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惘》是一本由李天命著作,24.80元出版的2008-4图书,本书定价:229,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破惘》精选点评:
●简单易读,李先生是个非常有趣的人呢。现在才标记。有机会再读一遍。
●单恋者拥有全部的爱。犀利。
●清谈节目的文字版 有可能的话能找到节目的录音可能好
●2010-08-23读毕,在所有书中这本是最为简单的,但是仍然是训练思维的好书
●很喜欢
●看不懂……李天命很喜欢用语理分析去抠别人的语句
●言简意赅
●说实话,没怎么读进去
●riko推荐的,更多的是以破除对外界的在乎为主。
●盗版还是错版?重复了几页
《破惘》读后感(一):后半部分比前半部分更精彩
这是我读的李天命的第三本书,总体下来:更喜欢前两本,思考的艺术,以及思考到思考之上。因为前两本全部都是李天命的文字。而这一本,读起来不及前两本过瘾,但仍然觉得这是一本很值得的一读的书。更喜欢后半部分,李天命的角色多一点。但总是觉得他很省笔墨,很希望他再多写一两句的时候,他却画上了句号。意犹未尽。
《破惘》读后感(二):破惘,慢热型
第一次看到这个独特的“李天命”是在及个月前,书店来了几本他的书,这次人民大学出版社的出版质量很差,极度影响了我对该书的第一印象,翻了下,没多少感觉。前段时间看到黄集伟老师在看此书,并指出此书是之前几本的思想基础,决定买来看看。
刚拿到受的时候有点失望,这是本对话体的著作,我对这种形式不是很习惯,在吃饭时粗略翻了下,没有找到很兴奋的阅读点。最初的阅读点兴奋点一直是我判断一本书好坏的尺度。不过这毕竟是自己这两个月来买的第一本非复习用书,况且还是自己喜欢的人所推荐的,晚上还是忍不住再翻看。晚间静下心来看了前面摘录,跳过NN个人对作者的称赞和简介看了几个章节。对书的印象开始改观,对话的形式乃处于保留该作品作为电视节目的原有形态,书中所涉及的话题皆为诸如生死本初的话题,通过访谈辩说交流的方式,启发观众交流,非完全的解说或是说教模式。时不时地有经典的论断出现,诸如“无限再生说”、存在的焦虑出于对不存在的焦虑”。在这些问题的探讨上以对话题的形式出现反而是人们所乐于接受的。内容的交流参与者的开放性,延伸出内容的开放性和多元化,相对而言是我所少见的。故转而给多为好友推荐此书。
本书适合静看,也适合热辩,依个人心性随时阅读为佳!
《破惘》读后感(三):飞刀,又见飞刀
初听他的绰号“小李飞刀”,还以为是因为他姓李,兼言语犀利如刀让人招架不住之意,其实不止如此而已!李天命玩飞刀真的很有一套,居然还收过几个哲学系的学生传授刀技。
说起来,李天命身上的江湖气,不像正统的学院派人士,尤其不像一个精研数理逻辑的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授。
此人少年顽劣,缺课逃学是家常便饭。上了大学,考试前夜居然给老师打电话,问考试可不可以改期,气得老师在课堂上大骂:“李天命这个东方阿飞!”后来他去美国芝加哥大学读博士,前后加起来,仅在校园呆了两个月,其余时间都跑到加拿大去找师兄赌沙蟹。这样懒散,居然也成绩骄人,顺利拿到了博士学位。所以他一直最反对大学还要靠点名约束学生来上课,称之为“侮辱了大学生的独立判断能力”。他不屑点名,但他是中文大学最受欢迎的老师,平时讲课或者演讲,阶梯上、通道上、甚至讲台上都坐满了学生。
