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簿中国》是一本由[美]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著作,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2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账簿中国》精选点评:
●4-5年前的预测,随不全对,大致方向没错,只是中国的实际情况更“精彩丰富”。另外,引用的数据很多都是国内党刊和官方统计,似乎有点缘木求鱼
●权威“序者”对此做了权威的评价
●用数字说话
●虽然是08年出版,大约写了2005年左右的书,现在读来,仍然觉得赞叹,真的是智库哦,前瞻性和综合性,参考性太有价值了。学习人家分析信息的能力和技术。
●全新视角,真实中国,陈旧观点
●黎安友在《中国政治变迁之路》提到过这本书。英文书名中译《中国资产负债表》。
●文中作者还是我国内部文件里,往往怀疑美国企图“分化和西化中国”,现在来不是怀疑,是真的,是事实吧!西藏问题、南海争端、台湾统一……哪一个不是你小美捣鼓的!还有你们非政府组织对繁华势力的支持,造成动荡(雪山下的丑行一书有对此的介绍)以牵制我国力量。
●以美国的观点看中国,以此自我审视一番!仅供参考而已,自己的事还是要自己决策!
《账簿中国》读后感(一):美国角度的中国
看了以后,有点失望。不是对国家失望,是觉得,我准备看这本书的时候莫名其妙地对它抱了很大的期望,觉得应该是很好的书。
客观来说,事实丰富、数据繁多,讲了很多我们自己没有意识到或者说不够重视的问题,很多敏感的话题也被提及,让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更加全面的自己。
但是,这毕竟是别人写的书,他写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们国家更好。我们当然也应该看这样的书,多角度地理解自身,但是,我感觉《南风窗》《南方周末》《经济观察报》等等报刊杂志的效果比这本书要更好。
《账簿中国》读后感(二):老美很专业
从电视上老美说话就知道,他们不喜欢喊口号,写书也不一定有文采,但是看问题直入本质,而且一直站在一个强势者的角度看待各国经济发展,对比经济发展的问题要害信手拈来,找资料也是发散创造,我想,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他们一定经常灵感乍现,因而每一章的参考文献出处万千,读来有趣,角度多元,又带有你北京怎么想,怎么制定政策,怎么权衡大局,怎么怎么,我全知道你的算盘的姿态.....更是让人觉得老美真实可爱.
他们研究战略的,也是很活泼的嘛.西西.
也很专业,总结起来的中国经济问题不比国内的首席经济学家片面.一二三四五六,都说地头头是道,所运用的统计方法,指标也很新颖,我们看国内的人写的分析,很少能看出原汁原味的老美的评估思路,但是他们评估一个GDP,就是真的把环境破坏,贪污,隐性财务赤字的比例都给你算清楚了,修正修正,刮去国内各级单纯地看经济增量的GDP外衣,让读者看到发展的真相.我想,这是老美看问题的一贯思维,只是国内缺失这种开拓的思维环境罢了.
另一点吸引我的,是老美的发散思维,他们总是在怀疑,在问为什么,把小事说大,把大事说开,用一种探索的姿态来对待生产方式和人类对待自然环境的方式,我想,这是一种珍贵的智慧.
读书,总是忘记论点论据,而只记得思维的快乐和视野的打开,是我的Bug.
《账簿中国》读后感(三):账簿中国读书笔记
第一次看到豆瓣上的推荐,才注意到这本书的。来头很大,美国智库透视中国崛起!但看到作者介绍,发现其实所谓美国智库指的是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我孤陋寡闻,没听过这个智库)。实际上,该所创办人仅在六、七十年代担任白宫官员,之后也就是民间的研究工作,自他作者更是基本没有白宫履职经历。所以,所谓美国智库之头衔未免夸大其实了!应该说是美国学者探讨中国问题并为美国政府建言倒比较客观些。
这本书的原文是2006年成书的,2008年6月中译本出版。中译本很牛X地请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玉台和前副主任孙晓郁以及大名鼎鼎的吴敬琏作序,看来倒是中国智库引入的力度还大些!
全书通过在经济、政治、外交、军事等几个方面,通过不同角度分析了中国发展历程,我整体的感觉是中规中矩,没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和先入为主的态度,基本保持较为中立的学术研究的立场,并且引用来大量的资料,可以看出作者的学术态度还是很端正的。这不像美国政客喜欢张口胡说一通。
该书的还有一个好处是,每一个章节结束后会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总结。不想全书通览的话,看看每个章节末的总结就可以一窥究竟了。印象中,该书将中国三十年发展的原因归结为以下5个原因:
1、引入市场力量;
2、经济贸易和外国直接投资的对外开放;
3、高水平的储蓄和投资;
4、劳动力的结构性转变;
5、对初等教育的投资。
这当然是他们的理解和结论,但我们知道,这其实仅仅是放开后的一个阶段性发展而已,我始终相信,我们将很快引来一个更大的发展期!
之后不可免俗地提出来中国在发展后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社会层次差距加大的问题,农村医疗,教育问题等等,但却没有给出答案——他们也给不出来!仅仅是罗列一系列问题后,希望能给予美国当局决策提供背景资料。
其实,读本书最大的收获在于,从第三方了解或者回顾我们国际三十年发展历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以及外界是如何看待我们目前的发展状态的。从成书到现在已经2年多了,其中的分析中规中矩倒也没有出现特别离谱情况。所以,读这本书最多也就是照照镜子罢了!对经济发展和国际关系感兴趣的倒不妨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