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心禅韵》是一本由奥修著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62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007-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莲心禅韵》读后感(一):从另一个角度看待这个世界
也许,他不是一个普通意义上的僧人,他是大师。所以他可以说很多惊世骇俗的话,譬如他可以毫无顾忌地提到性,但是从他那里学到的,不仅仅是经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待世界的方法。
一个可以活这么通透的人,也是有福的。虽然,他自己也在说,说出来就是错,可是比起其他人的说,离真相可能会近一些的吧。如果你不喜欢佛教,或者不能接受佛教,去把这本书当作哲学书去读,也是一样。
《莲心禅韵》读后感(二):他们非他们自身原本的人类
印度一位国际知名艺术家Babamama在《我的回忆录》中有记载:
1970年5月期间,Acharya Rajneesh(译注,奥修)在Gujarat邦的Nargol组织了一次交流会(shibir)。她去了Nargol,主要是为了在Rajneesh引导的这个交流会中找出这个方法。正如所料,事实上Rajneesh已经催眠了所有的聽众,他们不过是他手里的工具,而非他们自身原本的人类。她坐在一棵菩提树下看见这一幕。她不能忍受这种对天真求道者们的误导。事实上,她强烈地感觉到,时机成熟、足以显现的时刻到了。所以,1970年5月4日的晚上,她走到一个远离交流会的、隐蔽的所在,面朝东方的天空,背对大海,坐下来,进入冥想之中。她幾乎整晚都在冥想入静冥想,当太阳出现在东方的天际,在她之内已经存在了一场强大的体验。
她知觉到她的头、她的顶部能量中心(Sahastrara)突然打开,出现了一朵像莲花一样圆形的花朵,当它展开它的花瓣,在莲花裡面好像有一千盏灯在发光。光在那裡,但它非常柔和,绝无伤害。这光並不闪烁,向着天空的方向,照亮了顶部能量中心(Sahastrara)的上方。突然地,莲花消失了,被另一朵一千瓣的花儿取代。她能轻易地数出这些花瓣。这花儿送出非常清凉的生命能量(vibrations),贯穿她的全身。
《莲心禅韵》读后感(三):修行之道之我见
修行是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事的行为,并不是出家和尚,道家人,基督徒才需要修行,修行也并非一定要归宗于某一个派别,一直以来我们认为宗教可以带来归属,然而世界上那么多战争却来源于不同宗教之间的偏见,所以不用拘泥于某一种思想或者某一个派别。就如同克里希那穆提所言,我们太习惯于臣服于过去的经验,概念,记忆,所以我们变得僵化,老套,不再有任何新的东西,我们只是从过去的经验和记忆中产生对新事物的阐释过程,因此我们不再有新的认知。 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修行不一定要与世隔绝,我们在偏远的山区席地而坐可以修行,我们在喧闹的地铁站和拥挤的商场以及充满压力的工作场所也能够修行。真正平静的一颗心不会拘泥于地点,一个真正得道的心也不会被浮华所遮蔽住双眼。如果我们害怕大都市会吞没自己,只是因为我们修行未到而已。我见过一些报道说,某某亿万富翁,某某学者归隐终南山以远离城嚣,他们的精神和行为令我佩服,然而我个人认为真正的修行在人群中,在工作中,在生活中。人类是社会性动物,离开了人群去修行只是机械化的一种逃离行为,真正得道之人又怎么会在乎身处何方呢。如果我在终南山心很平静,来到北京却很浮躁,那么只能表明我是执迷之人。当然,有人看破红尘而归隐山田那就另当别论了。 修行不是独善其身,自保我命。独善其身是自私,是对“我”的执着。真正得道之人是在关系中来去自如。无论是家人,朋友,同事,伴侣,这些都是我们修行的同路人。通过关系我们才能知道并察觉自身问题之所在,从而进一步达到修行的目的。如果我整日窝在屋里修行,那么就失去了修行的根源,那就等同于无源之水,也就等于死水一潭。 修行是基于巧合,源于机缘。不用强迫自己从事修行活动,如果机缘到了修行的种子自然会在我们心中破土而出。当然,修行不是一日之功,也并非易事,它需要漫长的过程和领悟的智慧,有慧根之人也许在很短时间之内就能开悟,而有的人可能毕生也走不出心的障碍。 修行如同烹小鲜,需要琢磨也需要去品味。在无人带领时如果我们不琢磨与思考就容易误入歧途或者自以为已经开悟,殊不知却跌落进另一种执着中。修行也如同练武一样,关键不是死记硬背秘籍的内容,而是通过悟而消化,最后留在心中的不是死板的文字而是内化的功力。如果我们执着于某一种理论,某一个思想,那么我们永远是僵化的。
《莲心禅韵》读后感(四):空空如悟
办公桌上放着张用相框镶好的奥修的照片,相片里的老头慈眉善目、睿智深邃,工作遇到烦闷之时,与之对视片刻,倒是能心静下来,相当于某种心灵镇定剂,化干戈为玉帛。我常想,这么多怀着各种需要前往寺庙祈福的人们,只顾得低首跪拜,何不好好地站立,与眼前的“佛”、“菩萨”们相望而了心呢?
