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图书馆之恋》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0-11-22 00:37:5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图书馆之恋》读后感1000字

  《图书馆之恋》是一本由[法]让·马里·古勒莫 Jean Marie Goulemot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80,页数:2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图书馆之恋》精选点评:

  ●俺帮图书馆采购滴书,尚可。

  ●不仅是“我认识的图书馆绝对比我认识的女人多”,也纠结“如果知识让人对人间悲剧视而不见的话,那么它们还有什么用?”

  ●以爱书之名,读图书馆之恋。每个月读的书中都有那么一两本闲书,而这本闲书,在这个并不崇尚阅读的社会里,还是有它持久的价值之所在。

  ●翻译……看得有点脑胀

  ●装帧,字体,排版都很舒服的书。“读者用或灵巧或笨拙的手指翻开书页,审视封面,用摊开的手掌抚摸扉页。对书籍的阅读伴随着物理性的评判。……书籍有重量,格式,有被装订好了的,或者是精装的,有书角受损的,或者保存得完美无瑕。它曾经有过生命。”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并不喜欢看书,更多只是保留了童年生活的习惯。小时候在图书馆渡过的漫长时光,现在想起来真是不可思议又有点寂寞。

  ●曾一见钟情书的名字和封面。

  ●不太明白作者那些浓得化不开的深情。

  ●我小时候很没有文化,所以我每次看书都会把有文化的部分跳掉,所以我现在还是很没有文化甚至说更没有了,以至于把这有文化的书跳掉了一半...所以我最有感触地,不过是,图书馆就应该卖点好吃的!!!我这样的凡人是要一边吞嚼才能读得进书的.

  ●读过另版。

  《图书馆之恋》读后感(一):test

  在常去的图书馆里,我们在他人的目光注视下阅读。阅读常常让我们置身于一种缺席的状态,一种精神上的别处,比周围的世界更加真实。阅读时我们忘记了投射在自己身上的或愉快或不以为然的目光,也逐渐忘却了身体的束缚。被书吸引的读者完全沉醉其中,就像一个嗜睡的人一样任凭身体做出一些冒失的举动。沉浸在阅读中的读者自己毫无察觉就会做鬼脸,抓头皮,叹气,傻笑,皱眉,有时还会以一种小心翼翼的技巧挖鼻孔,掏耳朵。我的本意并不是谴责这种随便的行为,人们可以将类似行为视为一种重获的自由,或者正相反,一种不合时宜地追求自由的结果。

  《图书馆之恋》读后感(二):恋上图书馆

  “阅读常常让我们置身于一种缺席的状态,一种精神上的别处,比周围的世界更加真实。阅读时我们忘记了投射在自己身上的或愉快或不以为然的目光,也逐渐忘却了身体的束缚。”

  这是我最开始接触这本书看到的一段话,一下子被吸引住了。记得上学的时候,图书馆对于学生的我,就是幸福的站台,喜欢看各种社科文学类的书籍,基本上只在那个阅览室里面沉浸着、幸福着;图书馆对于考试前的我,就是不用急急忙忙占座位的自习室;图书馆对于谈恋爱的我,就是甜蜜的、温暖的避风港!

  反而是工作以后,图书馆对于我就是一个工作场所,没有了享受的状态。倒是自己家小小的书房继续承担了上学时候图书馆的功用,能继续延伸我的幸福!

  《图书馆之恋》读后感(三):以书之名

  对我而言,并不能清楚说明幸福是什么,而有时我感受到的,也许可以称为幸福。

  场景一。下班后,查到想看的书,记下条码,然后到学校图书馆的书架间寻寻觅觅,眼睛一亮,抱着书回家,神采飞扬。

  场景二。面试结束,要从遥远的地方赶回家,即将下地铁时不经意的回头,发现传说中的“光合作用”,转一圈,抱回一本书,恋恋不舍。

  场景三。开心网,朋友点到我答题。如果有任意的钱,想要做什么?回答:开书店,开任意多家,洋洋得意。

  ……

  虽然没有大家看来表面的耀眼,可我大概是个容易感到幸福的人呢~借以书的名义,常常在小小的瞬间,能够从心底发散出真正的幸福之感。

  合上《图书馆之恋》,感受到很多共同的场景,与书有关的心情。可以作为我的幸福场景四。而我的小幸福,大多与书有关。

  《图书馆之恋》读后感(四):我一向都对图书馆抱有好感

  我一向都对图书馆抱有好感,当年上大学那会,新建好的北区图书馆是我附庸风雅,装13的第一去处。我会带上法语作业,一瓶水和装在好看铅笔盒里的几只彩色记号笔坐在存放世界史书籍的书架附近,把仅有的几本世界史书籍通读个遍,偶尔抬眼看看附近有没有帅哥出现,可惜的是我们外院永远都只有单位数的男生总量,和更加惨不忍睹的质量。

  我们也许都有体会,在图书馆或者咖啡厅更能高质量地完成手头的文字或者工作,因为周围的氛围会让我们更集中注意力,反而独自在家就东游西晃就怎么也静不下心来。

  我比较喜欢靠窗户的位置,下午的时候有阳光照到桌子上,图书馆的窗帘都印的是古体的文字,周围萦绕着图书馆特有的油墨和纸的味道,写完万恶的法语翻译后,我把字典归还原位,就开始享受我最喜欢的自由时间。

  我并没有把这本书当做是某种学术著作来看,我只是在里面寻找能使我产生共鸣的点。我喜欢Sex and City电影版里Carrie去借书的那个城市图书馆、那些有着时间沉淀的古老阅读室、古旧书陈列室、有年头的倾斜的阅读桌和绿灯罩的台灯、人们在自己的座位上边看书边做着一些别人不易察觉的小动作,比如抠鼻子……

