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毕加索》是一本由阿瑟·I·米勒著作,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394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00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因斯坦·毕加索》精选点评:
●加深了我对绘画和物理的联系的感受。
●对两位大师的生平介绍的张弛有度,重点分明
●科学、哲学、艺术与宗教从来都密不可分地共同推动着文明的进程。
●范式、格局、美、直觉。不对艺术史、科学史有一定了解是难读这本书的,这类书我归为可以提高认知层次的书,注意,是层次而不是水平,前者显然重要得多。
●05.8
●科学与艺术在本质上是可以相通的,只是在追求完美时选择的不同道路而已
●和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配合食用,味道更佳
●数学
●两个人的思想历程,映现出同一条科学史与艺术史平行发展、相互交织影响的路径。不由感叹,不朽的灵魂总是相似的。无数迸发着惊人创造的心灵,最不知餍足的就是沉思科学与美之交融的激情。
●大一下学期,在我退出辩论队之后,我有一段愁苦的时光,说到底就是我觉得我于所在的环境格格不入。这本书在恰当的时候出现,告诉了我解除忧愁的好方法便是创造,发挥创作力。艺术和科学惊人的相似性,给了我极大的震惊,让我看到人类历史中两所同构的庙宇。我从伟大人物身上学习,养成了不上课的习惯。
《爱因斯坦·毕加索》读后感(一):原来书可以这样写
我第一次感受到一个理性的,思维缜密的,讲究逻辑的人,可以把艺术阐释得如此有美感。比起简略介绍毕加索生平和艳史的文章,这种了解他所在的大的时代背景,以及当时科学技术的确切发展的头脑,才能写出这样有深度的文章。
《爱因斯坦·毕加索》读后感(二):动人心魄之美
爱因斯坦和毕加索各自在科学和艺术上实现革命性突破的动力,可以简单归结为:他们认为世人认识的这个世界不够美,而那些隐藏的“动人心魄之美”需要天才来发现。
狭义相对论的灵感源于爱因斯坦认为当时的理论物理研究模型和对一些物理现象的描述不够“美”,直觉告诉他,这种不协调一定隐藏了更多的不合理。作者在此书中分析了爱因斯坦对美如此敏锐和自信的原因。爱因斯坦酷爱小提琴,尤其是对结构严谨、富于韵律变化的巴赫和莫扎特的作品情有独钟。结构庄严的和谐就是美。在这一点上,读者看到了科学与音乐的契合点。
而毕加索的创造也不是说原有的表达形式不美,而是和爱因斯坦一样,认为“不够美”,或是认为仍有未曾被发现之美。他曾不屑地说,“我12岁时就画得和拉斐尔一样好了”。自信和狂妄让人侧目。所以他追寻、探索,终于在《亚威农少女》这幅二十世纪现代艺术开山之作找到他目中的真美。
此外,这本书进一步证实了我的观点,即“天才不是孤独的”。我不敢设想爱因斯坦若没有贝索、毕加索若没有布拉克,人类的科学和艺术视野是否会在二十世纪初得以拓宽。分别以他们为中心的“奥林匹亚科学院”和“洗衣舫毕加索帮”这些非主流“兴趣小组”的思想砥励和冲撞铺就了通往真理的道路。即便是尼采也不愿孤独,他对瓦格纳甚至有依恋的感情。
说到最后,再赞一下这本书的体例—发韧于普鲁塔克的平行传记。即平行记录两位巨人的青年时代成长历程,并提出彼此闪光点加以对比,使阅读快感加分,也使得这本书传递出与其篇幅不符的巨大的信息量。
:
还要赞一下本书译者的细心注释。
《爱因斯坦·毕加索》读后感(三):爱因斯坦与毕加索:科学与艺术的交响乐
回顾爱因斯坦的科学人生,及其他所处的时代,我们鸟瞰人类社会的进化,发现文明里程中科学与艺术交织的琐碎残片,启发我们对于科学与社会 相互推动的认知。一般来说,科学与艺术是关联度较小的学科,当你细心观察看上去风马牛不相及的领域巨匠,一个是相对论创始人爱因斯坦,另一个是现代立体绘 画大师毕加索,他们之间如何微妙而有机地将科学与美学建立一个时空隧道。