一位同事走近,见桌上的相片,问:“这老头是谁啊?”“奥修”。我回答。“噢,这就是奥修啊”。对方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仿佛奥修是一个天大的秘密似的。“以前看过他的书,不过读了几页就没敢读下去,害怕会走火入魔啊”。这话说得让我无以为对。朋友中有一位几年前开始逐步修持奥修的“法门”。实在话,走火入魔是没有的,具体此宗如何以修,我不太了解,据说是有一套严谨的“功夫”要做,包括呼吸、打坐和体操。朋友好些时候没见了,可感觉到他愈发的云淡风轻,物相里的效果如何,却不足详。
想起早年刚接触奥修那会,我曾与另一个朋友,对这个印度老头很不以为然,理由就是,既然说开悟,为何仅仅59岁就圆寂了呢?还真是的大言不惭,执着肉身,无疑是我等悟性低下的人儿的心头大敌咧。
一位欢喜奥修的朋友翻过几页《莲心禅韵》,合上,不禁发自内心地脱口而出:“奥修的语言真美啊”。回想我们何曾面对这一路来在教育系统上奋战教导过我们的老师说过如此的赞语,因此这无疑是一种心灵亲近下营造的美感。奥修的语言,不是辞藻华丽的那种美,而是简朴、直接、孜孜徇导的那种美。其中的话里机锋,确实与中国的禅宗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这个层面来看,《莲心禅韵》就是一个水乳交融的思想交汇了。
禅宗奉行“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虽说如此,关于禅宗的文字却史无前例地庞大,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式,就是以公案的形式被记录下来。禅宗的活泼与机智,往往在一则则的公案中跃出,震荡在阅读者的心与脑之间,他不是一座山峰的雄伟巍然,却是山峰上树立的一块奇石,仿佛天外来物,其实还是浑然天成。可以说,读禅宗的公案,是很欢喜的一件事情。
《莲心禅韵》,你可以看作是奥修说禅,但其实,奥修被整理出来的650部的著作,我想,其反反复复,说的还是让他开悟的那个核心——放弃头脑对你的控制。你的心要了悟那个“空”,但你的头脑却告诉你世界的有相,普通人信任大脑,信任眼见的镜相。不仅信任,而且执着,奥修不以为然,“你可以继续思考,积累信息,但这些只是纸做的船,它们在海洋的航行中是没有帮助的”。佛说四大皆空,绝不是空穴来风。
剔除头脑的执着,这个想法,本身就已经被执着所灌满着,空本身是一种超越思维的证悟,否则头脑就会陷入既不能这样,也不能不这样的互辩中左右为难。所以头脑必须消失,消失得越彻底越好。这也是奥修透过那些美丽的禅宗故事要我们所记住的。
“最终的解脱并不是你的解脱,最终的解脱是脱离你。成道并不是你的,它不可能是你的。当你不存在,它在存在。完全抛弃你自己,东西的世界,思想的世界,自我的世界,所有这三层都抛掉。”
“当空无发生,一切都发生了”。花朵将像以内一般洒落在你身上……
《莲心禅韵》读后感(五):邪教教主也不是一无是处
大一时,我遇到过一个老师狂给学生推荐奥修的书,那时没在意,若干年后的今天有幸翻阅奥修的《莲心禅韵》,觉得特有意思。对于奥修的生平,有兴趣的人可以查阅一下资料,但切记要用理智的头脑去看待,否则你会失去很多东西。
这是一本邪教教主写的书,但是你不能因为他是个邪教教主就全盘否定他写的东西。毕竟他是个能忽悠几万人的人,你不能说他没有才华,书中的很多论调很有智慧也很具煽动性。但是我们保持谨慎的心态去阅读,因为书中还是存在这许多陷阱,小心中招!
本书开头以对须菩提和“空”的问题展开讨论,语言流畅,通俗易懂,相较于《金刚经》大大降低了阅读者的门槛。奥修的口才确实不是盖的,貌似像他这类人说话都极具煽动性,旁征博引,娓娓道来,说的你云里雾里,一愣一愣的。他的这些特质与阿道夫.希特勒极为相似,不过希特勒演说的知识性高度稍逊于奥修。奥修的知识基础和诡辩天赋注定让他能网罗一大批的信众,一旦此人心性不纯也将会是个麻烦、从他的生平看来,他终究没能够抵挡住欲望的攻击,并一点一点的被侵蚀,但像他那样自负的人是绝不会承认这种评价的。他是多么聪明的人啊,以至于能够如此的欺骗自己。但凡那些文化程度高逻辑性强的人都不容易被教化,他已深深的被自己的才华所折服。但是他确实有才华!
我暂且只看了前两章,但就这前面得寥寥几十页就撩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奥修通过若干禅宗公案进行哲理的展开讨论。我先从山冈和道空禅师的故事讲起,道空当头棒喝重复佛陀智语的山冈,将他从虚伪的佛性面具打回了愤怒的原型,如今世上有很多想山冈这样的人、自诩看了几本书就不停的向人展示书中的粗线论调,像个复读机似反复言说,让人以为他学富五车(比如那二逼老师和我一同学),现实生活种碰到这种人我也就表面笑笑,当他满足了说教的虚荣心,心满意足的离去时,我就暗送他俩字字“傻逼”!
