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形态学》是一本由弗拉基米尔·雅可夫列维奇·普罗普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21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故事形态学》精选点评:
●其实还是没看懂
●本书告诉你,认识事物首先要学会客观描述现象,然后要学会使用正确的分析方法,并不需要观察太多的现象,关键是要有正确的研究方法。最后本书告诉你所谓虚无缥缈的神话,其实一切都是套路,如果你还没有发现。只不过你没有找对分析方法。
●笔记做了一大堆,还是不懂战斗的民族究竟要说什么。
●呵了个呵~
●苏联民间文艺学神作,无处不有套路而又无处没有自由。回应列维-施特劳斯的一篇颇为有力,从具体材料入手研究研究对象,不仅仅是一种研究风格,也是被他的研究对象所要求的。也作为一种警示:依赖思辨就会陷于幻相。
●开头对按情节划分的吐槽一针见血。解决了我想扒小说大纲的观念问题。里面的故事挺好看的,女巫的房子叫作鸡足小木屋
●这个列宁格勒出身的家伙,我觉得比坎贝尔的千面英雄牛逼
●现在还看不懂哈哈哈以后再看一遍吧
●大概扫了一遍 应该会二刷
●俄罗人研究故事,确实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故事形态学》读后感(一):故事形态学与功能
1.功能的含义?功能指的是从其对于行动过程意义角度定义的角色,角色行为
2.功能四个原则
角色的功能充当了故事的稳定不变因素,它们不依赖于由谁来完成以及怎样完成。它们构成了故事的基本组成部分神奇故事已知功能项是有限的功能项的排序顺序永远是同一的所有神奇故事按其构成都是同一类型3.功能与母题的区别?
划分点不一样
母题:很多故事的重复律
功能:角色行为
4.什么是神奇故事?
从形态学角度,任何一个始于加害行为A或缺失a、经过中间的一些功能项之后终结于婚礼或其他行为结局的功能项的过程。
5.故事同一结构的原因从社会历史角度来说,唯一起源是心理意义上的——人类心灵结构的相似唯一起源还可能是日常生活意义上——生活与宗教、信仰的相似
《故事形态学》读后感(二):结构主义的开山之作
因为许子东的《重读“文革”》,发现其方法论来自这本俄国人在90年前(1928年)写的小册子,故而从图书馆借来,想一探究竟。
小小的版本,薄薄的200页,暗红色书皮,书名隐藏着几乎看不出来。内容却很有趣:以俄国100部民间故事为对象,对各篇内容予以拆解,形成31个“功能项”——实际上就是组成产品整体的基本单元,或者干脆称为“零部件”,然后根据各部作品的不同组合,对故事加以分类。“从一组拥有近似造型的故事中,努力抽取一个原始故事的结构”。
以下分几组隔三蹦二地将这31个功能项列出来,然后你就可以大体了解俄国民间故事的大体模样了:
一位家庭成员离家外出/对主人公下了一道禁令/打破禁令
对头试图刺探消息/对头获知其受害者的信息/对头企图欺骗受害者以掌握他或他的财物
受害者上当并无意中帮助了敌人/对头给一个家庭成员带来危害或损失
家庭成员之一缺少某种东西他想得到/灾难或缺失被告知然后向主人公发出请求或命令
主人公离家/主人公经受考验/宝物落到主人公掌握之中
主人公被引领到寻宝之地/主人公与对头正面交锋/给主人公做标记/对头被打败
主人公归来/主人公遭受追捕/主人公从追捕中获救
主人公以认不出来的面貌回到家中/给主人公提难题/难题被解答/主人公被认出/敌人受到惩罚/主人公成婚并加冕为王
以上每一种功能项都会有很多变种。作者给这些功能项及其子项编上号码,并设定组合的方式,然后就可以通过一个公式表达一部具体作品的叙事结构了。
