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真诚敞开的叙事分享,究竟能够给叙事者带来什么,能给聆听着什么启迪呢?我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梳理一下。
第一,好的叙事过程能发现另一个全新的自己,或许是打开了尘封的记忆,或许这个新我有些陌生化,叙事也是蓄势过程,是对于自身能量的重新挖掘。
第二,叙事是对自己受伤的心灵的抚慰和拯救。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个人,没有被伤过。有些貌似强大的好胜者,内心深处,往往也有难以被人觉察的伤痕。只不过,很多时候找不到安全的环境,找不到合适的渠道,找不到适合倾听的人,也因此长期郁积心中,一种可能是通过时间的发酵自我化解,另一种可能是遇到了适合的场所来言说,还有一种可能就是遇见好书来拯救,如帕尔默《教学勇气》一书,就是这样好的陪伴着,聆听着,分析者。再有的,就是死也不说出来,一直带进坟墓,实为遗憾。
第三,叙事能为自己的写作条理化进行一次心灵探险。当老师的多能讲,擅长说,但是,写成好的叙事作品并非易事,叙事过程,虽然不凭借太多技巧,可语言直接反映出人的心理状态。完全敞开自己,是有一定风险的,跨校叙事的陌生化,安全感稍多于熟人中。动笔写一写自己的故事,是对心灵的固化的防御;写故事,也是对能影响自己的各种力量的理性分析,不可能不提升自我的觉知。写叙事文,一些坎或许自己就扛过去了。
第四,好的叙事者首先是有故事的人,能够以自身的能量付诸于教育行动中。我们听到过一些零散的碎片化的对于教育的诸多慨叹,对学生整体的无奈,或对麻木生存的毫无知觉,即使故事发生在这样老师身上,他也难以捕捉。
第五,也有一些叙事,不是说自身受伤,但关注到了学生的伤,因学生的伤而心痛,感人,因为人就是活在关系之中的;也有一些故事,唯美,诗化,老师付出的一切,最终都在学生身上看见了。不是学生没有良心,太多的时候,往往是我们缺乏耐心。
教育叙事,不同于一切的外在培训,叙事植根于教师内在的觉醒,叙事有一切培训无法企及的力量——就是人对自己的重新认识。
很多老师一生有无数的故事,可是,有几个人愿意真心静下心来听听老师讲故事呢?几乎没有。吴国珍博士倡导的叙事探究,就是让每一位参与者,在一个相对安全的共同体内,分享故事,既是讲述者,也是聆听者,讲的人讲好了,自己释放提升了;听的人呢,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力量——很持久,因为来自心灵,来自真,善,美。即使不做名师,也还是要好好活,而有质量的活,多取决于自身的认同与完整。
叙事不宜比赛,叙事应常态化。尊重每一个勇敢讲出自己故事的老师。这是提升教育者素养的极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