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见的风景-博物学生存》是一本由刘华杰著作,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8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看得见的风景-博物学生存》精选点评:
●无用。
●原来人人都有发自本心的博物情怀,不信,看看本书吧~~~
●启蒙加阅读引导用
●太注重于细节而失去了对于整个世界的感知了。
●以散文的形式介绍博物学各种知识点。前半本通俗易懂,可以用来入门,后半本太专业,等入门一段时间再回来复习可好?
●田松老师推荐的书~刘老师再晚生十年就好了。高中时候看到刘老师的名字时怎可想到现在这么近 跟田松老师的书相比可读性差了许多,相互重复内容甚多,几乎没什么文采。不过由于作者呼吁的主题之重要,还是有一些发人深省的论述。博物学的生存方式要实际践行其实是很难的,不仅欣赏自然的美就够了,就我个人而言读过本书之后博物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并没有被很好地体会和认同。 本书整体编排的逻辑结构似乎较散,第一章比较没意思,第二章第六章关于大自然伦理和博物学生活体验的内容值得认真体验,也是我认为本书中最有价值最核心的内容,是本书对有志心灵独特的贡献。第三章第七章关于科学哲学与科学传播,其中有刘华杰老师著名的双非原则的文章。这部分对于所涉及的领域都是一些很基本的文章,做相关学问的同学自然不可错过~第四章第五章主要关于澄清进
●科普书籍
●觉得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
●推荐了不少书
●看得我头都晕了,本来以为是很美文的。。。
《看得见的风景-博物学生存》读后感(一):看得见的风景
喜欢刘华杰的书,是因为喜欢博物学,想要认识我们身边的植物都叫什么名字,想知道我们身边的虫子都是什么虫子。不过在看了很多很多图鉴以后发现,真正懂得了名字并不是博物学,还要懂得后面更有趣的知识,这就只有刘华杰这样的博物学专家才能够提供了,所以刘老师的书我几乎都买了。
最让我佩服的是刘老师的专业其实和生物无关,这些不过是他的业余爱好,他的专业是哲学,在北大当老师,厉害吧!
不过说到博物学,照比西方那些大师比起来我们的距离还远得很,希望有一天我们中国也能够出现博物学大师,出现博物学大作,希望刘老师能够早日写出来这样的书。
《看得见的风景-博物学生存》读后感(二):看得见的博物学
正如作者所承认的那样,这本集子是各种文章拼凑起来的。我理解这是人文社科领域的常态,但是读起来还是略感不爽。如果编辑的时候能够引出原文发表的情况(如同新版鲁迅全集的注释那样)等信息,读者会方便很多。
刘华杰老师近来的作品透露出成熟和稳健的学术思想,不客气的下个定义他已经进入学术成熟期。这部作品反映的是他形成典型的个人学术思想的过程中,及学术成熟期早期的一些工作。
在我的认识范围内刘老师是博物学的擎大纛者,我一直觉得在北大能够有这样一位学者真是很神奇的一件事,也是很幸运的一件事。我一直在好奇他的研究究竟经过了怎样的发展,又是怎样的际遇与机缘使他在二阶博物学这一科学哲学与科学史上颇为边缘的领域成为硕学鸿儒。这本书或许是这一问题的最好答案。
这部作品算是比较“软”的了,都是通俗的文章。刘老师的关于博物学的专著似乎都是注重博物学传播的软作品,期待他把一些文章整理一下搞一个硬一点的(反正只要我看不懂的都算硬的),或许会填补国内博物学研究的空白?
