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生活值得过吗》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0-12-09 01:34:1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生活值得过吗》的读后感大全

  《生活值得过吗》是一本由列夫·托尔斯泰著作,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26.80元,页数:34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活值得过吗》精选点评:

  ●如果印在日历上会很好。

  ●买的打折的书 一天一点收获感觉很好.老在床头放着 翻一翻很有道理

  ●旅行书,只是用以再一次证明灵魂的优秀导师并不存在,托尔斯泰也不行。读书与单纯的生活方式效仿永远都只是上集,自我梳理整顿最终开悟才是精彩的下集。善举谁不知,但恶习谁没有?如果通晓道理就有灵魂的升华,我们都是圣人了。行为都有其背后哲学,生活习惯只是内化人格的外在体现,就像小学生抄佳句以期提升写作水平无异于自毁,浅薄的人生思考支撑不起复杂的生活习性。简单下个论断:为什么你做不到?抛去运气的原因不论,因为你的根基、你的哲学,还不配。

  ●每一天都给我力量

  ●未标注谁人所言的话到底是托尔斯泰本人所说还是译者所添加,无从知晓,由此可见其编排之混乱。虽然有些话的确给人以启示,但纵观全书,充满了说教的意味。枯燥的一本书。

  ●狂赞!大四时在学校图书馆里发现,后来在当当等了很久才买到,市场翻看,反思,获益不浅

  ●还不错的译本,但也需要和别的书一起参考。(不是从俄文译过来的。)

  ●更像是托尔斯泰摘抄的名人语录,其实这些人生哲理更应该做的是去把它们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如果能在人生追求完美和谐宁静的历程中,有着自我的感悟总结和淬炼,那将是更高层次的升华。

  ●该书探讨的问题,人们容易对之熟视无睹。有些东西,只要被视为邪恶的,它便会有着它的魅力。只有当它被看作是低俗、平庸的时,才不会有吸引力。

  ●读过:好久没读了。

  《生活值得过吗》读后感(一):生活值得过吗

  接受苦难,把他们当作幸福

  接受不公,把他们当作磨练

  接受缺点,把别人悄悄原谅

  这样便是一种仁慈,也是一种心灵的力量

  谦虚的设计

  谦虚的做事

  谦虚的做人

  谦虚是一种美德

  仁者不富,富者不仁

  智者不博,博者不智

  劳动是一种得到财富的方式

  这些现在都很适合我

  不要仇富不要嫌贫

  这些存在都是一种合理

  这样的心态有利于选择

  《生活值得过吗》读后感(二):一篇就好

  在读,不过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看完.偶尔想起时就看上一篇.是的,一篇就好了.每篇都有个日子,366天.自己不是每天都能想起,但是,每次想起时,希望自己都能学到一些.生活中的智慧没有谁可以读完一本书就完全理会,所以也不觉得何时看完是个问题.

  这本书看起来比较轻松,每次自己想起,就看看日期,翻到那天就是了.上次的书签很可能就夹在三天前,更或者是一周前的某一天.而自己也不知道下一次会是哪天.不过,从来不会去补,因为今天就是今天,回头和提前,都是没有必要的.就像生活一样,没有人可以回到过去,或者去到未来.觉得有时候就是缘,错过的就期待下一年的相遇,而未来的,就希望着下一天的缘分.

  而今天12月7日,想起来看看,题目是:生活是变化的.

  《生活值得过吗》读后感(三):生活值得过得更好

  在西安看到,以为和《生活之路》一样,而且12元一本,打很便宜的折。

  于是狂买,先是买了6本,不过瘾,又跑回店,把剩下的全买了。

  在另外一家店又看到,于是也把所有的都买了。

  结果,到现在我一共买了14本。到现在已经送出去了4本,剩下的接着送。

  这本不如《生活之路》专业,但是我更喜欢此书的编排形式。而且,我觉得内容上比《生活之路》要好,因为更生活化,而且也没有涉及到太多关于宗教,国家的一些我不是感兴趣的内容。所以,觉得这本《生活之路》的前身,其实其思想性不亚于《生活之路》。

