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王安忆读书笔记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0-12-02 01:15:1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王安忆读书笔记读后感摘抄

  《王安忆读书笔记》是一本由王安忆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图书,本书定价:23.00,页数:27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王安忆读书笔记》精选点评:

  ●看着一本等于看了好多本书,从作者的角度来读书跟自己琢磨多少有些出入

  ●读了第1章和第2章的部分,终因未读过王提到的大多数作品而放弃了。看来我要首先充实一手资料呀~书中说到在图书馆读书的感受,和我此刻的感受不谋而合——多读一本也好呀!

  ●单纯好奇读后感的写法

  ●共同喜好是汪老。

  ●

  ●一开始是因为偶然寻得一篇才对她所有的读书笔记产生好奇,琳琅满目地摘引,同类型文学的比较使人叹为观止。坦白说,有几篇的水准可以用惊艳来形容。

  ●相比一个理性的抽丝剥茧的王安忆,那个细腻的娓娓道来又从容不迫的王安忆显然更可爱,总觉得一个人无法同时做一个好作家与一个好评论家,但读书笔记的要求并不那样严苛,也就使行文间的犹疑不安有了合法性。

  ●买

  ●王安忆的虚构和非虚构的,都想找来读。前面的内容是王安忆自己的读书故事,挺有意思,后面有些是序言,在别的书中看过,真正看出一本书的精粹,还能清晰说出来,厉害,准备继续追踪书中的书。089/100)

  ●学习读书笔记

  《王安忆读书笔记》读后感(一):不仅仅是读书笔记

  全书分成三部分,阅读心境,读书笔记和序言集次。

  阅读心境这部分,大多是2000年及之前写的,比较简单,比较私人,篇幅短,就像报纸上的专栏似的。现在看就有些简陋。

  总感觉有些以前知名的专栏人,现在看他们的文章就有种不过尔尔的感觉,比如李碧华。大概是目前博客太发达,rss应用太广泛,所以再看这些专栏文章的时候,心里总有个想法,就是:不就是篇博客么。

  不过,有一篇《阅读的心境》很好,就是其中谈到的“滑”的问题。阅读要进入状态,能不能进入我感觉也是有周期的,不定哪个阶段,就是看不进心里去。所以我现在遇到值得读的书,都会连续读上两遍或者更多,这样,两次读时“滑过去”的内容不同,对书的把握也就能全面一些。

  读书笔记开始渐入佳境,开始让我看到熟悉的王安忆,那种繁复,那种细致。可惜大多数文章没有看过。

  印象比较深刻的,一是写蒋韵的那篇,原因是当年发表在《上海文学》上的《落日情节》,我对这篇文章有极深刻的印象,里面的西西弗斯,重逢时鸭子般的步伐等等。因为熟悉,所以读起来比较有兴味。

  二就是她评论张爱玲了。多少人认为王安忆是模仿张爱玲,尤其是她的《长恨歌》,这次看到她自己来讲对张爱玲的看法,有着一点八卦的乐趣。当然,如我预料的一样,她对张是有些挑剔和批判的,不过角度等等还算新颖和能够说服。因为一直以来对王安忆的喜爱,我还是很高兴她能用这样一种态度来评说我同样喜爱的张。

  三是《香港人》那篇,06年的,算很新的文章了,又是讲电影。可惜太少。

  说到这里,我觉得王安忆应该是个很喜欢看电影的人,她也参与了不少电影的改编和创作,包括自己的《长恨歌》。但是我总觉得她在这方面不够娴熟,似乎总有点搭着架子的感觉。

  很多年前,听说她评论《命若琴弦》不好,我就对她的电影赏析能力不肯苟同了,后来看了她编剧的《风月》,参与编剧的《鸦片战争》,还有她自己的《长恨歌》,我就干脆放弃期待了,毕竟,一个习惯弄文字的,在文字的使用上非常细密的人,改行去调动影像,是不容易的。毕竟影像是种浮光掠影的东西。

