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我们的朋友胡适之》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0-10-26 03:48: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我们的朋友胡适之》的读后感大全

  《我们的朋友胡适之》是一本由唐德刚 / 夏志清 / 周策纵著作,岳麓书社出版的372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01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的朋友胡适之》精选点评:

  ●文章合集,所以重复的内容蛮多,其中有些篇章还是挺有意思的,可以大致翻翻。

  ●好像是一群亲朋好友聚起来开追思会。

  ●以前流传很广的一句话是“我的朋友胡适之”,可见胡适之先生的朋友可谓是遍天下,很多人受过他的恩惠,用陈子藩的话说是如沐春风。本书中的二十余篇回忆文章都刊载在台湾的《传记文学》杂志上,内容自然都跟胡适的生平交往有关,作者来头也是不小,有唐德刚、夏志清、周策纵等诸多大家,有些是胡适弟子,有些是同事知交,也有后世的研究者,内容分“先生胡适之”“朋友胡适之”“知行者胡适之”三部分,以三种视角呈现一个立体鲜活、真实可信的胡适形象。提携学生不遗余力,和朋友真诚相待,他的个人魅力确实是民国学人中找不出第二个来,也是因为交往过多,让他的学术著作成了烂尾楼,某种意义上也是遗憾。还有对白话文推广的重要意义是怎么强调也不过分的。他治理北大和抗战时出使美国,也为国家做出重大贡献,更重要的还有他的自由和宽容的精神。

  ●胡适是真的闪着光。除了他的全盘西化,拼音取代汉字,真的是二十一世纪的完人。而且人家无神论又不搞党派,奉行忠恕,某些搞劳动教育的人在骂什么呢。(本是台湾传记,看了下三位主编,全是大陆出生,所以……)

  ●挑着看的,只有几篇有价值

  ●体育中考前读完,也算有纪念意义

  ●回忆、研究胡适的文集 总体一般 有些比较水 《胡适与北京大学》和《回忆胡适之先生》写得比较详实,对了解胡适经历比较有用

  ●对胡适的人品学识经历又了解了一步,而不是历史教科书上扁平的人物。

  ●属于名人的裹脚布系列,反正跟名人有过接触的人都会写出来的那种文章。

  ●阅

  《我们的朋友胡适之》读后感(一):多角度看胡适的一本好书

  近期连续读了《胡适留学日记》、《容忍比自由更重要》和此书,对胡适和那个时代有了更多更进一步的了解,此书有如下优点:

  一是史料翔实,信而有征。取材于台湾的《传记文学》月刊,岳麓书社精心编纂而成。这个确实很难得,正如总序中说:“这是两岸文化交流史上的大事,是中国近代史和中华民国史研究的大事、喜事”,幸甚,幸甚。

  二是内容虽多,编排合理。全书分为三个部分也就是三个角度看胡适:之一先生胡适之,多为执弟子礼的晚后辈所写,情意漫天,令人感动;之二朋友胡适之,多是同时期同时代人眼中的胡适之,多方面反映那个时代的胡适之;之三知行者胡适之,主要叙述胡适之践行王阳明“知行合一”的事情。

  三是条理清晰,文笔舒畅。书中作者多为某一领域专家、学者,传统文化功底深厚,知识渊博字里行间感觉为人朴实低调、敢于求真直言,令后辈汗颜。

  《我们的朋友胡适之》读后感(二):西风东渐浓,大师辈出新

  从晚清开始,确切说是从乾隆开始,西方世界科技迅猛发展,中国以中央帝国自居,实已近皇朝末路。太平天国起事,帝国残败,在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汉臣的联手打击下,太平天国没了,帝国得以苟延残喘。西方海洋霸权崛起,叩国门而令通商,守旧人士节节败,有识之士开始提倡学习西方科技。西方思潮不断涌入,令人眼花缭乱,此时,留学派异军突起,各举大旗呐喊,无非是要唤醒专制之下麻木的民众,为中国未来谋划一番以强国,免受西方欺凌。思潮之多若春秋战国之百家争鸣,只不过时期之短不足以成为一家之言。在此情形之下,留英美派与留日派各有所长,长远看来,留英美派是大势所向。

