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大进军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0-11-22 01:2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大进军读后感锦集

  《大进军》是一本由E.L.多克托罗 / E.L.Doctorow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16开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3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进军》精选点评:

  ●个别细节人物出彩,但是整体觉得不够精彩。在战争面前,多克托罗的笔法总觉得有点轻了。

  ●忘了是几年前看了一半 现在才看了剩下的一半 就好像这场进军持续了好几年 等待着我来完成

  ●多谢gunner

  ●#书# 看到战争背景下的书,总会去讨论人性。此书也不例外,谢尔曼在作者笔下既是“战争英雄”,当然也是“战争屠夫”。每个人物都充满着矛盾的两面性!

  ●同是美国内战的题材,虽不如《飘》,但也是值得一看的

  ●后记写得比翻译好!

  ●可能是翻译翻译的不行的原因吧,看着看着就晕了。。。。。。。

  ●并非纯粹的战争描写 而是一支大军在穿插中 裹挟着个个鲜活的普通人

  ●应该慢慢看,能想到的有很多

  ●有点《战争与和平》的意思。大进军的途中人性的黑暗和闪光都一样让人震撼。由于故事的跨度有限,囿于军医和战事的视角,缺乏史诗的磅礴气势。多线叙事,分头并进的处理则让情节寡淡无味。谢尔曼,基尔帕特里克等人还算鲜活。

  《大进军》读后感(一):列队行军中的炮火与心灵洗礼

  ov写法带来的一串串蒙太奇效果,使读感跌宕起伏,难掩震撼之感,是部波澜壮阔的史诗。随着部队的无止尽的行军,其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每个人物的命运交待,心灵似乎也随之律动,跟着行军起来......

  悲天悯人也好、惊天动地也好、温暖残酷也好...不同人物发生着的故事把复杂的人性交织起来,慢慢地构筑出一团似以太的混沌轮廓。故事中的人物们,无论是雪漫还是阿里,趋从于大部队的大进军中,谱写自己的生命行军,有刚跨入队列开始行程、有戛然而止终止旅程,在步伐、车轮、马蹄下,在炮火中,生命洪流挟裹着这股钢铁洪流,万马齐喑、行尸走肉,流淌着、奔腾着...

  所以,这本书也有了生命!

  《大进军》读后感(二):美国的长征

  关于谢尔曼的南方大进军,我在《飘》中看到了南方白人上层的观点,而此书正好从亚特兰大之后开始,而且是从谢尔曼的角度来叙述。   谢尔曼被称为“魔鬼将军”,他直言不悔地说:要毁灭整个南部,让他们害怕他。而且他真正做到了这一点。所以在历史上他成为了毁誉叁半的人。不过我倒认为他是个“行霹雳手段,怀菩萨心肠”的人。他在事实了执行了“三光”政策,所到之处一片废墟。但可能至少提早了一到两年结束南北战争。他系统地毁灭了南方的战争基础,开创了后勤战的先河。而从其写信给同样因为战争失去儿子的南方将军的信以及得知林肯被刺后用种种手段免得南方被报复的行为,则显示出他的内心。他只是一个平凡的人,有着平常人的优点与缺点。只是主把他放在了那个位置,而他也做得足够好。当我们称他“魔鬼将军”时,请提醒自己,潘多拉的盒子不是他打开的。   此书以北方进军中的几个人物的线索,片段式地反映了这次进军中的情形。虽然是历史小说,但其描写还是相当具有真实感。没有好与恶,有的只是毁灭与丑恶。还是可以读读的。   这是一场美国的长征。

  《大进军》读后感(三):读后小记

  读这本书是个痛苦的过程,因为有众多血腥的场面让人看的不寒而栗。文字的表达力比电影画面更有冲击力。我几乎是一目十行的看,很多都晃过去了,因为人物较多让我有种焦头烂额的感觉。但确实让人很震撼,最后,真正让我觉得印象深刻的是后记中引用的谢尔曼的话--我就是要让整个乔治亚州都鬼哭狼嚎!我就是要让整个乔治亚变成地狱!我就是要让所有乔治亚人----不管男女老少,不管穷人和富人,都感受到刻骨铭心的痛苦!我的军团将毁灭乔治亚州而后快!”“如果人们觉得我残酷和残忍的话,我就会告诉他们,战争就是战争,它的目的并不是要博得人们的好感!战争就是地狱!如果你们想停止这一切,想要和平的话,你们和你们的亲人就应该放下武器停止这场战场!”这段话太帅气了。我不是在盲目的崇拜他的铁血,而是他看透了战争的本质。

