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上海的风花雪月》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0-10-11 19:5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上海的风花雪月》读后感100字

  《上海的风花雪月》是一本由陈丹燕著作,作家出版的380图书,本书定价:33.00元,页数:2008-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上海的风花雪月》精选点评:

  ●大一时候一位我很欣赏很喜欢的女老师推荐的:作为女孩子,有必要读一下。读过之后,有受益。也许有时候只是书里的某一句话,就改变了我很多。

  ●上海微光

  ●大学时候读的,喜欢陈丹燕细腻的笔触。

  ●从小就随着老妈看这东西,所以才沾染了一身小资产阶级的浮华气

  ●高一的复旦行时在火车上读的 可惜书中提及的美很难找寻

  ●眼前浮现出这样的景象,“如今绿意浓郁的上海繁华街头,时间一步步倒退,倒退到八九十年代刚复苏还有点尘封的旧,再倒退到五六十年代历尽沧桑的疮痍,最后倒退到二三十年代上海真正的精致与华丽,大把大把无法功利的时光,那个东方的巴黎。”陈丹燕的文笔是真好,唯一的缺点就是主观视角代入太多了。

  ●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老上海跃然纸上,那个年代的矜持、虚荣、优雅、精明、进取的上海跃然纸上。在香山路的一家咖啡馆慢慢将它读完,脑海里忍不住浮现出几十年后我的生活,平静安详的生活,藤蔓慢慢爬进窗台,遮住几片光,一杯热茶咖啡,一本好书,一个爱人,足矣。

  ●刚开始只是因为陈丹燕所以看,然后旧上海的老故事缓缓道来……历史的感觉,柔柔的,倦倦的,烟灰的飞扬。

  ●文艺范儿的旅游地图

  ●其实老上海的味道如今早已荡然无存了

  《上海的风花雪月》读后感(一):莫名的怀旧

  那些让人怀念的风花雪月,让我们这些对那个年代一无所知的人不禁充满了好奇,无端的也开始怀旧了。

  以前,我只知道上海是一个被西方国家欺凌的城市,只知道上海的帮派、黑社会,只知道上海有弄堂。

  现在,上海是金融中心,国际大都市,是很多人都想去的地方。

  即使读过王安忆的《长恨歌》,了解了点儿上海女人,却也一点儿都不了解上海。

  也许,我也开始怀旧了,怀念上海的那些风花雪月。

  《上海的风花雪月》读后感(二):上海,是每个人的上海

  这是一座属于每一个人的城市,上海,是每个人的上海。怀旧,何曾需要理由,从乌鲁木齐南路复兴之路的那幢公寓到常德路南京西路的那段传奇,走过的是一段漫长的路,收获的是一段历史的悠远。

  淮海路的风向标指引了几代上海潮人,时代咖啡馆的变迁证明了这一切物是人非的沧海桑田。后来,是襄阳路,是陕西南路,是定西路,是福州路。一条条马路的变迁,一代代上海人的追忆。

  此书笔触细腻,陈丹燕确实也为此花费了不少时间去考察,去取证,去领悟,去消化。这些上海的往事,就像一个个肥皂泡,轻轻飞向空中,然后幻灭。

  上海十年记,上海的风,花,雪,月。

  《上海的风花雪月》读后感(三):弄堂里的生活画卷

  上海的老洋房有许多都改成了餐馆,还有许多分割成了大杂院,住满了好几户人家,但历经沧桑,旧貌依然,虽然门窗破败、楼梯歪斜,但那一份神秘的贵族气息仍旧还存在。

  上海的石库门老楼房,正门永远关闭着,后门开在黑乎乎的公用厨房边上,通向后街的弄堂。从后门进去,穿过厨房,要侧着身子爬上狭窄的老木楼梯,楼梯的拐角处生着炉子,火上炖着砂锅鸡汤。

  后街的自来水龙头旁,小姑娘在用施芬洗发水洗头发,平日上班头光面净的女士,再弄堂里,踩着低跟红色拖鞋出来接邮差手里的挂号信。

  老洋房宽大的阳台被用来做男主人的书房,背阴的阳台上晒着自家制作的腌肉,撒了花椒,盖上了一层油纸,防雨淋湿,油纸在风中哗哗地响。

  上海的西洋风情融化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弄堂里的人们放下面具,舒适自在地生活着。

  老三轮车夫指着旧时法租界的红房子西餐馆,回忆往日的繁华。

  《上海的风花雪月》读后感(四):那个人和那杯咖啡

  一直希望能够留下有印记的东西

  比如曾经某人写来的东西

  发黄的纸,略略印湿的笔记,还有那个简易的笑脸

  因为无论是email,qq,或者MSN终究是毫无感情的

  这点就像是PARTY上妖艳的面具

  后面的表情你永远也猜不透

  最近在看陈丹燕的《上海的风花雪月》

  老书,增补本

  本来很久不买书的

  可是拿到手里,终究还是放它不下

  谁知道呢,也许是放他不下吧

  幼年模糊的好感

  到眼见着那份繁华越来越不可玩味

  于是

  初见的那一霎

  失而复得的窃喜是任人都不能体会的

  是夜

  你牵着我的手

  走在那条忘记了名字的街上

  淡紫色的光打在不知名的植物上

  路边白色小楼上的露台上,酒杯里闪出狡黠的红色,月明,美人,还有,希翼

  空气中润润的气味

  淡淡飘散在空中似有似无的歌声

  还有手心里的你

  只一分钟

  就想起了那个人和那杯咖啡...

  《上海的风花雪月》读后感(五):不是书评

  夜阑人静之时,偶尔会想起半个多世纪前,那个风花雪月,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大上海。依稀间仿佛看到在十里洋场,万国建筑的背景前,一个个摩登女郎款款行来:烫着时髦的**浪卷发,身穿一件黑色天鹅绒,或是月白色蝉翼纱,亦或是玫红或深紫底色绸缎绣花,剪裁合身,长及脚踝的高开叉旗袍,高高的领子包裹着纤长挺立的粉颈,盘扣总是花样繁复,做工精致的,每一粒都被仔细地扣好,雪腕上一只小巧的细带手表,玉指上一枚老凤祥的银戒,脚踩一双细高跟鞋。她们可能是教会学校的女学生,可能是乘坐叮叮当当的有轨电车上下班的百货公司女职员。可能是久居深宅大院,花园洋房的大家闺秀,名门千金;可能是在娘姨的陪伴下出入弄堂,天井,亭子间的小家碧玉,沪上淑媛;也可能是不经意间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谈资的女寓公;甚至还可能是百乐门的红牌。还有那些地标:外白渡桥,黄浦江畔的轮渡码头,漕溪北路上的旧联华片场,长乐路上做旗袍的老店,霞飞路两侧的法国梧桐,还有大世界游乐场,大光明电影院。如今的上海繁华依旧,却少了那层浮华,于是就没有了那股从骨子里透露出来的风情,想起《金大班的最后一夜》中金大班嘴里的那一句:“就算是百乐门的厕所也要比夜巴黎的舞池大些。”我不由地也心生感慨,想问一句:“他日春燕归来,身何在?”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上海的风花雪月》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