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战争风云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0-10-26 00:38:2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战争风云经典读后感有感

  《战争风云》是一本由【美】赫尔曼·沃克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917图书,本书定价:99元,页数:2015-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战争风云》精选点评:

  ●对人性刻画入微,很多点上智慧得令人开怀;工整得面面俱到的作品硬要挑就是少了些灵气(比如跟八月炮火比较的话

  ●026 20180621 写的真好,有血有肉有故事

  ●看完 巨人的陨落 ,忍不住想找本二战的书把这两段历史补齐。

  ●第一次读这种文学化的战争记实小说,感觉不错,下一本待读(真的长);下一次把肯福莱特的三本一并读了。

  ●二战好书,终于出新版了,期待尽快上市

  ●用了十几个晚上时间,看完了《战争风云》(上下)和《战争回忆》(上下),(大约两百万字),作为一个喜欢研究人类战争史(特别是二战史)的闲人,觉得这两部小说,在通过一个虚构的重要人物亨利,去披露二战的发生原因和重要过程,无疑会让大家都二战有更深刻的理解,唯一不足的是,对人物的家庭或者关联人物,着笔过多(特别是《战争回忆》),尽管这是为了反映战争对普通人,对犹太人的影响,但在《战争回忆》中,个人感觉是着笔太多了。

  ●因为先读的《世界的凛冬》,再读这本就没有感觉特别震撼

  ●非常棒的一部作品。

  ●曾经在书店看到95上译版的,当时翻了翻,觉得没什么引人;至今,足不出户购书的年代,没有错失这部巨著。元旦读了《生活与命运》,春节读了《战争风云》,都是关于战场、犹太人、男女感情......但感觉不同,在美国人笔下,加利福尼亚号沉入太平洋终究会捞起、重现天日,而俄国人笔下,斯大林格勒尽管从炮火中重生,可人心依旧被围。

  ●因为决战中途岛,很想重新了解一遍这段历史。从哪里开始?盲选一本,却收获了意外惊喜。

  《战争风云》读后感(一):读完《战争风云》你还对战争心怀浪漫的幻想吗?

  看完《巨人的陨落》后跟着推介来的。和《巨人的陨落》相比主线人物少了些,时间跨度也短了些,没有太多跌宕起伏的剧情反转,但胜在真实。最喜欢华沙那段,透过战争中普通平民的视角,把战争的残酷性还原了出来。那些普通民众,犹太人们,他们并未做错任何事,仅仅因为他们是波兰人、犹太人,就必须被毁灭。

  战争决不仅是战略、战术、名将、奇谋这些让人热血沸腾的字眼,更多的是平民的恐惧与痛苦,失去家园与亲人,整日在颠沛流离中活在恐惧之中,这才是真是战争——残忍、冰冷、泯灭人性。

  《战争风云》读后感(二):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最近一直在看大部头,看完《巨人的陨落》忍不住要继续看二战,于是找到这一套,看到下册时知道肯福莱特的二战小说《世界的凛冬》也在中国发行了,绝对也要找来拜读。

  历史的欠缺让我在这个年纪对历史如饥似渴,并且每看完一部都觉得收获颇丰。对于想了解历史,又看不下去正史的,读这种历史小说真的是太适合了和巨人一样作者把几个关键国的人物串在二战历史中,讲述犹太人,英国人,美国人之间的爱恨情仇,顺带把世界关系也撸了一遍。顺着男主亨利这条线,对于希特勒,丘吉尔,罗斯福,墨索里尼也有很多生动的描述。虽说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作者还是很客观的穿插了德国冯隆将军的《失去的世界帝国》节选内容,只不过后面还是带有评语的,以防读者顺着德国人的思路看待二战。

  书中没有具体描写纳粹如何迫害犹太人,甚至没有提到集中营,然而从几个犹太人的描写足够感受到犹太人对于纳粹,对于德国,对于希特勒的恐惧,他们敏感到一眼就能识别德国秘密警察。

  战争无非是称霸和掠夺,作者在最后意味深长地说,上帝看着愚蠢的人类用金属矿产建造巨型战争怪物,并且这种做法不会停止,因为只要有一国在建造军舰,其他国家必然也会这样做。我们看到的阅兵和军演不正是这种攀比的延续吗,这个世界从来没有停止过战争。