作者是民俗学家,但这部作品却作为结构主义的开山之作,在世界各国引起反响,影响所及好像还不止文学解析。前面提到的许子东针对以文革为题材的50部作品所作研究就是一例,他说还曾经将这套方法用在金庸作品研究上,也很适用。
最后说一句,因为我们对俄国民间故事并不熟悉,书中给出来的许多子项的详细分析,读起来不免让人生厌。所以,这是一部适合看框架看方法的书,无需细读。
补记:此文发在响马读书群,有群友小野于林查阅相关信息,有如下补充:
高老师发的《故事形态学》,里面说到对俄国100部民间故事为对象,拆成31个功能项。引起我一个记忆,早起查了一下,有个网站https://tvtropes.org/ , 这是一个维基百科式的众人合作贡献内容的网站,它的主题是分析列举各种流行电影、电视剧、动画、小说和游戏中出现的所有剧情。
桥段(tropes),是剧情的基本粒子,也是“TV Tropes”的基本单位,被分门别类的一一列举,就差编号了。但“TV Tropes”的真正意义并不是“桥段百科全书”或“桥段数据库”,而是一个“桥段编程语言”!每一个程序员写程序都要调用大量现成的库函数,每一个做数值计算的科学家都有一本算法大全,“TV Tropes”就是剧本的库函数和编剧们的算法大全。
以前想在编码里用这个例子的,实在是把人类故事很有趣的模块化尝试。
《故事形态学》读后感(三):【读品•品评】沈宇:寂寞与哀愁
《故事形态学》出了,但貌似是沉寂的状态,没有回应,泥牛入海死水无涟漪。心里虽急却是有些窃窃欢喜的,喜人所不喜者,亦有明月清风皆为我的意味。好歹找了张书影在豆瓣里为《故事形态学》开了一个窝。
2006年喊过了太多“天佑译者(Long live translator)”“天佑出版社”,《金枝》《误读》《项狄传》《明代小说四大奇书》《小世界》或新译或重出,接连出现在市面上,现在又轮到普罗普。(为什么没有Eco的小说?)同出的还有他的《神奇故事的历史根源》,都由中华书局出版。在此之前市面上唯一可见的普罗普著作大约是辽教万象文库收的《滑稽与笑的问题》,不过更多出现在特价书店。其他的只言片语都散落于各种文学史料选集、结构主义选集、民俗社会等学科的茫茫大海里。这和他的盛名不成正比,许是解构时代形式主义结构主义不吃香的缘故。全民也多改学罗刹话为学美语,趁着牛市挣钞票去了。
格雷马斯有人记得否?其《结构语义学》出过三联和百花文艺两个版本,最后三章满是关于叙述结构的内容。代表作《论意义——符号学论文集》两卷本也由百花文艺出过。格雷马斯就深受普罗普影响。克里斯蒂安•麦茨的第一、第二电影符号学耶?好像我讲结构主义都会撞上普罗普这面墙。连分析好莱坞的电影模式都可以用上普罗普的庸俗版(普罗普曾为俄罗斯神奇故事给出了著名的三十一项角色功能项),不外乎几种模型,几种故事套路,几种定型人物,像拼拆积木一样,换这个,加那个,一顿顿所谓的饕餮电影大餐盛宴就被炮制出来了,竟然还有人百看不厌。
普罗普的功能项可以解释为动元之间的关系,功能项的联系中可以得出一个流程图式,即由数个叙述陈述构成的一个系列,一些常态和惯例在其流程中突显出来。人们从普罗普的文字中读出两个叙事的巧妙混合,英雄与坏蛋;两主体对抗的原则,解释为一种基本双线结构,时而争斗时而缔约。格雷马斯著名的符号方块结构于焉诞生。
普氏流程图在文学和社会科学领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流心的人类学著作《自我的他性:当代中国的自我系谱》就用上了符号方块结构来分析改革时期私有企业主在发迹的同时逐渐失去自我转变为“他者”的现象。现下正吃香的罗伯特•达恩顿在《屠猫记:法国文化史钩沉》里也讲着民间故事的变种,遑论三联文化生活译丛那本《百变小红帽:一则童话三百年的演变》了,要讲文本互见,译林卡尔维诺那两本《意大利童话》可能是不错选择。