他的书《李天命的思考艺术》在香港畅销50多版。《全职杀手》的导演彭浩翔说,他认识的一名职业杀手,手边就经常拿着一本破旧的《李天命的思考艺术》研读,而王菲当年在飞机上读这本书,也是当时的头条新闻。
《李天命的思考艺术》1996年曾由三联出版社引进内地出版,不过引起的反响不大。12年后,“小李飞刀”再见江湖。今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李天命的《破惘》《从思考到思考之上》《李天命的思考艺术》,也许是怕读者“不识货”,特地在正文开始前用近二十页的篇幅刊登各界名流对李天命的赞美之辞,未免画蛇添足。纸质也不佳,好在书的确是好书,这些瑕疵都可以不计较了。
•道可道,非常道
李天命的书之所以能够成为香港的大众畅销书,连黑道人士和娱乐明星都看,在于他“能以思考与逻辑的课题,关注人心,解说悲悯众生,寻找个人解脱。”而不是象牙塔中自娱自乐的学术游戏。
人们不论追求什么,无非两种结果:或是失败,达不到追求的目标;或是成功,为新的不满足铺了路。汲汲营营,永无终止。到最终,还是一抔黄土,一切成空。李天命说,“人的心灵最终只能在情义付托和形上信托那里得到安顿。”
所谓情义信托,说穿了就是一句话:“名利之心不可膨胀,情义之心不可萎缩。”只有在情义那里,才能得到心的安宁。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生死长夜里的一闪微光,瞬间明灭,来去匆匆,每一个孤单的人在无穷无尽的时空里都是脆弱无助的。唯一能够“降伏”这件事的,就是在“终极乐观”的基础上拥有情感关系:友情、亲情、爱情。爱就是相依为命,“在茫茫宇宙间灵魂相依”……
“终极乐观”,就是李天命指的形上信托。前提有两个:一是“大脑定限论”。有些问题如“存在之谜”是没法解决的,不是因为我们蠢,而是由于人类的脑部结构根本不可能解决这类问题。不如把存在之谜放下,不必再为之困惑。第二个前提是“机遇再生论”。李天命认为,我们死亡之后,宇宙间的微观粒子将我们再次组合出来,这个可能性是永远存在的。就如同一叠扑克牌经过洗混之后,要再次出现原初的顺序“1,2,3……J,Q,K”的可能性当然微乎其微。但如果洗一万次,一亿次呢?概率是不是就提高了?那么无限次地一直洗下去呢?谁能说再现原初顺序是完全没可能?退一万步说,就算再生不可能,死后既无,“我们已活过、爱过一生”这个事实,已构成了宇宙不可磨灭的一部分。事实一成永成,一在永在。在这一基础上,他提出“宇宙信托”:作为宇宙玄妙演化的结晶,我们来自宇宙,不如信托这个本源,对宇宙怀有绝对信任和终极信靠的态度。坚信“永生终有,苦憾终无”,所有悲痛苦憾终可弥补,一切死结终会解开,每个人都有永恒……
而人生中的苦累和疲倦,他也从乐观一面解释,“漫长的岁月之流,遗下沉淀,凝积而成疲倦。疲倦是天地所赐的最佳药石,可化解生离死别之痛。”
•名可名,非常名
思考方法,是李氏学说的招牌。他提出思考三基式:X是什么意思?X有什么根据?关于X,还有什么值得考虑的可能性?
一次演讲中,他特别强调,别看这三招招式简单,重要的是功力,而不是招式。“要是功夫练得到家,可能一招已经足够。”比如某些武功套路中的第一式“起手式”,原本是没有攻击性的,它只是为了表示风度,向对手敬礼,但你可以这样来用:敬礼,抱拳,然后分开双手快速向前方合拢——掐死你!全场学生爆笑。
李天命的理论,都简洁易明,直入人心,从不故弄玄虚,莫测高深。有人质疑他不像一个“学问家”。他说,我还没有堕落到学问家的层次吧?