  还有一篇是评论《务虚笔记》,史铁生的书我很多年前看了,现在来看王的评论,满篇的ABCD,仿佛数学论文一般,实在是看不下去。

  最后一部分,我最喜欢《情感的生命——我看散文》,这也是全书最好的一篇,好到没话可说。好文章就应该这样,看了,震撼了,咋咋嘴,嘟囔一声“好”,再不能多话。

  《王安忆读书笔记》读后感(二):四星

  听听真正的作家对作品的分析是会有收获的,她的小说家的十三堂课我也买了,一直想读,但是因为课堂中讲述的作品没有完全读过来一遍,所以始终没有开卷。我读过的作家评论不多,知道的也不多,我听说过毛姆的评论,读过古文观止,也仅此而已了。但草草读过一遍,收获仍有不少。王对素材的珍惜,对用字用词的珍惜,不过度消费,给我的印象很深刻,这些是我从未想到过的问题。从这个话题,王扩展出去,谈了现代通讯发达时代,对各种词语滥用的危害,我很赞同她的观点。

  对散文这种几乎无限制文体,对于无限制或者说是自由,实际上更不好写和我这些年对诗词格律的看法很合拍。诗词格律不是一种限制,而是一种帮助。具有有格律的诗词实际上不是更难写,而是更好写。

  王的一些分析观点、一些拆解显得笨拙、迂腐,没有深入到应该有的技术层面。但透过这些分析,有些地方,至少表明了一种中国近现代曾经占据统治地位的主流叙事方式的一个视角,这具有资料价值。

  王对张爱玲的偏见有些莫名其妙。其一,一个人的作品所具有的风格是她个人的喜好,不是任一个人都要追求“对生活本质的深刻描述”的。这是一种风格,她可以不喜欢这种风格,但是不能说这种风格在某些方面的弱化就是它的弱点,这种攻击太牵强了。第二,自己做得到,再评论别人,我不觉得她的作品中就表露出了对生活某种“本质悲哀”的描述和分析,或者借用她评价陆星儿的作品提到那样,还要开出一副药方。这些话显得很幼稚。上面我觉得王的评论有些笨拙和迂腐的地方就在这里,她的观念中似乎带有某种意识形态的东西——你和我不一致,那你就不行,不好,这种观念显得太过奇怪了。

  但是不管怎样,我喜欢几乎我读过的每一篇王的小说。在小说中,她的观点被隐藏了,但她的叙事方法和技巧都很对我的口味。她是我最喜欢的作家。我不会因为她的某些我感到有问题的言论就不喜欢她。喜欢与否,这是一种情感,不是一种价值判断。

  希望王二小姐能够看到这个帖子,btw,我很喜欢你的《角落》。对细碎事物的关注不是你的特征所在吗?这和张的分别能差到哪里去,你的深刻性体现出来了吗?它不好吗?

  追述一句,王对中国古典文学那种追求意境而忽略了对紧张度的描述和追求,这个观点如果是她的原创,那么这句话值得书写进中国的文学史。这确实是中国文化的一大弱点。这不同于前面提到的她对张爱玲的分析,张只是一个人,她的趣味,怎样都可以,而王提到的这种缺失似乎是弥漫在中国自古以来的文化生活中,形成了一种整体的风格和传统。这句话,评论得漂亮。

  《王安忆读书笔记》读后感(三):读书寻惑

  初看《林徽因寻真》这本书,我是顶受不了开头那啰嗦无聊劲的,但出于对林徽因的好奇,还是耐着性子看了下去,但也直接跳过了那段无休止的对“林徽因到底有没有爱过徐志摩”的争论。可愈读到后面,愈发佩服作者知人论世的和格物致知的品格了,似觉得,我读的不仅是林徽因,还印下了作者那副因对史实吹毛求疵而冷酷近乎决绝的面孔。掩卷,又见“寻真”二字,突觉被放大了很多倍,回顾之前那段争论,也合理起来。一失一得之间便有一种畅快淋漓之感。

  令人畅快淋漓并叫好的书并不多见。有时候还会让你遇到一两本捉摸不透的书,没想到最近就中彩了。在这本书——《王安忆读书笔记》中,我感情的变幻从来没有来得这样莫测和汹涌。因为我对自己——这一感情的制造者和掌控者一直非常自信,且自得于每次都能冷看悲欢离合,一副看透人世沧桑的模样。然而,这次我错了——我先是爱上了他,但又同感情本身一样,相处一段时间又疑惑起来,“烦和闷”亦随之而生,结局自然是手足无措、差点就要悻悻作罢。