  在北京我就再也没发现有哪座图书馆能满足我的想象,国图里都是些学究型人才,他们不论男女都称某位他们敬仰的学者为“先生”,我怎么就这么反感这个词,不是针对这些“先生”们,而是这些读书读傻了的眼镜男,一点都不与时俱进,为了不看见他们,我更愿意在家阅读。

  啊,对,还有一个法国文化中心,在工体西路,光彩国际公寓的一层,在小孩子少的时候,那里的氛围还不错,有阅览室、书店和电影厅。如果公司搬回朝阳门,那里就是我要常去的地方了。

  《图书馆之恋》读后感(五):关于图书馆的精神分析

  王水照记钱钟书先生访美之时的一件趣事:访问团一行参观美国国会图书馆,馆中要员让大家仰羡馆里的藏书库,傲然有得意之色,同行诸公也都啧啧赞叹,独有钱先生默不作声。馆中要员问钱先生觉得如何,钱先生忍俊不禁,对曰:“我也充满惊奇,惊奇世界上有那么多我所不要看的书!”此轶事得自董桥先生的《文字是肉做的》一书,下午刚刚读到。会心莞尔之后,却又多少有些惭愧。书是用来读的,如果仅为收藏之,炫耀之,好像大可不必。更何况,人一生精力有限,日常琐事之外,能于窗明几净心安悠闲之中,静心的通读多少书呢。不说别人了,就是自己,自己的藏书不多吧,少则也有数千册,可是能真正达意会心过的,寥寥而已。有了这个念头,手中拿着董桥先生的《文字是肉做的》,顿时竟然有种莫名的寂寥和幻灭感。

  近读法国作家让•马里•古勒莫所著的《图书馆之恋》一书,有了更多的感慨。古勒莫此书本为随笔集结,记录自己从识字阅读伊始,与图书馆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迷离情绪。那种书生意气,对书籍之痴迷,爱恋,是任何爱书之人都能痛切感受的。说是“图书馆之恋”,虽然也讲述了不少图书馆从故如今的发展史,但是我还觉得不如说“书之恋”更为确切。图书馆本为藏书之所,供公共阅读之用。但是现今的图书馆似乎距离阅读这种私己性行为越来越远。古勒莫在书中不时的提起古代的图书馆,颇有怀古讽今之意,总让我们叹惋逝去的美好时光。博尔赫斯曾言,读一本古书最激动人心之处,就是仿佛看到了从成书之日起的全部岁月。而图书馆的存在,似乎正为了传承那一本本褶皱丛生、油渍点点的古旧图书所蕴含的所有记忆。图书馆的每一次焚烧,对人类的记忆的传承都是一次严重的考验。人类历史的猝然中断,记忆的丧失,点点滴滴的搜集和弥补,让残缺的书籍堆满了摇摇欲坠的图书馆。这些残缺的书,就慢慢变成了令人敬畏的圣经,而图书馆则日益成为了人类顶礼膜拜的神殿。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这样对待图书馆的存在。大剧作家萧伯纳曾在剧中写到过古代有名的亚历山大图书馆遭到了大火的威胁。有人惊呼说人类的记忆将遭到毁灭。而凯撒对他说,让它烧吧,那是恶行的记忆。你看,虽然是文学家的戏言,但是这种对待图书馆和书的态度却截然不同。《奥德赛》中曾提到说,神道编织灾难,为的是让后代人不缺乏嗟叹歌吟的题材。似乎对书的神圣性颇有微词,据此推论对图书馆的态度,估计也好不到哪去。

  《图书馆之恋》一书中让爱书人读起来似乎并不是那么轻松。读到亚历山大图书馆几次葬身火的焚烧,读到图书馆可能也会死亡,读到图书馆一直想逃离尘世而不可得,与俗世的权力越来越息息相关,总觉得有些沉重。在书中古勒莫提到了亚历山大图书馆的起源:“在用所有能让首都成为已知世界的大都市的建筑物装扮完这座城市之后,希望收集到所有稍微有点名气的书籍,以便把理性和屏障永远地定格在这里。”这种欲将穷尽一切图书的愿望,点明了图书馆与政治权力之间有着撇不开的关系。到了现代,图书馆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供阅读和思想滋生的场所了。想想现金一些大学宣传资料上面,总不乏这样的句子:本大学师资力量雄厚,图书馆收藏图书多少万册,如此等等。每每读到这样的介绍,心里总不是很舒服,图书馆已经成为了权力体制的一部分,而且是诱惑读书人最高明的手段。这种对图书馆的收编算不算是开始堕落的征兆呢?要不然怎么大学中越来越多类似这样的名言:图书馆,一个滋生廉价爱情的场所!

  乱七八糟似的的感慨,胡思乱想似的的精神分析,都是呓语一般。读古勒莫的《图书馆之恋》最好玩的地方还是古勒莫在开篇之前的感谢词:谨以此书献给……,然后下面是一大串用修饰词点缀的人名或者书,有帮助我写作此书的人,有图书馆长和管理员,有读者,有我读过的书和拥有的书,如此等等。最好玩的是要“献给那些我要携往天堂的书”,以及“献给所有的女士和男士”。古勒莫此举倒是让我想到了钱钟书曾在《围城》的序言中不无俏皮的提到了献书,说献书只是语言幻成的空花泡影。名说交付出去,其实只仿佛魔术家玩的飞刀,放手而并没有脱手,“随便你怎样把作品奉献给人,作品总是作者自己的”,随便一本书,“还不值得这样精巧的不老实”。我倒是很想建议古勒莫能听听钱钟书老先生的话,不过估计已经没有这样的机会了。

  思郁

  2007-11-3书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图书馆之恋》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