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戎装女人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0-12-03 03:08:1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戎装女人读后感精选

  《戎装女人》是一本由刘静著作,解放军文艺出版的520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007-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戎装女人》精选点评:

  ●可是还是让广播剧先入为主了。

  ●吕师还有一堆兄弟叫吕营什么的,啊,想起来了。但是说什么的,也忘了。 重温过后,觉得传统理念中的性别主义明显,不过还是有点喜欢自己所不熟悉的勾心斗角的。很多事情就完全是老爷子的错误,比如马忠臣和吕军的婚事。但是也许这世界从来都不能丁是丁卯是卯。挺喜欢作者鸡毛蒜皮的叙事和评论式的观察。不过依然红而理想化,不过是没有坏人,而只有悲剧的那一种理想化。总体来看还是有意思的。

  ●其实是听的广播剧,不是看的书……演播得很好,可以有五颗星 演播李慧敏张译 话说一提广播剧就想起小时候听的《刑警803》……

  ●这个不是看的书,是听的广播剧

  ●有广播剧

  ●语言会写轻松,人物活灵活现,刻画入木三分,故事回转曲折。结局太残酷了,残酷的就像是,生活……

  ●当兵的女人总是那么吸引人,更何况是走到师职的女人,值得一看!

  ●重要的是广播剧啊广播剧!!!!

  ●两代军人家庭中各自的生活点滴。即便是干部,也和普通人一样有着烦心事。人世间众生百态,各自的悲欢是不相通的。

  ●听的第一部广播剧

  《戎装女人》读后感(一):把爱戎装女人

  这是我听收音机听的第一部广播剧.演播的地特别好。语言特别生动成语用的都好好,每个人物都那么丰满。喜欢里面的每个人物。但是很遗憾,为什么吕师没有当上女将军呢?还有听吕师母亲的那一段经历听得我泪流满面。还有好心疼吕连。好喜欢明可宁 ,觉得她活得好快乐,好幸福,好潇洒,好自由。心疼吕军。面对变了心的丈夫他该何去何从啊!

  《戎装女人》读后感(二):武装起来的红妆

  掩卷回想,这本书真正涉及部队特别之处的地方并不多,尤其是官场上的是是非非,是任何一个混机关的人常常遇到的。就连吕师在仕途上的瓶颈,又何尝不是女人在机关的瓶颈呢?

  作者对中国政治的描写还是比较到位的。官,对于中国人来说,真是意义非凡,不仅决定着你在单位的地位,还深刻影响着大小家庭的生活,想想真的挺可悲的。

  不过作为旁观的读者,看热闹这一角色还是相当的过瘾。对于身在其中的人,读读这本书,用句流行的话说,也可以“长点心”了。

  《戎装女人》读后感(三):我爱广播剧

  以此书的体裁摆在面前让我读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但是由于某奖项名单里出现了它,便有一点好奇,恰有广播剧音频下载,便听来试试。

  结果发现把生活中浪费时间的那些缝隙用广播填满真是件有趣的事情,上次这种感觉出现大概要追溯到中学追听评书的时候。

  我相信就这本书而言,声音是比文字更好的诠释工具。

  军人世家本身就带着神秘面纱,而刘静选取的角度不是猎奇,而是回归,回归一种生活的本真,不避讳每个人的欢喜忧愁,又屡屡点到即止,人物形象相当丰满。当然,这也有赖于二位播讲的倾情演绎。广播剧的好处就是每天总能找出兴奋点,不至于像捧着厚书一样愁的睡着。

  此故事好在情节多头进行但节奏不乱,很有点部队汇操的范儿,有行有停,但时时都绷着神经,努力不散掉。

  最动人处莫过于几条不时从回忆中夹插进来的隐线,一点一点汇集,终于在终卷前把悬在听众心中的旧拼图拼完整,不禁生出一种今昔交错的感慨。

  其实今人的生活本就摆不脱旧人的影响,甚至因为旧人的离开,才把活着的人们推入今天的轨道。

  时间是公平的,一个意外的离开就要用千百个思念凝聚起形状填补。

  吕师和她父亲这样的军人形象是否完全是小说中的虚像呢?

  我知道不是,他们的确是真正的军人代表,这种军人也许并不会太多,但我的家族中就真真切切的存在着一个。

  所以我也能体会吕老爷子那个至死不灭的将军梦的份量。

  《戎装女人》读后感(四):人世间的悲欢并不相通

  两代军人家庭中各自的生活。即便是干部,也和普通人一样有着烦心事。人世间众生百态,各自的悲欢是不相通的。

  吕振堂:文革期间选择离婚,至死不忘第一任妻子。可是我却替第二任妻子悲哀,她半辈子任劳任怨,辛辛苦苦,承受着高攀的异样目光,不知她一生可曾获得过丈夫的半分尊重与认可?