  对一本好书我相信是有一见钟情之说的,书的第一篇章对阅读心境的探讨,每一篇文章就是沙滩上罕见的珍珠。比如第一颗珍珠,阅读的第一要素便是信赖,像好朋友一样地信赖,把读书看成是倾听好朋友的诉说、忠告;第二颗珍珠就是心境中的节奏和呼吸一致一说了,此时的王安忆就是一个从天外来的拈花微笑的仙者,让我们得了这一智慧:阅读时要尽量做到节奏与呼吸一致,做到气定神闲、全神贯注,当然这也是需要一番功夫的。第三颗珍珠直接导致了我对她近乎膜拜,她提出了“书中书”的观点,且看她所领略到的奇妙:由着他(闻一多)引去废靡的“宫体诗”,渡到宫体诗中“云冈造像”——卢照龄、骆宾王,再到刘希夷的寻常情态“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最后抵达风平浪静,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洗净了宫体诗的罪孽,迎向了陈子昂。而闻一多给人的“刻板印象”是什么呢?是英勇的斗士,是他惊天动地的呐喊:“有两个字,不能说,说出口,就是祸,那就是‘中国’!”由《唐诗论》,这是王安忆看到了闻一多博学多情的一面,也用她独有的见解诠释了一个刚柔并济的勇士。书里书外,书中书,唐诗、人竟联系在了一起,阅读的禅机和无限性被她三言两语轻易道破。

  也许是这本书的第二篇章和第三篇太零散了,也可能是因为读书笔记本身就是片段式的积累,不论如何,我觉得当时有太多缥缈的东西在我的脑子里浮着。譬如后面有篇文章她写到梵高对颜色逐渐认识的过程,又如她批判张爱玲的过于虚无。前者讲的是颜色所代表的绘画体验从无到有,倒好理解,可后者使我觉得又走向了另一个虚无,王安忆认为像鲁迅那样扎根于现实的斗士才是好的,张爱玲的虚无充其量只是一种“哀怨”的调子,少了生机。在这里我开始怀疑:现在或未来还存在这样的斗士吗?还有高呼“为中华之崛起”和“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声音吗……人们通常更愿意活在自己设置或由别人设置的舞台剧里吧,只是场地的更换问题,斗士在哪里呢……我体会的虚无便出来了,不知怎么给出这样一个背景如此宽泛的大问题的答案,也许应该从自己做起,我可以承受吗?怎么做……愈看到后面,惑是有增无减,让我瞬间崩塌的是其中的《事实与诠释》,这篇对米兰•昆德拉的《生命无法承受之轻》的长篇评论与原作同样游离在我的意识之外,怎可写得如此扑朔迷离?说她理论性强吧,她又举了书中的很多例子,到底还是哲学色彩过于浓烈了,只得仰止。回头看我那些无比零散的读书笔记,突然觉得胸口闷闷的。

  都说读书是能让人解惑的,而我却有了一次震撼、增惑的经历,如此骤然,让我不知如何化解,但似乎又在常理之中,因为这本书同样也是作者对生活内外的“惑”的日积月累。积累到一定程度,非“书”不能一一记录,也非“书”不能一一细说。而我认为,读书最美之处在“寻惑”上,寻得你在现实中一直忽略的东西,虽然有的是冲击、迷惑,甚至难以接受,但要有一份心甘情愿地随着作者一起“惑”的勇气,即使那些“惑”是虚无的,能想到也是一件好事,至于求证与否又是另一码事了。

  《王安忆读书笔记》读后感(四):令人信服的经验之谈

  以知名度论,小说家王安忆的读者应该远远大于随笔作家王安忆的。《王安忆读书笔记》收录了她另一本随笔集《我读我看》的若干篇,类别上既有读书心得也有序跋,是一部读书杂集。这些跟阅读有关的文章表明了虚构作家的汲取和眼光,既能借此了解一位作家的小说,也为理解她所谈及的其他作家及其小说提供了让人信服的经验之谈,它的来源正是对经典作家经典作品长久的阅读。

  《我看短篇小说》是为刘庆邦的小说选集《心疼初恋》作的序言,所谈的问题要比介绍一个作家和他的作品更为广阔。这事实上谈的是王安忆自己的文学观:她“不欣赏中国式的笔记小说”,因为那“充其量是一些情趣”,是“小聪敏”,并且认为“好短篇看上去时候有些像寓言,这又是一种误解”,因为“短篇是要比短篇浑沌,而寓言则骨骼分明,此是此,彼是彼”。甚至不必去王安忆漫长的文学生涯(非指年龄,就产量而言)里求证,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说法颇为平常,理应如此,哪怕通篇并无涉及短篇小说的叙事、语言等理论问题,仅仅是在谈一种体裁,谈一个大概而已,但似乎就给人以明白的“短篇小说究竟该有个什么样的氛围”之感。这就是长篇小说家王安忆眼中的短篇小说;当具体到刘庆邦身上,其长处也说到了(他善长局部的关注,故而短篇小说得心应手),其短处也说到了(中长篇并不是短篇的垒加)。