  《战争风云》读后感(三):胜在真实

  经典无疑,但读过《巨人的陨落》后再读这本,总感觉少了些代入感和亲切感。同样作为通过小人物的视角展现战争大背景的作品,《巨》的人物塑造和视角的多样性都做的更好,可以通过不同国家,不同阶层的人去了解当时高层人物的想法和大局的走势,人物塑造的也更加有血有肉,让人喜爱。而《战争风云》虽然历史更久,名气也更大,但在故事性和人物塑造上确实有差距。整本书基本都是以亨利一家人的视角来展开,通过帕格在各国间的游走来展现各国的局势、人物和决策,但首先帕格这个人的塑造就有些脸谱化,这种喜怒哀乐不形于色,严肃、爱国,视荣誉为全部的传统军人形象很难讨喜读者,况且直到1941年,帕格都是在各国间游走,没有进入到真正的战争部队中,对正面战争的描写几乎没有,这对一部二战背景的书来说,总觉得少了点令人激动的东西。

  亨利家的另外几个人显得更加鸡肋,前期很出彩的拜伦到了第二部就开始打酱油,当了潜艇军官后,个人身上那些闪光点全都消失不见(或者是无从发挥),变成了一个成天抱怨的愤青。而大儿子的笔墨还没有儿媳妇多,不提也罢。作者着力塑造的两位女性,虽然展现出了一些不一样的东西,但说实话这两个人我都不太喜欢,感觉冷冰冰的拒人于千里之外。最后朋友口中的那个帕米拉不知是否是真实的她,如果是的话,那前边塑造的形象又瞬间崩塌。

  如果作为史诗来读,感觉这本书够不上,因为他大部分笔墨用来描写小人物,宏大的战争只是作为背景板。而作为小说来读,人物又有些苍白,行文和结构都有些拖沓,在故事性上并非特别强。但如果将二者合一,这不失为一部经典,这种写作手法既让人看着有趣,又真实的还原了战争的走势。尤其是各参战国和美国之间的斗智斗勇,罗斯福、丘吉尔当时的心理活动,背后背负的压力,影响他们决策的种种因素,完全的展现出来了。最出彩的则是那部借德国军官冯·隆的著作《失落的第三帝国》所展现出的战争走势分析。站在纳粹的角度去分析希特勒每项决策的得失,每一场局部战争对全局的影响,战争后的复盘,各种挽救第三帝国命运的假设,以及最后亨利·帕格站在盟国角度的点评,都让读者更深刻的体会了这场战争的残酷和每一步的动向。

  如果评分的话,我还是会给5分,但和《巨人的陨落》相比,这部书多了些纪实性,少了些趣味性,这么看来,《巨》应该可以打6分,必将成为永恒的经典。

  《战争风云》读后感(四):唯一的战争罪行就是战败

  最近爱上了这种以小人物为主体,宏观微观穿插来描述历史的写法。又是一部浩瀚的史诗。这种书在写法上非常讨巧,会穿插些情景描写,心理描写,并加上一点点爱情的离合~让读者可以有像看小说一般轻松的氛围,代入感极强。如果作者功力深厚的话,不仅是能为读者讲明白一段历史,还可以为读使者延伸,那个时代生活之下的人。

  本书作者沃克与老肯的笔法相较而言,老肯更在意故事够不够有劲,作者更在意战争有没有讲透。本书在战争方面提供了多个视角来进行审视,一方面是海军军官帕克一家的经历,尤其是帕克本人战争期间在德国,英国,俄国的走访,提供了一个美国军人看待战争的视角。另一方面也是本书我最喜欢的地方,穿插着帕克翻译的德国高级军官阿尔明.冯.隆将军写得:失去的世界帝国;以德国军官的角度出发来看待这场战争。当人还有犹太人的角度作为补充,一家之词有失偏颇,沃克说:好啊~都摆给你看。

  二战的开始要从一战的结束说起,1918年德国相信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十四点意见,光荣的放下了武器,而协约国却在战后无视了十四点意见,纷纷开始瓜分德国。凡尔赛的压迫在充满活力的德国人民胸罩造成了火山似得愤怒,而阿道夫希特勒成功的运用了德国人民的愤怒,打着复兴德国的旗号上台。而希特勒上台几年之后,确实让德国国情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当人民对元首达人马首是瞻对时候,希特勒告诉他的百姓们——让我们去夺回属于我们的东西吧。

