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子东现代文学课》是一本由许子东著作,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页数:4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许子东现代文学课》读后感(一):在“鲁郭茅巴老曹”之外,发现中国现代文学进化论
“鲁郭茅巴老曹”,无论是少年、青年或老年,但凡是有些学识素养的中国人,恐怕对这个词都不会陌生。数十年来,它就像中国文学的《兵器谱》排名一样,家喻户晓。
他,就是香港岭南大学学者兼中文系主任徐子东。
本书源于许子东先生在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的经典课堂实录,融会了几十年的积累,亦算是一部相对完整的中国现代文学简史。在这里,我们不仅可以读到标签以外的“鲁郭茅巴老曹”,也可以对中国现代文学有一份重新再认知。比如,意识到“进化”这个概念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
一提到进化,大家脑子里立马能够本能的蹦出八个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乔治·威廉姆斯在其著作《适应于自然选择》中则是进一步指出——适应,是达尔文思想的核心,而不是进步、进化。换言之,所谓“进化”,其实就是适应。适应,就是生存,繁衍。生存繁衍得更好,就是适应度更高。关于这点,另一位生物学家古尔德有进一步的补充说明:“适应一定是适应包围着物种的具体的环境”。
中国现代文学,同理。
从文言文到白话文,从旧思想到新思想,与其说是一次革命,一次进化,倒不如说是一次“适应”。当救亡图存成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之必须,当“民族”,“国家”意识成为了时代主流,当世人皆受“进化论”影响,要用西方的“先进”文化批评中国,用城市的“文明”标准来改造乡村。中国文学的“新与旧”,“城与乡”,“西与中”就此诞生。这,便是中国现代文学的进化,便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适应”。而所谓“鲁郭茅巴老曹”乃至更多同时代作家,则恰逢其时,成了文学“进化”时代的先驱。
因为“适应”,在这本著作里,我们可以看到在婚姻上甘愿被旧文化束缚的鲁迅;因为“适应”,在这本著作里,我们可以看到曾任职北伐军总政治部副主任,且有着复杂两性关系的郭沫若;亦是因为“适应”,在这本著作里,我们可以看到救国先救己的郁达夫,梁实秋,林语堂等人。一切的一切,与我们从小到大在课本里认知的,多少有些出入。我们也终于发现,原来所谓“新文学替代旧文学”,所谓中国现代文学革命,除却使命之驱动,或多或少,又有着些许无奈,些许偶然。
感谢许子东先生,因为他对中国现代作家们的讲述,我们读到了中国现代文学“适应”时代的另一面,这一面,关乎进化,关于“适应”,也关乎我们在21世纪的今天,到底应该如何阅读中国现代文学。
《许子东现代文学课》读后感(二):写在《许子东现代文学课》前面
下午闲来无事,观看了前几天的《许子东现代文学课》见面会。这次邀请了许子东、孙郁、陈晓明和李伦,梁文道照常担当主持。混的好不是没有原因的,道长虽然满腹经纶、四处云游,但当起主持来,逢迎玩笑的功力着实不弱,只差了窦文涛的自如。
对于几位饱读诗书的知识分子来说,论及的干货并不算多。许老师在正式开讲之前,剩下的几位知识分子引经据典将他恭维了一番,从“美貌”到才华,绘声绘色的程度不下于追女孩儿时的表现。每当我看到知识分子,尤其是有话语权的,开始大肆称赞他人,或展示他们的“求生欲”,那游刃有余的样子总让我觉得有些尴尬。这是中年人的油腻吧。不必不近人情,称赞他人时点到为止,才是一个知识分子的应有的姿态,何况相互之间都是朋友呢。无怪乎,陈丹青戏谑到,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官文化。
说回正题,许老师虽自谦讲课很普通,但他这次的演讲既生动又扎实。他先讲到了媒介的交互,又顺口拿斗鱼、《百家讲坛》开涮,抨击了娱乐至死的年代。
他是聪明的,本次活动就是为了他的新书而设,又有了此前的恭维,所以他没有过多分析自己的书,而是回顾了文学课以及文学史教材的发展历程。其中他着重分析了夏志清写的文学史,夏的文风十分刻薄,而许老师又将夏的文学史与钱理群等人的文学史进行比较,钱等人的文学史是温和的,另外,夏的文学史是译作,译者几乎没有帮他润色,这些更突出了夏的尖刻。
