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经学历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0-09-29 20:5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经学历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经学历史》是一本由皮锡瑞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36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经学历史》精选点评

  ●一颗星给周予同

  ●一個半鐘頭讀了不到三十頁⋯一学期总算度过一遍了…

  ●在尚未形成現代學術觀念的時期的第一部最接近今天學術史的「學術史」,光是突破學案體就很不易了。澎湃不可遏的今學立場不能成為批判理由

  ●可恨可憎,不过也算有点收获

  ●又刷了一遍

  ●有说者诟病皮氏迂诞,可是他作为清末人物筚路蓝缕之功不可抹杀。

  ●第一部完整的经学历史。很喜欢先生导读文字简短却切中要害,使读者对皮氏之作了然于胸

  ●大概大学以来翻的次数最多的一本书了

  ●平实

  ●09 11

  《经学历史》读后感(一):不推荐购买

  这本书是我研一的时候,作为了解经学历史的入门书。手头也没有纸质版,就直接在网上下单了。但买来之后才发现,其实这本书不是很适合阅读字体比较小,字迹有点模糊,并且是竖排,在书上做笔记不是很方便内容是比较不错的,但是皮锡瑞首先是一个今文经学家,在对经学历史进行评价的时候很难不受其主观影响。

  《经学历史》读后感(二):读地慢的地方,书侧面的颜色已发乌了。

  今日读罢《经学历史》。

  十月以降,所读但此一书者,惰也。

  月份问蔡蒙学长经学入门应读什么书,学长便推荐了鹿门先生的《经学历史》,周予同的注释本。薄薄一小册,蓝皮右翻,竟读了很久。期间还借读力气,作《两汉经学师承考》四万言,向侯婕师姐致敬,自知弗如。

  作了批注,间杂议论,想拎出来。

  读地慢的地方,书侧面的颜色已发乌了。大概对应汉、宋两处。汉学、宋学嘛。有清一代是否发乌,明天看看

  《经学历史》读后感(三):历史的经学的大致面貌

  本书讲今古文之争非常详细推崇今文的论点也很有说服力。除此之外主要有三点印象

  第一是经学最重实用。论经学者推汉代为最高峰,因为汉人能以经学和政治结合。皮锡瑞即盛称汉人施政决狱无不依赖儒经,所以循吏也能知晓经义,这点为后世不及。又解经重精微简明,而不崇尚支离繁复,盖因支离繁复则难以施用。

  第二是经学的态度讲究守旧而不讲立异出新。守旧有两点含义:一是重师承,弟子改变师说,不采没有师承的学问;一是讲专门,即重精深而不重旁通。所以「抱残守缺」、「固守师说」在经学那里都成了褒义词

  第三是汉宋并立。宋人虽然非议汉学,但并不完全否定汉学。比如朱熹教弟子要读注疏,所以其义理本于注疏,而其人的学问也是宋儒之最。即使是提倡新学的王安石,对于旧注也是谙熟于胸。清人复兴汉学,但仍然认为宋人解说义理难以超越,所谓「六经宗孔孟,百行法程朱」。戴震作《孟子字义疏证》极辩宋儒之非,但皮锡瑞说他「虽与朱子说经牴牾,亦只是争辨一理字」。段玉裁精通《说文》,但并不从俗以汉人的小学批评宋人的小学。

  《经学历史》读后感(四):作者开示途辙,注者妄下断语

  皮氏的这本书写得不是很难,对经史有一点常识的人,读这本书都不会觉得深奥。除去注,这本书最初其实也就只一卷,读完也用不了太多时间。

  皮氏总结的不一定很对,但是讲述的脉络十分清晰。对经学有兴趣的人来说,这是一本很好的入门书。末世纷纭更乱真,从这本书中,也可以了解读经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而哪些注疏虽富盛名,却其实难付。

  说一下做注的这个人,周某,对他也不是很了解,但是却很不欣赏他注书的态度,似乎他不太得起皮氏,抱着一个怀疑甚至鄙视的态度。注书时间为民国之后,这一时期的所谓学人,似乎都爱谈一些西方新思想,对自己的传统却不太看得顺眼。平而论,周注还是比罗详实的,可就因为他看不起皮氏,所以动辄会下一些很噎啜的话,可既然你不相信皮氏,为什么还要注他的书呢?这就不能不让人怀疑他做注所取的材料是否得当。此人在后记里还推荐了一下他自己写的经学概论。估计早就没有人看了吧。

  其实我们看古人的书里面,除了别有用心的书,很能看出一种很真实的态度,不管他说的是对还是错,不幸,这种态度在现在越来越少了。

  《经学历史》读后感(五):道術將為天下裂

  經學歷史,完。

  讀完以後心情很複雜。我理解經學的歷史傳統可能對人之存在有借鑒甚至指導意義,但是我們真正該先做的功課還應該是擁抱自己的生活。

  我發覺現代人不滿意的事,古代人也不滿意。教育的內容、考試的選拔、學術的凋零,教材的偷工減料,等等等等。我猜不是某朝的人特別好或壞,而是這些問題是因資源不足這客觀原因而造成的。所以才會代代批駁前代,代代重蹈覆轍。

  我發覺難以再重建一個所謂的禮治社會,難以再重建一個經學傳統:因為它們歷朝歷代的都不一樣;甚至根本上都不會有一個正確的標的。我敬佩這些皓首窮經或是務為經世的學者,只是遺憾他們註定不能真正驗證自己的學說真正合乎古意。甚至你會困惑,應該合孔子的意,還是孟子的意,還是荀子的意,還是周公的意?彼之意真的就合乎今日之社會否?想到這,就不由得聯想起「便世不法古」的態度了。

  讀到漢以來經學的分流,我不斷想起莊子裡的:「道術將為天下裂」。每一章我都會想起這一句話。在證據不足或薄弱時,各以己是為是,各守門戶之見,不亦悲乎?

  最後⋯一想到他們能把這麼多古書讀出來,還能陟罰臧否,我就頭皮發麻⋯⋯治思想史的果然都是妖怪,⋯⋯,逃。

  給註文加多一星。這是我讀過最舒服的註文,水平真的很高。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经学历史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