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子冰心》是一部由奥利维耶·阿萨亚斯执导,维吉妮·拉朵嫣 / 塞普里安·弗凯 / 拉斯洛·绍博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很糟。除了让我记起Lendoyen曾经那么美丽之外,一无是处。
●无处安放的青春,充满能量的青春故事,电影插曲都很有带入感。
●躁郁之凉
●把Virginie拍得很美
●现在看欧美风青春题材都快无感了。
●手持摄影拍的如此的自然流畅,几场戏简直就是一气呵成,演员的表演很棒,就是故事太平淡了
●五月之后忘不了Terrapin,这部则是Me and Bobby McGee,早期阿萨亚斯是真的好,it's all in cold water~~~
《赤子冰心》观后感(一):要跟“清洁”连着看
Assayas专场,先放cold water,接着放“清洁”,(A同学本人安排的吧,他开头讲了话,很羞涩的样子。)两部连着,很励志。讲浪漫主义者的成长,如何成为一个成熟坚定脚踏实地的浪漫主义者。让我想起Joni Mitchell的那首last time I saw Richard。
如果只看冷水,也许会觉得就是摇滚小青年装13;只看清洁,会觉得太说教。但是连着一起看,你会感到力量。
冷水里的音乐都很棒,印象最深的是Janis Joplin翻唱的Bobby McGee, 和Nico的janitor of lunacy。
《赤子冰心》观后感(二):被青春泼的冷水
L’eau Froide。冷水。
冷色的关于青春的电影。关键词:摇滚,大麻,偷窃。远方的朋友,离异的父母。孤注一掷,自命不凡。
镜头晃荡着贴近年轻的身体,观看的过程不会疲惫。不错的电影,不易让人太过沉溺。
Virginie Ledoyen。法国女演员中还算眼熟的一个。[海滩]三人行中的一个尤物。[八美图]中着粉色套裙的可爱姐姐。[麻将]中台北街头的异国女子。
这也许是她的处女作,那时应该是十八岁。她有几次好看的微笑的表情,那可能不仅仅是好看。本色的年轻的脸,不需要太夸张的表演。
Assayas是作为张曼玉前夫才听说的。那时他们合作了[Clean],同样是寡淡的我当时并不怎么喜欢的电影。
寒假时法语老师提到这个从电影手册起家的导演,以及他并不怎么令人喜欢的实验电影。那个老外耸了耸肩。
我想我也许会喜欢他的,在这部电影中我看到——
2007.5.
《赤子冰心》观后感(三):我走了没有一丝声音
奥利维耶·阿萨亚斯的早期影片。
坦白来说,这部片子并不是一部“好看”的电影,早就听说过,结果直到今年出了CC才特意找来看。昨天晚上开始看,中途实在太困了于是去睡觉,今天早上才看完。整部片子讲的都是年轻人的事,混乱、迷茫,从影片开头男主家里渲染的气氛,到后来与克里斯汀在唱片店的对话,围绕的都是青年人与家庭关系的矛盾。女主克里斯汀因父母离异及继父之间的矛盾自苦,影片中截克里斯汀从精神病院逃出,克里斯汀的母亲来找克里斯汀时对男主说:“我认真工作,她认为我抛弃了她,她埋怨我,她想让我为她奉献一切,我只是想过我想过的生活。我只是想拥有自己的事业,为什么她要这样为难我?”这段话不禁让我想到前天去吃火锅的时候,听到隔壁桌两对父母谈论育儿心得。听见面朝我的那名母亲说她要为她的小孩打算一切,奉献一生,讲得情到深处,让我不禁有种苦海无边的感受。影片那一头,大洋彼岸的这一头,不好说会不是殊途同归。
影片里有几句话给我印象很深,克里斯汀要男主和她远走高飞时的对话:“我现在只有一个人了,你知道吗?我没有家人,没有钱,没有家,对于你来说有一个我,除了你我什么都没有,只有你。” “我知道。”“你跟我一起走吗?” “是的。” 一段十分牯岭街的台词,杨导看完估计会眼角湿润。
最后克里斯汀在大河边脱去衣服,与男主同衾而卧,男主醒来时克里斯汀已然消失,只留下一张被石子压住的字条,打开后空无一物,我才恍然发现,克里斯汀不就是青春的象征吗,某天醒来之后,她已经走了,没有一丝声音。
《赤子冰心》观后感(四):写在观影之后
反叛能带来救赎吗救赎?
