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过去预测未来》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0-09-29 20:1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过去预测未来》读后感100字

  《过去预测未来》是一本由24.00元著作,202出版图书,本书定价:2008-10,页数:,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过去预测未来》精选点评

  ●第四章起比较有用

  ●3.5星。行为面试基本介绍,其中在面试到底在面什么以及如何进行行为面试方便有较大借鉴作用。只是在实际工作中,无法做法完全全面评估,因此,如何在实际工作中改良需要自己摸索

  ●本书对行为面试方法的一整套流程进行了详细介绍,大到从前期的胜任模型构建到面试主持和评分流程,小到具体如何设计面试问题,如何设计评分表等。本书非常具有实操意义,但是其中一些工作做起来成本较高,适合相对规模化和成熟化的企业

  ●很系统的胜任力模型,重复了解拆解了,作为一个优秀的人需要哪些能力

  ●书中详尽罗列的案例以及归纳点挺有用处

  ●好书,详细介绍了行为面试法的应用! 如果最后一章评分方法能更详细地讲授,并像《聘之有道》那样给出几个完整岗位的面试实录就更好了!最后一章的不具体,让我完仍然有疑惑,希望作者下一版能改进

  ●得反复看

  ●很专业的一本人力资源面试教材推荐给所有的面试官都要仔细阅读

  ●鉴于目前还没有遇到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好书,所以给四星。 其实真的还是不错的。不是学术性的,直接给出很多标准表格因素可以直接拿来用,而在实战中也确实拿来就用了。很好。 在飞机上读了大部分,那时候正式思维比较活动开放的时候。

  ●能力胜任模型分得很细致,对于我来说是个非常棒的工具书

  《过去预测未来》读后感(一):全面描述了行为面试法

  全面且详细介绍了行为面试法,阅读后可以从总体上对行为面试法有准确的认识。书中分享了一些例子,便于理解实践。例如在行为面试评分方法篇章,通过具体事例介绍的编码法, 对工作很有帮助。

  如果希望对每个环节有更深入学习,需要阅读其他相关书藉。

  《过去预测未来》读后感(二):中国唯一一本专门写行为面试法的书籍

  这是一本带我对行为面试法的认识由了解到培训他人的书籍,也是一本对我的职业帮助最大的书籍之一,十分感谢作者这么有,写这类书籍的意义很大,尽管发行量可能不大,收益也不太高。

  从泰勒科学管理,到麦克利兰的胜任力模型,再到如何构建胜任力模型,再到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面试方法选择,再到行为面试法的词典和题库重建,也写到了面试官的职业塑造等相关内容

  浅显易懂,非常实用,是职业提升的一本好书。但如果想应用得当,除了对书本本身需要精读,更多的是在实践中不断的应用。在推行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大阻力,但对于HR工作者来说这是提升招聘绩效的很有效的方法之一。

  《过去预测未来》读后感(三):离了灯塔,不过是盲目进步的睁眼瞎

《行尸走肉》里面,如果有人要加入Rick的队伍,Rick会问他三个问题: 1.你杀过多少个僵尸? 2.你杀过多少人? 3.为什么?《行尸走肉》

  作为一个资浅的HR,第一次听到这句话的时候瞬间感觉Rick一定是干过人资,做过招聘的。这么刁钻的问题都问的出来,第一个问题关心的是员工的个人工作能力情况,第二个问题关心的员工的个人价值观与团队适配度,第三个是要看思维逻辑表达能力。之所以这样看个电视都在考虑招聘,完全是因为四年多时间与各种有意思的候选人打交道造成的后遗症了……

  四年多的人资工作,不敢说阅人无数,也算是见过形形色色的候选人了。见过面试者在面试的过程中对业务分析的头头是道,但来公司后是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也见过面试时对未来的工作计划步步为营,但来公司后是孙悟空坐天下——手忙脚乱。这一系列的各种“大神”不但让该岗位的工作产生停滞,还给招聘人员的小小心脏带来致命打击。所以说,一个好的面试官不但要能把握住候选人的真正的能力体现,更要预期其后续工作中能否在自己的岗位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文雅点说那叫“胜任力”,通俗点就是“靠谱”。