普罗普却似乎雅不大愿意被划成形式/结构主义。《故事形态学》中译本就收录了他回应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主义解读的《神奇故事的结构研究与历史研究》一文,这篇文字成了一个预兆,在下一部故事学著作《神奇故事的历史根源》里普罗普就从结构形态分析转到了历史文化阐释,着重于寻找故事与往昔的社会法规、仪式、神话、原始思维的关系,像是再一个版本的金枝,讲到的与南美洲神话的关联又颇类列维-斯特劳斯的路数。
[俄]弗拉基米尔•雅可夫列维奇•普罗普著:《故事形态学》、《神奇故事的历史根源》,贾放译,施用勤校,中华书局,2006年11月,18元、36元。
[法]A.格雷马斯著:《论意义:符号学论文集》,冯学俊、吴泓缈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6月,30元。
[美]流心著:《自我的他性:当代中国的自我系谱》,常姝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2月,22元。
《故事形态学》读后感(四):寂寞与哀愁
寂寞与哀愁
《故事形态学》出了,但貌似是沉寂的状态,没有回应,泥牛入海死水无涟漪。心里虽急却是有些窃窃欢喜的,喜人所不喜者,亦有明月清风皆为我的意味。好歹找了张书影在豆瓣里为《故事形态学》开了一个窝。
2006年喊过了太多“天佑译者(Long live translator)”“天佑出版社”,《金枝》《误读》《项狄传》《明代小说四大奇书》《小世界》或新译或重出,接连出现在市面上,现在又轮到普罗普。(为什么没有Eco的小说。)同出的还有他的《神奇故事的历史根源》,都由中华书局出版。在此之前市面上唯一可见的普罗普著作大约是辽教万象文库收的《滑稽与笑的问题》,不过更多出现在特价书店,其他的只言片语都散落于各种文学史料选集、结构主义选集、民俗社会等学科的茫茫大海里。这和他的盛名不成正比,许是解构时代形式主义结构主义不吃香的缘故。全民也多改学罗刹话为学美语,趁着牛市挣钞票去了。
格雷马斯有人记得否?其《结构语义学》出过三联和百花文艺两个版本,最后三章满是关于叙述结构的内容。代表作《论意义——符号学论文集》两卷本也由百花文艺出过。格雷马斯就深受普罗普影响。克里斯蒂安·麦茨的第一、第二电影符号学耶?好像我讲结构主义都会撞上普罗普这面墙。连分析好莱坞的电影模式都可以用上普罗普的庸俗版(普罗普曾为俄罗斯神奇故事给出了著名的三十一项角色功能项),不外乎几种模型,几种故事套路,几种定型人物,像拼拆积木一样,换这个,加那个,一顿顿所谓的饕餮电影大餐盛宴就被炮制出来了,竟然还有人百看不厌。
普罗普的功能项可以解释为动元之间的关系,功能项的联系中可以得出一个流程图式,即由数个叙述陈述构成的一个系列,一些常态和惯例在其流程中突显出来。人们从普罗普的文字中读出两个叙事的巧妙混合,英雄与坏蛋;两主体对抗的原则,解释为一种基本双线结构,时而争斗时而缔约。格雷马斯著名的符号方块结构于焉诞生。
普氏流程图在文学和社会科学领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流心的人类学著作《自我的他性:当代中国的自我系谱》就用上了符号方块结构来分析改革时期私有企业主在发迹的同时逐渐失去自我转变为“他者”的现象。现下正吃香的罗伯特·达恩顿在《屠猫记:法国文化史钩沉》里也讲着民间故事的变种,遑论三联文化生活译丛那本《百变小红帽:一则童话三百年的演变》了,要讲文本互见,译林卡尔维诺那两本《意大利童话》可能是不错选择。
普罗普却似乎雅不大愿意被划成形式/结构主义,《故事形态学》中译本就收录了他回应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主义解读的《神奇故事的结构研究与历史研究》一文,这篇文字成了一个预兆,在下一部故事学著作《神奇故事的历史根源》里普罗普就从结构形态分析转到了历史文化阐释,着重于寻找故事与往昔的社会法规、仪式、神话、原始思维的关系,像是再一个版本的金枝,讲到的与南美洲神话的关联又颇类列维-斯特劳斯的路数。