爱因斯坦是现代物理学的奠基人,他的科学思想在历史上也许只有牛顿和达尔文可以媲美,今天,我们仍然生活在他所影响的世界。他热忱关心社会进步、人类命运、世界和平。他不仅是伟大的科学家,还是富有哲学探索精神的杰出思想家,有强烈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世界公民。
在高速运动的世界里,或者在中子星与黑洞的强引力场宇宙,爱因斯坦相对论是基本定律,而牛顿理论只是一种低速情况下的近似;为了便于理解,我们以通俗 语言形象比喻如下,当爱因斯坦追逐猎豹时,而牛顿则跟踪蜗牛一起爬行,其实实际情况比这个比喻还要夸大;爱因斯坦驾驶者宇宙飞船快速奔跑,而牛顿赶着马车 在后面追赶。爱因斯坦定下来休息时,那就是牛顿的感觉。所以,牛顿的理论从来就没有被爱因斯坦推翻,而是缓慢于光速运动的初级定律。
300多年前,在伽利略和牛顿所代表的经典物理时代,人们只能局限于研究低速运动(比如每小时100公里),所以时间和空间可以分开考虑,或者说时间 与空间与运动无关。如果运动接近光速(每秒走3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8圈),时间和空间描述就会相关了。这是为什么?因为运动和静止的两个参照系统观察 事件时,当信号联络速度光速与运动速度接近,两者需要考虑由此引发的误差。如此,爱因斯坦理论中光速占据重要地位,而牛顿力学不包括光速这个物理量。相对 论的物理将我们带入高速广阔的宇宙,那里的时间流逝与运动有关,即运动的钟表时间变慢了。在充满物质的空间,由于引力场存在,光线运动不走直线将弯曲,它的描述突破了欧几里德几何学,取而代之的事非欧几何。
100多年前,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如何影响人类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哪?相对论与艺术的相关似乎是不可思议的,然而,故事追溯到19--20世纪交替时 期,那时欧洲绘画艺术、视觉艺术发生了革命变化。这时候的世界艺术中心巴黎,已经有哲学家庞家莱(HenriPoincare1854-1912)的相对 性原理传播,卡当与黎曼的弯曲非欧几何学也被数学家关注,因此科学上的突破和艺术革新奏响了交响曲的序曲。
1907年毕加索(PabloPicasso1881~1973)完成了其代表作《亚威农少女》,这幅画完全颠覆西方绘画的透视观念,画面中,少女的 五官、肢体都发生了扭曲变形,从不同视角看到的形象出现在了同一幅画面上。这有点像世界地图上,你看到每个不同角落的瞬间感觉,被摆平了。这是毕加索的视 觉革命,这是高速运动下,空间弯曲下的印象短暂存留。毕加索的四维空间美术作品突破了文艺复兴以来达芬奇的三维写实观念,他将不同时间片段的视觉感受压缩 到同一空间,不同视角的图像好比光线弯曲后的饶射结果,这是相对论下高速运动动世界感觉。毕加索使得人类的艺术感受耳目一新,人类科学与艺术催生式进化呼 应了那个新世纪的来临。纵然,爱因斯坦与毕加索来自不同的文化领域,但是从四维时空到四维艺术,爱因斯坦与毕加索共同超越了传统,否定了文艺复兴以来的牛 顿经典力学和达芬奇的传统绘画。
《爱因斯坦·毕加索》读后感(四):个人摘记
爱因斯坦毕加索
空间、时间和动人心魄之美
Arthur I. Miller
树立和探究西方文明的根源及脉络,已成为我们理解并提升自身要以德借镜,整理和传承中国文明的传统,更是我们实现并弘扬自身价值的跟门。此二者的交汇,乃是塑造现代中国之精神皮革的必由进路。- 出版说明
10
“毕加索可能看到的事情,有它自己的实在,这个实在不是我们看到的事物的实在,而是实物存在的实在。” Gertrude Stein
当所有的事情碰在一起,产生不可思议的洞见时,这是如何发生的?思想是如何超越手头的信息而涌现出来的?