《看得见的风景-博物学生存》读后感(三):博物学的呼唤,即使有缺点也是该支持的
田松老师推荐的书~刘老师再晚生十年就好了。高中时候看到刘老师的名字时怎可想到现在这么近。
跟田松老师的书相比可读性差了许多,相互重复内容甚多,几乎没什么文采。不过由于作者呼吁的主题之重要,还是有一些发人深省的论述。博物学的生存方式要实际践行其实是很难的,不仅欣赏自然的美就够了,就我个人而言读过本书之后博物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并没有被很好地体会和认同。本书整体编排的逻辑结构似乎较散,第一章比较没意思,第二章第六章关于大自然伦理和博物学生活体验的内容值得认真体验,也是我认为本书中最有价值最核心的内容,是本书对有志心灵独特的贡献。第三章第七章关于科学哲学与科学传播,其中有刘华杰老师著名的双非原则的文章。这部分对于所涉及的领域都是一些很基本的文章,做相关学问的同学自然不可错过~第四章第五章主要关于澄清进化论中互助与协同的重要因素,让我们看到不仅在科学上人们主要理解的并不是达尔文进化论而是拉马克前进化论,而且社会达尔文主义更是深深渗透在我们的缺省配置里成为有素质的人的基本装备,早已构成强大的习惯性语境。这真是对人类智慧的嘲讽。
刘老师是北大地质学的本科人大哲学的硕博,跟田老师相比哲学书卷气浓了很多,不像田老师那样有自学民间的路数,也就缺少一些生气和活泼,有时偏于哲学的形式的论证。这些地方也往往是读来最无趣之处。也许我和田松老师都是学物理出身的,比较容易理解田老师的方式,对于刘老师的就往往不知其逻辑,有点感觉是想到哪说到哪。
可喜的是刘老师在书中提到许多可供进一步阅读的好书,如奥尔德罗伊德的《地质学思想史》,还有博物学大师威尔逊和利奥波德的书,物理学思想家普利高金的著作。
最后,对于双非原则,读这本书时觉得它是没什么意义的。但现在我倾向于认为,至少就书中提出的那些例子和刘老师相关的论述来说,它是无意义的。然而可以有不一样的理解有可能使这个形式获得深刻的内容。
《看得见的风景-博物学生存》读后感(四):物理学之外的科学观
“所有的科学,要么是物理,要么是集邮。”这是这本书中引用的物理学家、诺奖得主卢瑟福爵士的一句话,听来很有意思。如果从扩展的意义上来说,博物学就是集邮的范式,不是物理学引以为傲的那种走数学化的方式,而是从经验描述、分类开始的科学范式。
知道这本书是在政治课上,有一节课请的是刘孝廷老师,讲科学哲学,就讲到了博物学。他讲,博物学是以古代的采集、观察、亲知为技术所形成的经验知识类型,是"初民在大地上"的学问,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学问。因此博物学范式是一种强调自然性、本土性、个体性、涉身性、具体性的范式。西方
的自然哲学( natural history)就是博物学, 博物学最早的工作是分类。其实是历史学在古代也是博物学范式的,古代的历史学不是记忆性的学科,通过记忆有分类、研究的意思。
多年前在大学上心理学史的时候,讲到除了现代数理范式之外的范式,就是现象学的范式,现在又知道了原来还有博物学的范式。博物学虽然古老,但依然年轻,是近些年在科学哲学界又热起来的。
听了这些之后课间休息就跑到图书馆去借书,其他推荐的《博物人生》、《博物自在》没有找到,看到了这本,就借了出来。本以为会是一本系统讲博物学的书,原来却是一本随笔性质的书,谈论了博物学的一些话题。也好,正符合博物学从描述、经验开始的特点。
书中谈到的学科都不是我的领域,也很久没有关心自然科学在做什么了,开阔一下眼界还是有意思的。比如从植物学、物理学等中存在的手性(左手还是右手),想到了遥远的中学时代在学电磁原理时用手比划的事情,恍若隔世。后面有大量与植物学、生态学有关的内容。环境保护确实是个大问题,现在的以工业化、现代化为基础的环境观产生大量问题,怎么看待环境确实需要关注。我们确实更需要共生范式,而不是把自己当作自然的操纵者。但如“盖娅假说”那样,把自然当成地母来膜拜,造出新的宗教,又走得过了。
现代化与生态化是一对矛盾,所以阿米什人的选择,从某种程度上来看也是与自然和谐相处。而科学与宗教似乎又是一对矛盾,书中把传福音与搞科普做对照,倒也蛮有意思。作为基督徒,我并不认为科学与宗教矛盾,而只是在不同领域。但当人类用科学驱逐宗教的时候,其推广科学所用的方式,包括各种仪式,建造一套认证体系。其实这是需要反思的,当把科学作为真理的同义词,用来”信”,那反而违背科学的本义了,因为科学是用来“知”的。
关于科学伦理的探讨是最后一章的内容,这也是一种生态吧,科学生态。文中提到研究秦岭金丝猴,把金丝猴赶下山供科研人员“研究”,其实也包括给高级客人观赏。当年珍妮.古多尔研究黑猩猩(《黑猩猩在召唤》是我童年的美好记忆),后来都反思过,觉得不应该那么接近。而现在这种行为更是有悖科研伦理。如果说博物学与数理范式不同,可能不仅是方法不同,更是一种出发点的不同,即不是把总结规律和控制作为目标,而是存敬畏之心与自然共存。如果是这样,那么在科学界多讲讲博物学范式,也是一件好事情。
不得不说本书涉及的很多领域并不熟悉,半懂不懂地读下来。开卷有益吧,可以作为对博物学初步了解的书。如果要更深入地了解博物学,还需要看些更系统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