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造型的诞生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0-11-03 00:55:4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造型的诞生经典读后感有感

  《造型的诞生》是一本由[日] 杉浦康平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2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造型的诞生》精选点评:

  ●刚开始还在吐槽出版社强行两百页,越看越有意思

  ●书本身很有意思,就是排版设计不利于阅读,不合理

  ●看了此书,对于汉字蕴藏的灵与型,犹如发现奇珍异宝,庆幸它一直在我们的生活中,却也遗憾我们没有好好珍惜它。汉字的千变万化的造型富有灵性与生命力,但是在现代信息空间中逐渐被符号化,好似一棵树沦为晾衣架一般,其富有的生命本不该因为被功用而显得黯淡!

  ●“型”与“灵”互动,万物照应。从“生命”的层面来理解造型、理解设计,这是值得尊敬并应当继承的亚洲设计思想。

  ●艰难的翻完了。第一次是在高铁上翻了一半,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是在我床上翻完了。一开始一位里面会有大量科学理论专业知识,没想到全是引经据典民间传说和宗教信仰。。。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文字逻辑奇差,阅读顺畅性也很不够。加个还不便宜。不推荐购买。

  ●玄之又玄,仍需体悟

  ●1造型和设计的关系这么有趣啊。做设计的人一定要博学啊。 2一定要相信万物有灵呢。 3让学生画线那里棒死了,好多可能性,做教育的人最伟大啦。 4杉浦康平讲了这么多平面设计书籍装帧的事,然后这本书排版成这样,找一个对应的图要在三页之后,有的不知道是什么图结果在几页后发现了相关描述。

  ●欣赏不了

  ●主要从宗教起源去简述一些符号的起源、联系以及应用,挺有趣的,作者的学识真是宽泛啊,而且联想也很丰富。美中不足是这个译本不太好,有的语言翻译得很晦涩,而且文字按照从右向左的排版,但是很多图片却保留了原作从左到右的排序,会有点混乱。

  ●每次看这类书都会觉得自己没文化= =

  《造型的诞生》读后感(一):祝贺《造型的诞生》再版!

  杉浦康平是设计界的巨人和灵魂人物。他的设计作品都是有生命的。现代设计的概念是从西方传入亚洲的,但是正是亚洲文化的注入,让设计在新的时代有了更多灵气,变得更为深邃。杉浦康平是理论化亚洲设计精髓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分析了亚洲传统造像与文化对符号的深远影响,在重塑中赋形,又将禅意贯穿始终,由此见到文化传承至今似乎有了一条隐形的脉络。

  《造型的诞生》读后感(二):造型:有形中的无限

  在《造型的诞生》一书的前言中,特意提到了造型的释义,即“通过五官感觉捉到的物体形态”,并说是“显露于外表的姿态、外形”和“一定的形式”。这个解释对常人来说,真的够直白通透,让人很自然地生出许多关于造型的联想。待到拿起这本书细细品读,就觉得这看似平凡的定义竟蕴含了那么庞杂而厚重的信息在里面。造型是什么这个问题因而再度出现,造型是一种表达,一种可能,一种把人类和自己、和他者连接起来的桥梁。每一个字、每一个图形都有独属于它的姿态,它的曲线,它的美妙,它的力度和线条。那些涡旋,那些形式或简单或纷繁的造型用自己的语言向人们诉说着,他们就此有了生命,有了仿佛永恒的轨迹,时间和空间就此湮没。

  杉浦康平在这些繁复的文字和图像中穿行,他彷如一只大鹏大设计的长空翱翔,那是怎样一种境界啊!想着这原本是一处无从抵达的境界。但他却把那奇幻而美丽的物事用我们似曾相识的文字、图形诠释出来。他不知疲倦地前行,在亚洲、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不断寻求,不断探索,于是那些美好的、玄妙的神佛、图腾、符号、文字都被他赋予了崭新的、独特的艺术生命,而这些精神性的皈依正好成就了他的艺术创作。

  《造型的诞生》以身体讲述宇宙开辟的“造型”开篇,作者先后引用了中国古代神话中开天辟地的盘古和印度教圣典《薄伽梵歌》中的克里希那大神形象。他们的共通之处在于都是顶天立地,以自己的身体化为天地万物,都是以眼目为日月,当然盘古是以左眼为日,右眼为月,而梵天则是金色的右眼和银色的左眼放射出耀眼的光芒,由此可见,人与自然、与宇宙的关系是浑然一体的。正因为如此,这些传统的、颇具神性的、玄妙的形象一直存在于人的深层意识中。这一观念在杉浦康平的设计中表达为凝聚了无限力量的宇宙观,亦即阴阳观点,他反复不断地思考、研究,将阴阳、循环、对称这些充满了无限奥义的概念品咋、咀嚼然后融会贯通成为他的极具内涵的造型作品。

