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丹港》是一本由[法]奥利维叶·罗兰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0.00元,页数:13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苏丹港》精选点评:
●事关1968……
●的确是一本让人身心疲惫的书,到底应该读这样的书吗?如此纠结~
●有一些很精彩的论断
●很漂亮的文字
●不觉得是个多好的故事。不过很少见地大段大段地摘抄了。
●在这之前,我都不会读懂。抑或也是似懂非懂。沉湎于巨大不安的关系中,其本质与内因是向外扩张的自我救赎。外在哪有救赎,A先生一步步深陷死亡的泥潭,两个人可以完全的靠近,却终究无法完全的同步同死同生,每个独立的内在都是个异常巨大的世界,只一个角落和相爱的人搭配就足以相视而笑。深渊的无解的自己都无法说清道明的暗沉,留给时间,留给经历。面对着的生活,终会教我们穿透,漫长的一生,在死亡来临之前,尽所其能,得到快乐的秘钥,是多难得宽广的安稳。
●倒叙。的。人生。
●待重读 想象的书写未免稍为空洞,但回忆的底色令人动容
●很向往A的住所~
●“那几个词,在普通不过了;可是,传到我耳朵里,像是把全世界所能拥有的同情与怜悯通通汇集到一起,表达出来:这不是他的过错。”
《苏丹港》读后感(一):苏丹港
从来没有读过这么让我觉得身心俱疲的书
那些关于感情的描写又将我带回曾经的伤痛里不能自拨
这一点
恐怕会勾起所有有过类似经历的人的回忆
使她背弃的,正是当初他身上吸引她的那些东西……
他对她怀有轻蔑,却又深深的爱着她……
《苏丹港》读后感(二):你不在<苏丹港>
在飞机上看完了<苏丹港>.
我一直都是以自己的直觉来买书.这本书深蓝色的封面有低调的美.
所以就买了下来.
我很不喜欢中文的翻译.最后还是被它的内容给伤到.
一边读着,一边想象着它本来的语言里压抑的美感.直摄人心.
一直以来我都不喜欢标榜着悲伤与绝望的东西,可飞机上,三万尺高空,陌生的人和事,也许就会更脆弱.
一个男人眼睛里强烈的爱情.强烈的方式和女人内心里不断的自我探索然后架构幻想完全不同.
他们却可以遭受致命的打击.最后把生活幻化为一个有实体的记忆,在某个夜晚期望着自己死去.
是的,我们曾经路过过一个相似的生命,体会他的悲伤,聆听他的哭泣.
她年轻美好,充满生命力,脸上写着他以为的一切美好,天真在他并不结实的肩膀上架构起关于自己的幻想,破灭后又绝情的离开.
在暗夜里,他的灵魂就在你的耳边,啜泣着他的失去,勾勒出他曾经深爱过的影子,仿佛你也听到那个女孩的呼吸.
你和他一样惊讶于这个生命美好,却又多么脆弱的在她面前对她长满尖刺的爱情无助地渴求.
女孩爱得天真强大.却飘忽不定,用伤害来证明爱情的坚实,最后刺中他的心脏.
他虚弱的倒在地上,生命变成黑色的血液淌满一地.
我知道,我知道.你不在<苏丹港>,她没在木门关上之后消失湿漉漉的石板路上.我也没有看着他死去.
只不过有生之年狭路相逢,路过了一个人的悲伤,然后刻骨铭心永世难忘.
转头在已经过去的时间里一次次的对她喊.回到他身边.
但她没有听见,在幽暗的房子里大家捉着迷藏,一关上灯,你们年轻的脸,就再也找不见.
下了飞机是很冷的成都,和漆黑的夜晚.
我很想很想马上就回家去,回到温暖的家里去.
