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0-10-08 19:0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读后感精选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一本由苏:鲍里斯.瓦西里耶夫著作,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0.37元,页数:15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精选点评

  ●第一次这本书是高二的时候,在图书馆,薄薄的一本书,每天逃广播操,体育课躲在图书馆看,最后哭得稀里哗啦。

  ●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春光

  ●以前不喜欢看苏联时期的书,总感觉那时候都被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之类书籍给洗脑了,偶尔下了一个电子版的书,觉的写的还真不错,可能应该说翻译的还真不错,是我见过的译著中可以愉快的读下去的几本,人物有血有肉的,个性鲜明,推荐

  ●写得很感人美好女性生命不该被战争毁灭亵渎

  ● 他的狂怒已经消逝,痛苦也已平息。现在他头充满哀伤,五内俱焚。

  ●特殊时代背景发生的一段舍身取义的可以称之为保卫国利益壮举开始始五位女兵对准尉华斯科夫是各种不屑和不在意的,嘉莉娅在某个夜晚无意间发现两名全副武装的德国兵,他们的革命友谊在华斯科夫报告上级得到无所谓回复后,准尉带领五位如花似玉菇凉追击拦截德国兵一块战斗升华,上个世纪感动无数中国读者的是相同社会制度、同样的时代背景、相似经历,犹如亲身经历,感同身受。。。

  ●看过电影,所以看书的时候那些人物和场景总是浮现,所以读着更觉震撼

  ●绿色喀秋莎,好像夏天一直都在, 在每一阵风吹过的时候,又飒爽又明媚。经典

  ●战斗民族浪漫诗意,还有姑娘美丽胸脯。可这是个悲剧啊,无论多少年后多少遍重温,依旧很虐。

  ●初中时候读的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读后感(一):有关战争的回忆

  150页的中篇,花了两天的时间,在电脑上断断续续地看完,直至看完后,回想起来,甚至不能记住小说中的人物名字,可是她们的音容笑貌却仿佛如在眼前。前两天刚看完72年的旧版电影,电影基本上忠实原著内容,但还是不得不说,小说比电影交代的更加翔实,也更能体现人物内心隐匿的情感。电影通过蒙太奇剪辑,用彩色和黑白镜头将过去与现在区分开来,而小说只能凭借读者想象,然后陷入沉思……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读后感(二):索尼娅诗集和丽卡的死亡

  得到听书:

  刚上完大一,战争就拉开帷幕,男同学决定参加志愿军,临行前送了她一本诗集作为信物。从此以后,两人就失去了联系。这本诗集成了索尼娅在战争里唯一的寄托,在休息时常常拿出诗集轻声朗诵,瓦斯科夫问她,为什么看书还要出声呢?她说:“因为这是诗啊!”这样一位浪漫的女孩子,最终没能逃过厄运,第一个被德军发现并杀害。

  丽卡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她才卸下所有的包袱的,展现出少女的柔软。临终前,她请求瓦斯科夫给自己一个轻轻的、友谊的亲吻,然后说了句“胡子真扎人……”。瓦斯科夫一走开,丽达便用子弹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读后感(三):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这是我看过的最出色的二战小说,也许是最出色的战争小说。不仅如此,我记得看同名苏联电影时,也感动地流下泪来。   故事很平凡,在一个偏僻的火车站,华斯柯夫准尉带领女高射击枪手在守卫着。一天,战士丽达发现了两名德军,于是准尉带领着五个女兵去抓捕,但发现对方是十六名,并且是精锐的空降兵。   冉妮娅、嘉丽娅、李莎、古尔维奇、丽达这五名出身各异,性格不同的无名女性,最终一个个牺牲了。我们常说战争让女人走开,可是对于二战时期的苏联女性来说,投身战场是她们的宿命。   从时间上来,此书应该算是“第三次浪潮”,不过感觉到非常古老,有些政治宣传内容。但真正让人动容的是书中表现出来的爱恨情仇,她们都是普通的人,普通的女性,可是当国家民族的危亡之际,她们“忘却”了这些,拿起了武器,最终为祖国献身。书中穿插了五名女兵的回忆,展示出和平年代她们的种种不同的生活。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但她们的故事却沁人肺腑。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读后感(四):至今仍然令人动心的前苏联作品

  很久以前买的这本书,至今读来仍然令人动容

  正如译者在译后记里所说,作家善于随着情节的推移,展示人物的性格及其发展,在短短的10万字中,简练而集中的塑造出六个不同的人物形象,说明作家是有功力的。

  不过,不敢苟同译者批判的:“感伤主义的情绪宛如一层灰蒙蒙的迷雾,不时飘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心头,给人以悒郁和压抑的感觉。”

  其实,我觉得这正是这本书的精彩所在。这种感伤情绪,透露出的是人道主义的光辉,是人性所在。如果没有了这种人道主义思想,这本书也就是一本宣传册。

  “在战争时期,这是可以理解的。可是以后,到了和平时期呢?到那时也能理解为什么你们非死不可吗?为什么我不把这些德寇悄悄放走,而偏偏要采取这样的决定呢?如果将来有人质问我:你们这些男子汉怎么搞的,为什么没有把我们的妈妈保护好,使她们饮弹而死呢?”

  这些,也就是在主人公心底里盘旋不走的所谓感伤主义的情绪吧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读后感(五):战争不让女性走开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从女性和战争的视角展开,这群本不属于战场、有着温柔的天性的女子,与流血、残杀联系到一起时,就让人格外看到了战争的残酷。曾经引起国人轰动的这本书而今看的人已经并不多了,可是我很喜欢这本书。

  喜欢作者这种观察战争的视角,这些女性不是死在宏大的冲锋场面,也不是死在扣人心弦的轰炸场面中的,她们死在对16个敌人的围剿中。因为一步之差死在沼泽里,为了拿东西死在刺刀下,死于恐惧的胡乱奔跑中,死在敌军随意扫射下,还有自己扣动扳机自我了结的。和传统意义上的“死于战争”的印象不同,她们死得甚至太轻易了,但也许这才是真实的战争,没有呜咽的机枪扫射声和轰炸声作为她们伟大却又渺小的生命终结时的弥撒曲,没有轰轰烈烈的场景,她们孤单的死去,只为了16名敌军,并不为多么了不起的战役,并不为多么了不起的任务。看完书后,我只能心怀悲恸:这才是战争,这才是战争。大部分人的死亡都不伟大轰动,大部分人的死亡都有着那么些不值得。

  喜欢作者的写作方式、写作风格,带着淡淡的忧伤,伴着那静悄悄的黎明让人叹息。每一个战士死亡之前都将她的身世有选择性的截取一小段进行描写,5个战士不一样的身世,都被战争侵蚀的残缺不齐的生活,让你除了知道她们是战士以外,更知道了她的生活,她的故事,她的性格,她的期盼,然而当着一切静静展开在你面前的时候,当这个人物越加丰满可爱的时候,她的生命却突然消散了,你的悲伤也就越发到了极限。更喜欢作者对尾声的处理方式,通过完全另外一个人的书,另一个人的视角,看那个幸存下来的准尉,如何发苍苍又回到这片曾经撒有战士们热血的地方,在这片森林里为她们立碑。和平年代的烦躁生活和那逝去的鲜活的生命,在这片雾霭蒙蒙的森林里那个准尉,一片孤舟。

  痛恨战争。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