这样洒脱自在,言说无碍,难怪他甚受学生欢迎。当年在香港中文大学餐厅外的草地上,李天命与一群学生围坐谈道,是中大最美的风景。也是李天命最喜爱的授课形式。“事实上,原初哲学最主要的形式就是谈话,那些学究式的繁琐著作根本是末流。不论是东方的孔子还是西方的苏格拉底,他们的哲学都是在实际生活中以谈话的形式讲出来的。”
学生说,我在很多方面都可以做到包容,但一旦被冤枉就气愤得立刻要爆发。
李天命开解道:假如你的眼界够高,你就不会生气。比方说,你跟朋友谈话时,旁边有个3岁的小朋友说你不对,你不会觉得气愤,因为你的眼界比他高,你知道你心中的目标、价值观都超越了他的层次。
学生也会批评他:你写的书远比你知道的少得多。
李天命有点尴尬地回应:我是比较懒散。
承认懒,但是坚决不改。他有一套“向下爬”哲学:“一般都认为人应该尽量发挥自己的潜能,但我却认为耗尽自己而走到极限是很痛苦的事,我宁愿不走到极限,甚至退后一两步,向下爬。……我不是叫大家不求上进,我只是说不要因虚荣心而跟着别人一起疯癫。……世界这么大,有那么多美好的事物值得追求,何必定要自限于向上爬的窄路,患得患失,还要沿途委屈自己呢?”
“在内心深处,连世人最忧虑的生死离别和名利才貌都不忧虑的人,其生命安稳,其精神得到彻底解放,破除了枷锁,无滞无碍,三分智能可做十分的发挥。”
如果一时做不到,也不要紧。在李天命看来,对人对己,都不必要求过高。因为“人并不是一种时刻不停发光的生物……倘若不容许有一刻松懈,不放过偶有一点‘堕落’,结果不是变得虚伪就是变得狂热。”以上的想法,他戏称之为“有时发光主义。”正如沉迷于名利是大虚妄,但要百分百破除名利心,却是更大的虚妄,容易变成虚伪。不如只在意跟你有缘分的人对你的看法,不相干的人则全不理会。
电台做节目的时候,有人对李天命提出质疑:你没有遭受过生活上、身体上、感情上、经济上的挫折和痛苦,因此你的话不过说得漂亮而已。
李天命的反应很快,也很有力量:“这等于说,要提出一套关于精神病的理论,首先就要患过精神病。看看我所讲的话对不对,如果不对就指出哪些地方不对,而不是看我有没有经历过挫折和痛苦。没有患过精神病也可以做精神科医生的。”
李天命的书,一方面谈思考方法,提供了防脑残、防忽悠的思考利器,具“破惘”之功;另一方面,他不理会人事争斗、职位升迁,自信到无需靠功名来自壮胆色,人生状态愉悦安然,称心而行,更令人激赏。
加上他不止思维灵锐,还文采风流。比如他写西湖秋,“轻舟无声滑过/只载游兴,不载功名/任不设防的岁月在水面/来去如夜夜的星影”,还有这首,温柔蕴藉:“我在沙上写了一首诗,又在沙上抹去那首诗,只让海知道/我在空中写了一首诗,又在空中抹去那首诗,只让云知道/我在心里写了一首诗,又在心里抹去那首诗,只让你知道……”
犹如左手拈花,右手持剑,诗剑俱精,辩才无双。
“天命”,多么傲气的名字,有人说,“唯有李天命才用的上。”
《破惘》读后感(四):从思考方法到幽默技巧
一个人无论拥有怎样的智慧,如果欠缺机智幽默的智慧,就不是最高的智慧。
——李天命
一、什么是幽默案例1 还来得及裹小脚吗
有一次,于丹做完讲座后,有观众指着她的衣服问:“于丹老师,易中天老师品三国穿中山装,你却穿得很时尚、很西化,我认为你应该穿中式服装来讲《论语》才对啊!”于丹听了幽默地反问道:“你看,我现在裹小脚还来得及吗?”观众听了忍不住哄堂大笑。
案例2 马克吐温的“道歉”信
名作家马克吐温在一次公开场合,对记者大骂许多国会议员是狗娘养的。