  同时想起了另外一段话: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我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这众生,都明我意.要那诸佛,烟消云散。

  看过之后,大概就能深感身在战争中的人,简直如蝼蚁一般不能自主。受了伤的人就是一具具腐烂的肉体,或者的人也不过是行尸走肉。战争实在是太恐怖了。

  《大进军》读后感(四):简约的史诗与战争的面目

  很多人都知道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和她那部以南北战争为背景的小说《飘》。《飘》里有一场大火,——烧毁了南方邦联首府亚特兰大的大火,相信看过小说《飘》或是电影《乱世佳人》的人们对那场大火应该记忆犹新。美国作家多克托罗的小说《大进军》,就是从那场大火之后开始的。

  多克托罗,是一个还没有引起中国读书人足够重视的美国作家,但是在他的祖国,据说他被广泛地认为是二十世纪下半叶美国最有才华、最富有创造性和最受人尊敬的作家之一,获得过美国的各种文学奖项以及国家人文科学奖,有人称他为美国的“国宝”。

  《大进军》的故事其实很简单,一言以蔽之,即美国南北战争的最后一战,——从亚特兰大大火之后开始,到进军佐治亚,直至南北战争结束;上至林肯总统、格兰特将军、谢尔曼将军,下至黑奴和普通一兵,描写的范围涵盖了南北战争涉及的所有人群。虽然是一部历史小说,但是,《大进军》在写作手法上却使用了我们在很多美国新闻及非虚构文学作品中看到过的那种写法,亦即点线面结合,既有个体的特写,又有场面的远景,多视角、多角度地展现了那场战役的前前后后。这样的写作手法,在《光荣与梦想》、《第三帝国的兴亡》以及《最长的一天》这样的经典作品那里,在《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这些大报的story那里,我们已经屡见不鲜。

  史诗,未必如《伊里亚特》或是《奥德赛》那样鸿篇巨制,关键在于作品中是否有史诗的意识和气势。《大进军》的中译本不过三百页,描写的也仅是一场战役的前后,但你不能否认,它是一部史诗。我把它看成是一种简约版的史诗,虽然篇幅不大,但其故事结构以及内在的张力,字里行间所表现出来的历史观、磅礴的气势以及作者那种悲天悯人的意识,都足以让它成为“新历史主义”的经典之作。

  虽然我已经非常熟悉《大进军》这类写法,并且极为推崇这种点线面都笔到意到的写法,但是我不得不承认,当我初一捧读该书的时候,还是产生了一些不适应,比如那些走马灯似登场的各类人物,比如跳来跳去、不断切换的情节,比如书中所隐含的那种令人感到动荡不安的紧张情绪。小说这东西,现今于我,是一种消遣,少有读完再读的,但是我必须承认,《大进军》我读了两遍。至此,我才敢说,我略微摸到了它的脉搏。

  这是一部关于战争、关于大军行进的小说,那些走马灯似的人物、那些跳来跳去的情节、那些令人不安的情绪,实在是真实地描摹了战争的本来面目。战争是什么?战争是厮杀,是血腥,是动荡,是残酷,是不可捉摸与难以确定。对于发动战争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们来说,战争不过是政治、外交的延伸;但是,对于身处战争的每一个生命个体、对于每一个普通人来说,战争则意味着无可比拟的残酷无情,他们所需要付出的不仅仅是财产、鲜血,而且还有倏忽间就会被一颗子弹或是一块弹片夺走的生命。假如战争有一张脸,那么,它一定是死神的面孔。

  描写战争的影视和文学作品很多,但我还从没有想阅读《大进军》这样感受深刻,《拯救大兵瑞恩》枪弹横飞、死人遍野的场景曾经让我感到震撼,但震撼之后却只感到电影拍摄技术的高明。虽然我们做新闻的人常说“一张照片胜过千言万语”,但是,这话其实是有些极端的,有时候有些话你听到读到之后,在心中掀起的波澜远远胜过你面对一张照片或是看一场电影。《大进军》的大场面和大气氛描写,的确是出色的,但是,最让我感到刻骨铭心的,却是下面这样一处细部描写:

