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喀布尔书商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0-12-02 00:13:5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喀布尔书商的读后感大全

  《喀布尔书商》是一本由塞厄斯塔著作,接力出版社出版的胶版纸图书,本书定价:19.80元,页数:29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喀布尔书商》精选点评:

  ●最近刷掉的一本书之一, 我也想做一个书商. 但是恐怕永远也不会有书中苏坦尔那样的经历. 平静是我想要, 那样的生活是我的梦想.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好几面,奥斯娜的笔触很有力,把一部分阿富汗人的生活状况作了不偏不倚的描绘。

  ● 写中东问题真是发家致富的好路子

  ●如果,让你想象阿富汗人民的生活,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是否只有一个单调的全身笼罩着布卡的女人的剪影? 在布卡后面,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怎样的历史才能沉淀出这样的民族?布卡以及布卡表示的文化有多么的深入阿富汗民众的心? 看了这个,你会感慨!推荐!

  ●妇女都是没有权利的,不光没有权利,都是没有人格的,附属品。

  ●了解一个神秘陌生的国度。半纪实风格带来的真实感。

  ●多谢命运的宠爱和诅咒 我已不知道我是谁 是魔鬼还是天使 是强大还是弱小 是英雄还是无赖 如果你以人类的名义将我毁灭 我们只会无奈的叩谢命运的眷恋!

  ●讲家庭,女性好没地位

  ●典型的阿富汗人 ~~~~~

  ●个人觉得和《灿烂千阳》《追风筝的人相比》,描述略显平淡,可能和翻译的功底有关系。

  《喀布尔书商》读后感(一):外国作家的看法是否可信呢

  外国作家的想法自然带有自己的世界观,这世界观来自她生长的环境,她以她自己的价值取向衡量其他民族,这本身就给其他民族的人带来误解。

  所以我期待能有阿富汗自己的作家,自己的作家用他们民族所独有的价值天平描述他所知道的阿富汗。。。

  《喀布尔书商》读后感(二):布卡下的世界

  很喜欢这本书,大概知道了阿富汗以及她的过去,不禁感叹,是什么原因让这个国家的人民一直经受磨难?苏联?圣战者组织?塔利班?还是米国?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书商家庭简直就是阿富汗社会的缩影,融合了不同种族、语言、文化,什么时候还得再看一遍呀

  《喀布尔书商》读后感(三):我要一本书

  看完这本书,想起一篇小学时候学的课文,作者是俄国的罗蒙诺索夫,标题是《我要一本书》。

  书籍象征希望,书籍孕育文明,即使这个世界末日即将到来,可以吮吸着书籍的滋润慢慢死去,亦为幸事也。

  喀布尔,一个战火纷飞的城市,阿富汗,一个满目疮痍的国家。就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一个书商的故事尤其值得关注。

  抛开别的不说,这样的行为本身就是对于人类伟大文明的敬畏,无知不要紧,要紧的是没有一颗求知的心。

  另外,阿富汗对于妇女的禁令真的饿让人不寒而栗,在如此现代化的今天,妇女的权益依然无法得到正当维护,令人唏嘘。

  《喀布尔书商》读后感(四):对写作来说,平均主义是种罪

  这本书用力过于平均了,只看到了白描的内容,看不到情感的力量。在美国的畅销,恐怕也是因为书中的对阿富汗的描写为普通美国人提供了一种传奇景观。美国泥足深陷于反恐战争里,对于我们,却没有这样的切身体会。

  虽然作者有战地记者的背景,但是文笔也太过冷静客观了。平均主义害死人,想面面俱到,只能什么都差一点。塞厄斯塔只写了书商一家的生存状态,人物是平面的,没有灵魂。她笔下的人物只是一张张照片,看不到生命力。她没有真正的理解他们。同样是战地记者的身份,我觉得唐师曾的作品要好的多。《我钻进了金字塔》、《我从战场归来》、《重返巴格达》都非常优秀,并且很好看。

  《喀布尔书商》读后感(五):寻找那些静静的伟大

  我花了一个多月才读完这本书,期间不断地被打断,直到我记不起我读到了哪里,然后再从约莫看过的前20几页重新寻找回忆。

  事实上这本书里提到的情节太多,让人闻所未闻的习俗太多,便可重复凭吊,回味那些用沉默或无情的冷淡来哀伤不平等的生活。

  我特别喜欢作者这种“隐型人”的叙述方式,我个人认为如此的游记应该以记实为主,而夹杂过多的感情便会导致作者本人和这个家庭不在一个平等的交流。倘若这个交流都是不平等的, 又何来一种真实的写照

  或许对于战争的描述总是惊心动魄热血沸腾的,但从战争的侧面看这个伤痕累累的国家,以及对这个社会人权与平等,自由和梦想的挣扎,更会由心底里迷惑于这场战争的真正意义

  在看完这本书是我刚好回到杭州,近一个月的短期支教也让我感触颇多,然后对于那场记忆的描述,或许也是这样记实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喀布尔书商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