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蜜蜂的哲学》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0-10-07 19:5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蜜蜂的哲学》读后感锦集

  《蜜蜂哲学》是一本由[美] 约翰·彭伯西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12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蜜蜂的哲学》精选点评

  ●2017.03.01

  ●to be or not to be一个关于人生哲理小故事

  ●我真的没出什么哲理,除了书名比较有意思

  ●也许就要踏上回旅程。。

  ●很无趣

  ●读这本书的时候脑子出现的却是《深夜在加油站预见苏格拉底》的画面,难以言说的诡异

  ●看一下蠻好的

  ●夺走你笑容的并不是你的工作,而是你的态度。 活在下,而不是追悔过去,或希冀未来

  ●简短小品文。主要强调的是,用主观改变客观带给主观的影响,强调了主观能动性呵呵,有点唯心主义论调

  ●我们的存在和其他的东西都没有关系,我们的存在其实就是此时、此刻、当下!

  《蜜蜂的哲学》读后感(一):带来快乐的,不是快乐本身,不是世界,而是

  就像<与佛陀谈天说地>一样,简单文字,简单的道理,再加上简单的书,便形成一补很薄,但意味很厚的书.

  给人带来快乐的,不是快乐本书.

  快乐本身并不快乐.

  给人快乐的,是自己快乐的心灵.

  《蜜蜂的哲学》读后感(二):to bee or not to bee

  夺走你笑容的并不是你的工作,而是你自己的态度

  过好你的生活,要用你人生轨迹而非你的话语去影响别人。人生就是用自己来照亮别人的一段旅程。

  精神力量在于发现差异

  心灵的力量在于发现共性

  成功就是在你的人生路上不断前进,只有通过成败体验才能拓宽自己的视野,让自己的眼光不再囿于树木,而是见到森林

  如果你不知道什么叫做焦灼不安,又怎能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做一帆风顺呢?怎么可能辈子都是坦途而没有迂回呢?

  教训经验相辅相成的。正是不断的学习才让我们走到了今天,也让我们能够一往无前

  快乐不是追求来的,而是随性而得的。

  只有叩问你的内心,才能找到一切问题答案

  生活如此重要,我们没有必要总是那么难为自己。

  不论你去哪里,你的心还在原处。

  大脑是一个出众仆人,而却是一个糟糕主人

  所谓完美并非世间万物状态,而是人的心态

  《蜜蜂的哲学》读后感(三):小故事~大道理~

  无所事事容易无事生非

  夺走你笑容的并不是你的工作,而是你自己的态度。

  精神的力量在于发现差异,而心灵的力量则在于发现共性。

  过好你的生活,要用你人生的轨迹而非你的话语去影响别人。人生就是用自己来照亮别人的一段旅程。

  每只蜜蜂都需要找到自己人生的真谛

  不管成败与否,你都在成长

  成功就是在你的人生路上不断前进,只有通过成败的体验你才能拓宽自己的视野,让自己眼光不再囿于树木,而是见到森林。

  苦难只是我们学会实现完美的必备技巧。

  如果你不知道什么叫做焦灼不安,又怎能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做一帆风顺呢?怎么可能一辈子都是坦途而没有迂回呢?

  生命给我们的最好礼物就是现在。

  每一件事情的背后都有我们潜在的学习机会。

  教训与经验是相辅相成的,正是不断的学习才让我们走到了今天,也让我们能够一往无前。

  我们每个人都会在合适的时间通过自己独有的方式觉悟。

  世间万物的演进都是由变化推动的。

  我们的存在,和其他的东西都没有关系,我们的存在其实就是此时、此刻、当下。

  快乐不是追求来的,而是随性而得的。

  只有叩问你的内心,才能找到一切问题的答案。

  生活如此重要,我们没有必要总是那么难为自己。

  你已经回不了头了,因为你知道的东西太多了。

  不论你去哪里,你的心还在原处。

  大脑是一个出众的仆人,但却是一个糟糕的主人。

  所谓的完美并非世间万物的状态,而是人的心态。

  我们每只蜜蜂既是彼此的学生,又是彼此的老师

  《蜜蜂的哲学》读后感(四):夺走你笑容的并不是你的工作,而是你的工作态度

  书摘:

  1.令人厌倦的忙碌生活

  这是小蜜蜂嗡嗡最喜欢的天气——阳光和煦,树荫处凉风习习。昨日午后雷声阵阵、大雨滂沱,大地洗尽尘埃,今天满眼都是青翠欲滴的景色。三叶草挺着秀美的腰肢,溢出一身的灵气。草地上星星点点地点缀着黄色的蒲公英花,不知名的嫣红野花也在雨后羞涩地绽放了。嗡嗡头顶的蓝天清澈碧透,这让他觉得心情好得不得了。

  嗡嗡的伙伴们忙着在草地上寻找合适的花朵,他们振动翅膀的“嗡嗡”声就像一首行进曲在空中回荡。他们采集花朵、花蜜和花粉,满载着劳动果实飞回蜂巢。这是一幅辛勤劳作的画卷呀!嗡嗡静静地想。

  看着看着,蜜蜂嗡嗡的思绪就飘到了那个神秘的、引人探幽的精神世界中去了。尽管他睁大双眼,但是眼前的世界还是慢慢变得模糊起来。世界万物为什么会存在?这一切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它们会出现在这里?这一切的意义何在?自己到底又是谁呢?还是他身旁的一只工蜂将他从梦境中拉回来,他催促嗡嗡说:“我们走吧,蜜蜂嗡嗡,还有工作要干呢!”

  蜜蜂嗡嗡脸红了,赶紧飞到身旁的一朵蒲公英上,本能地开始采集花蜜。但在他忙碌的时候,他的思绪又飘远了:我们又在干活了。为什么要这么忙碌呢?我们居住的这个山谷景色宜人、物产丰富,但是每只蜜蜂似乎都对这美景视而不见,他们只知道不停地采蜜和繁育后代。蜂巢里已经住满了,人数多到大家都数不清了。嗡嗡不明白为什么蜜蜂家族里非得要不停地繁育那么多的新成员。

  当蜜蜂嗡嗡口器里吸满花蜜之后,他就飞到另一朵花上去采集花粉。他从花的雄蕊上一粒一粒地采集花粉,用后腿跗节上的“花粉梳”将花粉梳下,用蜜将花粉滚团成一个小球,放在右后腿外侧的“花粉篮”中。放置妥当之后,他又小心翼翼地做好另一个花粉球放到左腿侧的花粉篮中。因为背负的重量很沉,在飞向蜂巢的时候,嗡嗡拼命地扇着他的翅膀。

  他在蜂巢门口落了下来,慢慢往里走。和平日里一样,过道里挤满了蜜蜂,向各个方向走的都有,大家经常会撞到一起。蜂巢里黑暗湿热,但是依旧蜂流穿梭。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每只蜜蜂都能摸索着找到自己的去路。蜜蜂嗡嗡觉得肯定还有更合理的道路规划方式,不过他现在还是得穿过密密麻麻的蜂群向里挪动。

  显然,他的脚步不够快。他听到后面传来的声音:“快点,蜜蜂嗡嗡。你挡着路,大家都走不了。”在慌乱中,嗡嗡和另一只蜜蜂迎头撞上,把自己的花粉给弄掉了。“你要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话,干脆什么也别干了!”身后传来了吼声。

  蜜蜂嗡嗡的脸红到了耳根,马上俯身收拾起花粉,匆忙挤出一条道向蜂房爬去。嗡嗡把花蜜注入一间巢房。几只工蜂赶紧过来把他带来的花粉团卸下来放进巢房,用上颚将花粉团压碎,连同已存花粉一起压实,留当食物储存起来。整个过程连一秒钟都没有浪费。嗡嗡在蜂巢里总是觉得有些局促不安,今天不知为什么尤其让他感觉烦躁难耐。他迫不及待地想要飞出蜂巢,不过要想立刻冲过拥堵混乱的蜂群是不可能的。看来,要想再次见到迷人的阳光,必须先穿越漫无边际的黑暗才行。

  蜜蜂嗡嗡好不容易才挤了出来,他飞到一棵白杨树的嫩枝上,长舒了口气。蜜蜂嗡嗡有什么问题吗?蜜蜂嗡嗡为什么不愿意像其他蜜蜂一样安分守己地采蜜呢?不过,话又说回来,其他蜜蜂为什么就想不到除了搭建蜂巢和养育后代之外,生活中还有更多的精彩呢?

