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陶渊明集校笺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0-11-22 01:03:5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陶渊明集校笺读后感1000字

  《陶渊明集校笺》是一本由陶潛 著,杨勇 校笺著作,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53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陶渊明集校笺》精选点评:

  ●陶诗常读常新。校笺部分只是粗略翻看,印象是材料精炼,善裁断。第3页注释【二】,引《诗经·湛露》“湛湛斯露”应作“湛湛露斯”。第4页注释【二一】丁福保笺注引《晋语》“作君深其怨,能浅其寇乎”,“作”字衍,或者应标到双引号外(未核对是丁氏本人的疏误,或是杨勇引用的疏忽)。第13页注释【二七】引《晋书·安帝纪》撮合原文而成,并非原文,且时间有误,又脱“豫”“并”二州。第28页注释【二0】古直引《太史公自序》“窃尝观阴阳之术”,“窃尝”两字倒乙(未核对误在古直,还是杨氏引用疏误)。第81页注释【一三】引《庄子·大宗师》“安排而化去”应作“安排而去化”,引郭象注“而与物俱去”应作“与化俱去”。

  ●作者是钱穆、饶宗颐先生的弟子,学问实做得扎实。不好的地方是书中只有晋书陶渊明本传,没有萧统、沈约等各家所作陶传。

  ●虽为论文而读,但也收获颇多,就是繁体字看得好生辛苦

  ●这个版的繁体字不知道算哪种码的,和常见的不太一样

  ●杨氏做学问是勇字当头,《世说校笺》第一则就凭己意径直改删了刘孝标注,本书考证陶公年寿及作品系年也非常果敢武断。另外,《停云》引古直注:“《小雅》:岂无他人,不如我同父”,漏“同”字,古直所谓《小雅》亦误,应是唐风杕杜篇。

  ●陶淵明的曠達,又怎是我等世俗之輩能學得到的!

  ●4分(5分)

  ●在醫院讀完,封面封底的塑料薄膜都鼓起來了!

  ●实在是王笺太好,加之这本沉得出奇,只能打四星了。愈发感受到陶公的傲。杨先生说“陶公的自得之态”,我觉出一些豪气,但仔细想想,都是傲。【以后写文章还是把集子多读几遍再说吧真想捏死我自己…orz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陶渊明集校笺》读后感(一):适合阅读

  这个注本不算火,但其实是最适合阅读的版本,注释不太简也不太繁。不过正文就有个别错字。PS评论多少字才能发表啊评论多少字才能发表啊评论多少字才能发表啊评论多少字才能发表啊评论多少字才能发表啊评论多少字才能发表啊评论多少字才能发表啊评论多少字才能发表啊

  《陶渊明集校笺》读后感(二):不求甚解&每有会意

  陶公的诗文不敢瞎说,但看完了更明白,诗不是随便写的,他的诗没有一个字的是随便说的,只到不得不说,他才写下。无关风月,心伤山河之变,纵浪大化之中,暗有所指。情动于中,发于声,才是诗。

  上海古籍出版社又偷懒了,一看就知道是那台湾的原版书来影印的,字印不清楚。只有杨勇的二序和目录是重排过的,还清晰一些。

  杨勇自己说曾搜罗了二百万言,经过取舍,写在书上的话只有十之二三,就这样也攒了四百多页。觉得他下得功夫很大,可是解释的话还可以再少说点。看他的笺注,得有一点耐心。罗列了很多家注,其实说出最贴切的意思就好了。

  现在我觉得,目前这种阶段,看到四书章句集注那样的注解就足够。

  杨勇再序里说相信本书在大陆也会畅销,可是看版权页上首印才三千,太高看这里了。

  看他的参考书便能看出他下的功夫,除了陶诗注本之外,他还参阅了很多经史子类书和以前的评论书。相比之下,陈鼓应的《庄子今注今译》只参考有关“庄子”的书。眼光与胸襟,不言自明。