  希特勒这个人,帕克是这样评价的:我想,在我所经历的各种领导人之中,他们的不同点远远没有他们的相同点来的那么的多。希特勒富有高度工作多精力,懂得怎么安抚他的支持者,给人的第一印象非常和善,并且保有幽默,善于计划并且知道应该如何一步步的将计划实施下去。当然很多人说希特勒是个疯子,他只要站在话筒面前开始讲话的时候,就会挥舞双拳变得义愤填膺,听他的讲话,觉得他竟然是个异想天开的理想主义者,见他杀戮却不禁毛骨悚然。不可否认,即使德国人也拥有一个相当专业的计划部门,而希特勒依然是一个大独裁者,很多时候别人根本无法左右他的决定。对,就是这样一个矛盾且复杂的综合体带领着德国军队开始了二战的进程。

  闪击波兰这件事儿,在外界看来好像比较匪夷所思,一个国家几天的时间就可以被打倒,德国军队铁蹄之威武令人瞠目结舌,其实这是一方面,而另一方面 波兰本身就是一片平原,只有很少的几道天然屏障,波兰本身在1939年是反动军人和有疯狂领土野心的政客执行的落后闭塞的专制统治,从政治到军事都烂的一塌糊涂,这也给机械化程度极高的德军省去了不少马上,德军除了在华沙遭遇了部分抵抗之外,几乎战无不胜,与他们的协作好伙伴苏联,一起瓜分了波兰。

  1940年五月10日,英法还依然沉寂在凡尔赛和约的胜利之中,到了五月十七日,法国已经成立一个被打败的束手无策的国家。法国方面非常致命的问题就是把马其诺防线之修了一半儿,德国人直接穿过人们认为无法通行的阿登地区横穿了法国。 富有浪漫主义的法国人民,好像历来就不太擅长打仗一样~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被吞掉,而希特勒在进攻方面,也犯了几个错误,比如他命令古德里安停止对英军的追击,德国武装部队到达英吉利海峡之后,竟然再没有任何命令,没有人有计划后面的事情该怎样进行,英军白白的溜掉,时机悄悄的溜走,这些失误一次次的在否认着这位独裁者的军事才能。

  而希特勒对英军的战争显然不如对俄国开战的兴趣大,当我们的主角帕克到达英国之后见到了丘吉尔之后发现丘吉尔面对德国投来的议和完全没有兴趣,在双方的空中轰炸战中,丘吉尔显得非常的高傲,出来混就得还,你咋我伦敦,我袭击你柏林!这让希特勒对于安抚英国进攻俄国的策略处于尴尬的位置。别看丘吉尔在德国面前多么的硬气,在罗斯福面前不得不软了起来,我需要你,需要你更多更多的参与进来,我们的舰艇是不是可以多一点?飞机飞机...老实讲物资方面也出现了问题...

  丘吉尔在死撑之中最大的期望就是美国的参战,而罗斯福的表现非常有趣。罗斯福从战争开始的时候就知道,我们必须进入备战状态,做最完善的准备开战,而在选票至上的美国,一个总统也得跟从选民的意见而决策啊,这方面也表现了罗斯福最为天才的地方,他一面告诉这美国选民——我绝对不会把你们的孩子送上战场的,一面又给他们讲了个故事,从前有两户人家,隔壁的人家着火了,另一家人最好的决策是什么?那绝对不是干看着,准是把自家的灭火器借给邻居,只有扑灭了这场大火,才不至于殃及池鱼。就是这样,一步一步慢慢的往前挪,罗斯福得到了他想要的租借法案,我借他们物资,到时候让他们偿还,我们不参战,但也不受损。

  我记得在我上初中时,历史老师讲罗斯福的租借法案时说,美国人是非常贼的,利用两次大战贩卖军用物资发家,别人说忙着狼狈不堪的打架,他说忙着把生产人家打架的东西卖给他们赚钱...坏透咯。现在想想,这话真是误人子弟。。。美国人是玩儿出了一套租借法案,但罗斯福弄这个法案的初衷根本就不是赚人家英俄的银子好不好,如果是为了赚钱怎么不一并卖给德国?罗斯福玩儿的可是高级多了,我要用我的银子,买我世界霸主的地位,而你们英法,要用你们士兵的血肉为我筑墙扶梯。