  吕团:喜欢他对家人用自己的方式去维护的这份亲情。对收养的吕军的不许他的将军丈夫言语冒犯的维护,把可能会成为妹妹和姐夫的仕途上的包袱主动抢过来背在自己身上,怕侄女遇人不淑帮她出国留学……他很有钱,他的家人有权,可是他却有那样的隐疾,有苦说不出。

  吕师:很有主见,十分坚持原则,有自己的骄傲与自尊。

  被已故同事年迈的父亲一句不为国家添麻烦的话所动容,敢于保全已故同事的名声,不惜自己背负处分的警告。

  为了二团政委人选能者任之,不惜得罪领导。

  为了自己的骄傲,面对自己仕途的变动,敢当场离开周围好心的同事为她的前途斡旋奔波忙碌讨好上级领导的饭局。

  我钦佩这样的人,但我怀疑现实官场中是否真的存在这样的人。

  吕军:作为养女,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真诚的付出)获得了全家人的维护与尊重,赢得了在这个没有血缘家庭里的所有人的认可。包括素来不对盘的处处针对得明可宁。明明之前也曾有过不和谐的争吵,最后却相处的很好。原来当初那些不过是些鸡毛蒜皮,不值得放在心上,不值得为之难过的不足以占据脑容量的无关紧要罢了,不值一提。可是这么贤惠的妻子依然面临了最狗血的丈夫外遇的悲哀。

  马忠臣:喜欢上为救自己而牺牲的战友的女朋友。当年不能承受内心的愧疚,顺势按照吕父的阻拦,选择放手,迎娶吕军,在吕家的人脉帮助下官至少将。

  多年后为了不负当年的恋人第二次,宁愿离婚,辜负妻子。

  吕家人对于那个漂亮的混血儿的接受与喜爱,对吕团的安慰,让人觉得温暖。

  吕班:国防科技大学教授

  吕排:最有可能承父之志成为将军,被寄予厚望,可惜英年早逝

  吕连:小时候因病聋哑,少年目睹外婆与母亲的自尽

  吕营:被家人视为汉奸,在日本画油画(到底是不是汉奸)那个台湾经纪人有问题吗?

  吕军:吕父第二任妻子的女儿,亲生父亲抛弃,渴望亲情

  吕团:看似无忧的有钱人,乐于帮助家人,实际却有苦说不出

  吕师:有主见坚持原则的女大校,希望竭尽全力完成父亲遗愿,成为将军

  《戎装女人》读后感(五):聪明的女人写出色的女人

  女兵在中国社会上是一个特殊群体,她们又是青春靓丽的代名词.我曾经仰视着她们,目光中带着羡慕、嫉妒和愤愤不平;因为我认为他们是特权阶层!

  其实,这是天大的偏见;而偏见往往源于无知。在我的生活圈子里没有一个“戎装女人”,我凭什么把这些“天使”“妖魔化”呢?

  通过网站,我有机会结识了许多出色的女士,她们在许多方面让我这个“须眉”自惭形秽。她们或是感情细腻,大慈大悲;或是目光锐利,嫉恶如仇;或是作风泼辣,大刀阔斧……这些都是我望尘莫及的,我只有赞叹的份儿。后来,随着“网谊”的加深,我吃惊地了解,这其中竟有不少是脱下了戎装的“戎装女人”!我愣住了。阶级的偏见曾经断送了无数像我这样所谓“出身不好”的人的光辉前程;我们吃足了“偏见”的苦头。现在,怎么又能以新的偏见来主宰人们的思维呢?……当然,对于我来说,她们是一个陌生的群体。我产生了深入她们内心世界的强烈愿望,为此我读了一部厚厚的小说,它的名字就叫作《戎装女人》。

  小说涉及了女军人的亲情、爱情、友情、婚姻、家庭伦理和职业操守,塑造了一位“极品女人”——通讯总站政治部主任45岁的大校吕师。说她是“极品”,并非说她就像那些挂在橱窗里供人观赏的名牌产品,天衣无缝,无瑕可击;不,她不是“君子”,不是“圣人”;恰恰相反,她也会产生和常人一样的困惑,犯常人常犯的错误。说她是极品是因为她具有心性向善的本质、责任意识和对人无私无畏的爱。小说一开始,就写了一件特发事故:团政委郭立业去给爹过七十大寿出了车祸,车毁人亡。麻烦在于他外出是否和谁打了招呼;打与不打,性质是完全不同的。当一位当事人死活不肯开口的时候(批假是错误的),吕师挺身而出,承担了批假的责任。她自己背了个处分,可是却“保护”了死者和那位当事人。你当然可以指摘吕师不讲原则;然而细想想,她以处分为代价所维护的不正是一种更高尚更“终极”的原则吗?

  作者没有把军营写成一个世外桃源,社会上的风风雨雨侵袭着它,价值观的嬗变也冲击着戎装女人。作者没有回避矛盾,她写了吕师和政委王恩江之间“摩擦”出来的婚外情。吕师之所以是吕师,吕师之所以是“极品”,就因为她可以晕眩,却不会胡涂,她冷静地剖析自己,不一定爱王恩江这个人,但肯定是喜欢王恩江喜欢自己的这种感觉!她止步了,并且用调侃的方式化解了两人之间的尴尬。毕竟是顾全大局的军人呀!

  小说的最后,颇让人失望。吕师被平调到了一个无关紧要的文职单位,其实也是宣告了她“革命到头”。唉,这也不奇怪,现在毕竟还是个“男权社会”。

  小说也好,现实生活也好,“戎装女人”在我脑海中已经完全更新了形象。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戎装女人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