我们除了全神贯注于手头的工作之外什么也不想,并且除了彼此之外什么人也不见。Apollinaire,Max Jacob … 想想看,多杰出的精英! - 巴勃罗毕加索
20
她白天常常遇见毕加索,注意到他画室里的西班牙访客络绎不绝,不禁感到疑惑:“他到底什么时候工作呀?” 后来,费尔南德财发现比较所为乐避免打扰,是在夜间作画的。
27
这个时期文学家和画家之间数不清的联系绝对不是偶然的。当时,画家和诗人轮流影响着对方。… “一切都是可能的,一切都是可以实现的,无论在哪方便,无论在哪里。” 这种鼓舞和乐观主义无论怎么评价都不算高。
毕加索和他的同伴们生活在西方历史上少有的一个富有戏剧性变革的时代。艺术、文学和科学上正发生着巨大的转变,而更大的转变还在后头。这些年轻人坚信他们生活在一个英雄时代,在这个时代一切都是可能的。他们个呢吧不需要社会的表彰。他们穷困潦倒,一无所有。他们分享一切,包括知识,并且奋力地创造可以和科学、数学和技术上难以置信的成就媲美的艺术和文学。
36
“文人” homme de lettres
38
…所有的世界都是可能的世界,智识自由是绝对的。雅里立刻举例说明他所谓的的事物的 “基本性质” 是什么意思。“一面钟的形状是什么?” 这样一个问题就允许有一大批大案。就看你如何看待它,也就是说,如何看待它的基本性质(virtuality)。所有这些解答都是可能的。换言之,没有一个绝对的 “钟的形状” 这个观点将影响毕加索去发展一种新的艺术,在这种新的艺术里,一个物体的好几种视图同时都被画下来。
43
“搭档” pard
49
1906年末 … 艺术家将自己描绘成一个具有石头般自信的人,这直接挑战了马蒂斯作为先锋派领袖的地位。这种挑战不仅仅表现在画中人富有进攻性的姿势上 … 而毕加索想去挑战、刺激和震荡 … 毕加索这个时期极端的竞争性情绪,他的原话:“强者应该前行,取其所需。”
53
高级中学的课程首先强调语言,然后是历史和生物学,根本不重视物理学和数学。记性好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这对爱因斯坦来说是一大问题,因为他的主要弱点就是记性不好,尤其记不住单词和课文。在科学上,这种不好的记性在某种程度上说是游泳的,因为他偏向于从第一性原理而不是从所记得的结果出发来展开工作。比如,当碰到于阴历有关的问题时,爱因斯坦是从牛顿理论的基本公里出发,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而不是试图记住已经得处的结论。这是极其困难的,它是那些极力了解比他们知道得更多的人的显著特征。
55
在母亲的建议下,5岁的爱因斯坦开始上小提琴课。 … 他放弃了正式课程,独自磨炼自己的天赋 … 他常常将音乐作为集中精力思考某个科学问题的一种手段。
56
“ 在我们之外,有一个巨大的世界,它离开我们任务而独立存在,在我们面前就像一个伟大而永恒的谜,然后至少部分地是我们 观察和思维所能及的。对这个世界的凝视深思,就像解放一样吸引着我们。” 爱因斯坦发现了他的天职:解读这个谜。
爱因斯坦并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高中辍学者:他每一步都作了精心安排。
57
… 补习自己的弱项 … 事实证明这正是他所需要的。这一举措给她更多时间反思他的(很大程度上通过自学获得的)知识,也磨炼了他的社交能力。
爱因斯坦上的州立学校,是由18世纪的瑞士教育改革家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的追随者们建立的。强调 Anschauung(直观形象)的内在力量。德文词 Anschauung 具有哲学含义,可被理解为“直觉” (intuition)或从我们用感官看到的现象中抽象出来的“视觉影像”(visual imagery)。这在同代人康德的哲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康德看来,直观形象是视觉影像的最高形式。 … “我必须指出,直观形象的基本知识是如何正确地判断所有事物形状的根本手段和唯一正确的手段。” … “概念思考(conceptual thinking)是建立在直观形象之上的。” … 没有强迫的知识灌输,相反,强调的是独立思考 … 概念思考将成为爱因斯坦的特长。