  都知道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却忘了他后面还有两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读书,学他的不求甚解,更要“每有会意”。

  《陶渊明集校笺》读后感(三):“陶”之夭夭

  自寫下《守護者的文人情懷》一文已一月有餘。幾乎在同樣一個下午,同樣的時間,我又來到這個地方。只不過,往日的陽光明媚,與此時的大雨滂沱交相輝映;昔日的陣陣鳥鳴,恰好印襯著今時的淅瀝雨聲。

  說來慚愧,這一個月的時間,我只讀了這樣一本書——《陶淵明集校箋》(修訂本),由台灣人龔斌集眾家之所長整理成書。

  為何要讀這麼一本看似毫無實際意義,還艱深晦澀,甚至連字都認不全的書呢?這得從我之前看的《蘇東坡傳》說起。蘇傳乃近代名家林語堂以英文寫就,再由譯者翻譯為中文。記得李敖曾評價林語堂是近代中國人用英文寫書寫得最出色的三個人之一。雖因未能品讀原著而遺憾,但有正體中文版的一阅,也算慰籍了我等仰慕名家的心情。

  這本《蘇東坡傳》里,多次提到蘇仰慕的一個人——陶淵明。說到陶淵明,念過書的孩子自然不會忘記,他老先生貢獻了多少必背課文——《桃花源記》、《歸去來辭》、《歸園田居》等等。然而,陶淵明遠不止課本所載的短短幾行註釋和生平介紹那麼淺薄。他的辭官不做,他的縱情于酒,似乎與榮辱尊嚴關係不大。

  試想,即使在現代,有幾個能像他那般甘願棄如探囊取物般的五鬥米而不顧,歸隱田園;即使辭官,又有幾個能拉下臉來,因老來家貧而沿街乞討;就算到了這無可奈何的一步,又有幾個會因常去討要而感到不好意思呢?

  陶淵明從這一歷程中一步一個腳印、結結實實走了過來。若說他辭官是出於個人之尊嚴,又怎能解釋他放得下架子去向鄰里乞討呢?所以,我和一些人的觀點相似,認為陶的“逃之夭夭”,更多是出於其嚮往自然的本性,而非因改朝換代或其他什麼原因。後人的偏于清高的解讀,反倒有些神化他了。竊以為,這樣抬高他,實際有損于其質樸、自然的本性,給人以高不可攀的錯覺。而事實上,陶淵明恰如我們的某個鄰居,有著崇高的理想,也面對著無奈的現實。

  誠如書(《陶淵明集校箋)中諸家所言,陶淵明的曠達,是別人學不來的。南朝時期的鍾嶸曾評價他是“古今隱逸詩人之宗”,後來也有觀點總結道,李白、杜甫、杜牧、孟浩然等人,雖有學陶淵明之心,但詩文里始終缺少陶氏的氣魄和肚量。我懷疑,除了天資難及,這或許正是因為後生晚輩將其看得太過神聖,過分模仿其詩文的形式所致。

  詩人究竟該怎樣?如孔孟倡導的那般入世,還是學老莊的出世?陶淵明的精彩之處,在於他鑽得進去,也跳得出來。有養家糊口的需求,或礙於朋友情面,就去做個小官。覺得不爽了,就掛冠而去,做一個田舍翁,務農去也。而學他的後人們,大都有站著說話不腰疼的老毛病,甚至有些虛偽,一邊標榜出世,一邊又比誰都蠅營狗苟、曲意逢迎。即使有如我一般憧憬他的現代人,也不得不為生計而奔波,就算心中有理想、腦子裡有操守,又能怎樣,還不得世俗地將其捏碎,再灑得遍地都是?