关于夏的书,许老师谈到的一点很有意思,夏的原话是Obsession with China,当时翻译成了感时忧国,而正确的译法应该是对中国的痴迷。许老师评论道,鲁迅作为一个小说家,艺术家,当他有了救国救民的考虑,想着去同情某个阶级、隐藏阴暗而深邃的沉思,这就会损害艺术,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不管这些的。而后的观众提问环节,许谈到了最近和帕慕克的会面,他说帕慕克像一个海峡,他不仅仅关心土耳其的问题,还对整个欧洲的文化与民族的关系有思考,而那时的中国的作家一门心思关怀中国,全然不理会外面的文化。
他一边讲述严肃的知识,又能选择时机抛出与主题相关的趣事。除此之外,在接近尾声时,他说他知道冯提莫买跑车,视频流出之类的事情,引得观众大笑。
追根溯源,是因为腾讯直播了许老师在香港高校讲的文学课,让象牙塔之内的文学课能够被一百多万非文学专业的观众所了解,这才有了书稿,有了活动。许老师一直活跃在学术界和银幕前,他有着专业的学养,又能说会道,镜头感不俗。事实上许老师这样的人很少,一般而言,有水准的学者不愿意抛头露面,例如钱理群说他害怕被批评;而爱炫的一般都没啥水准。说到底,这是表达方式的问题。在互联网时代,随着知识更容易被广泛地获取,学者的威严有了一定程度的下降,而各大高校的公开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一趋势还会不断加大。作为学者,专心于象牙塔无可厚非,其中的一部分人能为大众普及知识也应该是必不可少的。学者不仅要对本专业有所贡献,更应该为社会担起责任。至少,许老师起到了黏合剂的作用,他弥合了一部分学术界与业余读者之间的隔阂,恰巧他研究的是文学,这是人人都能读一些,因而他的影响能惠及更多的人。
从一开始的直播课到这次活动,由大到小都离不开传媒的作用。麦克卢汉说,媒介即讯息。具体到这次活动,虽说实际的内容算不上多,但是各个学者的风范,演讲时的语气,姿态,与氛围都是自身内在价值的体现,也是一次良好的文学熏陶。文学不仅局限于文字本身,它最终会成为一个人言行举止的一部分。
正如窦文涛所言,看他的节目观点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看如何表达。就拿许老师的讲演来说,可以感觉到,从始至终他都有明确的目标,在心里将内容划分成了几大部分。在说的过程中,他用语贴近生活,深入浅出地讲解,玩笑之余也不会离题太远,这体现的是他的学养与格调。无论如何,口头语言和身体语言与环境的结合,才能显出一个人究竟是丰富还是浅薄,是挺着的,还是跪着的。剩下几位来头都不俗,但一本正经的恭维,满脸的笑意,毕竟显出了一些丑态。
看完整个活动,我心想,做一个知识广博的知识分子不难,多读些书,多花些时间思考,总会有所裨益;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能一直有着自己的坚持与追求,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不要把腰弯得太狠,这才是难处。
《许子东现代文学课》读后感(三):有一种文化叫许子东
我是一个非文学专业的文艺青年。这是我给自己的定义,不是文学专业但是爱往文艺跟前凑。
学习下定义是跟着许子东先生本书学的。这本书开始就讲中国现代文学的定义,让我是有些乏味的,但是他从时间、空间、语言、性质等方面论证“中国现代文学”定义的严谨态度我是佩服的。可能这也是书中说说的“和科学相反,文学就是要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吧。
对于我这样所谓的文艺青年来说,鲁迅、郁达夫、张爱玲等等这些作家的小说散文更有吸引力。当然他们的生平故事更加深我对他们文字的理解。所以本书在讨论鲁郭矛巴老曹他们这些文学大拿的时候,掺杂他们的人生经历,经历了、写出来就是文学。
文学不像科学有规律有公式可循,它是越含蓄越好,意思的理解也因人而异,所以许子东先生说“如果说得很清楚,就不是文学性;意思模糊,左可以理解,右也可以理解,这才是文学性。各种各样的暧昧、歧义、朦胧,都是文学的魅力。”所以