  中国人说苟日新,日日新。

  读这本书就有这样的感觉。

  通过书中每天的语录,引导我们对真,善,美,爱,包容,财富,人性,暴力,欲望,宽恕,贫穷,富有,帮助,谦逊,等问题进行反思。

  当然,也引导我们对生活,对真理,对信仰,对世界,对人生,对正义,对美德进行思考。

  真的如同封面所言:是本智慧日历。

  书中有太多的经典的句子,我无法全部摘录。只是觉得如果喜欢思考,有宗教情节,喜欢人文作品的人,拿在手边经常看看,绝对受益匪浅。每次阅读,都能让我们的心静下来,去细细品味书中的话,让我们变得更睿智,也更美好。

  阅读吧,我相信这本书是不会让你失望的。

  话不多说了,摘一些句子与大家分享:

  努力行善很重要,而努力远离邪恶更重要。

  你现在就要吧做善事,不要推到以后再做,这是因为死亡并不会考虑过你是否做完了该做的事后,再选择光临你那儿的时日。死亡既不等待任何人,也不等待任何事。--印度慧语。

  那些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人,是非常富有的人--中国慧语

  不要再掠夺他人的财富,而且当你碰到乞讨的乞丐时,应该慷慨地施舍给乞丐一些财富。我们用自己的双手从一个人身上赚来钱财,接下来则需要用同样一双手交给那些比我们贫穷的人。为了救济穷人,我们却要从更贫穷的人身上搜刮财富,这样的“慈善”之事还是不做为好。--圣。约翰。克里索斯托

  我们在一生中要互相帮助:有时我们帮助别人,有时别人帮助我们。我们之所以还要组成一个世界,是因为通常情况下,有些人总要帮助别人,而有些人总得需要别人的帮助。

  如果存在百万富翁,那么就一定存在乞丐。--亨利。乔治

  每一件大事都是通过某种平静的、谦卑的和简单的方式完成的;犁地,建房,饲养家畜,乃至思考-当你周围电闪雷鸣时,你是不可能完成这样的事情的。不平凡的和真正的事物总是简单而谦卑。

  你应该以善报恶;用你的善战胜他们的恨。即使你无法取得对他人的胜利,至少你也能战胜你自己。--亨利。阿米耶尔

  一个人拥有的爱越少,他受的苦就越多。

  最后,想用下面这句话来结束关于这本书的评论:

  如果你看到自己所生活的社会中有些方面比较糟糕,而且你想改变它,那么你只有一条路可走:你必须让人们得到提高。为了让人们得到提高,你只能从一件事情开始做起:努力提高你自己。

  《生活值得过吗》读后感(四):自觉的灵托尔斯泰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求索

  在探索生命问题的答案的过程中,我的感受和一个在森林中迷路的人的感受完全相同。

  我走到森林中一块空地上,爬上树顶,清楚地看到一片茫茫的林海,渺无人烟,也不可能有人烟,我走向密林深处,进入黑暗中,只看到一片漆黑,同样没有人家。

  于是我在人类知识之林中,在数学和实验科学的光照间,在思辨科学的昏暗中徬徨徘徊。数学和实验科学在我眼前展现了清晰的地平线,但按其方向不可能找到人家;我在思辨科学领域走得越远,陷入黑暗便越深,结果我深信,出路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

  当我醉心于知识的光明面的时候,我知道,我不过是回避问题罢了。不管呈现在我面前的地平线多么有吸引力,多么清晰,不管沉浸在这些高深莫测的知识中是多么诱人,我已经明白,它们,这些知识,越明确对我就越无用,越不能回答问题。

  我常对自己说,就算我了解科学顽强地希望了解的一切,但在这条道路上对于我的生命的意义何在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没有的。我知道,在思辨科学领域内,虽然,或者说正因为知识的目的是直接回答我的问题,除了我给自己提出的答案以外,不可能有别的答案,即,问:"我的生命的意义何在?"答:"毫无意义。"或者,问:"我的生命会有什么结果?"答:"毫无结果。"或者,问:"为什么存在着的一切要存在,我又为什么存在?"答:"就是为了存在。"

  求教于人类知识的某一个方面的时候,我获得非我所问的无数准确的答案,如关于星球的化学成分,太阳向武仙星座的运动,物种和人的起源,无限小的原子的形式,无限小的、没有重量的以太粒子的震动;但在这些知识领域中,对于我的问题:"我的生命的意义何在?"回答只有一个:"你是你称之为你的生命的东西,你是许多粒子暂时的、偶然的聚合。这些粒子的相互作用、变化就构成你称之为你的生命的一切。这种聚合延续一段时间,然后这些粒子的相互作用便停止,你称之为生命的东西也就停下来,你的全部问题也就不成其为问题了。你是偶然塑成的一块东西,它在霉烂。这块东西把霉烂称作它的生命。它粉碎以后,霉烂的过程和一切问题便告结束。"知识明确的一面就是这样回答问题的,只要它严格地遵循自己的原则,它就不可能说出别的答案来。