  王安忆对另外一种体裁——散文——的看法也不乏清楚实在的认识,尽管这是十年前一本散文集的序言。无可疑义的,散文是最为广泛的写作题材,同时也是广泛被评论的。如此轻易上手,似乎人人可写,又如此招人诟病,向来不乏指指点点者。在《我看散文》这篇长文里,王安忆从中国散文的传统而论,为何有一个多世纪来的衰退现象,然后从五四从张爱玲苏青们同时代的法国作家加缪来谈作为现代文体的散文。作为毫无虚构可言的散文,只能如实道来,只能叙述,但必须借助作家本人的思辨能力,“他的散文给我的最强烈最意外的印象就是,那里有着一些相当重要的事情”。王安忆以加缪描写早年生活的散文《反与正》为例,22岁的加缪在布拉格、意大利等地的回忆。为什么能够弃绝常见的抒情描写(更别提旅游腔了)?因为字里行间清楚呈现的,是加缪早年窘迫贫穷的生活,即使是在成年,不论是在布拉格还是意大利,不论是内心的孤独感还是生活的(照样)贫穷,都赤裸裸地描写了出来,这种直抒胸臆的写法,让读者看到了“难以描述的精神困境”。王安忆以为,加缪的散文负担了这样的责任,而中国散文的弱点,也正是思想表达的缺席,弄成了对花鸟鱼虫感时伤怀负责。

  在清理这些写作误区的时候,王安忆以张爱玲为例,认为张“能够领会深刻的人生哀痛,在文字上,可说是找到了原动力”,但她抵达深刻,却又不敢承受深刻的结果,“成了人生戏剧的鉴赏者,口气轻松了很多”。在另外一篇谈及散文写作的《地母的精神》里,王安忆将邓肯与张爱玲作比较,是此说不可忽略的一个注脚。“一切不再是甜美和温馨,而是变得尖锐和痛苦。这就是感情的锐度”,散文“不是一种可以经常写,源源不断写的东西。因为散文是直接书写与我们生命有关的感情,生命有多么有限,感情也就有多么有限”。这是所谓切中时弊?不如说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建议。

  卡尔维诺曾说,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因为王安忆的援引和解读,我重读了加缪的散文集《置身于苦难与阳光之间》,在散文写法这一背景下,重读的确像初读,可以想通很多问题。如果联系王安忆的《我读我看》一书,我们可以看出她对经典作品由来已久的喜爱(最受俄罗斯文学熏陶的一代人)。《王安忆读书笔记》一书固然有为人作伐所写的书评序言,但也有极爽利痛快的评论,诸如论林真理子《去京都》:“她(女主人翁)以男性的谈爱方式,攫取着女性的欲望满足。其实,反过来,对于高志,也是这样。”论波伏瓦《女客》:“由弗朗索瓦兹所动议组合的三人行,才具有乌托邦的意义,否则就只是男性的美梦而已。”——同时,评论的还有《英儿》。又如对台湾作家骆以军的《远方》,结尾说骆“代事实发言”,直指骆所追求的“现代性”。这些都与王安忆谈到的另外一些人分不开——张爱玲,福楼拜,都德,米兰•昆德拉。张爱玲无疑是王安忆阅读至深的作家,而对《包法利夫人》、《不朽者》等书所呈现的阅读态度和看法,即使并不定型(或许对于作家而言,大有日后推翻之虞),然而这一阅读过程恰好是眼光必不可少的淬练。

  如果说那些惯常“替人作伐”的文章败坏了我们的阅读兴趣,那为何这些文章如此不同。或许这并不止是王安忆小说家的身份能说明的。这本书的大部分文章,可能没有附带着感情,比如文学友情,但附带着思想的火花,为我们介绍了更有价值的作品。