国会议员群起而攻之,马克吐温受不了,只好登报道歉:“本人为日前不当言论向国会议员大人们道歉,并修正为‘据本人所知,许多国会议员不是狗娘养的。’”
(一)幽默的定义幽默就是讲笑不讲理,笑里藏真理。
幽默有三点:机智点、趣味点、含蓄点。简称:智点笑点含蓄点。
幽默,从表面形式上看,悖理搞笑;从实质内容上看,暗含真理,歪中有理。
(二)幽默的类型幽默有两种类型:狭义上的温厚型,如《还来得及裹小脚吗》;广义上的讽刺型,如《马克吐温的“道歉”信》。
温厚型的幽默,其原理是逻辑上的落空,情绪上的放松。逻辑上的悖理,让人脱离现实利害,好像进入了游戏情景,情感能够沟通和共鸣,在会心一笑中有所顿悟。
讽刺型的幽默,带有攻防性,智性较强,柔中带刚,棉中带刺。一般用于揭露社会丑恶、人性丑陋。
温厚型幽默=机智+趣味+含蓄;讽刺型幽默=智性+攻防性+嘲笑。
温厚型幽默=智性+玩笑;讽刺型讽刺=批判+嘲笑。
温厚型的幽默带有善意,对友人;讽刺型的幽默蕴含敌意,对论敌。
(三)幽默语义场辨析1. 幽默、机智、滑稽有一位妇女身材近来发胖,你看到后,正常的说法是“你胖了”;幽默的说法是“你苗条了”;滑稽的说法是“你长膘了”。
幽默=机智+趣味+含蓄;机智=智性+巧妙+敏捷;滑稽=荒诞+搞笑+直接。
幽默是心照不宣的笑,滑稽是娱乐搞笑。幽默是急中生趣,机智是急中生智。以下举两个有关机智的案例。
案例3 歌德让路
歌德和一个批评家在一条小道上相遇,批评家说:“我从来不给蠢货让道。”歌德笑着说:“我则恰恰相反。”
案例4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陈玮:“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孔融:“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2. 幽默、雄辩、诡辩案例5 犹太人与驴子
海涅是犹太人,常常因此遭到无理的攻击。在一个晚会上,一个旅行家对海涅说:“我发现了一个岛,岛上竟然没有犹太人和驴子。”海涅白了他一眼,不动神色地说:“看来,只有我和你去一趟,才能弥补这个缺陷”。
案例6 石头论证
信徒:上帝是全能的。
无神论者:上帝能否造出一块儿自己举不起来的石头?如果上帝可以造出来,但举不起来,那么,上帝就不是全能的;如果上帝造不出来,那他自然不是全能的。所以,上帝不是全能的。
案例7 我听不懂你的话
在美国大学里时常有些煞风景的事,有一种就被叫作“约会强奸”(DATERAPE)。在听证会上,女方控诉男方:“我说了,NO!可是他偏偏强迫我。”男方说:“我听不懂你的话,你就是同意也是一样讲NO!NO!”。
案例5是幽默,案例 6是雄辩,案例7是诡辩。
幽默=(貌似)悖理+有趣+善意。雄辩=理由充分+理直气壮。诡辩=悖理+狡诈+似是而非。
雄辩合乎逻辑,幽默与诡辩(故意)违反逻辑。雄辩心中充满正气,以理服人;幽默身上充满“笑气”,笑中藏理;诡辩心里充满邪气,颠倒是非。
幽默以情取胜,笑中有理;雄辩以理取胜,理直气壮;诡辩以假乱真,似是而非。
雄辩讲正理;诡辩讲歪理;幽默讲笑不讲理,笑中含正理。
幽默和诡辩,在逻辑上相似,在心理上相反。幽默违反逻辑,博君一笑;诡辩违反逻辑,图谋不轨。
幽默与魔术一样,皆为心照不宣的“欺骗”。诡辩和骗术一般,都是图谋不轨的欺骗。诡辩是貌似有理地把歪理说成真理,幽默则是无伤大雅的“诡辩”。 逻辑是讲理的规范,幽默和诡辩都喜欢破坏这个规范。不过,诡辩分子是混淆是非,迷惑大众。幽默大师则机智应对,歪中有理,博君一笑。