  北军在一片沼泽地遇到了南军的袭击,一个北军士兵被打死了,很快他的尸体消失在沼泽地里,他身边的士兵试图寻找他的尸体,看看死去的究竟是哪位兄弟,然而“什么东西也没有。在这洪水泛滥的沼泽地,在这黎明时分的昏暗光线下,那个死人留下的唯一迹象是那发红的流水,和水面上一块油花,随着水流那油花缓慢地旋转着,散开了。行啦,当兵的,有人在他背后说道,继续前进。”那随水漂散的一块油花,就是一个人生命的全部;而那声没有任何表情提示的“继续前进”,则说明了在炮火硝烟的战争中,人的生命甚至远不如一粒草芥。

  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和平环境、从未亲历过战争的人们来说,理解战争毕竟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诚然,我们认识战争,但那都是从电影、电视、文学作品甚至新闻照片里得来的肤浅经验,或许我们会被我们所看到的这些景象震撼,但是,一旦真的面对战争,我们既望的这些间接经验立刻就会显得苍白虚弱。那些上过战场的老兵会告诉你,战争真的不是儿戏,既不浪漫也不豪迈,死亡就在你的身边,触手可及,残酷无情。而至此,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那些从枪林弹雨中走过来的老兵终其一生都会被某种噩梦缠绕。

  那支烟尘滚滚的行进中的大军,从亚特兰大的大火中走出来,走向佐治亚,走向战争的终点,但是没有人知道究竟谁能够活到最后,活到和平到来的那一刻。行文至此,突然想起崔健当年的那首《最后一枪》,——“一颗流弹打中我胸膛,刹那间往事涌在我的心上,只有泪水没有悲伤,如果这是最后一枪,我愿接受这莫大的荣光。”只是不知道,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世界,究竟何时才能迎来“最后一枪”。

  《大进军》读后感(五):大进军:战争巨兽驱赶下的人性与爱欲

  大进军:战争巨兽驱赶下的人性与爱欲

  这部气势磅礴的小说的第一页上展开的是一个南方种植园主的早晨:早晨五点钟,砸门声,喊叫声,受惊吓的丈夫和妻子,马车,火把,打包准备托运的瓷器、银器。这个弥漫着惊惶气息的小说开头,把准备逃难的农场主约翰·詹姆逊一家推到了我们面前,同时,我们——读者——还被告知:“他们就要来了。他们正在行军。”

  随后,晴朗的天空下,黑人奴隶们听到了北方军队进军的声音。这是真正的战争的声音。当令人期盼、恐惧或两者兼而有之的战争真的到来的时候,E.L.多克托罗赋予了它一种怪异的云雾的声音。开始还是若有若无,只有空气的柔和搅动,像是耳中低语或是风拂过林地的沙沙声。接着,他们看到天空的颜色发生了变化,“一股向上喷涌的棕色云雾从大地上升起,好像这个世界正在颠倒过来”——那是谢尔曼的大军正在火烧佐治亚。当这烟雾横过天空向南移动时,它裹挟着的令人恐惧的声音也传来了。E.L.多克托罗这一定下整个小说基调的叙述方式,无法不让人想起什克洛无斯基所说的那种“奇异化”的效果:

  这云雾的声音到达他们这里时,那声音与他们这辈子听到的任何声音都截然不同。那并不是天空所制造的可怕声音,比如雷鸣电闪或者呼号的狂风,而是通过他们的双脚感觉到的什么东西,一种共振,好像大地正在发出嗡嗡声。然后,挟着一股风,这声音一阵阵的变成了一种有节奏的脚步声……但是他们什么也没有看见。他们不知不觉地向大道走去,但是依然什么也没看见。那谐和的扰攘声无处不在,充满了天空,就像那红色的烟尘从他们上空像箭一样飞过,奔向了南方,只留下黯淡的天空,这是联邦军的一次浩浩荡荡的大进军,但是那滚滚向前的,更多的不是它的实体,而是一支大军的魂魄精神。

  这低沉而雄浑的声音,正是那只战争巨兽发出的巨大的喘息——“他们有六万人,挥舞着一把三十英里宽的毁灭性的大镰刀,横扫过一片曾经物产丰富的土地”——它迈着笨重的、摧枯拉朽的步子,拉动着小说向前飞奔。本书国内版策划人彭伦先生在一篇出版后记中谈到1864年美国南北战争末年“浩荡、残酷、气势如虹”的谢尔曼大进军路线图,正是这个小说主要的场景地:从亚特兰大到佐治亚州,从海港城市萨凡纳经南卡罗来纳首府哥伦比亚,最后结束于北卡罗来纳。