  《王安忆读书笔记》读后感(五):读爱情与女性处境

  《王安忆的读书笔记》读后感

  本书分为三部分,一是阅读心境,最喜欢读这个。二是读书笔记,想参考其中一篇来写这本书的读书笔记。三是序言集次,她给别人写的一些文章,只认真看了其中一篇。

  王安忆除了工具书和资料性质的书,基本不买书,她的书斋就是图书馆。在一望无际的书架之间,她的心境会陡然平静下来:好像拥有着什么,十分满足。有趣的是,昨晚看完电影《绿皮书》、吃了日料从中关村回来,看到时间还早,就扭进了图书馆,看完随身带着对书后,在书架之间乱翻书,就看到这本书。我就随便挑一架书柜,坐在地上,一行一行地看过去,感兴趣地抽出来,翻几页觉得不爱看的就塞回去。也有看到好的摄影集,也塞回去,不想借回去,下次再来慢慢看。

  于她而言,书籍是一种抽象的存在,不会侵略地占领有限空间,却充实了心灵。今早看到李静睿的微博,说起丈夫有囤书癖,就像女人买衣服一样,买起书来不加节制,他们没有卧室,只是在书堆里安了一张床。从前她极力劝他不要再买,但如今,她想着,或许有一天变故再买不到一些书,或者说是一个过程,那么家里的书能给她安慰,因为一辈子也读不完。

  至于我而言,还是喜欢前者的方式,不占有地使用和榨取,多么好。以后定居的地方一定要有图书馆吧,就想起台湾的北投,那是我在台湾度过最尽兴的一天。图书馆在一片绿林的围绕下,一人一盏台灯立在桌前,从书里抬头就是一片葱绿的景象。结束一天的阅读后,不远处就是温泉,尽情泡澡。小道弯曲倾斜,再往上走就是阳明山。真是理想的定居之所。

  “我特别喜欢那些看书的日子。我很慎重地安排我看书的日子,好像把它当作一个节日。”在她完成一个稿子,下个稿子还没开始写的时候,她就看书。就好像我现在的状态,改完2稿的第二天,我就去看医生、看电影、看书。觉得日子过得非常惬意,但是备考雅思的任务也一直担在肩头。如何拥有一个心境来阅读,就是把其他的事情做好做完,才能名副其实地沉浸在阅读里。

  昨晚和井一聊天,她说自己要去考古典文学的研究生,不得不在古典书籍里挑出一切好的、假装看不到一切不好的。我把这本书里的一些话拍照发给了她:“我读的书很广泛。古典文学于我是永远的欣赏,我完全放弃我的怀疑和判断,以一种盲目、自信,甚至信仰去读它们,它们对我有种先祖的意味,我别无选择,别无挑剔,我无条件地去敬仰和爱它们。”

  其他三种类型也说得很好,现代文学是可以商量的同辈,可以去怀疑和否定。严肃文学则触动起内心不易被触动的有点麻木的情感,有点困难,但是会使得思想和灵魂得到什么或失去什么。娱乐的书籍则是调动轻松的心情,使得一些细微的渺小的感觉得到满足,没有太大创造力也没有太大破坏力,是一种调剂。

  读书笔记里喜欢一篇是《无韵的韵事》,讲关于爱情的小说文本,讲了关于爱情的看法,最触动的就是,从何时开始,爱情从一种浪漫主义变成了现实主义?“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爱情竟成了一桩麻烦事。它本来应当是凡俗人间的一个超脱或者神游,结果却成了麻烦的焦点。成了俗世的一个窥眼点,通过它,看见这世界里的人,欲望是多么的高涨,他们什么都想要,都有行动力,软弱要承认,自私要承认,背叛要承认,反背叛也要承认,那么我们对于爱情,还有没有理想了?这俗事缠身的爱情,叫我们说什么好?”

  “爱上带有思想的性质,是从心灵出发的一种状态,大约是现实行为与灵魂最为接近的一个。其实是可以制造奇境的,就看我们的力量够不够。……是那末流作者的言情小说害了它,把它变成了俗人的梦,然后等待着严肃作家去揭穿它的谎言。”……《呼啸山庄》是爱情故事的典范,伍尔夫形容艾米莉勃朗特:她朝外面望去,看到一个四分五裂、混乱不堪的世界,于是觉得她的内心有一股力量,要在一部作品中把那分裂的世界重新合为一体。

  另一篇《男女关系的乌托邦》也是讲爱情,或者说讲开放式关系。说的是西蒙波伏娃的小说《女客》,女主角弗朗索瓦兹具有挑战性的将她与情人皮埃尔的两人关系扩展到三人关系。有一个对照人物是皮埃尔的妹妹伊丽莎白,她正陷入有妇之夫的爱情里,也处在三角关系里,但是是一种世间最常见的男女纠葛,“苦乐爱怨都在一般性的意义上发生和感受,是现实生活”。而弗朗索瓦兹是三人关系是有着男女关系乌托邦的意义(因为是由女主角提出的,如果是皮埃尔倡导,就只是男性的美梦),是知识分子的实验的理性精神。但作者就分析,为什么这样一种乌托邦沦落成了现实生活最常见的纠葛?

