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思潮》是一本由[美]弗兰克·G·戈布尔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5元,页数:2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留着写书评. 太好的书. 起码是符合时代发展的书! 思路也很清晰。
●4星半
●闭架区。丁宁推荐的。弗洛伊德强调人内心的阴暗与压抑,马斯洛觉得人是高级的精神在主宰,他更多看到人的理想状态,这种状态甚至可以持续一生。
●心理学研究,古有两派;佛老说人是性变态;华生说人是禽兽,只有马斯洛把人当人看。所以我从马斯洛。
●更多的影响“自我实现者”的是他们对自己以及自己的基本需要的理解,而不是社会的价值,因为后者有时并不是真正的价值。因此个人有可能比他们周围的文化更健康。
《第三思潮》读后感(一):马斯洛需求金字塔——通过建模分析人的行为
大学二年级开始刷知乎,看到很多达人分析问题的角度经常会用到马斯洛金字塔。
图一 马斯洛需求金字塔
《第三思潮》我读过
我的推荐: 阅读时间:1996年11月
12年过去了,我还是那么庸俗不堪,马斯洛却仍然伟大。 近期的情绪世界越来越逼回浦口的日子,久违的激素又重新开始分泌,不免从箱子里掏出这本确实已经泛黄的书。这是80年代那个版本,87年吧,应该属于那个黄金般的启蒙时代,和介绍萨特的那些一样的涌入中国蒙昧青年的心灵世界。大概应该是1996年南京那段孤苦伶仃的季节,从亲戚家拿到这本书,当时读来真颇受震撼。还有人在研究着我们之所以顽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的核心问题。“人性所达到的高度”,“单枪匹马创造与旧事物相违背的新事物”,“善于表达,一派天真,无拘无束”从马斯洛处信手拈来的都可以直接成了令人怦然心动的口号,再想想那些无聊的程序语言真是显得即蹩脚又旁枝末节。 时过境迁,心理学的研究队伍不再严肃的对待马斯洛,就像看着笑话的一样对待佛洛伊德和阿德勒。无论如何,马斯洛仍然留下了一个意境高远的心灵哲学,他告诉我们生活在一个世俗轻快的世界上,但是在那之上还存在着一个不朽的高度,推动着我们每个人都在努力去到达。 呵呵,老妈在厅里面吵吵闹闹的真是扰得我无心思静下来,和十几年前一模一样,还是去跳绳吧~
《第三思潮》读后感(三):姑妄言之
看心理学的书籍感觉无非就是看两点,一个就是看推销每个人自己的理论和观念的,还有就是看大家相互撕逼的过程,这本书主要撕逼的对象就是弗洛伊德和华生了。
其实就说心理学的理论方面,每个心理学家既然提出来必然是有相应的依据的,也有他存在的道理在,如果说谁的理论放之四海皆可行,那似乎目前还是没有的,所以这也导致了必然每个论点都是有它的优势和漏洞的存在,大家毕竟都在攻击说别人的理论有什么漏洞,然后自己的理论有多么牛逼,显然就是看重了这一点。因为不难发现现在在很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上,都会广泛的吸收很多心理学家的部分研究理论,官方上说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教师资格证的考试中也经常会看到马斯洛的理论在书中出现,这个时候看看马斯洛还是蛮亲切的毕竟是在这本书阅读的时候接触过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应该就是最常出现在我们视野里的一个理论了吧,是啊每个人总要有个代表理论的。
毕竟我不是主修心理学,所以孰是孰非我是不能下定义的,对于谁的理论比较优秀也无法做出任何判断。不过自从大学起,室友就一直强烈推荐我看一些心理学的书,所以,也就会开始注意这方面的内容。这一本书算是我的一个起步了吧。
看这些理论也不见得看了以后能够进入这里理论有多少,但是对于心理学的涉猎对我们的待人处事还是很有帮助的,但愿不要看着看着自己变得神经质了才好。
推荐阅读
《第三思潮》读后感(四):至少我学习到了。
关于第三思潮的书评——Daisy
第三思潮是马斯洛继弗洛伊德本我超我的矛盾和B•华生行为主义之后发展的有一个关于探索人精神的方面问题的心理理论。
为什么说第三思潮好呢?我个人觉得马斯洛的理论是符合时代发展的,《第三思潮》的作者也讲到这点。弗洛伊德关于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是解决精神官能症患者的矛盾问题。根据弗洛伊德,本我是强有力的,反社会的,非理性的。而超我是后天责任的假象,是由父母或社会强加给孩子的。人之所以矛盾是由于在天性和后天教育之间的矛盾。利用弗洛伊德的理论,我们知道了人为什么是矛盾的,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矛盾的问题。
而以B•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强调了环境的重要性。行为主义以猴子或白鼠做实验。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试图利用自己的教化使猴子具有一个人的行为。我们可以简单的认为,环境对人的影响是起作用的。但绝对不是100%确定的。例如,“富不过三”,还有我自己就是一个例子,我的父母并不是知识分子,但是我后天培养出了对知识的渴望。行为主义通过外界环境塑造人的理论是有缺陷的。
我个人认为个人的成长 利用2/8理论,外界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只占20%,而个人自我意思,自我判断,自我定位,自我分析,自我激励的综合能力才是决定一个人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那个成长在环境的好的孩子,如果没有具备后天的这种自我能力。生长在一般环境的孩子一旦超过了临界点,后天的发展的速度绝对是要比前面的孩子快的。
为什么说马斯洛符合时代发展呢?马斯洛自己做了一个很好的比喻。“运动员跑步的时候,你会去研究那个跑的最快的,而不是最慢的那个”于是马斯洛分析了成功人士的心理特征,
即自我实现人的特征,在金字塔最顶端人的特质,在人生需要高层次人的特征。
为什么说马斯洛这个理论牛逼呢?