   在小说的第二部《南卡罗莱纳》——小说的147页上——出现了摄影师卡尔普,这个短暂出现的过渡性人物作为战争的一个见证者,他出现时正在为这场可怕的冲突作一个图像的记录。他要求南方军白人士兵阿里搂着他死去的同伴摆好姿势。“我为未来的一代代人描述谢尔曼将军的这场伟大进军”。摄影师的身上隐约出现了小说家E.L.多克托罗的影子,小说家要为我们记录了一幅幅什么样的图像呢?在十年前写下的关于《拉格泰姆时代》的一个评论中,我曾说E.L.多克托罗是一个“巨幅风尘画的作者”。到了《大进军》,他的笔墨挥洒得更加恣肆汪洋。他依然保持着对大冲突大场面这些室外场景描写的嗜好,但时不时的会停下脚步,低徊再三,似乎要努力辨清那些穿梭在火光与烟尘中的人物脸上瞬时的表情,他们的痛苦与欣悦,他要让人性与爱欲从战火纷飞中呈现。

  小说中有一个晚上,谢尔曼将军视察阵地,月亮升了起来,在阵亡者的身上撒下冷冷的清辉,另外一些士兵他们睡着了。谢尔曼想:“在这些睡着的人做梦的时候,那些死者是否也梦见什么?”他接着自问,如果死并不重要,那么生又有什么重要?“正是由于害怕我自己的死,无论它是什么样的,所以我要在我正在进行的这场杀人战争中夺取永生”。类似种种小说人物对生死的思索,见出的全然是E.L.多克托罗的悲悯情怀。

  战争就像一条洪流,裹挟着所有人。它强大的意志使得生死如同草木,每个人都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那些人出场,又迅速地死去。于是我们看到军需官克拉克中尉和他的十二个士兵被俘后处决,他躺在监狱外的田野上,手里还紧紧抓着仓促写好的一封信。看到了白人士兵威尔的死:他被打中了,但他根本没有意识到他被打中了,直到他注意到自己袖子上那个洞。他没有感觉到任何疼痛,但是一阵“恶心”从他的身体里升起,“紧接着他自己鲜红的血伴着什么东西喷涌而出,他觉得那好像是一种悲伤”。 ——“恶心”与“悲伤”,好像死亡就是一个日常性的病症。摄影师卡尔普是在挖一个埋葬死去的士兵的土坑的时候倒下的:“他紧抓住自己的胸口,围绕着他的那把铲子旋转起来,好像他要使自己舒服地适应这个他正在挖的坟坑”,他的最后一个姿势是一个手指指着天空,好像他要拍一张天空的照片似的。另一个南方军的白人士兵阿里是在行刺谢尔曼失败后处死的,他死前唯一的要求是挖掘自己的坟墓。还有行军中在沼泽地上倒下的一个无名士兵,E.L.多克托罗这样写他:“在这黎明时分的昏暗光线下,那个死人留下的惟一迹像是那发红的流水,和水面上一块油花”。谢尔曼的随从副官莫里森之死就像是一个高烧病人的幻觉:他发着烧,打着盹,满耳朵都是某种刺耳的声音——就像锯木厂般可怕的嗡嗡声——那是他自己的呼吸。幻觉世中,营地里的各种声音和景像变成了他父母的声音和他儿时住过的房间。他像一个梦游中的人一样策马跑动,举着军刀乱舞。然后他感到自己在倒下去,他睁开眼睛,他被他的马蹄踢踏空气的样子吓呆了。然后马头充满了他的视野,它骨碌直转的双眼中充满了恐怖,从它那张开的嘴巴里发出一声惊叫。“他感到自己的一条腿发出喀嚓地声,他正在痛苦地喘息着,这时他的背梁骨在那尖叫的战马重压下折断了,他被砸得停止了呼吸。”战争巨兽驱赶下生如蚁蝼,那么多生命的消失就像被大车碾过的虫子一样,E.L.多克托罗对生命消失的描述里,充满着悲悼和怜悯,而这正是这个有着强大叙事力量的小说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在战地医院里,白皮肤的黑人女孩珀尔——约翰·詹姆逊的私生女——目睹了她父亲的死(长久以来,她在她父亲的种植园中屈辱地生长着,战争使她走出了这个家),她对死去的父亲的一番独白正是解放了的南方奴隶对这场战争的复杂情绪的一个象征性描述:

  我从来不记得你躺在床上,爸爸。你总是精神抖擞地骑着马到处穷追那些田里干活的长工,到处喊着,跺着脚,我能够听见你的脚步声穿过家里的房子。你不愿意张开眼睛吗,爸爸?我是珀尔,你自己生的孩子在这儿呢。除了我妈妈以外没有人给我施洗礼命名。因为我的白皮肤她叫我珀尔。这是你的皮肤,詹姆逊老爷,我的爸爸。你的光洁的白皮肤。出了什么事儿使你躺在这儿?我从来没有看见你这么安静。我希望你会醒过来,这样我就能告诉你我自由了。

  但总是有坚韧的生命的气息、那些“恐怖与喜剧”(约翰·厄普代克语)交织的时刻,要从到处是火与血的地表下顽强地探出头来。解放了的奴隶少女珀尔在战争中迎来了她人生的初潮,也是她,最早在隆冬的战场上闻到了春天的气息。这是法官的女儿埃米莉战火中的爱欲,在南卡罗莱纳下着暴雨的平原上,她爱上了军医雷德·萨特里厄斯。她知道现实中有一种爱的肉体力学, “当他发出那带喉音的哽住的呻吟时,她把他紧紧抱住,感觉到他颤抖着进入她和身体。她抱住他,不是出于激情而是出于对他的关切。他竟会这样痛苦,虽然这当然并不是痛苦,而是欲望”。

  战争同样没有浇灭白人士兵威尔对女性的想像,没有浇灭骁勇而又粗野的骑兵军长基尔帕特里克的情欲之火。随着战线的推进,骑兵军长的情欲也一天比一天炽盛起来。和他同行的南方小美人玛丽·布泽和她的母亲,一个身上有一种有待看穿的神秘天性,一个的诱人之处在于一个美妙可爱的女人所提供的全部挑战。在他魂不守舍的眼里看来,这两个和他一起行军的尤物坐在一辆豪华的维多利亚式厢式马车上,就像是去进行一次郊外野餐。“她们的衣裙从她们身体摊开去,填满了那辆轻便马车,就好像一片巨大的挂着彩虹的云彩”。他就像谋划一场战斗一样想像着晚上的征服,却不由自主地回想起当他还是一个男孩时,在新泽西的有着灿烂阳光的海滩上,第一次看到女人身体的情形:那时她们洗完海水浴刚刚从水中出来,她们的裙子紧贴在肌肤上。他迷恋小美人玛丽·布泽,为她可以抛下一切,甚至幻想着到一个无人小岛每天摇动椰子树做他们的晚餐,却遭到了无情的抛弃……

  就像所有的光束穿过一面凹凸镜。先是收缩的,后来又扩展开去,光束里活动着挨挨挤挤的人影。我曾这样描述阅读E.L.多克托罗的小说的最初感受。从那时的《拉格泰姆时代》开始,我一次次领受着E.L.多克托罗带给我的隐秘的喜悦。当大进军推进到北卡罗莱纳,我知道,一段激动人心的旅行又将结束了。那时,林肯总统已死于暗杀,战争也已接近尾声,最后我们看到,谢尔曼和约翰斯顿——南军和北军的两个将领带着一种对对手的尊敬和同情坐在了一起进行谈判。长达四年的血腥的战争降级为了一场言语之争,“堡垒和突击,嗒嗒的鼓声和军号声,行军、伏击、烈火的燃烧和激战,被转变成一些名词和动词”,但还有什么东西保持着原样吗?没有了,无论是曾经大行军的这支军队,还是它脚下冒烟的土地,无论活人,还是死者。留下的只是这块土地、这个国家被重新赋予的意义。在小说的最后一节,E.L.多克托罗让一片黑松林进入到了我们眼里,那里曾经经历过战争,而现在——“一只靴子躺在松针中间,还有一件褪色军装的碎片,在一根倒土的原木后面,有一小堆子弹壳。”——那已经是一个历史的陈迹,就像一幅画,迅速拉开了与行进中的生活的距离。

  (《大进军》,[美]E.L.多克托罗著,邹海仑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9月版)

  原载《博览群书》2007年第11期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大进军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