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后汉故事新编》是一本由林汉达著作,中華書局出版的平裝图书,本书定价:2.05,页数:80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前后汉故事新编》精选点评:
●小学初中时的启蒙读物
●功过自有后人说
●只是懷緬一下小時候看過的書罷了
●0109于此书的序言中,可以一窥林汉达老先生治史之扎实与严谨、治学之活泼与创新。首先,这本书的写作目的是为了试验普通话的写作,让言语更接近民众。由此想到,不仅自然科学需要学者们研究科普与教学,人文科学也同样需要“文普”。其次,作者希望尽量做到“不发议论,不做分析,只是把历史故事组织剪裁,用通俗的语言写出来,让读者看了自己分析批判”,此事可存疑。一是其技术层面的操作可能性:作者对某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态度可能做到不偏不倚吗?遣词造句可能不关春秋笔法吗?二是这种写作方式对作者的利弊:利则在于没有先验假设左右、局限读者的思辨;弊则在于作者一旦处理不当或者读者自身的问题,可能会将读者引导到“极端”的结论。既有众说纷纭的思辨之乐,也有莫衷一是的无措之感。
●幼时记忆鸟。。。
●匈奴匈奴匈奴
●小学时候的历史启蒙书,从此喜欢上历史
●好的一匹。反反复复看过几遍
●我的启蒙书
●小时候读了无数遍的书籍,尤其喜欢边看边吃小吃,真爽!
《前后汉故事新编》读后感(一):说人论世之林汉达
林汉达学问做得很好,为人也称得上是那时圈里的君子。如他在《前后汉故事新编》序中所表露的,历史是史官的演绎,于是乎不太可信,(“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既而对历史持怀疑态度的风气,自古以来,由来已久。譬如孟子在论著中就很推崇“以意逆志”的方法,后人分析历史问题,文学问题时也常用这一方法。
《前后汉故事新编》读后感(二):我至今还收藏着这套书
语言的幽默、生动和感染力,让我初次感到历史原来是很有趣的东西。书中对西汉历史的倾斜,对东汉时期的单薄而又偏重于宦官和外戚以暴易暴的循环斗争,都影响了我日后有关知识的丰富与缺乏。
它取材也很广泛,比如项羽在咸阳屠杀秦朝皇族、官员的人数,我至今不知道资料来源。但是——无论我对它感情多深还是应该说——它把《东西汉演义》的虚构情节也当做史料使用,对我这样不知情读者的影响可想而知。
《前后汉故事新编》读后感(三):王霸之业是什么?
刘邦是个无赖,却有张良,萧何,韩信辅佐着做了皇帝,而个人素质很强的项羽最终失败。张良先是依靠韩王,历经波折,才是汉王。项伯是项羽的叔父,和张良眉来眼去,鸿门宴救刘邦,垓下之围投降刘邦,最终还赐性“刘”,封了候。 在乱世里,有能力的人都出售自己的能力向识货的主子,可以长命,而挑头称王称霸的,大多数在统一过程中丢了性命,好比曹操打孙权,江东群臣人人可以投降,唯有孙权不能投降的道理。 这也是谋士、将军们来来去去改换门庭的道理。三级的智慧拼命,二级的智慧用命,一级的智慧赌命。乱世里头,挑头的人都在赌命,也只有这些人里头的一个,最后当皇帝。刘邦做皇帝,也就在于他敢于负责,对自己可能的失败负责,就是丢掉性命。
《前后汉故事新编》读后感(四):不是历史的历史
林汉达先生的《前后汉故事》读完了,用时将近12小时。
在开篇的时候,我曾说过,这本书的封面写的是“中国小学生读物”。因为对很多历史不熟悉,所以哪怕已经过了而立之年了,却仍旧还是小学生。
说一下感受。这本书读的过程中,确实有一种感觉,这是一本像白开水一样的书。这个风格,跟上本我看的易中天老师的《汉武的帝国》应该刚好是两个极端。
从头到尾,几乎看不到任何唏嘘感叹之类的词。对于重要的历史人物的登场或去世,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和结束,在你不经意间就过去了,看上去永远的那么平淡无奇。好像是上帝的视角在遥远的地方,看着这个朝代发生的一切,然后淡淡的讲给身旁的人。所以偶尔有一两句评价,会让我格外眼前一惊。这种感觉一直存在,直到最后林老的《序》,让人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首先,在《序》中林老清楚的写到:“我写中国历史故事的动机,只是想借着这些历史故事来试验普通话的写作,换句话说,我的动机是从研究语文出发,是以研究语文为主的”。所以,这不是一本常规意义上的历史书,而是在那个年代,林老对于普通话使用和普及的一个实验地。