《苏丹港》读后感(三):苏丹港的巴黎
苏丹港相对于巴黎只是一个参照物,一个象征。朋友A,死了,人去楼空,都化作一股青烟,袅袅的消失了。留下的是寻找死亡之谜、造成其死的原因。当寻找在渐进中显露真相时,其实就是解读了这个谜团。两个好朋友、两个空想家,从来没有融于那个收容他们的世界。只作为一个暂时居住者或是过客,芒慌的野蛮的带有原始色彩的苏丹港,有着世界上最直接的杀戮、贩卖人口等暴行,而远在文明世界的巴黎生活得人们,在遭受更新后的窒息,那就是大众化的科技依赖,窒息或遏制了人们的思想,大家都在自觉地追随这样的时尚生活,随波逐流的苟安着。A不想被俘获想挣脱,就像当初的理想境界一样充满豪情,同样在苏丹港的A的朋友,不去纠结那股势力,做些为了生存下去而不得已的小过,换取可怜的生存,这样的浑浑噩噩的行将麻痹。
是A的死亡,一封遥远的信息将其唤醒,从新认知自己世界和认知朋友A的世界。在几个可怜的信息引导下,一个鲜明的女性形象成为了他最有价值的发现,也是最无法扑捉的证据。A的一切,在巴黎由生到死,都和女人的到来和离去有关。可是这个故事不是一个简单的爱的殉情,作者也不是要说爱情的通俗性。这只是一个成因之一,其他的线索都在认识A的人们的口述中将其故事演绎的完整起来。这是一个类似推理的故事,了解一个人必然是打开一扇扇窗的过程,A的死寂以及开头的问候,都是在诉说无尽的头绪,当好朋友完成了探寻的历程,也是解读了自己解读了朋友的人生过程,得出的结论就是:我既是A,苏丹港就是巴黎,我们两个都生活在地狱的边缘,一个走进了地狱,一个正在徘徊。当不为世俗生活所驱使所认同,还在固执的理想中坚守时,就会格格不入,被爱情所抛弃。爱情源于理想,也因理想的不见而泯灭,她,就是这样离开了A,A更是因为不再坚守而空虚而变得不可救药的,致命的因素就是这个。我能选择好多种生活方式,但心中永远存在的那个高度不要泯灭,那是灵魂的亮点,是爱情的眼睛,是活下去的勇气和毅力。
《苏丹港》读后感(四):梦想与现实
总的来说,就是一个梦想的爱情和现实的爱情间产生巨大落差的故事。
作者有些段落细节描写的非常细腻唯美,但由于作者身处的时代和本身的原因,原本应该纯粹的爱情故事里面夹杂了不少作者对政治、时代变迁的看法,不过也正是巴黎的这些物质的变化间接导致了爱情的悲剧,或许可以这样理解吧。
最喜欢的书中下面的这段文字。感觉特别的美。
她想象:A的这位女伴,就是走在人行道上,也会留心自己的脚步,注意不要踩到路面方砖的接缝处。这个女子一定体态轻盈,喜好幻想,孩子气十足。
到了夏天,她会去海边度假;退潮的时候,海水在沙面上雕刻出一道道曲曲折折的波纹,她会高兴地跑过来跑过去,不管下面的沙子是软还是硬;碰上海水退走时形成的明亮小溪,她会一跃而起,跨越过去,秀发在空中飘散开来,煞是好看。然而,她又十分小心,生怕弄湿脚上的那双小白鞋。突然,她又停住不动,神情变得专注起来;只见她双手背在后面,眼睛盯着沙滩,观察被晚霞映成五颜六色的螺钿细片,寻找柠檬色或者杏黄色的小贝壳。那螺旋的形状,从裂口处看上去,漂亮极了,简直完美无缺,像是为仙女们居住的高塔专门设计的转梯。
女小时工认为,她还可能变换玩法:单腿直立,踮起脚尖,另一条腿斜着伸直,使劲旋转,以直立腿为圆心,用斜伸开来的脚尖在沙子上画出一个个十分规则的圆圈,玩得实在开心。她穿着一条黑白格子的长裙,转起来张得很开,在腰间飘动。女钟点工还断定:到了日落时分,太阳停在地平线上,半空中悬着紫红的云彩,光线贴着地面射过来,在年轻女子身后留下一条无限长远的影子。这时,会有几匹马沿着岸边的岩礁奔跑起来;四蹄踏地水花飞溅的声音,打喷鼻的响动,潮水贴着沙面慢慢流淌的声响,以及骑马人朝着崖壁飞奔而去的呼啸,无不清晰地传入人们的耳中。
在这样的时刻,A一定满心喜欢,感到无比幸福。接着,两人会手拉着手,回旅馆吃晚饭;走进餐厅,两人看到:落日的余晖,从远处的海岛后面射过来,把厅内所有餐桌上的台布统统染成红红的玫瑰色。
《苏丹港》读后感(五):苏丹港
还记得那些吗?
