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导论》是一本由[美]约翰·塞尔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3.00,页数:27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心灵导论》精选点评:
●粗读完第一遍。有待明天细读。先睡觉。
●John Searle 太幽默了,徐英瑾老师也挺幽默的。文字好流畅~ 翻译和内容都超级赞。
●讲出了塞尔认为重要的诸议题,意识部分的讨论是最重要的,但还嫌简略。根据全书的结构,这个标题应被解读为An Introduction to Mind in perspective of Searle 而非 An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of Mind,心灵哲学要入门教材还是看Kim的书吧。以及,徐英瑾的翻译有点捉急啊...
●简洁流畅重点明晰。只是不想再看导论性的了,暂时算抱个佛脚。
●观点不同。
●南新图书馆。最终是没看完,翻译上有点儿问题,而且个人理解力欠佳。
●好像以前是徐sir上心灵哲学的御用教材,结果教我这届的时候不知为何不用了……说实话整本书的结构我觉得不如其它的心灵哲学导论,我比较喜欢金在权那本。不过徐sir的导言还是很有启发的,适合用来跟搞欧陆的对话用。虽然我估计现在分析哲学在中国哲学界即将迎来盛世,不太用得着了…… Guess what???我在Moma看到了封面那张图的真迹!
●对现象学采取了扣帽子式的批判,可以看出他们的偏见与傲慢。不过除开这些所谓的批判,其他的也许还是可以欣赏一下的。
●看了一段时间才看完的书,首先给徐英瑾老师的翻译五星,比某社不知所云的机翻高到不知道哪里。对于内容,本书更适合叫塞尔的心灵哲学观概论,而非心灵导论。前六章的讨论的确令人受益匪浅,尤其是作者提出的位于二元论和物理主义之间的一条道路的可能性的论证以及第六章关于意向性结构的讨论。相比之下后几章稍显有些虎头蛇尾,甚至在一些问题的讨论上我认为偏离了作者最初的立场,倒回了某种副现象论(尽管作者一直在否认)。并且作者将知觉问题的篇幅完全用于讨论实在论与非实在论让人感觉这一章是不是没写完,而且他对于朴素实在论的那个论证也让人觉得十分牵强。
●也是一本推前言的书。。。徐sir那长长的前言借鉴了John Searle比较现象学和心灵哲学两种研究心灵的不同路径,突出了心灵哲学对科学成果的吸纳。
《心灵导论》读后感(一):随便翻了两页,发现徐英瑾的翻译也太马虎了
第117页,“设想这一点的一种恰当方式是,将意向状态设想为由一个心理学模式与一个命题态度所构成的复合体……而p代表的是命题态度”。
这个句子中的“命题态度”在原文里都是propositional content,应该翻译成“命题内容”
第155页,“如果我们没有弄明白意向性与外延性之间的差异”
“外延性”对应的是“intensionality”,当为“内涵性”
本来觉得语言挺流畅,不小心对了一下英文简直醉了,态度极为不端正才能翻出这种错误啊
《心灵导论》读后感(二):有力的基础论述+前沿问题的无能为力
国外心灵哲学行业发展太火爆,塞尔这本书04年初版,已经有些垂暮老人跟不上趟的感觉。08年国内出了中文版,好处是填补空白,国内的心灵哲学导论性著作实在太少;坏处是看完感觉还差当代研究的前沿水平一二十年距离,感觉捉急。
书里面对多数当代理论的介绍还是比较到位的,塞尔从自己角度作出的概括也挺有力,从入门到精通都值得一读。
但对一些重要问题立场暧昧。塞尔雄心勃勃卖力宣扬自己的立场,所谓“既非一元论又非二元论的自然主义者”,反反复复给出的论证就那几句,又不够看,现在的研究也没什么人理他的。我就闹不明白了,您老好歹是个腕儿,为啥不庄静自强一点呢。
翻译质量很好,有些细节纰漏,应该是疏忽所致。
找了几个影响理解的纠错,希望再版能改改,国内即使这种导论性质的出版物也太少了。
55 L5 “但究竟什么才是一个行为呢?”——但究竟什么才是一个信念呢
55 L12“有一个x,使得 ‘天在下雨’这个信念引起了x”——“有一个x,使得 ‘天在下雨’这个知觉引起了x”
65 图2.2 唯物论——物理主义的连线被误划到唯心论了
228 [标题]“一、用以支持感觉予料的论证”——用以支持感觉予料理论的论证
另外,全书对“个例(token)同一”的翻译不一致,有的地方又翻成了“记号同一”
《心灵导论》读后感(三):关于前三章的一些笔记
为了在读书会上讲清楚,记一些笔记,主要澄清一些翻译上的模糊之处。
15 第二段 有个错,应为“心灵是完全独立于大脑而存在的”
38 “身体”对应的原文为body
50 识别:indentify 同一、等同于:indentical 注意这是一个词衍生来的
52末尾到p53开头有几句话很费解。这里面他有的地方说是个例,有的地方说是记号,但英文都是token。
而且脱了一句话,没把个例-个例同一论者的话写上。英文原文是:
What they meant is:forevery mental-state type there is some brain-state type such that every token of the mental type is a token of the brain type.