60
迈着大步,不安宁的心中装着整个世界。
63
他不强迫自己去记那些在他看来不重要的材料。甚至没有提到科学研究中的直观思维 (visual thinking)。爱因斯坦又回到其自学的方式,开始旷课,待在他的宿舍里自学理论物理学大师们的著作。
65
爱因斯坦不修边幅,满不在乎,头发蓬乱,加上对音乐和哲学的热爱,使他更像一位诗人,而不是科学家。
80
艾因斯坦仅是一位大学三年级的学生时,他就在思考物理学的前沿问题了。
84
在处境艰难的情况下,爱因斯坦宣布了他的“不容改变的决定”,他将“马上找一个工作,不管它有多么卑微。我的科学目标和我个人的虚荣心都妨碍不了我去接受一个最无关紧要的角色。”
86
当这些失望、问题和新的责任像洪水一般涌来时,许多人可能会被推向绝望的边缘,但爱因斯坦不会。他那坚韧不拔的精神,使他从“仅仅是个人”的领域里撤出来。
89
“ 日常生活的担心中解脱出来,做出了我的最有创造性的工作。”
91
洪亮的声音、异常明亮的大眼睛,让我十分震惊。
93
爱因斯坦圈子内的人都是兴致勃勃的年轻人,他们家境贫寒,却斯文体面,把他们联在一起的最深层的纽带是思想。与毕加索帮的精神一样,索罗文深情地回忆,“快活的贫穷是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98
我不想获得一个博士头衔,因为它对我没有什么帮助。… 浪费时间是一种耻辱。
99
第一次涌现出爱因斯坦的独特能力,他知道在什么情况下不要去追问某些命题是如何推导出来的。他决定跨出巨大的一步,把普朗克的辐射定律当成公理一样来接受,也就是说,为乐确定“能从中得道什么普遍结论”,而不顾对它的实验的活理论的证明。
101
《亚威农少女》是我滴衣服祛除邪魔的画作。- 巴勃罗毕加索
108
毕加索自认为是一个精力充沛、充满创造力的人,并认为这种精力和创造力是由一种无法满足的性欲驱动着的。
109
《亚威农少女》被看作是弗洛伊德式的自我分析的一种联系,毕加索在这种自我分析中拔除他自己的心理邪魔。
110
1907年6月初,特朗建议比较所去参观特罗卡德人种博物馆的非洲艺术展览。毕加索后来又去了好几次,并意识到某种特别的事情发生了,搅得他内心极其不安:“我明白了我为什么是个画家。” 后来他用“震惊”和“启示”一类的字眼来形容他之所见。 … 非洲艺术为他的概念化表现方法提供了证据,并使他确信,作为新艺术语言的几何学有着深层的意义。
… 他探索了尼采的影响,尤其是尼采关于女人不是奴隶便是暴君不能和她们建立友谊的观点;以及尼采的权利意志论:人生的目标即是在一种性满足的气氛中创造艺术。
111
有两种类型的艺术家和诗人。第一种虽然丰产,但他们有如“制作诗和艺术的器械”,因为他们从来不曾奋争过。与之截然相反的是第二种,他们“必须从自身中汲取一切,因为没有精灵、没有缪斯给他们灵感。他们生活在孤独中…毕加索本事第一种类型的艺术家。没有哪一种景观有毕加索变为第二种类型的艺术家的蜕变过程那么奇妙。
114
毕加索哀叹一个人要产生一种新风格所必需的“难以置信的孤独”。… “重要的不是一个艺术家的所作所为,而是他的本性。塞尚无休无止的奋斗才是吸引我们的关键。那就是他的训诫。” … “绘画就是研究和实验,我从不把绘画当作艺术品来作。我的所有画作都是研究。我不停地探索,并且所有这些研究都是有逻辑顺序的。” … “画家的画室应该是个实验室。在哪里,你不会像一只猴子一样去制作艺术,你是在床在。绘画是一种精神游戏。”