最温存的话语,其实字面上只是最简单的事物。
一说平台,就指那我们夏天喜欢去消磨时光的地方;
还有那晨光的回忆:阳光从紧闭的百叶窗外面透进来,照在房间墙壁上,划出道道亮晶晶的波纹;
当然还不止这些:那木头的撞击声,宣布了船只就要启动;
她的长发散布在枕上;
离开海滩,她皮肤上带着咸味和盐霜,要用好几瓶淡水冲洗身子。。。
别提了,桩桩件件,像支支利剑刺来。
曾经最美的回忆,每一次提起都让内心一片慌乱,连身体都禁不住颤栗起来。
如今,一切都变了:那个可诅咒的地方,唯恐避之不及;就是提到它的名号,也会叫你泪流满面。
你若不想死去,就得毁灭关于她的一切,她的宝贝形象,她锁于你身体里所有温柔的习惯,
任何蛛丝马迹,无论是印在眼里与嘴里,还是沾在手指尖或皮肤上,不管哪一个部位,不论哪一小片,都必须叫它像尸体一样腐烂、分解。。。
我是被《苏丹港》这个名字吸引的,轻轻的三个字,卷在舌尖有教人沉沦的温柔。
是的,沉沦,披着潮湿的海风,遥望远方隐约的地平线,有人在唱着忧伤的情歌。“我”怀念那个与我血肉相连的国家,却也无法忘记这个随“我”漂泊的海港;在无数次呼吸吞吐间,它的气息已经盘踞在“我”的心尖,留下永不愈合的伤痕。
当年“我们”都是意气风发一腔热血的青年,满以为可以开创出一个新世界,却在现实中碰得头破血流。“我”去了苏丹港,A留在巴黎。二十五年后,A去世前的一封信将“我”召唤回来,“我”再度踏上这片早已与记忆面目全非的土地。
“我”想查出A的死因,所以追寻着A的步伐梳理他最后的时光。原来一切的起源是个女人,A为她自杀。“我”从未见过那个女人,只能听着张三李四的证词拼凑她的模样:那个女人,也许天真,也许世故,也许年轻的时候就面目可憎,也可能到了很老很老还有一张眉目清晰的脸。。。A深爱着她,在她身上有自己不再拥有的青春甜美和激情,他以为她是他的神迹;而她不过在最初崇拜他,然后背弃他,最后遗忘他。A至死还像个少年,这便是他毁灭的原因。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都是孤独的守夜者,我们永远也不明白“我们”的意义。“我们”和“他们”分享理想和爱情,却成为他们沉重的负荷,早知道,一开始的时候,就不该这样孤注一掷的。。。可是,我们又是如此渴望着,有人和我们紧紧相拥,有人和我们骨肉相连,只为这一点温暖,宁愿付出我们承受不起的代价;就算这样,还是觉得幸福,所以这样,离开了就不能独活。
别再问苦不苦,也别再问值不值得,爱情消逝后,孤独来袭前,让我看你最后一眼,牢牢记住你的样子;从此无论日后的生活是动荡不安还是温柔静好,都与你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