,一旦失足从此长眠在异乡。
矢志不渝,不怨那命运无常;真心可鉴,不惧那山河沧桑。
黎明光辉,把你的忠贞照亮;黎明时刻,谱写祖国的篇章。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啊!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读后感(三):死,是为了生
二战期间,苏联一个领队带领五位女兵,去树林湖边潜伏拦截敌人,本以为只有两个德寇,后发现有16个,结果除了领队,都牺牲了。
不能说死得有多壮烈,但是战争很残酷,都是风华正茂的年龄,有的是有家庭,有的是本身很美丽,有的是高材生,有的是平平凡凡但也期待着美好人生的普通人,战争拆散了家庭,结束了这一切,凭什么就这样结束别人的人生?!
战争是残酷的,那么,干嘛还这么坚持?因为在保护国家,保护家园,牺牲,是为了让以后的孩子们更好,很伟大!
一口气读完的,潜伏着,肉搏着,周围黎明的景色,却这样静悄悄,掩盖了紧张,掩盖了悲伤,掩盖了生死。作者描写环境,描写战斗,描写人物的背景,很到位,也很有生活气息,王金鸣老师翻译也很好,读起来很自然。虽说是特定时期的文章,现在读一读挺好的,和平来之不易,现在的生活都是前辈用血肉换回来的,很伟大。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读后感(四):一刀一刀 如同割在心上
前苏联的红色小说(我自己给的称谓),有时候很像我们中国的红色小说一样,刨除政治因素,依然都能在其中发现一种激情,不管这种激情是好是坏。有相同经历的人看到这样的小说会有共振,但是年代渐趋,记忆久远,那些激情失去时代的记忆渐渐淡去。而人们对小说的理解也开始干涸。因为它们(红色小说)太接近所处的时代,光阴流转,它们也老去了,一如它们曾经那么热血过。
但是这一本不同。这一本确实不同。它没有被所处的时代淹没,闪耀着永久的光。在看这部小说的时候,家仇国恨,时代风云都只是点缀,所讲述的就是生命,唯有生命而已。
不管怎样强大的心灵,怎样绝世的智慧,在战争中,都遵循着一样的法则——死亡,无差别的死亡,无意义的死亡,无选择的死亡。这也许就是战争最恶劣的品性。
当看到一个个花一般的美好的灵魂在一场无人知晓的战争中如朝露般消去时,一刀一刀,如同割在心上。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读后感(五):那里的心灵静悄悄
一部很感人的小说。突然感觉到描写战争的小说更能催人奋进,更能让人为之产生共鸣。
有时候我总梦想自己生活在战争年代,因为按照我的性格,在那个年代我不是将军就是烈士。在那个年代,我们不会考虑太多,不会因为灯红酒绿和世故人情而苦恼,我们需要的只是对胜利的信念、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和平说或的向往。那个时候,大家都是异常的单纯,都有共同的目标,为了这个目标,所有的人相互共勉,相濡以沫。
就好像热亚那说的:在战争时期,所有的矛盾都化解了。
是啊,那个时候大家就是这样,不会去计较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只会心系国家,心系战友。多么淳朴简单的生活啊。
最后,姑娘们都死了。特别是里沙、丽达、索尼娅、特别是热亚那,那个美丽的女孩牺牲了,还有之前牺牲的他的父母姐妹,还有那个已经奔赴一线的爱人,随着她的倒下,所以的一切都没了。不,她还有,因为直到死的那一刻她还是那样的美丽,她也把自己的美丽和这段可歌可泣的故事留给了后来的人。
最后,瓦斯科夫在纪念碑前看望姑娘们,嘴里唱着:里沙啊里沙。。。。那一刻,英雄也变成了泪人。
向为人类和平做出贡献的人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