其次,对于自己写作手法有一个清楚的交代:“我不想,也没有能力把这本书写成历史教科书。在这本书里,尽量不发议论,不做分析,只是把历史故事组织剪裁,用通俗的语言写出来,让读者看了,能够自己分析批判。但是话又得说回来,这样做,并不等于说我对这些历史故事没有自己的看法。在材料的取舍上,语气的褒贬上,我表示了我自己的态度。”
最后,尽管如此,但是林老还是在最后几页写出了自己的评价,用与众不同的方式,通过段落,语气,字数等等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我觉得这几页的价值比前面整本书都要高,所以总结一下。主要是六个评价。
1.陈胜吴广起义的失败。我肯定陈胜、吴广的起义,把失败的原因都记在客观条件的账上,不愿意指出领导人自己的缺点。这是片面的。后来又把历史上记着的陈胜自己蜕化变质的事实也补上去。这样写,对这个历史事件的叙述就比较全面了。
2.刘邦和项羽的争斗。我写历史故事也是这样,好人坏人心里先有个数。可是项羽和刘邦,谁好,谁坏,赞扬哪个,讽刺哪个,就作了多次的修改,自己还不能满意。
所以我们可以说,在农民起义消灭秦军的主力,推翻秦朝统治的斗争中,项羽起了很大的作用,是个英雄好汉大丈夫。
我企图把这两个集团的代表描写成一个是从上坡走向下坡,一个是从下坡走向上坡,也就是我试试“从人物的发展上去研究”的一知半解的处理。
3.对汉文帝的看法。我从内心里喜欢汉文帝,把他当作理想的好皇帝来描写,意思是说,这样的皇帝哪儿找去?后来经过朋友探讨,增加了一些材料,特别强调他以前的困难和即位以后自己地位的不巩固这两点。
4.对汉武帝打匈奴和通西域的评价。从小的评价就是“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到后来,开始认识到反对战争不能一概而论。非正义的战争应该反对,正义的战争就该支持。那么,汉武帝打匈奴是正义的战争还是非正义战争呢?
根据历史的记载,匈奴一直在进攻汉朝。汉武帝出兵抵抗是出于自卫,是不应当受到责备的。
汉武帝联络西域共同去打匈奴的计划并没实现,可是建立了东西的交通。在很长一个时期内,西域的道儿上每年都有使者来往,多则几百人,少则一百人,在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上起了一定的作用。
5.对于王莽的谦恭下士和复古改制。按照以前的说法,谋王篡位的就是坏人,我们今天可不能那么去评定历史人物。我认为一个人不是一成不变的。王莽在他年轻的时候,什么都不如他叔伯兄弟的时候,和他后来做了大官、掌了大权的时候,可能有些不同,也可能他是长线放远鹞,一贯到底,根本没有什么不同。
首先改革土地制度。王莽并不是把全国的土地分给农民,而是没收一切人的土地,归皇帝一人所有。
其次废除奴婢买卖。王莽并不主张废除蓄奴制,他只是把原来私人可以买卖的奴婢改为官家所有的奴婢。奴婢还是奴婢,而且以后王莽把大批反对他的男女农民没收为官奴,奴婢的人数就这么越来越多了。
最后币制改革。王莽还拿进行币制改革的名义,搜刮全国人民的财富。在短短的七年里面,币制改了四次,钱越改越小,价越做越大。
6.汉光武帝的功过。我看了些有关汉光武的论文,也曾经跟朋友们谈谈到底他是好人还是坏人。有人说他好,有人说他坏,有人说他好里有坏,坏里有好。我没有很好地研究。综合起来说,我们不应该过分赞扬刘秀。
但是刘秀所以能够统一中原也有他的优点,主要的有这些个:
1. 昆阳大战。刘秀这边一共一万多人,对方42万人,竟然赢了。在强大的敌人面前,刘秀一点不害怕,不退缩,自己带头作战,采用各种方式鼓励起义军的士气,对这次战役的胜利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2.军队纪律好。他的军队中也有掳掠的行为,但是他用种种办法整顿纪律,争取民心。论这一点,别的军队的领导人就没有这么远大的眼光。
3. 减轻人民的负担。汉光武刘秀平定关中以后,就下诏书,节省公家的开支,田税减为三十分之一。老百姓情愿让他做皇帝,不是没有理由的。
4. 保全功臣。他确实比汉高祖和明太祖都要高明。天下刚刚平定,有意识地不杀戮功臣,对团结统治阶级内部,巩固政权,安定社会秩序,都有不小的作用。
以上就是林老在最后序中写的前后汉历史上最要的六个人物事件,他通过自己的方式给出来评价。
最后,我觉得这应该是史学家写历史的最高境界了。平淡无奇的讲完故事,几乎没有任何感情。读者可能觉得看了跟没看一样,没有印象,但是再回想的时候,又感觉自己好像第一次有了自己的评价和想法,而不是一不留神被带跑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