1. 幽默与礼貌案例8 杯里有苍蝇
顾客在酒吧里喝啤酒,发现啤酒杯里有一只苍蝇。
如果这个顾客是一个讲究管理效益的日本人,他会要求见一下经理,建议他检查管理中的漏洞。
如果这个顾客是一个讲究幽默的美国人,他会对服务员说:“小姐,我能不能提一个建议?”服务员小姐当然欢迎。 美国人就说了:“下一次,如果再给我端啤酒,是不是可以把苍蝇和啤酒分开放在不同的杯子里?”服务员立刻笑了,向这位美国客人表示抱歉。
此案例中,日本顾客是礼貌的,美国顾客是幽默的。礼貌与幽默有何区别?礼貌是理性对情绪的调控,幽默是对情绪的理性宣泄。
二、幽默有方法谬误总爱和逻辑对抗,而幽默则爱和逻辑开玩笑。
哲学家李天命提出的三大语害与四不谬误,是去谬存真的有利架构。这个架构除了能辨真假,也可以用来制造幽默。
语害和谬误,在思辩的语境下应当避免,而在幽默的语境下大可善用。思辩求智,幽默智中求趣。关于语害和谬误的概念,在《批判思考三板斧》与《弘扬理性,从普及思考方法开始》两文中有详细介绍,本文不再重复介绍,仅罗列与语害、谬误相关的幽默案例,以展示幽默的方法技巧。
(一)三大语害的幽默1. 言辞空废的幽默(机智)案例9 花灯剧·闹渡
花相公:二位姑娘,住在哪里?姓甚名谁?(不怀好意)
船家大妈:她们住在她们家里,同她爹一个姓。 花相公:难道公爷不晓得,还用你说?
船家大妈:既然晓得,何必再问?
2. 概念滑转的幽默(1)概念混淆的幽默案例10 肚里没有
一个秀才将要去考试,日夜忧心忡忡,他的妻说:“看你作文那么难,好像我生孩子一般。”秀才说:“还是你生孩子容易。”妻说:“怎见得?”秀才说:“你是肚里有,我是肚里没有。”
(2)概念扭曲的幽默案例11 误诊
医生问女儿:“你有没有告诉约翰,我认为他是一个没有出息的小伙?”
女儿说:“告诉了,可他一点也不气恼。他说,这不是你第一次做出错误的诊断了。”
(二)四不谬误的幽默1. 不一致的幽默案例12 婚期
哥哥:小妹,你以后找朋友,要找父母双亡,有没有姑娘的。
妹妹:为啥?
哥哥:有哪一家婆媳关系好的?有哪一家姑娘不尖嘴的?
妹妹:哥哥,我明白了。你是要等我出嫁了,爸妈都死了,你才结婚吧!
2. 不相干的幽默案例13 鸡蛋与母鸡
钱钟书拒绝一位想约见他的女士,说:“如果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味道不错,又何必见那个母鸡呢?”
3. 不充分的幽默案例14 白头发的起因
小女孩问:“妈妈,你为什么长出白头发来呢?”
妈妈说:“因为女儿不听话,妈妈才长出白头发呗!”
这时,小女孩心领神会地说:“现在我可知道姥姥的头发为什么全白了!”
4. 不当预设的幽默本文开头的案例《还来得及裹小脚吗》,即是于丹针对观众的不当预设——讲国学要穿中式传统服装,提出反问而产生的幽默。
小结幽默是一种智慧洒脱的人生境界。欲达此境界,需要诸多的修为。精通思考方法,便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因为幽默是智性的笑,而非庸俗的滑稽或低俗的恶搞。
作者徐玉龙,广州哲道行者寻觅哲道同修共修哲道。手机号/微信号:13480292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