  胡适恰是留英美派的杰出代表,有国学功底,有英美思潮,涉猎范围之广,望尘莫及。在今天看来,胡适有几个长处:一是敢于提出问题,摆在明处大家辩论,越辩越清晰,在论战中不断修正完善自己思想。二是利用西方科学来研究整理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三是不拘一格推人才。这方面书中有不少感人的例子,为中国未来保留人才。四是避身于政治之外,无党派立场,便于直言进谏。

  《我们的朋友胡适之》读后感(三):20200301 从胡适而他人

  花了一周多的时间看完《我们的朋友胡适之》。虽非纪传体、亦非线性顺序,仅仅出之以零碎短章,而个人旨趣各异,侧重点自有不同,通读下来,确实脑子里多了很多东西。很难说对目前我的学术研究有什么用途,更多的是在于世界观的修正以及对于那时节人物的八卦信息的掌握。

  有关于胡适,文学史上除了《文学改良刍议》《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之外,已经很少有其他的提及,深入阅读的话,尚可再加上《白话文学史》《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以及为《中国新文学大系》作的导言,以上这些是我目前所看过的。

  仅仅通过这些文本,当然可以大致反映出胡适本人的文学思想等等。而这本书的创见,则恰恰在于将胡适的多个侧面展现出来,不仅仅是文学,更兼及政治上的影响与被影响、教育观念、交友圈子,乃至于那时节人们的八卦。

  胡适的人生履历当然在百度百科中可以轻易查到,不轻易查到的则是各种细节。诸如其与江冬秀结婚的一系列事件(事件背景大致与鲁迅相同,但结果毫不相同),包括一生之中的33个博士学位,再包括其小儿子胡思杜自杀等等。

  说点儿八卦吧。

  胡适喜欢吃肉,尤其是五花肉,不太爱吃鱼。也不爱蔬菜水果,很喜欢吃鸡蛋。

  陈独秀在北京任教时常逛八大胡同,以此为后人诟病,后被赶出北大。

  胡适与饶毓泰(著名物理学家)有师生关系,尽管胡适彼时是其英语老师,后饶毓泰写信时称胡适为“适之足下”,胡适并没有生气。闻一多不同,其弟子陈梦家回信称他为“一多吾兄”,闻勃然大怒。

  陈衡哲与任鸿隽为夫妻,二人与胡适要好,陈衡哲与胡适似有浪漫联系,陈小说《罗绮思的问题》有影射现实之嫌。

  胡适在文学领域推出了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第一部白话戏剧《终身大事》,第一部白话翻译外国文学作品集《短篇小说》。

  《建设》第一卷第三号刊载沈仲九撰《五四运动的回顾》长文,在“五四”以后三个月发表,是国内对“五四”评价公正深刻而且最早公开刊布的长文。

  蔡元培先生发起成立进德会,旨在提倡培养个人高尚道德。甲种会员以不嫖、不赌、不纳妾为基本条件;乙种加上不做官员、不当议员;丙种会员再加不饮酒、不食肉、不吸烟。胡适自列为甲种会员。

  《我们的朋友胡适之》读后感(四):先生胡适之/朋友胡适之/知行者胡适之

  这篇短文的标题就是这部书的三个部分。此书是先后在《传记文学》刊载的与胡适有关的文章的结集,和《民国三校长》相比,内容要更加丰富,人物立体感强很多。

  先生胡适之。刊文11篇,其中信息量较大且好看者三篇。一篇详细追述胡适抗战期间在美国做大使阶段的人和事,可助对国家危难之际文人从政、以及中美关系的认识;另一篇通过信函讨论胡适与吴晗的师生关系,面对传统师承和现实政治之间巨大矛盾的无奈和后期际遇,读来令人唏嘘不已;还有一篇是千家驹“谈胡适“,评述他的生平、与陈独秀的关系、与鲁迅的关系、对学潮的看法、对苏联的认识,作为文人从政等等方面,可谓公允中正。

  朋友胡适之。刊文12篇,最有意思的是其中两篇。一篇讲梁启超与胡适,两代巨擘往还,有争有谊,几个回合下来,不仅关系到学术代沟还涉及到风度。另一篇讲蔡元培与胡适,二人年龄相差二十四岁,没有学术和政治上的竞争,只有蔡对胡的推荐、肯定和保护,一直“站在第一线,为他的小兄弟们做守护神”。主要此外还有胡适与周作人、与章太炎的两篇也可以翻翻。