(这句话漏译了) The token identity theorists simply said: for every token of a certain type of mental state, there is some token of some type of physical state or other with which thatmental state token is identical.
They, in short, did not require, for example, that all token pains had to exemplify exactly the same type of brain state.
55 讲拉姆齐语句时,应为,“有一个x,使得‘天在下雨’这个知觉(perception)引起了x”,原文里面知觉译成了信念。
另外我觉得“使得”这个词不太利于初学者理解,原文是:
“there is an x such that the perception that it is raining causes x, and x together with the desire to stay dry causes the behavior of carrying an umbrella.“
60 万能图灵机UTM,括号里的test应为mashine。这是个可识别的低级错误。
70 “还原主义者认为……【可以】被还原为物理事件”而非不可以”
最后一行,“可以经受undergo一种还原”,而非“不可以”
(未完待续)
《心灵导论》读后感(四):Strongart哲学笔记:谈谈约翰·塞尔的中文房间
约翰·塞尔的中文房间是心灵哲学中的一个著名的思想实验,主要是用来针对强人工智能学派,由此引出了一系列的哲学争论,下面Strongart教授也来谈一下这个问题。
在强人工智能学派看来,人的大脑就有一台高级计算机,它们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如果计算机有了适当的程序,那么它就可以有人的认知状态,像人一样地进行理解活动。这里的判断标准是图灵测试,大意就是在不见面的情况下,让计算机与人对话,假若人不能识别它是计算机的话,就可以认为他有相当于人的认知与理解能力。这个观点令人振奋的地方在于高度的功能主义,认为大脑的运作与物质基础没有本质联系,我们可以用硅代替碳来建立生物大脑,甚至可能产生一个硅基的生命文化。
针对这样的观点,约翰·塞尔提出他的中文房间的思想实验,其大意就是在一个房间内有一个完全不懂中文的人,房间只有一个窗口可以相互传递纸条,房间内的人有一个包括了所有中文对话的翻译程序。当房间外的人,用中文问题时,他就把这个问题输入到程序里,然后程序就会给出对应的回答,然后他再把这个答案传递给房间外面的人。试问:房间内的人是懂中文的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那个人不可能在几个问题的时间内就学会中文,他只是照搬照抄翻译程序给出的答案而已。然而,房间外面的人却是认为他是懂中文的,因为他成功的通过关于中文的图灵测试。
塞尔认为这个实验对强人工智能的观点提出了挑战,尽管机器可以做到高度的模拟,但它却是没有理解状态的,不能像人一样进行认知活动。对此强人工智能学派提出了一个让塞尔惊讶的反对意见,那就是尽管房间里的人不懂中文,但他和翻译程序以及房间内其他与之相关的东西放在一起,可以认为它们是理解中文的。对于这个反驳,只要塞尔的实验稍微改造一下就可以对付,那就是把翻译程序植入人脑,让房间内的人走出房间。这样一来,在一般人看来他的确是懂中文的,只有他自己知道自己不懂中文,只不过在和大脑中的程序对话而已。
有人也许会想,植入了中文程序的人就是懂中文的,我们小时候学习中文,不就相当于植入这样一种程序吗?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进一步的分析,当这个植入中文程序的人听到一句中文语句时,他的大脑中发生了什么事情。比如说有人问:“你吃饭了吗?”他就把这个五个字输入程序,程序会把它翻译成二进制代码AABBCC,然后自动找到对应回答的二进制代码XXYYZZ,最后再把这个代码翻译回中文语句,然后他会回答:“我吃过了。”我想,懂中文的人在进行对话时,应该不会出现这个二进制的转化,而且小时候学中文也不用背二进制的代码。假若有人还要继续强辩,说这个代码是人脑在潜意识里自动加工的,那就请他来证明这一点吧。
然而,塞尔的这个思想实验还是有问题的,主要是在于他把所有的困难都放到设定中,实际上这个翻译中文的程序是不太可能存在的。语言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我们可以认为它是无限开放的,这样就与程序的有限性产生了矛盾,只要时间足够长的话,在理论上总是能够问出破绽的。更有甚者,它还与整个文化系统有关,假若你连问五句“你吃饭了吗”,得到五次回答都是“我吃过了”,那么基本上就可以肯定里面是一个机器程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