  無論他陶淵明怎麼想,現在已然脫離于他或激賞、或厭倦的塵世了;無論他後來有沒有後悔當初棄官歸田的決定,後人已然懷著十二分的憧憬在歌頌他、懷念他了。

  陶之遠去,給我們樹立了一個不同流合汙、孑然于世的榜樣,也給我們提了一個醒——想出世,當有他這般出世的氣度和膽量。若只因為忍不了一時的屈辱,就想通過逃避來解決,那算不上出世,充其量只是龜縮。因為,在這陣風頭避過之後,或許還有與鄰乞討的尷尬在等著你。若你真有一切都不計較的氣魄,又為什麼要拋棄實際的“此”,而追求飄渺的“彼”呢?

  陶已逝,我尚存。陶或曾夭夭,我或將寥寥,這都不要緊,往前走才最要緊。

  以上文字来源于:Mac Love Me,http://maclove.me/,转载请注明出处!

  《陶渊明集校笺》读后感(四):走,走到活人中去

  很久以前读苏青的散文,对其中一篇描写倒插门女婿的,记忆深刻。堂堂七尺男儿住在丈母娘家,因为缺乏谋生能力而饱受冷语。一次口角过后,做丈夫的觉得再不能忍了,拍案而起对妻子说:走!妻子愕然问:走到哪里去?答曰:走到楼上去!

  苏青笔调辛辣又饱含同情,当时我还在读书,也不免为成人生活的艰难感伤,心想与其这样,不如不活。谁想十多年过去,不知不觉间我也进入了这个行列。

  最近做选题,看了好几个关于“城市白领退隐山林”的故事,有半隐者,住在离城不远的小山上,自己建房、养鸡、种菜,使用的材料和城郊别墅相仿,闲时用相机拍下撰成文字,发到论坛上能使回帖翻到200页。隐得深一些的呢,记者都不容易在网上搜到联系方式。最彻底的“隐者”当属唐师曾记的北大博士夫妇,退到深山里去,一隐就是20年,吃穿用度除盐以外都是自产,妻子分娩是丈夫当的产婆,家里别说电脑网络,连个带电的东西都没有——完全的绿色生活。唐师曾跋山涉水去探望当年的老同学,车子开到半路就得停下,为了不污染土地,余下路都得步行。

  前几个故事被不少媒体报道、转载,用的是新闻体:记者前去了解了来龙去脉,问一些想法,拍几张照片,让人觉得那地方离城里其实并不远,主人公愿意的话随时可以回归。论坛帖子就更热闹了,无数热心网友一起围观、表达羡慕或疑问,楼主耐心回应,定期“填坑”,发布最新的照片。这些,都让人觉得“退隐”不过是城市生活的一种分支,哪一天没准你和我,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山林、不被污染的湛蓝色天空。

  田园生活是中国士人与诗人长达数千年的集体梦,如今却更多属于城市白领,尤其80后。前几天去主编家吃饭,几个还在租房的同事对她那“房间100平露台80平”的家称叹不已,这样的豪宅03年不用50万就可以买下,仅仅8年间,过去通过奋斗就有可能实现的梦想,现在真的跟梦幻一样。都说这世界变化快,曾经以为那只是风景中的一道,轻微的眩晕感也是一种享受,如今不停爬爬跌跌,就怕有一天会被甩出去。“走到楼上”多么无望啊。因为憋屈,有时不得不引颈高呼;呼喊完依然无处可去,无家可归。田园梦普及最广的版本当属陶渊明,连小学课本和房地产商都会传诵桃源记。然而,这个梦的下半场却很少被人提说。