… 这次展览震惊了毕加索,激发了他的好胜心,促使他更加专注于新形式的实验。也增加了他的“焦虑”。
116
我的小美人(Ma jolie)
118
他周围尽是诗人、作家和文学爱好者,这些人总是让他知道前卫派的最新动态。
119
跟爱因斯坦一样,毕加索也是一个智识机会主义者。
120
实证主义的科学观不过是一种拙劣的模仿。
124
灵面(astral plane) 灵视觉(astral sight)
125
外在物体的形象被描绘在视网膜上,这个视网膜视一个而未眠:这些形象是透视图。但是因为眼睛和物体是活动的,我们便可接连地看到同一物体在不同的透视点上的不同透视图。 … 那么,我们既然可以在一张三位(或二维)画布上画出一个三位形象的透视图,则同样可以从几个不同的透视点画出一个思维形象的透视图。这只是几何学家的一种游戏。试想一下同一物体的各个不同透视图接二连三地涌来。
142
任何一个艺术成就或科学成就,都必然地吸收利用许多不同并且显然互不关联的领域的知识。这种高度创造性的思维,可以比作一片由多块花砖拼成的马赛克。就毕加索的情况而言,我们已经辨认出下面这些成分:
电影摄影术 … 几何学 … x射线 … 照相术 ... 非洲艺术 … 毕加索的俄狄浦斯情结 … 竞争性 … 性 … 物质上的独立 … 哲学和文学 … 绘画本身。
148
那个时候,我们的工作就是一种实验室研究,一切自命不凡的个人虚荣都被排除在外了。你必须理解那种精神状态。 - 巴勃罗毕加索
149
布拉克将他们之间的亲密比喻为“登山绳”,即两个登山运动员一起攀登一座不曾被征服的山峰时串联他们的绳索。
绘画是他喜欢的事情,但他不愿意有什么固定的目标,因为用尼采的话来讲,“一个目标就是一种束缚”。
151
在一同攀登的过程中,毕加索每走一步都不得不想好想透,其紧张程度是他自此以后再也没有经历过的。
152
传统的透视法不能使我满意。这种透视法诚然是机械的,但它从未描绘出事物的全部。它始于一个透视点,并且不能够离开他。但这个透视点完全是一个小东西。这就如同一个一辈子画侧画像的人最后会相信人只有一只眼睛一样。
… 它不过是一种圈套 … 使艺术家表现一个空间的全部经历成为不可能,因为它迫使画中的物体从观察者面前消失,而不是把这些物体拉近以让观察者能够欣赏 - 而后者才应使绘画的真谛。
… 是实现我所感觉到的那个新空间。
154
因为我们有两只眼睛,每一只眼睛里的视网膜又是一个二维的表面,因此我们应该能有四维的视力。两只眼睛之间的神经连接导致了眼调节,而这种眼调节将四维减至了三维。
157
直觉是大量准备的结果。
158
透视法使作为类的物体变形或者失真。
159
某些逻辑理论所产生的陈述,当且仅当它们在不正确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
202
毕加索那双敏锐的黑眼睛流露着绝对的自信:他将以尽可能宏大的规模成功。
203
… 爱因斯坦是如何在前卫派的浪潮中冲浪的。
最终他们都是在解决同一个问题:在历史上的那一刻,即当我们意识到这些概念显然不是我们直觉所感知的那样时,应该怎样表现空间和时间。
204
毕加索… 意识到几何学方面的新思想 … 爱因斯坦 … 用思想实验去超越实验室的数据 - 正是这些数据阻碍了其他人的思想。两个人都在寻求自然的表现法,这些表现法必须超越僵化的古典思维表现法,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研究工作的紧张、个人生活的复杂以及停滞不前的那些时期,迫使他们进入一种以前从未体验过的孤独和焦虑状态。
另一些意识到改革趋势的人 … 在紧要关头退却了。特朗的失败在于未能深入到原始的概念艺术最深层的结论中去 - 而毕加索却在普兰斯的帮助下成功了。在定义时间和同时性这些概念上,庞加莱的理论是他处理实验室数据和感觉知觉的依靠 - 而爱因斯坦,为乐超越实验室数据和感觉知觉,使用了思想实验的“数据”。