这个理论可谓开启了美国成功学的大门,但是这个成功学是以实验基础为背景的,是由科学的数据证明出来的。(数学真是门神奇的工具,是演绎推理证明的数据基础。)2.这个理论符合了现代工业社会对管理的要求。麦格雷戈1960年《企业的人性》提出的X,Y。其中的Y就是对马斯洛需求层次的继承。
自我实现的人肯定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我就不详细列举了自我实现人的特点,这本书确实讲的很清晰)
总之,自我实现的人的普世价值观同宗教相似。是符合整个人类宗教哲学共性的。
简单的来说就是一句话,假如真的有神(God),当你的世界观与宇宙创造者的价值观相似的时候,你想不牛都很难。所以没事研究研究宗教还是挺好的。http://dannieloy.info/ how to think like God thinks.
(这个是我4.19号加上去的,也是我真正明白西方思想如何跟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相连接的。2000年前,中国儒家思想董仲舒就发展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太牛了,瞬间发现,中国古人有多么牛。跟脑袋上插了天线一样。。)
马斯洛自我实现的理论被用于管理,心理治疗各个领域,可以说马斯洛为人们的提供了一条非宗教化的求圣和求胜道路。高尚的价值观使人统一,用易经讲就是自我小宇宙与大宇宙的平衡。最终也我我们个体活着的终极目标。
《第三思潮》读后感(五):《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1章2章笔记
(一)
本书是介绍马斯洛心理学的书,因此略于大量的论证过程,直接介绍研究成果,如《论语》一般只给结论;但不如之处在于并没有完全省略论据和论证,导致读了几章之后,推不出结论。因此读了几章就是弃了。
看来要想了解马斯洛的思想是否合理,还是要读原文。
本书前两章,第一章介绍马斯洛前的两大心理学流派;第二章把本书再浓缩一下,简述马斯洛心理学的重要结论。这两章可谓千字说尽了三大心理学流派的核心思想。用这本书作为我的有关心理学方面书开蒙读书,是非常好的。因此需要的细读。
(二)弗洛伊德学派
弗洛伊德伦理学,仅在《政治学导论》17章中读过其思想。当时作者把其和尼采、海德格尔、萨特等后现代哲学家归为一类。当时读来有一种错颚之感。这一派哲学,起于19世纪末现代文明的青春的动荡期。是对(从柏拉图)康德、密尔、马克思这些至善本体论的一种反动。这是哲学界又一次一左一右的变化。不过后代哲学居然如此反动,用俗话,“三观尽毁!”总结起来,这些弗洛伊德认为人类是禽兽;尼采说上帝挂了;海德格尔说希特勒是我的太阳;萨特说人类永远痛苦。把有哲学以来,人类那种追求至善、至美、爱智求真的学说击碎;反说人类邪恶的内心追求对他人的毁灭,而一切文明与善不过勉为其难压抑的这种欲望,而且以尼采说,这必然是徒劳,必然毁于一场大火。
不过还好,弗洛伊德是性变态;尼采是精神病,海德格尔是个纳粹。虽然这是人身攻击的论证,但是希特勒先生听了这些傻逼的话,搞了尼采的“主人的道德观”,德意志差点亡国灭种!有人说二十世纪苏联的解体宣告着马克思学说的失败,那么第三帝国的崩溃何尝不是尼采等人思想的终结呢。
扯远了,先述弗洛伊德学派。
【思想来源】
弗洛伊德伦理学来源于达尔文主义,得出结论:“人是动物,也仅仅是动物而已。”
人在向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他在这个动物王国里获得了主宰他的伙伴的地位。然而他对这样的优越地位还不满足,便开始在自己的本质与其他动物的本质之间划下一条鸿沟。他否认动物是有理智的,还封给自己一个永恒的一灵魂,并且自称有一个神圣的祖先。这样,他就彻底斩断了自己与动物王国之间的脐带……我们都知道,半个世纪以前,查理·达尔文以及他的合作者和后人的研究结束了关于人类的这种限说。人既无异于动物,也不高于动物。他起源于动物界,只是与一些动物的关系近些,与另一些动物的关系远些。【研究方法】
弗洛伊德的方法论是“企图把人行为归结到化学与物理的范畴中去”,研究对象是“精神病”和“精神病院”(其它两派皆研究社会)。
【主要思想】
(本我)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性两源于“对生(殖)的渴求和对死的恐惧”(对我影响大)。
人与动物无两(动物出了吃就是做爱),固本性来源于“饮食男女”,生的渴求表现为“性”,其最为重要。
这两条称为“本我”
冲动最为主要。弗洛伊德的格言是:“一切生命的目标是死亡。”这些被他称为“本我,(id)的无意识的动物本能是强有力的,反社会的,非理性的。”这些本能使它(本我)充满能量,但它没有组织,没有统一意志,只有一种力图满足本能需要的冲动,它遵循唯乐原则。逻辑定律―尤其是矛盾律―无法解释本我的活动过程。相互矛盾的冲动同时并存……本我自然是不知道价值、善恶与道德的。(超我和自我)
人如动物,始终与他冲突。道德人压制冲动,不道德的人享受冲动。(就这句话反动)
道德责任是由父母强加给孩子的假象,这些后天的东西称“超我”。“本我”与“超我”一直处于交战状态(“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而指导人行动的就是两者的结果,称“自我”(就好像心理有一个天使,有一个魔鬼,两个小人打架,这是老梗了)。
(弗洛伊德的人性论)
人的本性邪恶,一切善的行为都是不自然的。秩序都与本性背道而驰。
(研究方法)
释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