  蜜蜂嗡嗡知道他和蜂巢里的任何伙伴一样,是一只勤快的小蜜蜂。不过, 今天他确实心绪不宁,因此也影响了他的工作表现。他已经在朋友中显得很怪异了,因为他老问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行为举止也和其他蜜蜂不同。现在,恐怕有些伙伴会觉得他既懒惰又无能了。

  他俯瞰草地和山谷,慢慢将视线移向远方的群山。他知道在这个山谷里,这片草地是绝无仅有的,虽然它只是一片小草地。他知道自己的蜜蜂家族完全依靠在这片草地上生长的三叶草和其他花生存。他也知道为了争得有限的花蜜和花粉,他们需要和大黄蜂、蜂雀、蝴蝶不断地竞争。下面这句话他已经听了不下上千遍了:“工蜂们!只有一小块草地养活我们,今天就拼命干吧,让巢房里的食物堆得满满当当的!”不过,一个巢房刚刚填满,他们马上又开始建造新的巢房,这种循环永无止息。

  蜜蜂嗡嗡对整天这样的忙碌开始感到厌倦了,不过最让他郁闷的还是蜂巢里那种隐隐的忧虑情绪。这种忧虑难以描述,就像有一根皮鞭悬在所有工蜂的头顶,让他们挥汗如雨地干

  活,连大气都不敢喘一口,片刻都无法享受生活的滋味。尽管山谷里郁郁葱葱,但是他们这种拼死拼活的工作状态让人觉得好像不干活马上就会被饿死。不过,嗡嗡内心深处有个声音似乎告诉他不必忧虑,他们肯定能填饱肚子,就像蚂蚁和毛毛虫都能活下去一样。为什么大家不能放慢一点脚步,不生育那么多蜜蜂宝宝呢?这样大家都能过上轻松惬意的生活呀!

  另外还有一点让嗡嗡很诧异,为什么每只蜜蜂总是能保持住那种热火朝天的干劲儿呢?实际上,嗡嗡虽然也有兴奋的时候,但也有备感沮丧的时候······

  《蜜蜂的哲学》读后感(五):是做一头快乐的猪,还是做一个痛苦的思想者?

  前几天有个朋友推荐我读一下《蜜蜂的哲学(To Bee or Not to Bee)》,看到网上对此书评价很高,说是什么被译成11种语言席卷全球的励志寓言。书中的确有很多励志的格言,不过这都不足以打动我,毕竟每隔几百个字就出现一句格言,并不足以震撼人心,倒有点灌水的嫌疑。

  在我看来,这是一本富有宗教色彩的哲学(或圣经)入门读物。通篇看完,给我留下印象的不是嗡嗡(及伯特)说出了多少格言,而是嗡嗡(及伯特)在不停地思考。嗡嗡的内心世界自始至终都在做着痛苦的挣扎:

  人(及蜜蜂),是做一头快乐的猪,还是做一个痛苦的思想者?

  嗡嗡无疑扮演了耶稣的角色,伯特则是先知。就连伯特即将告别人世的时候,和嗡嗡的一番对白,也是完全符合基督教的教义的(P84):

  【伯特用尽全身力气才露出一个微笑,轻声说道:“把这种爱像我一样传给别人吧。”】

  嗡嗡总是不停地向伯特发问(就算问别人也不知掉),伯特曾对他说(P50):