  知行者胡适之。刊文10篇,其中有两篇比较有意思,一篇讲胡适的“态度与方法“,也就是所谓风度与品格,作者周纵策用“平情顺理、清浅流丽”形容胡适的作品,“虽然也颇好同,但并不恶异”评价胡的人品。一篇全面追述胡适在北京大学的印迹,五四时期做教授,三十年代做院长,四十年代做校长,满满都是故事。

  书中回忆当年人事,有很多情节让人或喷饭或会心或哭笑不得或心痛不已。这里特摘录若干。

  驻美大使期间,胡适以自己独特风格开展工作,其中包括在美国到处演讲。第一次演讲立意设辞煞费苦心:通过历史追述1)美国当年为达成独立目标曾经艰苦奋斗2)法国的物质和精神援助非常重要,以此类比1)当下中国抗日有决心在坚守2)美国应该大力支援中国抗战。

  从中国公学进北大、转以明史为志业并成名,吴晗得到胡适多方照拂和指导,尽管后来政治上有了左右之分,但在1950年代大批胡适的风潮下吴晗一直“沉默不语、一言不发“,直至文革吴晗被清算,其与胡适论学的函件也被列为罪状之一。

  林纾致书蔡元培,反对胡适等所倡导的文字改革,认为“水浒、红楼作者,均博极群书之人”,方能做白话文。蔡回应道:北京大学教员中,善作白话文者,为胡适之、钱玄同、周启孟诸君,公何以证其非博极群书,非能作古文,而仅以白话文藏拙者?无独有偶,书中两处提及胡适对学运的看法,“青年思想左倾并不足忧虑。青年不左倾,谁当左倾?只要政府能维持社会秩序,左倾的思想文学并不足为害”。即使到他当了校长,还说“对学潮应有一个历史的看法……千余年来,凡有革新运动,总是有青年”。

  胡适之与陈独秀一起提倡“新文学”,往来信件中,胡认为“绝不敢以吾辈所主张必为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陈则说“改良中国文学以白话为正宗之说,是非甚明,必不容讨论之余地”。

  梁启超与胡适,两者年龄相差十八岁,一先一后都曾是文化革命的领军人物。胡适以晚辈态度事梁,梁也就毫不客气地以长辈自居。梁对胡有很多称道之语,但严厉的批评也确实不少。“胡适对梁的批评当然很不愉快,常常日记中发泄,但绝不公开反唇相讥”。胡适认为梁氏的学问是“博学有余而系统不足”,在治学方法上胡显然超越了梁氏,但梁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张元任曾经编一个小册子《中华民族的人格》,列出十余位“杀身成仁”的古代人物,邀胡适作序。胡适序中说:单单一个“士为知己者用”,已经不能叫现代人心服了……要注重一些有风骨、有肩膀,挑的起天下国家重担子的人物,选荆轲不如选张良,选张良又不如选张释之、汲黯……最后还给出来他自己的一个单子。

  胡适在北大的任课表:17/18学年:中国哲学史大纲(哲学门第一学年必修,周3),伦理学(哲学门第一学年必修,周2),西洋哲学史大纲(哲学门第二学年必修,周3),中国哲学(四)(哲学门第三学年必修,周3),英文学.戏曲(英文学门第三学年必修,与陶孟和合开,周2),共计5门13学时。此后各年(略)逐年减少。

  民国是个有故事的年代,从传统到现代的剧烈转型,内忧军阀混战外患日本侵扰,随后就是国共缠斗主被动翻转;胡适是文化引领者,身兼多种特征可以串联传统与现代、中国与美国、大学与政界、教师与学生等等,更是一个有故事的人。此书来自《史学传记》这样一本存在多年、专讲人物故事的杂志,所以还是有很强可读性的,特此推荐。

  最后补一句:尽管此书作者以唐德刚为首,尽管唐德刚确实是后期胡适身边最近之人,为胡适做口述史,写《胡适杂忆》,但此书中这位第一大弟子贡献的一篇却不咋地。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我们的朋友胡适之》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