[俄] 弗拉基米尔·雅可夫列维奇·普罗普著:《故事形态学》,贾放译,施用勤校,中华书局,2006年11月,18元。
[俄] 弗拉基米尔·雅可夫列维奇·普罗普著:《神奇故事的历史根源》,贾放译,施用勤校,中华书局,2006年11月,36元。
[法] A.J.格雷马斯著:《论意义——符号学论文集》,冯学俊 吴泓缈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6月,30元。
[美]流心著:《自我的他性:当代中国的自我系谱》,常姝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2月,22元。
《故事形态学》读后感(五):普罗普的神奇故事公式
普罗普的神奇故事公式
——《故事形态学》读书笔记
文/张三四
一、简述
俄罗斯著名民间文艺学家弗•雅•普罗普的《故事形态学》(1928年)是整个叙事学领域里的一部里程牌式的著作。他的思想和理论对后来的结构主义学者,如格雷马斯、托多罗夫、布雷蒙等人的研究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故事形态学》的写作初衷是为了“在民间故事领域里对形式进行考察并确定其结构的规律性”。作者根据对阿法纳西耶夫故事集里100个俄罗斯神奇故事所做的形态比较分析,从中发现了神奇故事的结构要素,即31个功能项,以及这些功能项的组合规律、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与整体的关系。
贾放译的2006年中华书局版《故事形态学》还收入了《神奇故事的衍化》《神奇故事的结构研究与历史研究》《在1965年春天纪念会上的讲话》三篇文章。《神奇故事的衍化》提示了普罗普的下一步研究工作:从神奇故事的结构研究转向历史研究。其成果是《神奇故事的历史根源》一书。《神奇故事的结构研究与历史研究》则回应了列维•斯特劳斯的批评。这篇文章可以读到普罗普对遭到误解的强烈不满。
二、普罗普的神奇故事公式
在序言中,普罗普指出,形态学是关于形式的学说,在植物学中,形态学指的是关于植物的各个组成部分、关于这些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与整体的关系的学说。他认为,借鉴植物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创立“故事形态学”这一术语。植物形态学将世界上成千上万种植物分门别类,故事形态学也将起到同样的作用:把丰富多彩的故事分门别类,使之呈现出“奇妙的一致性”。
在第一章《问题的历史》中,普罗普说:“正确的分类是科学描述的初阶之一。下一步研究的正确性有赖于分类的正确性。”但是,已有的故事分类却常常破坏最简单的划分规则。比如,把故事划分为有神奇内容的故事、日常生活故事、动物故事。但是,有神奇内容的故事和动物故事有交集。又比如文特的划分方法,把故事分为七类:神话寓言故事、纯粹的神奇故事、生物的故事和寓言、纯粹的动物寓言、起源故事、滑稽的故事和寓言、道德寓言。另外,还有按情节分类的方法。例如,沃尔科夫就把幻想故事分为15个情节。普罗普分析了这15个情节,认为它不能算是准确意义上的科学的分类法。
故事分类的情形不如人意,是因为前人的研究方法存在问题。普罗普的研究方法在第二章《方法与材料》中得到说明。首先,假定存在一个特殊亚类的故事,即神奇故事。普罗普的研究对象锁定在神奇故事上。“神奇故事”到底是什么,是在本书结尾给出定义的。其次,普罗普将研究范围缩小至阿法纳西耶夫故事集里的100个俄罗斯神奇故事。普罗普认为,对故事进行准确描述的方法是:看出不变的因素和可变的因素。在这100个神奇故事中,变换的是角色的名称以及他们的物品,不变的是他们的行动或功能。故事常常将相同的行动分派给不同的人物,这使我们有可能根据角色的功能来研究故事。
