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论语》感悟》是一本由于丹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17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读着还行,但我不喜欢于丹
●我都有,你们可以找我借
●尽心
●我擦 你个傻逼于丹
●对父母像大树的那篇印象很深~ 有句话说的很对 再不对父母好些 怕是来不及了
●值得再次翻阅
《于丹《论语》感悟》读后感(一):感
今天看完了,于丹《论语》感悟,是于丹老师的个人心得,让艰涩难懂的文言文褪去神秘的面纱,字里行间透露着朴素而真实的温暖。孔子没有救赎万世的能力,论语不是万能的急救之作,于丹老师也非鸡汤的制作者,她只是把自己品读经典的感悟分享给大众,把论语与现实社会中的核心价值理念结合起来,普及大众。
《于丹《论语》感悟》读后感(二):脚下的根
做人、做事、学习、当领导....很多道理我们都懂,但没有总结,这本书帮我们做了很好的总结。
每个人都在迷茫中寻找正确的道理,在困惑中寻找成功的办法,每个人都在路上,然后有时我们确实需要停下脚步,看看你到底在寻找什么?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于丹《论语》感悟》读后感(三):人生之道
这是一个现代孔子对论语的注解,恐怕很难有人将此分析的如此透彻,
因为肯定有人对此还有更高的看法,认为如此之道,何是难事,认为于老师的感悟是在胡说乱邹
而在我看来,这可能谈不上是文学著作,确正如于老师所说,它是一眼问病泉.任何有虚心求解之心的人都可以在此找到自己的不完美,应进之道.
我对此书爱不释手,因为我认为自己有很多不足之处,而在此书之中,更能找到栖息之地,回婉之策,人生短短数十寒暑,无奈多的去了,可有化解之道
何不从之,短品,思长.
《于丹《论语》感悟》读后感(四):当于丹讲论语,我在听什么——评《于丹论语感悟》
作为一个《百家讲坛》爱好者,但凡登台献艺的我都听,不论是哪一坛酒我都喝,只要是出了书的我都买,尽管这其中不尽然都是好酒,也不尽然都是自己喜欢的口味,但对于我这样知识相对匮乏的人来说,受益还是主旋律,而且是匪浅的那种,这其中自然包括于丹老师,她对论语的解读、心得和感悟,不管你们喜不喜欢,我反正是喜欢。
之所以喜欢,是因为如果她没有在《百家讲坛》讲《论语》,我不知道要何年何月才会对《论语》产生一点兴趣,翻看一些章节,记住一些字句,领悟一些道理。或许我以后会阅读很多经典古籍,对其理解与见地要远胜如今,也会对于丹老师的解读提出不同见解,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于丹老师的《论语感悟》是一本启蒙教材,她是启蒙老师。我们每一个人在求学年代都有很多老师,但极少有人会在长大成人后对小学一年级的老师提出质疑,认为她们教的太浅、太没水平,正如我们不能因为吃到第五个包子吃饱了,就认为前四个没用一样,我们同样不能因为入门知识浅显就轻视、忽视,没有人领进门,怎么能有修行。于丹老师就在她的侃侃而谈之中,把我领进了国学之门,此处第一个景点就是——《论语》。
这本《论语感悟》与之前的《论语心得》一样,都没有串讲《论语》而是在总结归纳的基础上,和兵提炼出其中的一些道理,再根据于丹老师自己的理解进行讲述。她重点在仁义礼智信这些传统的人道伦常和忠与孝、学与用这些人之基本等方面,讲述《论语》的智慧,并用现代视角透视其中的真意。
当然我并不赞成媒体对于于丹的“学术超女”之说,以及认为她带来了“国学热”。以《论语》为代表的国学,是古人经久积累并不断提炼的智慧,你对它热与不热它都在那里,不可能改变其内在价值;同样不论是于丹讲还是别人讲,也都是带有个人色彩的分析,我们不可能简单的用拿来主义放进自己的头脑中,于丹的感悟不是解读《论语》的标准答案,对经典的解读也不可能存在标准答案,她的感悟其实就是一种启智,告诉我们以《论语》为代表的国学经典是好东西,并引导者我们走入其中,潜移默化中让经典里的智慧点点滴滴进入我们的生活,最后变成我们自己的人生智慧。
《于丹《论语》感悟》读后感(五):通俗“论语”
感谢于丹老师的感悟让《论语》内容变得更加通俗,让学识较浅的学者能够走进《论语》、读懂《论语》。
回望两千年前孔夫子的语录,犹如一颗颗宝石璀璨于今天的生活之中。其实我们一直苦苦追寻的做人真谛前人早已相告。
那么我归纳出自己的一些见解。首先,我们应该先做一个让别人信任的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诚信。虽然总说,但未必对这个二字有敬畏之心,没有看出它的重要。例如:我们在工作中与人打交道、在交友中与朋友互动,时常会有矛盾、难题,在苦苦寻找着方法,但最后可能是丢了西瓜捡芝麻。那么其实人与人之间打交道最重要的就是“信任”,“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先去做,后再说或者做了也未必说,人们自然就会信任你。只要当对方对你充分信任,卸掉铠甲,那么在工作中就会减少摩擦、在生活中朋友会越来越多,从而也会帮助你的事业蒸蒸日上。
其次,我们要做一个心胸宽广之人。那么如何检测自己是否心胸宽广呢?闭上眼睛回想自己曾经犯过的小错误,是不是总是难以忘却,总是和自己较劲。如果连自己都不能宽容,那么又如何宽容他人呢!那么如何成为一个心胸宽广的人呢?说容易,做很难。有时我们会想:凭什么要原谅别人。郭德纲曾经说过“痛恨那些不知道过往就劝你何必呢,要大度一些的人。”确实你不知道别人如何对我,你就让我去原谅,这不公平。而孔子认为的宽容也是站在对等的基础之上,要有自己的判断。如果一味原谅与宽容那是放纵,并不是我们所说的“宽容”。孔子讲万物过犹不及,即使再好的品质如果一味追求这种品质也会有弊端的,所以真正的宽容应该是内敛于心,有自己的判断,有自己的方法。
最后,孔子说:“我是一个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人呢!”。细细品读,也许对你我的一生轨迹都有所帮助。似水年华之中我们将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呢?那么用一个字就是“乐”,这个乐并不是吃喝玩乐,尽情放纵自我,这只是短暂的快乐并不会让你终其一生快乐。那么真正的“乐”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孝,一直陪伴在父母身边,享受父母之爱,回馈父母帮助,不枉此生。我想应该是“乐业”,终其一生如果能够找到让自己快乐的事业并能回馈给社会正能量,不枉此生。我想还应该是“我”,让自己真正的从内心变的快乐,有亲人的陪伴,有朋友的支持,有自己热爱的事业,有自我价值的实现,让自己变的充实、变得快乐。那时你可能也会感叹“不知老之将至”。
其实我们都很珍惜自己的一生,不想过的泯然众人矣。但一味的去追求不同,可能那个不同并不是你真正想要的。看似平凡又普通的生活,因为你的加入而又变得不同。孔子还教会我们融入这个世界,如何融入,那么你就是茶叶,让水冲刷、洗礼你,最终变为茶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在于丹老师的《论语》感悟中,我对于自我又进行了重新的审视,愿自己“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