书的讲义版式我喜欢。留出旁边的空间可以写随笔,让我有一种重回大学课堂的感觉。当然,旁批里面有一些作者添加的备注,读起来也很有意思。比如“打个比方,如果巴金是朱古力奶茶,矛盾是卡布奇诺,老舍是红茶,那周作人就是上乘的龙井了。”这个比喻有意思,对周作人这样的有政治问题的作家的中肯评价更是难得。
书的另一个特色是有延伸阅读。讨论完一个作家后,都会有他的一两篇文章,让读者更好的体会作家的写作风格。比如在讲“两篇文章启动了文化政治的大变革”一讲的后面就延伸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读完两篇文章,他们俩的写作风格和政治志向立现。
书的语言诙谐幽默。可能也是为了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吧,毕竟照搬文学典籍好是好,但是学生不感兴趣,课还是失败的。许先生就用比较幽默轻松的语气,把近代文学大拿的种种娓娓道来。论述鲁迅最早的启蒙思考部分,男人控制女人的三个方法——关起来,物质笼络,思想控制,最能体现作者的幽默感。“铁屋”启蒙的悖论部分,作者对现在网络娱乐至死不讲文化的“铁屋”是悲观难过的,我们社会现在需要启蒙精神,需要文化的回归。
许先生对现代文学大拿的概括很到位。比如近代男作家大多幼年缺少父亲,他们的启蒙老师大都是母亲,生活困苦,所以心理上有阴影,难免作品中对父亲的形象刻画上掺杂怨恨。另外一个印象深刻的概括就是上面提到的“奶茶红茶龙井”论了。
书中唯一不感兴趣的就是沈从文的部分,不怪作者讲得不好,只是个人爱好的原因。阅读本书的遗憾就是“周氏兄弟与二十年代的美文”只有存目,没有文本。
阅读本书,很多收获,也有小遗憾,或许这就是文学特有的魅力,这就是许子东的特有魅力吧。
《许子东现代文学课》读后感(四):2018年,我们应该如何研究中国现代文学?
自从知道许子东出了这本书,就一直想买,辗转好久终于买到。昨晚看到一点钟,终于看到最后一页,怅然若失。
其实我不喜欢中国文学,尤其是现代文学,总是觉得政治气息太浓重,过去看的大多都是英美文学。但是我很喜欢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课,毕业论文居然也是选择了现代文学作家。像许子东这种,一上来就给你讲定义的作者,我是喜欢的,证明他是真心想让你看懂这本书。我特别喜欢这种课堂实录式的书,可能是因为我很喜欢上课吧。
和我们的课程对比,许子东讲得更粗略一些,但是多了很多引申内容,整个形式看上去更像是讲座。内地的大学在讲到中国现代文学时,多是以作品为切口,注重文本分析,然后结合作者的生平。但是许子东这门课是以作家为中心,这个视角在我们看来是很新鲜的。但是他不太会去关注作者的生平,而是更多地告诉学生他们各自的写作风格。他把现代作家大概归类,然后特别指出张爱玲是独特的。
可以看出香港学者的独特优势,第一是有更多的学术资料可以参阅,再一个是身在香港这个非常开放的城市,可以接触到很多不同的意见,不像在内地总是会有一言九鼎的学术大拿。许子东还有一个优势是《锵锵三人行》,他和梁文道窦文涛一起主持,后两位也是很有个性的学者,他们交谈的内容当然会出现在许子东的课堂上。
这本书是今年六月份才出版的,非常新,里面很多例子和观念也非常新,这一点让人感动。文学要出新的东西真的很不容易了,很多都是同一碗饭不停地炒。特别是目前还有这么多学术权威,新观点是有风险的。之前一直觉得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很老朽,因为这么多年一直是那些东西翻来覆去,鲁郭茅巴老曹,沈从文张爱玲,基本上都有了固定的形象。鲁迅永远是冷眼看世界,张爱玲永远是扬起下巴…等等等等。许子东这本书给我们一个启示,就是我们的文学研究可不可以与时代结合地更加紧密一些,把那时的人物放在现在的语境中去思考呢?
《许子东现代文学课》读后感(五):简评《许子东现代文学课》
★ 近年来,总结中国现代文学较好的一部入门书 分析书。即有精彩的作家往事,也有深刻的理论分析。不得不说,理想国的文学课是真的不错。大有醍醐灌顶之感。与木心《文学回忆录》和子东先生的其他作品, 文学史 文集使用更好。尤其适合高中对现代中国文学感兴趣的年轻读者。
其中收录的作家们的出版序言,也可一探创作的起源,灵感和过程。
读了这本书和听了演讲后,打算去重读夏志清先生《中国现代小说史》,理解近代文学和为国家痴迷的鲁迅等人,不得不说,《现代文学课》是一把通向中国现代文学的钥匙,也许只有理解过去,昨日。才能找到或明白未来的方向,看理想的意思大概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