庞加莱对毕加索和爱因斯坦两人来说竟然都是一个关键人物。… 还构创了一种独特的哲学观:约定论。
一个【左拉的】智力是固执的、自觉的、有条理的、似乎是用来做数学推理的:它却产生了一个浪漫的世界。另一个【庞加莱】是本能的、没什么意识的,更喜欢做梦而不是理性的方式,似乎从头到尾都倾向于纯想象的东西,不服从现实:它却在数学研究中大获全胜。这就是一个令人吃惊的事情,需要我们直接研究最深层的机制。
… 数学家“对美的特别鉴赏力”,起着“精密的过滤器”的作用,将一切杂质过滤掉,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几个“和谐”和“优美”的组合。对于庞加莱来说,这种审美和理性相结合的感知才是大脑的最高能力。他写道:“只有通过科学于艺术,文明才有价值。”
209
当他走出家门坐在专利局的办公室时,他“从日常生活的焦虑中解脱出来,产生【我的】最有创造性的工作。”
210
每天有8小时“不务正业”的时间自由支配,再加上每个星期天,这些就是爱因斯坦可以用来连续集中思考的仅有时间。家中有一个絮絮叨叨的妻子和一个男婴。但是爱因斯坦战术出了一种了不起的让自己远离“仅仅个人”事务的能力。马亚第一次注意到这一点,是在爱因斯坦离开中学后待在米兰家中自学的那段时间。“他的工作习惯相当奇怪 - 即使再一群很吵的人中,他也能躲在沙发上,手上拿着笔和纸 … 让自己完全沉溺于一个问题中,以致多人之间的交谈非但没有打扰他,反而刺激了他。”
211
即兴创作是他性格和工作方式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 … 这使得他的课让学生非常兴奋并且大受启发。
212
随意的规定(arbitrary fix)
213
爱因斯坦从未与外界失去联系 … 有选择地阅读,但足以了解物理学研究中的主要趋势。 … 相对论的论文中没有引用任何科学文献。
… 庞加莱:“事实的堆积并不是科学,正如一堆石头不是一座房子一样 … 。最重要的是,科学家必须能预测。”
215
怪物(chimera)
每当他觉得找不到解决办法或在工作中处于困境时,他会逃到音乐中,音乐通常都会解决他的所有困难。
当他的小提琴开始发出声音时,房间的墙看上去开始向后退 …
爱因斯坦充满激情的音乐表现反映了年轻人固有的信念,即一切都是可能的。 … 音乐是一个窗口,通向他为了避免处理人际关系而将其情感封存之处。
他想象莫扎特是从大气中去摘取旋律,一如它们曾经存在于宇宙之中一样,他想象自己也像莫扎特一样工作,不仅仅是在编织理论,而且是以与宇宙和谐的调子在应答大自然。
217
在狭义相对论的思想形成和相应的出版物完成之间有四到六个星期。但把这段时间看成是出生日也不一定正确,因为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一直在准备早期的论证和“建筑材料”,尽管这些没有产生决定性的进展。
… 他以一种完全不同于其他物理学家的方式来思考这些问题。后来他指出,他把思想建立在来自世界的日常运动的概念之上,因为“科学思想是前科学思想的一种发展”。 … “整个科学不过是对日常思维的一种精炼。【科学家】如果不去批判性地考察一个更加困难的问题,即分析日常思维的本质问题,他就不能开展研究。”
爱因斯坦常常通过提醒他的听众概念分析的重要性而开始他那些非常深奥的科学和哲学演讲:“相对论是直接与空间和时间的理论联系在一起的。因为我首先将简单地考察一下空间和时间观念的起源。” … 《科学与假说》庞加莱
218
感觉印象(sense impressions)
思维是“概念的操作 … 是概念之间特定功能关系的创造和使用以及感觉经验对这些概念的协调”。概念是使我们能够把感官知觉(sense perception)变成精确知识的组织原则。潜意识的思维是“使用该你啊你的随意游戏(free play)”。 … 建筑材料时,他指的是一个连续的“随意游戏”过程,然后保留在潜意识里。
创造性思维本质上是非语言的。