  涉及这一概念取源于西方,在传入亚洲的初始阶段,已经极其自然地与东方的文化融合一体;从另一个角度出发,设计进入亚洲后,更加训读地发展起来,因为东方的古老文明赋予了它新鲜、灵性的血液。而日本设计大师杉浦康平更是将中西文化完美结合起来的典范。他将所有的精力倾注在对传统造像和古汉字的研究和探索上。尤其是对汉字造型的钻研和回归,赋予了他独特而深邃的灵感。他经过细密而审慎的研究琢磨出汉字的线条与绘画的相辅相成的微妙关系。经由这些趣味无穷的感悟,他赋予自己的造型作品鲜活灵动的“生命”。

  很喜欢杉浦康平对书装的理解在他看来,一本书的时间和空间观一方面有书籍的文字即内容展现,另一方面则由它的外在即造型演绎。而这第二方面则更易为人了解并接受,毕竟人们对于视觉的刺激更敏感,而响应它也更直观、到位。我们正是通过对一本书的外观有了深入了解,才能对它产生兴趣进而对它进行深入的阅读,并因人而异地延伸阅读。

  杉浦康平是在20世纪50年代前后日本年结成的各工业设计学会先后募集作品时崭露头角的。1970年他开始介入书籍装帧设计。他是一位时时刻刻不忘传承传统文化的设计大师,这一点应该源于日本的国家精神。面对书中展示的大量精美的涡旋和充满生命力的蔓草涡图片,能够感受到缭绕在书页间的灵气和开悟后氤氲于文字图像中的持久永恒的生命力。

  http://jb.sznews.com/html/2013-06/22/content_2524692.htm

  《造型的诞生》读后感(三):我们的生命力呢?

  读这本书、认识杉浦康平是阴差阳错的事情。当时读完《设计中的设计》,不得不承认日本的设计师的设计作品及其设计理念真的很有日本的文化特点,然后就很想找到中国的代表性设计大师及传承下来的设计文化。结果,被知乎上面一篇关于设计大师的介绍吸引进去的我,最后却还是被另一个日本设计师——杉浦康平的简介牵着走了。

  然而现在,我在杉浦先生的这本经典作品里面写评论,却也不仅仅针对这本书而已,还和之前读的《设计中的设计》有关,和前几天看的陳昇演唱会有关,和最近的香港有关,和最近的我自己更有关。

  我想表达的主题是“生命力”,这是从本书得到的启示核心。杉浦先生从宇宙中的日、月及其神话背景对东方人类文化的奠基起述,探讨东方的“造型”发展历史是如何相互连锁,并与宇宙、自然的现象相互照应的。其中关于涡旋、汉字的介绍,我十分喜欢。

象征永恒生命力的涡纹-巴纹

  涡旋的“生长性”照应了自然植物的生命之美;

汉字“福禄寿”的吉祥纹样

  而汉字的诞生、演化及衍生充满了人类对神灵力量的崇拜,也见证了东方文化的丰沛生命力。

  好了,在这篇评论中,关于本书内容的篇幅已经到此为止。下面讲的都是杂七杂八的事情,但却是我主要想讨论的内容——感受完一位日本设计师称赞的以中国为首的东方文化生命力之后,作为在中国土地上生长生活的人,我不禁向自己发问(严肃如题):我们的生命力呢?

  补充下,此处说的“生命力”是指文化生命力。

  不妨先看看我们东洋彼岸的日本。自二战结束后,日本的经济及整个社会从百废待兴到迅猛发展,再经历了二三十年的稳定沉淀,在设计、影剧、音乐及文学等文化领域都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业界精英及大师,闻名如田中一光、原研哉、杉浦康平、川久保玲、草间弥生、安藤忠雄、黑泽明、北野武、是枝裕和、坂本龙一、久石让、宫崎骏、村上春树、东野圭吾…等等耳熟能详的代表人物。他们的作品多多少少都将东西方文化吸收融汇,共同形成了日本丰富又独特的精神价值体系,保持着旺盛的文化生命力。

设计中的设计8.6[日] 原研哉 / 2006 / 山东人民出版社

  就前段时间读过原研哉的这本书来说,他的设计形成了一种“至简”的美,代表作品便是無印良品MUJI系列。从MUJI风靡全球的效应可看出,这股简约风潮有着不可小觑的魅力,也成功把“日本设计”的品牌力推向全世界,以至于现在大部分人看到简约、冷淡的设计风格就不假思索地关联上MUJI和日本。另一方面,“日本制造”的名气也是全球共识的,其工业产品富有严谨、精致的品格,在全球贸易来往中逐渐演化成日本国家形象的一部分。当然了,日本拥有的令人热爱向往的还有它的动漫、风景、(小)电影...