  而丘吉尔面对德军强大的轰炸,一边装着b,耀武扬威一边对美国通过暗自护航得来的物资感激涕零,美国是他的希望,如果英国人也许老早就不行了,怎么会把德国人消耗到最后。而丘吉尔其实也并没有得到更多,比如他要求罗斯参战不成之后又希望罗斯福可以对日本加以威胁,而罗斯福依然优雅的告诉他:对不起,做不到...这位轮椅上的巨人,真是智慧到家。

  德国在没有磕完英国这块骨头的时候选择了入侵苏联两线作战,很多人评价这是希特勒的狂妄与愚蠢,而冯将军是这样解释的;1,进攻苏联目的是控制地球上具有无限资源和人力的中心地带。2,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本来就到不同不相为谋,一山不容二虎,本来就是敌人,趁着自己最强的时候一举进攻脆弱不堪的苏联,战争将很快结束。而帕克对这种解释却表现出了几分不相信,希特勒在和苏联签订合约的时候就想着怎么展开攻击,进攻苏联其实正是希特勒可怕野心的表现。

  苏联其实在一战二战的表现中,都非常一般,主要原因是装备和训练极差。打电报都不知道加秘的主儿,在与德国瓜分波兰之后与芬兰的战争也打得非常糟糕,最后是用人海战术才达到目的,所以被轻视也不足为奇。德军制定了巴巴罗萨计划从3面进攻苏联,并同时发生三次闪电突袭,这样红军主力在一开始就会被大大削弱...但因为好盟友意大利的原因被迫拖延,使得他们的进攻时间缩短了2个月,

  对苏联对战争德军发面打得异常的顺利,他们只用了3个星期就打到了莫斯科三分之一的地方,欧洲一时间炸锅了,没有人相信俄国可以守住领土。而帕克了探明苏联的真实实力去了前线,他说了一句相当有趣的话:你想了解一方的战斗水平,只需要去他们的阵地上,身临其境的看看那些士兵是怎么集合,进攻,撤退就可以判断他们的战斗力。

  他发现,俄国人做出了非常巨大的坦克炮筒来应对德国人的坦克战,并且在战地上埋伏了无数的地雷等待敌人入套,在美国人眼中苏联军人的待遇几乎与动物无异,但他们无疑对战胜保有一定的激情和自信。他们也会恐惧战争,但与他们相处之后发现这群苏联军人,起码是很专业的军人,帕克认为苏联军人是可以抵挡住德军的进攻的~事实证明,俄国军人确实比外界想象中坚强,他们等来了苏联最大的武器——寒冬。

  另一方面,论坑队友的重要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的失败从某一角度看,是非常委屈的。他有一群超级坑的队友,德军并没有得到他们的扶持,却要收拾他们捅的篓子。意大利帮他所短了对苏联对进攻时间,日本帮他们等来了美国的参战。

  就在1940年12月,德军对莫斯科的入侵指日可待的时候,日本发动了对珍珠港对偷袭。冯将军分析,当时得意的日本其实可以有2个选择,一是南进转而进攻西伯利亚,那12月德军必然会攻破莫斯科,取得胜利。就不用被催命的风雪拦住进攻,。第二个说北进,去挑衅欧洲诸国。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军舰艇伤亡惨重,罗斯福再也没有束缚,征兵法案从原来的不通过变成只有一票拒绝....这件事儿彻底点燃了这个强大民族的怒火。

  书以到此,上下两册就讲了这么多,预知后事,我得去找战争与和平来看。黑格尔说,上帝的意识只有在历史的结局中才显现出来。写到此处,不仅幻想,如果德军攻破了莫斯科转过头来干掉英国,坐大了地盘美国人的地位岌岌可危,那世界到底是什么样?我们将像今天崇拜罗斯福一样崇拜希特勒,像憎恨希特勒一样憎恨罗斯福。作者在结尾写道,世界历史从来没有道义可言,只有依靠暴力和死亡来造成的潮流的演变,历史书根据旧整治结构的腐朽和新政治结构的兴起而发生的一连串霸权变化。而战争是哪些变换的高热度转折点,战争不可避免,战争永远会发生,而唯一的战争罪行就是战败,这就是事实,其他的都是感情用事的胡说。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战争风云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