1993年,法德联合电视台Arte [fr/de]播出一部有九集构成的电视剧,名为《所有男孩女孩》(《Tous les garçons et les filles de leur âge》)。该部电视剧的邀请多位导演以自己成长年代为主题,各自拍摄带有自传性影片。时隔一年,电视剧中的各两集被先后被翻拍成独立的电影版本;一部是出自安德烈·泰希内的《野芦苇》(1944),另一部则是由奥利维耶·阿萨亚斯导演的电影《冷水》(1994)。
《冷水》于1994年7月6日在法国上映,导演阿萨亚斯表示这是以他17岁为背景拍摄的自传电影,讲述的是两位家庭组成截然不同,却同样破碎的两位青少年之间逃家的故事。早在1986年,阿萨亚斯就在自己的处女座《杂乱无章》中就以失去目标的青年为主题。
《冷水》在艺术层面角度上,我们可以认为,影片中传递出的艺术影像是对70年代的阐述与回顾,在电影产业的层面角度,影片拍摄于世纪之交的90年代,他的商业规模和制片模式受到新时代很多的客观且正面的影响。
毫无疑问的是,商业性和艺术性二者之于电影是密不可分的。笔者作为制片专业的学生,将先后从导演对1970的艺术审美与社会观察出发,再到1990后的商业环境做出分析。就电影本体而言,反抗与救赎,无疑是电影内部中人物的戏剧目的,有趣的事,另一方面,这两者要素恰好符合对法国电影市场的描绘与照应,但是较影片结局来说,是一次明确而且乐观的“预言”。
70年代的到来,并没有削减60年代末以来的躁动与疯狂。美国及西欧的学生运动风起云涌,游行、示威、占领校园及街垒战等场景群山四应。就法国而言,68年的五月风暴等左翼运动,对于本国乃至西方世界的影响空前绝后。毫无疑问,这一系列运动建构了青年激进的反文化、反政府的能量,是一个反叛与迷茫交织的年代。
回溯电影史,青年反叛文化的电影之首无疑是1969年丹尼斯·霍珀导演的《逍遥骑士》。两位颓废、逍遥的哈雷摩托骑手,代表美国社会的无数嬉皮士青年。影片中,最有开创性的段落是两位嬉皮士在墓园和妓女们吸毒、做爱的场景;全程手持拍摄,色彩斑驳透亮,穿插嬉皮士在雕像前的飘然姿态,仿佛他们自己成为了上帝。这段极其心理化的表现方法,象征着青年们反权威、 反体制文化、表达颓废而潇洒的自我,既宣扬了反文化的伦理,又激发了青年们实践异托邦的梦想,也使毒品成为反文化的“象征”。
不难发现,这份反叛青年的破坏性、避世性在《冷水》中几乎是一脉传承的青年精神写照。影片男主角Gilles来自一个离婚后的单亲的家庭,而他的女友Christine来自一个三角关系的家庭,他们对家庭的漠然感到沮丧,彼此吸引。
Gilles与Christine首次在超市相会,目的是来超市偷窃流行音乐CD。全程手抽拍摄,大量特写与中景,并且不断跟随者两位青少年的脚步移动,仿佛直击两位青年彷徨又躁动的内心。导演精巧地通过环境与道具结构起影片中的社会背景和人物内心:首先,在琳琅满目的超市空间中,视觉是丰富甚至于拥堵的,并且,商品被整而有序地陈列,好似对应的现代人对生活一系列货架栅栏式的规划;同时,在现代主义消费的商业化进程下,超市与商品作为消费文化与流动资本的象征,组织着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关于商业化的,意大利导演帕索里尼曾有这么一番见解:“意大利变得非常商业化,享受生活和肉体,就是享受一种已经消失的生活,换句话说,你没有过去”。虽然不同于工业化完成的意大利,但在消费文化为环境下,两位小情侣探究对当下自我的认知与过往历史有着一定的精神共性——他们反抗权威,偷窃流行音乐CD以追求流行文化,找到精神上的依托与个性自由;再者,超市作为公共空间,环境内部又着有序与无序的对立统一关系,货架规整林立,充满人为痕迹,干净又整洁,却具有一种隐蔽性。片中的两位小情侣就像是好莱坞经典黑色电影《双重赔偿》一样,他们隐形在人来人往的超市里,密谋一件法律所不容许的坏事,前者是杀人,而后者是偷窃。这种安全感源自于规训社会中人们对彼此的漠然,又来自于超市潜藏着资本背后强大的权利,通过资本的流通支撑着社会有序运行,然而,Christine冲破了玻璃,象征了这一准则被这对小情侣蔑视、打破。