  【我只是留心观察生活罢了,而且我从来不轻其他蜜蜂告诉我的话,每当别的蜜蜂告诉我一些话的时候,我都会思索一番。】

  考虑到本书是一本圣经入门读物,所以这段话符合犹太人的怀疑论,就不足为奇了。在犹太人的智慧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凡事都要通过自己的判断,才确定它是真还是假,而从不是人云亦云。不过,无论什么话、什么事情,都要经过一番思索再决定对错与否、接受与否……,那就不是普通犹太人能胜任的了,而是哲学家的份内工作。而如果什么都不去想,头脑简单地度过每一天,看似空虚,但也是比较快乐的,至少是肉体上的。

  到底是做一个快乐的平凡者,还是做一个痛苦的另类者?嗡嗡也在做着痛苦的思考,痛苦是什么?讨论快乐相对单纯一些,想说清楚痛苦就复杂得多,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一生都在苦苦的思索与追求,认为人在一生中,必然存在死亡与生存意志的恐惧,人与人交往中的障碍冲突的焦虑、孤独,欲望无穷与满足有限的绝望等,这些个体生存充斥着的绝望、恐惧、焦虑、孤独,累加在人的思想中的便是痛苦。于是,他一生都在用一种助产术的诘问方式——问答形式使人纠正、放弃原来的错误观念产生新思想,寻找人生永恒的真理以摆脱痛苦,就如同书中伯特不停地解答嗡嗡的问题一样。

  痛苦源于思想,源于有知,相比之下,猪的快乐就是必然的了。猪是自古以来民间文学中愚蠢懒惰的代名词,它整天吃了睡、睡了吃,在污泥中打滚,生活的简单、安逸、闲适、平和,安于现状,不需要思考,没有沉重、崇高,活得心安理得、有滋有味 脑满肠肥。人们把这种简单、安逸称做猪的快乐。

  那么,猪真的就是快乐的吗?庄子的古训曰,子非猪安知猪之乐?钱钟书在《写在人生边上》的“论快乐”中道:穆勒曾把“痛苦的苏格拉底”和“快乐的猪”比较。假使猪们真知道快乐,那么猪和苏格拉底也相去无几了。猪是否能快乐得像人,我们不知道;但是人会容易满足得像猪。所以说,快乐的猪,是下了人文的注脚。苏格拉底有句名言,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痛苦的人,一种是快乐的猪,做痛苦的人,不做快乐的猪。神谕太阳底下没人比苏格拉底更聪明,而他却选择了痛苦的人。

  当后世的我们踏着先哲们的思绪一路走来,不由的在痛苦和快乐的哲思前驻足。世界是矛盾的统一体,痛苦与快乐,这两种情感中的矛盾,必然会产生在人的身上,相互逆转循环往复。但凡人者,必然有心,孟子曰:心之官则思,人的一生都在思考,都在悟中。,“ 悟”乃“心”与“吾”的合成,从左往右看,乃“思之吾也”;从右往左看,乃“吾之思也”。“思之吾”,旨在做一个思想者;“吾之思”,旨在求一种独创性。

  思想左右行动,一个有思想的人,有两种情况可以快乐,一种是因为悟透了,找到了思考的答案,自然就会放下思索,心情释然了,就会感觉轻松,愉悦。另一种因为苦苦思索,却找不到答案,悟不透道理,于是干脆就放下问题,让自己简单,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想不通就干脆不想了。这是一种生活态度。还有特别的一种,就是因偏执,思索得不到终解却又不肯放下,终因思索长年累月的附加,打破了思维最后的底线,最后,神经错乱了,成了精神病患者,精神病患者没有了思维,生活可以随心所欲。这也是一种无思维,病态的快乐,如我们看快乐的猪。

  思想是人精神上的需求,一个问题悟透了,找到了答案,因而思想变得简单,随之而来的满足、轻松、快乐便左右了人的生活。当快乐过后,马上有新的问题出现,新的思考欲望,于是,又有了新的思索,于是,痛苦和快乐在人的一生中循环往复,如四季交替一样,直至生命的终结。记得有首歌里唱到:生命给了什么,我就享受什么,每颗人间烟火,全都不要错过。所以,快乐也好,痛苦也好,都是生命的馈赠,尽情地享受生活赋予我们的快乐与痛苦,岁月流逝中我们的人生才不单调,不苍白。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蜜蜂的哲学》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