  陶渊明年少时“猛志逸四海”,愿“大济苍生”。怀着这样的理想入仕,但是因为难以逾越的门阀制度、官场倾轧以及对儒术治国的绝望,他五次辞归故里,十三年间写下许多田园颂,他飘逸的形象,多半来自这些让人怦然心动的句子:“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满堂前”,“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而同样真实的,是他因为酗酒一再面对庄稼歉收,最后田地几近荒芜。农耕是极辛苦的。乡下人从春忙到秋,每天起早摸黑,进度还得看天时。即使田里的工夫做完了,还有家里的:头一年收下的数千斤玉米要一根根脱粒,房屋须定期修葺,修补家什,养牲口,带娃娃。一个勤快的农民,只要他愿意,总有干不完的活儿,而勤快与否,就决定了一家贫寒一家殷实。陶渊明是士人加诗人的心性,哪里担得起这像牲口般的劳作呢?晚年他受朋友接济,得来的钱多半成了酒钱。当年酒酣微醉间最爱读的书,也都积了尘,拿去当酒。以他的文才,五个儿子竟然“不好纸笔,懒惰无匹,不爱文艺,不识六与七”,9岁的稚子,成天只晓得到处去找“梨与栗”。他慨叹道:“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乞食诗》中,他写自己为饥所迫找友人乞讨,来到门前,却拙了言辞。幸好主人善解人意,不单有所馈赠,还邀他一同喝酒谈天。他深感无以酬谢,惟有“冥报以相贻”。

  这田园梦的下半场是那样辛酸,前半截却成为蓝本,成为多少代人的“同一个梦”,原封不动流传到了21世纪的今天。田园梦是独属城里人的,属于年轻时相信“进可以入仕”者。即使如今不是人人渴望做官,也都曾满怀理想,巴望成就一番事业,实现个人价值。“退则为名流”与真正的务农不相干。退到山林里去,也还是离不开网络,放不下感情,泯灭不了被肯定、得到关注的渴望。所以,对那些带点度假意味的退隐故事,我们都大感兴趣,因为自己也在追求。当80后遭遇田园梦,我们所能认识的,往往更多是和旅行社套餐相仿的广告文案,像麦兜看见电视里的马尔代夫,“水清沙幼,椰林树影”,他甚至还来不及明了这些词应当对应什么实物。而阅历更深的麦太,当她向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只能分期付款购入一方墓地,活着不能拥有,活着也需要一个念想啊。这一老一幼,除了广告竟一无所知。

  相比之下,北大博士的故事震撼了读者。唐师曾回忆老同学的当年,笔下流露出传奇色彩:“北大国政系学士、法律系硕士、哲学系博士第一名未读”,曾在少林寺学过武,原是地委机要干部,懂中医,能算命,为人沉稳寡言。妻子是北大英语系老师,年轻时侧脸像林黛玉,一束乌油油长发,气质高洁典雅。其他照片是唐师曾在山里他们家拍的,夫妻俩完全脱去了书卷味,丈夫袖口漏着棉絮,解放鞋,头发结着土块,“满面尘灰烟火色”。二十年前白皙精致的美人儿,如今头发依然乌黑,脸上却现出了沟壑,就和当地地貌一样。娃娃8岁了,从未出山,唐师曾记了一句:“从未打过任何防疫针”。

  对这样的故事,读者很难像在论坛里一样品评或拆台,说的最多的是:“牛!”那对夫妻是那么决绝,那决绝是那么罕有,他们不写诗,不写博,大有与世人老死不相往来的味道。也许,曾有过更决绝的隐士,因为媒体和资讯不发达,我们无缘得识。夫妻俩的故事流传,得益于曾经的知识分子身份,以及一位当了记者的热切老同学。

  唐师曾描述老同学相见,只一句“像30年前,在北大37楼432那样彻夜长谈,包藏宇宙,吞吐天下”。具体谈了什么,是什么样的情形,退隐20年有没有心生悔意,文中没有透露,当妻子的说:“这环境其实谁都能待下来,主要是看自己的心境,能不能真的搁在这儿。”

  一个80后朋友在网上推荐了这篇文章,她激动地问我,他们是怎么做到的。我吓一跳,问,难道你也想退隐山林?她回答说,至少也去一些农村、小镇什么的,对我们这种能力和意志都不十分坚强的人来说,在北京生活意味着“出门就是污染的空气,差劲的交通;楼里都是群租的人,环境吵闹;买吃的东西时觉得没什么是放心的,蔬菜水果都不安全;一个人不敢带孩子出门,怕遇到抢孩子的”。

