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有此生》是一本由[日]中岛幼八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4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何有此生》精选点评:
●用四个小时翻完了这本书。作者不是作家,但正因为不是作家,所以情感流露才真实不做作。作者性格很坚强,也有随性的一面。命运如此多舛却不轻易服输,还是很值得敬佩的。
●贯穿整个小说的是真情。养母养父对他无私的爱,特别是赵父,在他养母并没有来跟他过日子的情况下仍然担起了扶养幼八的担子着实让人敬佩。梁志杰老师跟他情如兄弟,在文革期间因为他受迫害也没告诉他,这情深让人感动。
●关于小时候的事情写的活灵活现,记忆力强大……但是关于政治的部分由于个人不认同所以不太喜欢。但还是非常推荐这本书,因为第一次了解了一点关于日本遗孤
●为这个故事感动,文笔很普通,但十分真诚,一个让我看了五次,哭了五次的故事
●看完之后感想很多,这和中国60年代自然灾害时期江浙孤儿被送养到内蒙等地、知青上山下乡留下太多孽债那样的故事一样,因为历史造就太多遗留问题。吕秀菱曾经主演的电影云南故事也差不多是这样的题材,让我非常感兴趣。菜菜子的电视剧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也是一样的故事。其实现实比电影更让人不忍卒读。实在佩服这些养父母的宽厚胸襟,那时真是人情味浓厚的年代,也难怪犹太人对唯一能接纳他们的上海一直感恩铭记。中岛先生是个实诚、谦卑且懂得感恩的人,尤其自费出书写出这段历史也真是不容易,只可惜因为中日时好时坏的关系让他和恩师、养父母、挚友亲朋联系一度中断,尤其跟第三任养父和养母最后没能再见,这实在让人唏嘘。垦荒团团长石井也是个好人。只希望这样的历史不要再次重演。东北农村的风土人情读来很有意思,比小姨多鹤有意思多了
●作者很善良,文字真诚。 好人还是很多的啊
●刚开始是由于看到新华社拍的一个《何有此生》记录片,对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产生了兴趣,也很感动!但当读完这本书的时候,内心很平静,没有我想要的那种感动了,全书基本上都是在讲中岛幼八在中国十六年的经历,平淡无奇。或许这也是对历史的一种尊重吧!
●爱奇艺上有同名纪录片,精彩感人,推荐大家去找来看看,这是链接: https://www.iqiyi.com/v_19rqt0u8gw.html
●看的同名纪录片,真真切切的感动。
●贵在真实吧
《何有此生》读后感(一):来时的路
小时候在东北,日本遗孤的故事会经常听到,也许是因为这些故事和遇到的人,始终没办法把和蔼可亲的老奶奶与731部队遗址里描述的日本鬼子联系在一起。
在这本书里,缓缓展开的是亲情,友情。记得晓说有几期是在讲战争过后发生的种种,这个角度其实很特别。我们的历史除了王侯将相还应该有普通人的感悟与经历。
《何有此生》读后感(二):不枉此生
抱着随便看看的心态来看文章。正如作者自己所言,文笔也就那样。所以整篇文章的行云流水弱了些。可以看得出来在中国的十来年对作者的影响之大,所有幼年及青年时期的回忆都饱含深情,也是多亏了那会儿的政策,作者遇到的所有的人都算是他的贵人, 各种死心塌地或有意无意的对他好,以致于对中国的爱是那样的浓烈,哪怕大集体制度土地公有什么对他来说都是天大的好事一件。如果他再经历几年文革恐怕又会是另一种心态了。
回国后开始工作的几段非常乏味,尤其对比之前一些趣事,在日本的那些生活简直就是流水账,有种赶紧写完赶紧草草收笔的味道,如果多些那会生活的窘态不易闹笑话等会可读性强很多。
童年和青春期对一个人的一生太重要了,从后面作者从事的工作看得出他真的是一个非常善良没有太多心计知恩图报的单纯人,比如都会去一个做什么收集尿液的什么什么人共事。。好天真。
《何有此生》读后感(三):16岁少年的心。
关于作者回日本的动机,大概是因为他的老师跟他说,劝导他回日本为中日友好做出贡献。
当我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我心里有点讨厌那个老师。
因为作者从小在中国长大,连日语都不会说,养母对他那么好,一把屎一把尿的拉扯大,他在中国也过上了正常的生活,生母写信让他回日本他都拒绝了,就单单凭老师的几句话,就这样要去为中日友好做贡献了?这恐怕是老师的一腔热情吧。
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作者的养母,书中他一直都称她为养母。
孩子的命难道不是养母从死神手上抢来的吗?当他小时候被李氏拒绝收养的时候,是养母一把抱去的呀。尽管是养子,但不也是一直宝贝着的嘛。
养母再嫁不也是为了这个孩子,在他没有考上中学,把他送去林场,也是为了他的未来啊。
作者真是三生有幸,养父母都那么好。
作者的性格,他自己也说了,黏糊糊的。
可是也能看出,他是一个善良的淳朴的人,这与他的养母也有很大的关系。
只不过,我不能接受的是,一个16岁的少年,就这么离家而去,空有一番理想,留下一盘烂摊子。
养母的伤心又有谁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