  看来,这样的答案是答非所问。我需要知道的是我的生命的意义,而生命是无限的一颗粒子,不仅不赋予生命以意义,而且排除了任何可能的意义。

  精确的实验科学中带有抽象议论的那一部分做出了同样含糊不清的结论,说生命的意义在于发展和促进这种发展。由于不精确和含糊,这是不能算作回答的。

  知识的另一面,思辨方面,当它坚持自己的原则,直截了当地回答问题的时候,在任何地方,任何时代,提出的答案总是千篇一律:世界是一种无限的、不可思议的东西,人的生命是不可知的"一切"的不可知的部分。我重又排除了处于思辨和实验科学之间的、构成所谓法律、政治、历史等半科学的基础的那些结论。在这些科学中,同样不正确地引进了发展、完善的概念,差别在于那里讲的是一切发展,而这里讲的是人的生命的发展。二者都犯了同样的错误,即在无限的发展和完善既无目的,也无方向,而对于我的题什么答案也不能提供。

  ……

  quot;虚空的虚空,"所罗门说,"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人一切的劳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劳碌,有甚么益处呢?一代过去,一代又来,地却永远长存。……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岂有一件事人能指着说:这是新的。那知,在我们以前的世代,早已有了。已过的世代,无人纪念。将来的世代,后来的人也不纪念。我传道者在耶路撒冷作过以色列的王。我专心用智慧寻求查究天下所做的一切事,乃知上帝叫世人所经练的,是极重的劳苦。我见日光之下所做的一切事,都是虚空,都是捕风……我心里议论,说,我得了大智慧,胜过我以前在耶路撒冷的众人,而且我心中多经历智慧和知识的事。我又专心察明智慧、狂妄和愚昧,乃知这也是捕风。因为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烦;加增知识的,就加增忧伤。"(译注:《圣经·旧约·传道书》第一章。)

  ……

  所罗门,或者写了这些话的人,是这样说的。

  印度的哲理讲出了如下的一番道理:

  释迦牟尼是一位年轻、幸福的王子,他对病痛、衰老、死亡一无所知。有一次他乘车出游,看到一个可怕的老人,牙齿全部脱落,流着口涎。在此之前对衰老一无所知的王子感到惊讶,问车夫这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这个人落到如此可怜、讨厌和不成体统的地步?当他了解到这是所有人的共同命运,他,年轻的王子,也逃不脱这样的命运,他便无心乘车漫游了,命令转回去,要好好思索这个问题。他一个人闭门思索。后来大概找到了某种慰藉,因为他又兴高采烈和幸福地乘车出游了。这一次他碰到一个病人。他看到一个四肢无力、脸色发青、全身颤抖眼光浑浊的人。对疾病一无所知的王子停下来问,这是怎么一回事。当他了解到这是疾病,所有的人都会得病,他自己,一个健康的和幸福的王子,明天也能病成那样,他又无心玩乐了,命令转回去,重新寻求安慰,后来大概找到了,因为他第三次出去游乐。第三次,他又看到了新的景象。他看到人们抬着一件东西。"这是什么?"——"一个死人。"——"什么叫死人呢?"王子问。人家对他说,所谓死人,就是象那个人一样。王子走到死人跟前,打开来端详。"那么他以后会怎样呢?"——王子问。人们对他说,以后就把他埋进土里。"为什么呢?"——"因为他大概永远也不会再活过来了,从他身上只会生出恶臭和蛆虫。"——"这是一切人的命运吗?我也会这样?被埋在地下,发出恶臭,被蛆虫吞噬?"——"是的。"——"回去!我不游玩了,永远不再出游。"

  释迦牟尼在生活中找不到安慰,他认定生命是最大的恶,把全部精神用来超脱尘世和普度众生,而且要达到这样的境地,使生命在人死后也不能复苏,从根本上彻底地消灭生命。这便是整个印度哲理的观点。

  人类智慧在解决生命问题的时候所给的直接答案便是这样。

  ——摘自《列夫·托尔斯泰忏悔录》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生活值得过吗》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