打破玻璃在结构中具有象征性作用,它在后半段荒废的别墅再一次出现。以此破坏性的行为表现派对少年们对独立的朴素诉求,即通过简单的暴力破坏推翻过去,火焰、炸弹、焚烧的家具也有同样的暴力符号。视觉上,明亮而熙攘的超市与昏暗而空旷别墅构成了一组对应关系,仿佛一个文明之地与蛮荒之地。青年们不断地运动,纪实性的手持跟拍,像达内兄弟的作品一样,减少正反打使用,像是在邀请观众在狂欢中思索未来该何去何从。置于画面前景的火焰外化了年轻人桀骜不驯的狂躁,但火焰随风摇摆不定,捕捉了青少年对生活与未来的不安。听觉上,流行音乐回荡,青年们砸坏东西,吸毒,可能是对抗无望未来的唯一防御。换句话说,这些“极限体验”完美地捕捉了青少年的感觉,冲动,却找不到地方排解。
最后流亡的镜头采取全景,胶片与白雪,清冷苍茫的画面,观众回到了观察者的身份一探情侣的未来。Christine最后将酮体曝露在山脚河畔下,与Gilles一番翻云覆雨后留下衣物与纸条便消失了,似乎是是对性解放的含蓄表达。两位角色的结局是有迹可循的,所谓“反抗”与“缄默”更像是逆反主流文化下的狂欢。Gilles对卢梭仿佛闻所未闻,青春与非理性无法形成“纲领”推翻主权。而Christine外套臂上有着醒目的德国国旗,仿佛隐喻70年代西德导演对自我身份的迷茫与探索,和德国导演不同,Christine抛开过去与父权体系的青年们忘记了历史,他们只能妥通过逃离的放纵和自由制造一系列幻景,暗示了最终通往结局将是悲剧性的,正如爆炸的哈雷摩托一般灰飞烟灭,像是影片最后的河水一样冷冽,却充满流动的生命力。
同影片中情侣在自我认知的探索,70年代中期,电影产业同样经历这一场自我身份的变革——电影影像媒介的出现打乱了电影产业的经济基础。同时,时间往后,90年代电影产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票房奇迹——《驱魔人》、《大白鲨》、《星球大战》改变了美国电影,也改变了世界电影,新的多厅电影院相继建成,一个大片的时代开始了。法国电影面对外部和内部的双重压力,同样进行着自身的“反叛”与自我“救赎”。
面对电视产业的兴起,法国电影业却绝处逢生,影像市场和电影市场形成了一组密不可分的关系,难以想象,电视产业竟然能为法国电影文化开辟一个新的市场和再利用空间。以至于90年代前期,世界局势涉及全球经济贸易问题当下,表面上能较为健康的发展。1993年,据CNC的数据统计,101部由法国主导的电影中,有80部接受或者部分接受了由电影频道提供的资金补助,有61部至少得到一个频道的明确发行支持。除此之外,法国电视公司必须在黄金时段中包含60%的欧洲电影和40%的法国电影,不光如此,私立频道必须将年收入的20%用于扶持本土电影,更有明文规定,所有频道必须拿出3%的营业额补贴法国电影,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
尽管如此,面对世界局势和外来电影,影响投资者的士气是不可避免的。根据cnc的数据,法国电影在1992年空前低迷,票房仅达到1.16亿。为了力抗鲨鱼、绝地武士、恐龙的入侵,1994,在WTO设置了欧洲电影保护配额,从60年代初由国家电影中心首倡的电影人和制片人自律性财政资助,也在90年代强化到顶峰,从数据来看,1995年法国电影确立了欧洲最大最成功的市场地位,成熟的财经资助制度成为欧洲各国争相模仿的对象。固然美国代表团法国政府一系列对电影产业的干预,大打违背全球化市场精神的称号,从结果来看,法国电影的反叛中就赢得了救赎。
说到最后,笔者难免不说点题外话。近期,中国电影市场被《地球最后的夜晚》这部现象级电影闹的沸沸扬扬。抛开建立在塔可夫斯基之上的诗意美学体系,不论导演本身的自我审美,单看产业而言,法国艺术电影产业相交中国的艺术电影产业,观影群体更为确定,制作工业更为成熟。而《地球》的营销团队错误地将艺术片群体宽泛划为青年情侣,并通过抖音等流行文化符号的媒体建立营销关系,这样的行为,和《冷水》两位不知天高地厚的小情侣一样,中国观影人群如同为步入社会的青少年,敏感、脆弱、善变。过亿的票房收入好似镜头最后奔腾的河水,躁动又冷冽,背后的现实是,错误的营销和透支了中国艺术片市场,要非目标的关注群体弥补投资决策和统筹混乱,笔者相信表面化票房数字的狂热崇拜会引领艺术电影产业走向虚无。中国艺术电影市场的救赎切不可抛开过去,超之过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