这里有一个问题,即功能是什么。普罗普下定义说:功能指的是从其对于行动过程意义的角度定义的角色行为。他给出四个“观察”:一、角色的功能充当了故事的稳定不变因素,它们不依赖于由谁来完成以及怎样完成。它们构成了故事的基本组成成分。二、神奇故事已知的功能项是有限的。三、功能项的排列顺序永远是同一的。四、所有神奇故事按其构成都是同一类型。
在第三章里,普洛普按照神奇故事本身记述的顺序列举出角色的31项功能,这31项功能如此重要,我们经常在各种引文中见到,因此有必要引用在下面:
1. 一位家庭成员离家外出(外出)
2. 对主人公下一道禁令(禁止)
3. 打破禁令(破禁)
4. 对头试图刺探消息(刺探)
5. 对头获知其受害者的消息(获悉)
6. 对头企图欺骗其受害者,以掌握他或他的财物(设圈套)
7. 受害者上当并无意中帮助了敌人(协同)
8. 对头给一个家庭成员带来危害或损失(加害)
8a. 家庭成员之一缺少某种东西,他想得到某种东西(缺失)
9. 灾难或缺失被告知,向主人公提出请求或发出命令,派遣他或允许他出发(调停)
10. 寻找者应允或决定反抗(最初的反抗)
11. 主人公离家(出发)
12. 主人公经受考验,遭到盘问,遭受攻击等等,以此为他获得魔法或相助者做铺垫(赠与者的第一项功能)
13. 主人公对未来赠与者的行动做出反应(主人公的反应)
14. 宝物落入主人公的掌握之中(宝物的提供、获得)
15. 主人公转移,他被送到或被引领到所寻之物的所在之处(在两国之间的空间移动,引路)
16. 主人公与对头正面交锋(交锋)
17. 给主人公做标记(打印记)
18. 对头被打败(战胜)
19. 最初的灾难或缺失被消除(灾难或缺失的消除)
20. 主人公归来(归来)
21. 主人公遭受追捕(追捕)
22. 主人公从追捕中获救(获救)
23. 主人公以让人认不出的面貌回到家中或到达另一个国度(不被察觉的抵达)
24. 假冒主人公提出非分要求(非分要求)
25. 给主人公出难题(难题)
26. 难题被解答(解答)
27. 主人公被认出(认出)
28. 假冒主人公或对头被揭露(揭露)
29. 主人公改头换面(摇身一变)
30. 敌人受到惩罚(惩罚)
31. 主人公成婚并加冕为王(举行婚礼)
第五章中,普罗普分析了故事的若干其他成分,分别是:用于功能项之间联系的辅助成分(联结成分)、伴随着三重化的辅助成分、缘由。其中联结成分使得故事由上一个功能转向下一个功能,它是一套信息传递系统。三重化是故事中机械重复或递进式重复的成分。缘由则是引发人物这种或那种行为的原因。对主人公来说,引发其行为的缘由往往是遭到危害或意识到缺失。
第六章中,普罗普按照角色将功能项分成对头行动圈、赠与者行动圈、相助者行动圈、公主(要找的人物)及其父王的行动圈、派遣者的行动圈、主人公的行动圈、假冒主人公的行动圈。
在第九章,普罗普给“神奇故事”下了一个定义:从形态学的角度说,任何一个始于加害行为或缺失、经过中间的一些功能项之后终结于婚礼或其他作为结局的功能项的过程,都可以称之为神奇故事。本章中另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回合,普罗普没有给它一个明确的定义,但从行文中可以概括出:一个回合就是两个成对的功能项。典型的回合如:
21.主人公遭受追捕(追捕)
22.主人公从追捕中获救(获救)
又如:
25.给主人公出难题(难题)
26.难题被解答(解答)
在一一列出神奇故事的31个功能项时,普罗普分别给他们一个俄文字母。在第九章中,他把这些字母按故事的叙述顺序排列成一条横轴。用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术语来定义,这条横轴可以被看成功能项的组合关系。横轴上的每一个字母可以被有限地替换,用于替换的功能项可以形成聚合关系。这样,阿法纳西耶夫故事集里的这100个俄罗斯神奇故事就被抽象成了一条“神奇故事公式”。