220
令人吃惊的是,在提出这种极端的研究方法时,爱因斯坦没有提到实验数据。相反,他是在美学的基础上来论证粒子的存在的,因此给20世纪的物理学导入了一个全新的推理方法。
248
最艰苦条件下的持之以恒,才是天才的标志。… “非凡人物长期不断地遭受痛苦、拒斥和孤独的危险。【但是他或她有】能力看到与其说是挫折的光明面,不如说是挫折带来的学习机会。
249
它的解决需要新的美学观念。
集中到一起的资料具有一种崭新的意义:一旦收集到一起,一大批研究资料能被更好滴理解,甚至可能在更深一层的意义上得到理解。先前互不关联的各个方面可能以一些意外的方式联系到一起,并导致新的顿悟。
思想实验只降临给那些有准备的头脑 - 没有什么凭空飞来的灵感。思想实验的前奏是长时期自觉的苦苦思索。
253
让人吃惊的是,即使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爱因斯坦1907年的思想实验所涉及的数学细节也是简单明了得令人难以置信。不需要复杂的数学思考,因为爱因斯坦径直走向了问题的概念性核心。高度创造性的一个标志就是,精通所有技术细节到了这样一个程度:能飞跃无关紧要的细节,径直看到问题的核心。莫扎特在音乐上如此,毕加索在艺术上如此,爱因斯坦在物理上亦如此。
257
物理学家必须成为一个几何学家 - 艺术家们早在几年前就已经领悟到了用几何图形表现自然的重要性。
273
… 像哥白尼一样,伽利略将他的科学理论建立在美学的基础上。证实以太阳为中心的宇宙的论据要等200多年以后才出现。
在1905年,美学论证以一种好几百年都没有的见过的力量重新出现了。 … 他赞成一个精确的相对性原理的理由是:为乐消除“那些看上去并非内在于现象的不对称性”,我们需要这样一个精确的原理,对于爱因斯坦来说,就像当年哥白尼和伽利略一样,美学就是数据。
274
他对美学十分敏感 … 极简主义是一条美学原则 - 一条公理。自然界不是冗余重复的;因此我们要揭示自然法则就得消除冗余重复。
爱因斯坦和毕加索去面对同时性这个概念。
275
爱因斯坦的时间同时性与毕加索的概念有共同点:任何时间都没有一个优先视点。
两个人的顿悟都源于一种感觉,即人们当时理解科学和艺术的方式中欠缺某种东西。对于爱因斯坦来说,冗长重复的解释和互相冲突的表达明白人们对时间和同时性的理解是错误的。对于毕加索来说,在特罗卡德人种博物馆看到的非洲艺术品使他当即明白过来:亚威农少女目前状态中的不协调,可以通过转向一种比任何人曾经尝试过的风格都更为极端、跟为概念化的风格而获得缓解。几何学必须成为这种新艺术的语言。这是一个惊人的发现,这个发现使先前没有明确形式的艺术语言有了明确的形式,并使之更贴近科学。几何学,特别是几何学更新型的形式,提供了共同基础。不过,爱因斯坦和其他大多数物理学家一开始都没有真正理解闵可夫斯基1907年提出来的相对论的非欧几何框架。爱因斯坦要再花5年时间才能认识到:狭义相对论之友通过几何化才能完全广义化。
这两个人都是机会主义者,都愿意利用它们畅游其中的知识潮流所提供的每一个暗示。
297
艺术和科学的古典标志就是一种视觉形象,它是从我们在日常世界里经历的现象和物体中抽象出来的。量子力学和高度抽象的艺术中没有这样的视觉形象。艺术家和科学家不得不寻求新的视觉形象,而不是从日常生活中进行外推。正如站在梦的脸活帕洛克的一幅作品前问画的是什么毫无意义,要问量子力学中的电子是什么样子也是毫无意义的。这两个问题都没有答案,而爱因斯坦和毕加索都不能接受这种对古典思维的彻底弃绝。毕加索和布拉克利用各种方式 - 如何模印字母、适当的标题、甚至剪报、墙纸和粘到画布上的木块 - 来抵制这种潮流。在物理学方面,强加于原子理论上的视觉形象导致解释上的不一致和混乱。
303
这两个人,从此再也没有达到那种令人癫狂的日子里完全彻底的修道士般的献身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