  总之,日本人成功地在世界上其他人类心中埋下他们文化的种子。有越多的文化宣传,就有越多的阳光、空气和水分在人们心中洒下,促进了文化生根发芽。文化也有它的可怕之处,久而久之它会开枝散叶,像植物之间一样存在生存竞争——自身的生长意味着对资源的掠夺、对周遭的侵略,等到遮天蔽日的时候就产生了阴影。而阴影,会掩盖许多东西。

  今天早上恰好看到日本重启商业捕鲸的事件评论。关于日本人的“捕鲸文化”,早在十年前就有一部《海豚湾》纪录片,让全世界都知道日本竟然有如此残忍的文化。但是,大多数人对环境保护、动物保护是选择性麻木的,要不是因为媒体对“日本捕鲸”的再一次短暂聚焦,那些在电子荧屏前控诉日本残忍变态的义愤填膺的人,说不定本来正在刷去日本旅游的飞机票,还是海淘日本的药妆?

海豚湾 (2009)9.32009 / 美国 / 纪录片 / 路易·西霍尤斯 / Richard O'Barry 路易·西霍尤斯

  其实,关于历史中的南京大屠杀,我们所有人都不会忘记,而日本人至今在他们的国民教科书却不承认自己过往的罪恶行径。有的人说日本人的天性存在一种掠夺文化,但这不在我的讨论范围内。毕竟,世界上存在的动物园、海洋馆,甚至肉菜市场,都是人类对其他生物进行侵害的罪证,而战争更是人与人同类之间互相残害的事实。简而言之,人类的生存本身就有黑暗一面的存在,而我向往的正是那些与之抗衡的光明。我不是对黑暗避之不谈,而是觉得:所有人类都置身于既有的黑暗之中,当别的同类已经开拓出如此富有生机的光明时,我们自己是不是该三省吾身而后奋起。通往光明的路,应该由自己点燃火把来照亮!

  说来惭愧,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每一个中国人都会自诩为华夏儿女、炎黄子孙、龙的传人……我们知道民族的根在哪里,但是在当代整个世界距离拉近的地球村,我们却好像迷失了来路,陷入文化迷雾中。也许,因为在上个世纪我们经历了太多太多戕乱与动荡,曾有的生命结晶支离破碎、四散在海角天涯,化作现在难以汇聚的点点星星。

華人公寓8.6陳昇 / 2018

  一道关口,一道海峡,都远不过在这个时代的信息封锁。

  上个星期去香港看了昇哥的出道30周年演唱会,主题如他的最新专辑,華人公寓。那是我第一次听他的演唱会,也是第一次听了他那么多歌,从开场被《拥挤的乐园》惊艳到,然后就全程都沉醉在这个年过六十的老玩童的歌声中。回来后跟朋友拿了他珍藏的CD,一张一张聆听.......《私奔》《Summer》《恨情歌》《风筝》《無歌之歌》……然后一张精选《魔鬼的情诗》就可以循环好几遍了。

  本来对于他被封锁是没什么评论和态度的,但是听了他30年来那么多首作品之后,我的感受是:封锁的后果,更多是由我们这边的人来承担,因为我们真的会因此错过许多文化宝藏。《華人公寓》这张专辑,之前我不知道也没听过,但是现在我知道了,并且终究会听的。家国离散、人心隔阂,是源于历史缘故,但是不该因为现状不同而互不理解、抗拒交流,更不该被因此产生的争端、对抗,加深彼此的疏离与割裂。

  像近年来香港地区发生的几起骚乱事件,其行为本身及造成的影响就不必在此多言了,可是事件发生的根由是应该发人深省的:长久以来人们心中累积着怎样的观念和情绪,彼此间又是如何误解对方,才会以一点火星就燎原的气势爆发争端?就不能以达成共识为目的,进行冷静的交流吗?

  也许在某些人看来,他们希望的就是最好不要有交流,然而这是愚蠢的自欺欺人的看法。自己人之间不互相团结起来,如何形成我族的精神与灵魂、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强大的竞争实力呢?

  庆幸我们还能听到自己人做的优秀音乐,感谢他一直以来爱之深责之切,维护着一间小小的华人公寓,让出门在外的一个个灵魂有相互依偎的角落。遗憾的是,有人擅作主张把通往这间公寓的楼道锁上了。就好像在你的读书年代,大人们说:“学好你的语数英,甭看那些有的没的闲书!”哎,这些大人什么时候才能别那么自作聪明?

  最近我和朋友戏说,自己有些“忧国忧民”……哈哈,都是因为接二连三读了《设计中的设计》和《造型的诞生》这样两本日本设计的书,而没能找到称心的关于中国设计文化的大师及书籍,不甘心!不甘心的还在于,自己毕业工作四年,对工作前景担忧,也对自身生存发展迷茫。

  无论如何,在我思考与书写的过程中,正在一点点地凝结自身的生命力。另外,还有一点很神奇,在自己思考某件事的一段时间内,碰到的事情似乎都与其有所关联。

  这就是我对自己的解答。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造型的诞生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