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子东细读张爱玲》是一本由许子东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3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许子东细读张爱玲》读后感(一):今年意外的一本书
这封面还是用烂了的那张爱玲的照片:插腰,侧头,微抬下巴,似笑非笑的斜着眼睛故意不看你。
一直对她的作品不怎么感兴趣,前几年,唯一看过的就是那本倾城之恋,多半是冲着那个结尾去的。
经这本书这么一分析,感觉,张塑造人物如同简奥斯丁的人物一样,处处透露着精确。
确实佩服许子东,能把作品,人物分析的清清爽爽,又有自己的见解。他把张放在一个当时历史背景下,一个很高的高度。而时代又是这么的巧合,让张笔下的生活,与嘈嘈切切的当下突然变得这么的契合。
隐约觉得,那时的文坛,像现在的娱乐圈,八卦横行。找来读的话,比看那时的小说有意思多了。
《许子东细读张爱玲》读后感(二):相反的,张爱玲那么慈悲、那么单纯……
以前我在微信读书上听上官文露解读《红玫瑰与白玫瑰》,她说佟振保放弃的是当时不需要、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爱,特别触动。现在读许子东,又见他说,张爱玲用“以实写虚”的手法写主人公的潜意识(他不知道,但是他有感觉),似乎在振保的耳边说:瞧,你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你也不清楚你错过了什么……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张爱玲好慈悲,她写了那么多千疮百孔的爱情,恰恰是因为她一直信奉着另一种。
你去看《小团圆》,在生命的下半场,她最惦念的依然是二十几岁的爱情……唯一一段……金色的记忆。对于胡兰成这原型,她还做了些艺术处理,让他比现实中有责任感和羞耻心一些。是怎样想的呢?一边控诉,一边又有些留恋。
尽管她写了那么多精彩的、刺激的爱情,但她自己的故事却那么单一和纯粹。即便她深谙男女之间的世俗和算计,但自己却全付身心缴械投降。
张爱玲真的好单纯。她那么信仰爱情,是比任何一部作品都要令人难过的地方。
《许子东细读张爱玲》读后感(三):某日 孤独
自从看 圆桌派 认识了许子东,就觉得这本书有要买来看的必要。首先张爱玲本身就是我某一个时期的女神,她的文字总是透着细腻的孤独,好像冷眼哂笑一样。可是恰好符合我那时候的心境,现在想想确实是“小市民”气息,求而不得,辗转反侧,都变得细腻起来。
总还是喜欢专家来分析张爱玲,总感觉能够旁征博引,把我看不到的地方都翻出来给我看,时时都有恍然大悟的情形出现。
比如:
为什么是“阴阴地,不怀好意地一笑”?这个细节特别值得探讨。主张“性别差异论”的女性主义理论家伊利格瑞认为,到目前为止,关于想象期与女性的一切都来自男性观点,对女性性征的理论表述都是在男性的参数中进行的,我们所知的都是阳性女性,即男人眼中的女人。聂传庆的忧郁症,是本书以前讨论过的张爱玲对父亲既留意又厌恶,对母亲既爱慕又仇恨的复杂心理的综合体,在张爱玲笔下的女人跟男人系列中,这是一个提前预告的雌雄同体。张爱玲笔下人物的各种问题:自闭、自恋、自虐、自尊、自我欺骗、自我伤害等等,都可以在聂传庆身上找到初步症状,而且《茉莉香片》在非常早期就显示了张爱玲创作的一个基本倾向,那就是人物的心理再变态,再有问题,也都跟他复杂的家庭背景有关系。《许子东细读张爱玲》读后感(四):细读的意义
《许子东细读张爱玲》是许子东多年研究张爱玲的心得汇总。此前许曾在喜马拉雅平台开了一门“细读张爱玲”的音频课,大受欢迎。我之前也已经追着听过一遍了,颇为喜欢。书名虽为“细读”,但是在细究文本细节之外,融入了作者自己的多年的社会观察,并将张爱玲人生轨迹与其作品主题相对照。细读的不仅是张氏摇曳生姿的文本,还有张氏流离失所的人生。如果之前读过许之前的一些相关主题的论文,书中的一些观点其实并不陌生。
许认为张的文本主要有两个写作特点:一、物化苍凉与以实写虚;二、叙事角度的混淆。前者主要体现在张对于意象选择与运用上。在张的笔下,“苍凉”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空洞的姿势”,而是精心通过描摹人物周遭的环境、物件来反衬人物的心境与情绪。一个古旧的香炉,一件鼓风的袍子,一堵斑驳的城墙背后隐隐绰绰透出的是一张张疲惫的男女面容。后者反映在张氏一以贯之的模糊叙事者身份,有意造成一种文本中的含混效果。在许子东看来,这种叙事策略选用的背后也是张氏深厚的中国古典小说阅读经验的作用。
除此之外,许引入自己多年的社会观察与世情理解,对照张氏的人生轨迹来阅读张爱玲笔下的男女战争,母女纠葛,父女隔膜等主题。与其他类似题目研究不同的地方在于许着力的角度不仅是文学的也是社会学与心理学的。但本书不是一本需要读者正襟危坐,屏气凝神方可阅读的学术专著,而更像是一本饶有趣味的侦探小说。由于本书是由音频文稿订正而来,所以保留了不少口语习惯。是以本书语言明快,多短句。再加上许氏一直以来的幽默风趣的表达方式,读来十分顺畅。读完总体感觉上有点类似许上一本《许子东现代文学课》。另两档音频节目「喜马拉雅上的《重读鲁迅》和看理想平台上的《20世纪中国小说》」以后成书,可能还是这个风格。当然对于某些出于学术研究目的读者而言,此书似乎又反倒不够那么“学术范儿”。
多年来,许在公众中心目中的形象是一个在“锵锵三人行”、“圆桌派”、“见字如面”等节目上侃侃而谈的公共知识分子。电视节目的流行,多少遮蔽了他作为多年研究现当代文学的大学教授身份。许主要是做作家论研究,早年以郁达夫研究出道。其实许与他的好友黄子平颇为相似,更偏爱写论文而非出专著。多年以来,真正的专题研究似乎只有“重读文革”这一本,其他作品多是论文集结。人文社的《许子东讲稿》三卷基本概括了许氏研究的三大关键词:张爱玲、郁达夫、文革书写。我一直很喜欢阅读许子东的评论文章。和其他太多操弄理论、意识形态的研究文章不太一样的是许子东的评论基本上没有什么明显的理论先行的弊病。不写空话,不放大言,能够有条不紊地讲清楚一个研究问题,这实属不易。当然,不能过于强调理论,也不能完全忽视其作用。这一方面我觉得结合的很好的典范是黄子平的一些文章。许偏好将不同时期的作品放在一个框架里阅读,文本并置,分析同一种故事的不同讲法。这种方法的优势是可以发掘各位作者自己都尚未清楚的潜意识,并从这种比较阅读中发现文本背后可能存在的意识形态与社会思潮的身影。当然缺点可能就是过于结构主义了。作为许老师多年粉丝,还是希望许老师退休之后养好身体,可以多出几本专著,再“深刻”、“理论”一点,有时也不妨让读者们也“正襟危坐”那么几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