三、对普罗普的误解
普罗普的研究对象锁定在阿法纳西耶夫故事集里的100个俄罗斯神奇故事上,但人们似乎有意无意地忽略这一点,列维•斯特劳斯就认为普罗普的结论不能适用于文人创作。普罗普很不客气地说:“列维•斯特劳斯教授引用我的话说,我所得出的结论不适用于诺瓦利斯或歌德的故事以及一般来说不适用于作家创作的艺术故事,他引用这些话来反对我,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我的结论是错误的。但这些结论绝对没有错,它们只是不曾具备我那可尊敬的批评者所想赋予它们的那种包罗万象的意义。”(《故事形态学》P182)有人将31个功能项生搬硬套,用来分析好莱坞电影,显得非常牵强附会。有些读者甚至以为读了这本书就可以用普罗普公式来指导创作,那就更滑稽了。
普罗普的研究重要的不是他的结论,而是他的方法。这是一种可以广泛运用的方法,用它来分析成千上万的故事,也许可以得出上百条公式。我们可以感觉到大多数好莱坞电影出自同一个模式,用这种方法当能找出隐藏在这些电影故事背后的“好莱坞公式”。那么,这是不是就说明故事将失去它的意义呢?对此,普罗普在《神奇故事的历史根源》中说:“故事的丰富不在于结构,而在于以多种多样的方式来实现同一个结构因素。”(《神奇故事的历史根源》P49)
四、从普罗普出发
普罗普的研究存在两个问题:
第一,他没有说明区分一个功能与另一个功能的标准是什么。比如,列维•斯特劳斯就认为,成对的功能项就是一个功能项,它们合二为一。这样一来,“难题”和“解答”应该看作一个功能项而不是两个。普罗普解释说,成对的功能项是由不同的人来完成的,因此应该看作两个功能项而不是一个。但我以为列维•斯特劳斯的质疑是有道理的。普罗普区分功能项既以行动为标准,又以行动者为标准,难免给后来的研究带来困难。
功能区分的标准问题实际上是什么是最小的意义单位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以后的叙事学没有少花功夫。比如,汤普森的“母题”,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荣格的“原型”。然而,什么是故事的最小意义单位,这个问题到今天也没有解决。
第二,他的结论概括性不够。普罗普虽然用了一些俄文字母,把故事抽象出一条神奇故事公式,很像数理科学,但是他的研究内容和形式是混杂在一起的,那些俄文字母和公式实际上很像装饰,不过表现出作者向“科学”靠近的愿望罢了。在《神奇故事的历史根源》一书中,这套字母系统就被完全放弃了。内容和形式混杂在一起的结果,是概括性远远不够。在普罗普的研究基础上,格雷马斯把人物按其表现抽象出“行动素模式”,即六个功能,分为相辅相成的三组成分:主体/客体、送信者/受信者、助手/敌手。我们已经在普罗普的七大行动圈中看出了格雷马斯行动素模式的端倪。
且让我以百度百科中“叙事学”条目中对普罗普的评价做本文结语:
尽管普罗普探讨的是叙事体的一种特殊形式--童话,但是他采用的分析故事构成单位及相互关系的方法,对其他叙事文体的分析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它的重大突破在于他确立了故事中十分重要的基本因素--功能,提供了按照人物功能和它们联结关系研究叙事体的可能性。由此,为叙事体结构和要素分析开掘了一条新路。同时,他将故事中出现的动作简化为一种顺序组合,超出了表层的经验描述,使叙事体的研究更趋科学化。其贡献是巨大的,他所走出的虽然是第一步,但却是开天辟地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