文中山冈为了讨好道空师傅是这样说的:“没有头脑,没有身体,也没有佛。没有比较好,也没有比较坏。没有师傅,也没有学生。没有给予,也没有接受。我们认为我们所看到和感觉的到的都是不真实的......”这段话从乔达摩.悉达多空中说出,其妙甚深无比,但是从山冈嘴里念出不过是一个为了提高自身价值的工具,他以为重复佛说的话,就能像佛一样,于是道空对其当头一棒,打的山冈即刻怒上心头,于是道空便问“你若真是四大皆空,又怒从何来?”......所以说,这也教导我们有多大的饭量就拿多大的碗,别一天到晚的穷装逼。这也就引申了另一个道理“你越炫耀什么说明你缺少什么。”当然,如果你以为奥修只是给你讲一个这样的哲理小故事,你就他小看他了。因为他引申出了一个更大的讨论。禅宗讲就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所以讲究一个探寻真“我”。西方哲学最把基础也最本源的一个问题就是“我是谁?”其实这个“我”就是一个本源、是一个永恒不灭的本体,你只有拨开云雾才能一窥这个永恒的“我”。老子管它叫“道”,这也是山冈要向四大皆空的前提。其实我们想要做到无我,才能看见这个“我”,但是“无我”对于现在的人来说简直就难如登天,山冈之前说的那句话,就是为了要彰显自己才华的一句废话,那是虚伪的,那是一个面具,如此情景下的山冈怎么可能直视“真我”,怎么可能探寻自己的本源?即使道空给他讲明了这个道理,他也会视而不见,因为他已深深的沉迷在自己虚伪的面具之中。此时的道空也只能当头棒喝,一棍子将他打醒,而此时的山冈怒上心头。但是关键点了来了,关键点是什么呢?是愤怒,是山冈的愤怒,这个愤怒是真正的山冈,在这个无意识的情况突然冒出的愤怒,是山冈最真实的情感,如果山冈跟随这个愤怒穷根尽源就有可能进入自己的内心。
奥修不光是个宗教知识分子,是个诡辩天才,他也是个心理学高手,至少他也曾经是个认真学习的人,那么在他的大脑里我们能够节取性的学到一些东西,但这是很危险的也是有难度的。奥修了解心理学中对于意识的分类,以及他知道无意识的形成过程,以及在无意识中蕴含着庞大的力量。我想他在佛教唯识学也学习到了很多,所以它能够抓住“愤怒”这个关键点,并且大做文章,人类在这个社会的制度下身存,必定会有各种各样的限制,限制造成压抑,而这些被压抑的东西不会凭空消失,统统被抛进了无意识领域,时不时的抛个头露个面,所以无明业火就是这么产生,奥修声称通过愤怒的途径进入内心,当然你可以循这个途径发现很多东西,但是并不代表你能够抓住本体。奥修利用他对各个领域的知识面对你忽悠,把你弄得天花乱坠,在你不经意的时刻迅速抓住一个漏洞攻陷你脆弱的心灵,此时此刻他成了你心目中的神。但即使如此,你发现了他的伎俩,但你依然不能说他一无是处。
奥修在书中还列举了凯斯宾斯基与戈齐福的例子,奥修的起点很高不但抨击了凯斯宾斯基的第三支思想大炮,并且连亚里士多德的思考法和培根的新思考法依然不入他的法眼。他通过凯斯宾斯基在戈齐福面前无言以对窘境,说出了他对所谓“知识”的见地,俨然他认为自己是和戈齐福处于同一高度。但是奥修有一个论点我是很支持的,他说“任何你所能学到的知识都不过是落在你心灵上的灰尘。”关于这点我严重同意,一切书本上得东西都是枷锁,它会让你变成一个虚伪的复读机。其实你什么都不懂,即使你学习了海量的知识,但是你以为你懂,你深深的相信你懂,你就这么深深的沉迷在自己的谎言中,一世又一世,世世轮回。这就是知识分子和修行者的区别,这也是世俗谛和胜义谛的区别。
奥修反对压抑反对束缚,提倡解放,但是在我们的娑婆世界世界,这绝对自由目前还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即使他说要“蜕变”。其实对于这个问题孔子给出了一个很好的答案“心从所欲,不逾矩”,庄子管这叫逍遥!
对于奥修到底是圣人还是恶棍,我认为无论是谁都不应轻易的给出答案,当年大魔王波旬对佛说“当你的末法时代来临,我要穿你的袈裟,坐你的莲台......”但是要知道大魔王也有十地菩萨的等级,真要把魔王和佛摆在你面前,你能分得出来?大魔王要忽悠你跟玩似的。《莲心禅语》这本书中的佛学理念其实很杂,很不系统,不过奥修的很多话确实能激发人的灵感,但是一不小心你也可能掉入深渊。所以对于修行者,还是深入经藏,以佛为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