  她的话让我很难过。与其说她向往田园梦,不如说她对生活失掉了勇气。想起我读过的另一些“隐士”,他们同样也退出了常规生活,却没有离开闹市,也没有撇下人群。有一位叫保罗•班德(Paul Brand)的英国医生,在印度从事麻风病的治疗和康复工作十八年,为多数人避之唯恐不及的麻风病人付出了自己的一生。他是那样衷心敬重自己的病人,仿佛他们全是些天生就有价值的尊贵的人。他年复一年地观察、思考、研究,和他们一起生活,做朋友,为康复者办木工厂,帮他们设计保护肢体的特殊用具。晚年时班德医生感激自己被赐予了丰盛的生命,深觉自己和其他受苦的人同为一体,“一个活的机体有多强?强不过他最弱的地方!”(《神的形象》)

  这种价值观震动了我。以前读刘小枫的《拯救与逍遥》,颇赞同他对中国人“进与退”的分析。怀着“济天下”理想的人自视君子,渴望“修身齐家平天下”,不能说不真诚。然而他们进则遭逢世界的恶和人间苦楚,血肉之躯难以承受,于是退;退入审美便是我们熟知的田园梦。在寄情山水间忘情是对曾经为之悲悯过的世界,修持一颗冷漠的心。“诗不是克制恶的力量,而是与恶相处的技艺。”苦难在君子的进退间没有改变,那么君子自己呢?君子在群石间最终也变成了石头:“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田园梦无论进退都摒弃弱者,对多数人来说,我们远没有君子志向,也没有能力和资财,更难下“狠心”,即便退入山林,也按捺不住对活人气息的渴望。不过,如果在世上除了悲惨邪恶始终看不到希望,如果始终感到人是彼此分离的,那么当我们疲倦灰心,就总会向往田园,好比奔走千里的人就想要一张床。然而还有另一些,看不见,却同样真切,那就是人和人之间因为稀缺而更显宝贵的:友谊,温情,同情,奉献,爱和接纳,宽恕与和解。像我的朋友,在一个大城市中频频遭遇困苦,感到自己是那样势单力薄,如果有人伸手拉她一把呢?那些因为绝望铤而走险、害了人也毁了自己的农村大学生——如果有人曾真正敞开心怀接纳过他,事情会不会有所不同?班德医生描述,麻风病人因为没有痛觉而碰掉了自己的鼻子、手指和脚趾,所有人都用惊怪的眼光看他,这时突然有个人越过那残损的外表,看到他的内里,发现他也是一个人,有一颗心会疼会愤怒,有一个灵魂,渴望被爱,也有可能就此泯灭。仅仅一个微笑就能使那孤绝的人脸上放出光彩。亲眼目睹残障者再度活得“像一个人”,无异于看到死去的人复活,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尊贵与奇妙。人不是石头!对德雷莎修女来说所有人都是同一种人:因缺乏爱而贫穷。立足于这样的信念,她能够奉献自己一生,在体会愁烦时依然欢乐,面对悲苦而总是心怀盼望。“找到他们,去爱他们!”我感叹我们自己的诗人写过那么多美丽的诗,却很难写出这样朴素而肯定的句子,足以温暖人心。当一个人真的相信世上还存在着更伟大的事物,田园就留不住他,他会渴望走到人群中去。

  唐师曾故事里最触动我的,是8岁小男孩第一次见到相机时爱不释手的样子。我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也不知道他日后会不会一直和父母留在大山里。可孩子毕竟不同于疲倦失望的成年人,对他来说东西无论有没有电,没见过的都是新的,新往往意味着希望。一旦他了解到有一个广阔奇妙的世界在外面,许多和他相似的小男孩在外面,甚至有一天,他必然会渴慕的一个女孩子,也在外面。当一颗心渴望去爱时,无论指向哪里,谁能拦阻他走到活人中去呢?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陶渊明集校笺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