  女主角不仅要抵抗自己的嫉妒的恶意,还要教育和安抚第三者的恶意,第三者没文化、任性和善变,耗尽了她的耐心。男主角忍受不了,女主角就要去周旋和调解。“无论目标多么伟大,过程却不由得变成无聊和荒谬,在琐碎的调解事务里,女主角消耗精力和感情,事业都变得不重要了,只想把三人行维系下去,不知不觉脱离了原先安身立命的生存状态,模糊了自己的存在。在性爱关系上,更是如此。最后两个女孩都跟别的男人上了床,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故事最后女主角杀了第三者,只要她存在,女主角就永远不得安宁。“不是她就是我。那将是我。”——这句结论没有看懂,要去看原著。

  最喜欢的一篇是《坚不可摧》,讲的是日本当代女性小说家林真理子的小说《去京都》,这篇小说写的是过着典型都市职业女性的东京自由撰稿人佐野久仁子邂逅京都人草间高志,开始了现代社会常见的爱情旅途:热恋到婚姻的门槛前,煞住脚步。久仁子作为一个年纪大一些的都市女性,一开始主导恋情,以男性谈爱的方式,推进事态的发展,高志是顺从的角色,在她的压榨下给她以享用。但她的女性在高志的驯顺的供养之下,迅速扩张起来(靠,有点像我这段感情啊。)不知不觉中转变性别立场,回到真面目,开始倾向一个京都的女性的自己,开始检讨自己的生活“长时间内,自己过得连一种女人的爱好都没有”,憧憬着搬到京都去和高志在一起(憧憬着搬到台湾去???),恢复少女的心情和情状。她跟高志提起,强调说不是为了结婚,此地无银三百两,高志拒绝了,对她说:“接受你的人生,非常不容易。”

  感情一到婚姻,就恢复了原状,女性依然是男性不可推卸的责任重负,越是独立的女性,这责任越沉重。无论是如何自由自在地在男女关系中互换位置,到了婚姻面前就各回各位。婚姻关系中的既定性别制度并没有被打破,在感情里倒置的性别身份之下,是否能令人满意地享用她们的欲求?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性别欲求?当女性又了选择的权力的时候,究竟选择什么,又有多少选择的可能。“男性不是排斥婚姻,仅只是针对久仁子这类女性解放的先锋。她们显然不是婚姻的伙伴,只能用做“情侣的游戏”。”“事情竟是这样,女性独立给男性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彩的人生美餐,而于自己,则非此即彼,选择其实是有限的。前景并不乐观。”

  最后一段是作者的介绍,也写得很好。“林真理子是日本当今文坛活跃的一眼,以描写都市职业女性为重。我们的小说和影视屏幕上,正演绎着白领丽人的神话,沉溺于名牌服饰,高尚消费,开放的两性关系,活跃的求职生活,还未来得及领略得失的代价。由于林真理子身处更为成熟的现代工业社会,女性自主更走前一步,于是,她的小说便为我们预演了丽人们暗淡的结局。”

  第三部分仔细看了《她到底要什么》。为陆星儿写的序,想找来看看陆星儿的书了。陆星儿的写作时对困难的理解变得更加进步,她能写出某一个特定环境与某一个特定时间的性质的困难,但是还得写出在任何一个较为广阔的社会与较为漫长的时代可能发生的困难,这是更接近于人的本体性质的困难,也就是较为人类性的困难。跟《去京都》有异曲同工之妙,解放了的都市女性不断完善自己,做了自己的主人,到头来只是为了向男人奉献一个更完美的“我”。

  究竟女人是什么,男人又是什么。陆星儿最终走到人类的困境面前,不再陷落与女人的自我意识里,眼光向外注视着外界的对待,而是从自我意识里站立起来,以向内的眼光自审了。“我到底要什么”,超出了性别的界限,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响亮的发问。(我这读后感像在洗稿。)

  以上所说几乎都是爱情与女性处境,并非书里只有这些,只是现阶段的我读出这些。

  2019.3.3 10:00-11:56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王安忆读书笔记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