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天,一个小孩子拿着手机无意间拍到了窗外的雨景,镜头晃来晃去很模糊,孩子对着窗外碎碎念:“下雨天,我一个人好孤独啊!”
后来孩子的妈妈无意中发现这个视频,瞬间泪奔,把这段视频传到了抖音上,没想到戳中了无数父母的泪点。
一天我在电脑前忙着赶稿子,爸爸在回邮件,女儿一个人在客厅玩玩具。
半个多小时后,女儿开始坐不住了,一会来我旁边要抱抱,一会到爸爸旁边逗爸爸,我们因为忙,都没有特别关注她。
女儿突然坐在客厅里哭了。
我和爸爸这才过去看她,女儿红着眼睛抓住我俩的手说:“妈妈写稿子,爸爸做饭,没有人陪我玩,我好孤独。”
爸爸和我互相望了一眼,听一个四岁的孩子说出“孤独”这个词感觉很心酸。
我们原以为拼命工作,是为了给孩子一个更好的未来,所以总想着多挣些钱再陪孩子,或者忙完手里的事再陪孩子。
颜如晶曾在《奇葩说》上说:“孩子的人生是一部连续剧,从第1集到第20集,他会慢慢地变。连续剧你不看,我们可以补,但是孩子的人生是补不回的。1到20岁你不看了,就永远都看不了了。”
成长不可逆,父母的陪伴是有有效期的,陪伴孩子成长的那些美好时光,错过了就是永远。
小女孩满心欢喜给爸爸打电话让他回家吃饭,爸爸却说自己要加班,不用等自己吃饭了。
女孩失望地睡着了,手里握着一副画:画面里爸爸妈妈一起开心地在饭桌前准备吃饭。
后来孩子学校里亲子汇演,女孩站在讲台上呜咽着说:“我的爸爸总是很多事,我的妈妈总是忙她的事,我想告诉爸爸妈妈,我才是你们最重要的事。”
我们总是忙、忙、忙,却忙到忽略掉了我们最重要的孩子。
别让孩子对你的每一次期待,都变成了失望。
心理学家分析:“小时候缺乏陪伴的孩子,性格可能会比较内向,长大后往往没有安全感,这种安全感的缺失会在成年后的亲密关系中体现出来。”
听妈妈说我小时候就经常被放在一个筐里,因为他们需要干农活,即便我哭闹也不能得到父母的及时回应。
陪伴是孩子心理上获得安全感的重要来源,幸运的人一生都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需要用一生的治愈童年。
假装陪伴,比缺席更可怕
曾经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我国17.8%的父母与孩子共处时经常看手机,51.8%的父母偶尔看手机,这两类加起来等于近七成的父母在陪孩子时看手机。
《少年说2》曾经有一期小男孩对着台下的爸妈喊话:“小时候,我觉得手机才是爸爸妈妈的孩子。因为每次我看着他们的时候,他们都是目不转睛地盯着手机。”
小男孩的父母试图解释,小男孩的情绪却很激动。
小男孩低着头哭了,发出心里的呐喊:“爸爸妈妈,拜托你们放下手机,陪陪我好吗?”
台下的父母和很多孩子都抹起了眼泪,因为小男孩的呐喊,喊出了千万家庭和孩子的痛点。
教育界有句名言:“先有关系,再有教育,没有关系,就没有教育。”
很多家庭亲子关系紧张,不是因为缺乏教育和知识,而是缺少深层次的陪伴。”
好的教育,是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曾经在微博上看过一段邓超发的视频,平时搞怪的邓超因为女儿不愿意他去上班,竟有了息影的念头,想当个全职爸爸陪伴孩子。
邓超的微博里,很多这样温馨有爱的亲子陪伴的片段:
邓超为了花花妹妹,学习折纸艺术;为了给孩子圣诞惊喜,自己穿着圣诞老人的服装导致全身过敏。
孙俪为了陪孩子滑雪,推掉了工作安排。
在这种爱和陪伴的滋养下,我们看到了一个家庭最幸福的样子。
有人问邓超工作那么忙,怎么有时间陪孩子?
邓超认真回答:“是的,我很忙,但是只要我有一天时间,我也会飞回去陪他们!”
世界上回报率最高的投资,就是陪伴孩子。
很多家庭觉得陪伴孩子就是一种重担,所以经常会有耗竭感。
朋友曾这样跟我说:“孩子睡着后的夜,是我舍不得醒的梦,我可以翻几页书、喝几杯小酒,甚至坐在窗前对着夜空发呆都是美好的。”
然而陪伴孩子不是内耗自己,高质量的陪伴是亲子双方都感觉安宁和愉悦的。
如果真的累了,不用刻意去读书、游戏,抱着孩子把TA当成一个聊天对象,或者给TA一个用心的拥抱,只要你们在一起,这就是最好的陪伴。
写在最后:
加里宁说:“世界上任何人都没有什么东西能比孩子的眼睛更加精细、更加敏捷,对于人的心理上的各种微妙变化更富于敏感的了。”
只要我们愿意改变,一切都会变好。
我们的每一份努力,孩子都能感知;我们的每一份付出,都能换来孩子不一样的未来。
当我们还是他们生命的全部时,多付出一些爱和陪伴,等到他们渐渐离开的那天,才有纽带联系着我们。
别让陪伴,成为一种奢望。孩子最需要的,永远是父母有温度的陪伴。
这个五一假期,陪伴,就是你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书是《原生家庭》,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也是孩子为人处世最初的启蒙老师。
作为父母,我们要好好爱孩子,营造温暖有爱的家庭氛围。
长按识别图中,即可收听本书精华讲解,新注册用户可免费成为7天会员,听全场260多本好书精华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