  俗语常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虽有夸张,但仍是有些道理的。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是相对稳定的,不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生大的变化,特别是遇到类似的情形时,人的行为反应倾向于重复过去的模式。就像之前听到的一句话“一个人做一件事情的样子就是他做所有事情的样子”。基于这个原理有一种专门的面试方式——行为面试,又称行为描述面试。《过去预测未来—行为面试法》正是这种面试的一个详细的讲解。

《过去预测未来》

  之所以觉得这本书不错,是因为三点,一是专业,二是有用,三是适用面广。

编写,内容详实

田效勋老师是北京智鼎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咨询师,也是北京师范大学MBA中心客座教授。中国银行、中石化等大型企业的培训师。首创了在线面试题库系统。柯学明老师在联想多年从事人资工作。可想而知,大牛云集的人写的书籍本身专业度就可以保证,再加上北京智鼎管理是面试测评行业的老手。整个书籍的构成,从无到有,都是由这几位老师起笔书写,书籍内部的各种案例及其的丰富,涵盖了很多岗位和考核方式。

深入浅出,系统学习

书籍从面试是什么开始入手,逐渐的引入面试方法的提出,行为面试的的具体情况到胜任力模型的构建。书中涵盖了超多的案例分享,让读者可以更好的入手接触和理解行为面试的精髓。针对于面试题目的设计,书中根据不同的考核点有着不同题目的关键提出。让人一目了然。可以让一个HR从无到有,从一无所知到逐渐上手。通过这种行为面试也能够更好的在未来的面试中筛选合适的能够产生真正结果的人进入公司。

适用广泛,人人有用

当然,从表面上看它是一本关于行为的面试方法论书籍。但深入来看,这个思维模式很值得我们去学习。身为一个职场人,基本上就是和两种角色打交道,要么是形形色色的人,要么是林林总总的事。我们总会遇到这种那种的事情,而对于事情或者说工作的处理方法,往往会影响这我们最终的结果。行为面试中提到的各种问题关注点,也是我们自己在工作中主要注意的地方。孔子讲“三省吾身”,每天的工作接近尾声的时候可以通过STAR反省今天一天天的工作,不断的积累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

  现在最火的词汇莫过于“自我迭代”、“跃迁”、“刻意练习”这一类有着个人能力提升价值的词汇。处于这个纷繁变化的时代,每个人都在匆匆忙忙的找着各种学习的途径和方法,手忙脚乱的向着未知的方法奔跑。好像我们稍稍有一丝的松懈就会被时间的洪流冲走,再也赶不上历史的进程。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着彰。这本书恰好是能够让我们在积淀自己能力前行中的一个灯塔,让你不再盲目,理清思路,引导着自己的工作能力不断提升。

  《过去预测未来》读后感(四):如何用一个人过去的行为预测未来

  写在前面的话,此文篇幅较长,认真读完可能需要5分钟;如果时间紧张可以直接跳到第四点。

  刚开始做招聘工作时,经常遇到这三类问题:1.面试中不知道问什么问题;2.不知道问问题背后的逻辑;3.评判标准不清晰。

  这些问题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只要一个面试者,基本条件符合,面试中回答问题自信,表达流畅。我都会觉得,还不错,可以推荐复试。当领导问起面试结果时,我也只能回答还可以,表达能力不错,再说不出其他了。

  面试有些时候是一场一对多的博弈,这里不是指面试人数,而是指面试者的类型和之前从事的行业千差万别。第一可能听不懂他讲的事件逻辑背景,如果你又不会追问,可能无法了解到真实的情况;第二可能会被面试者带着走,最后聊得挺开心,可是并没有达到面试的目的。

  面对这些问题,当时我觉得可能是面试量不够,增加面试量说不定可以对比总结出一些规律。此法果然有效,面试多了,我也大概了解了一些套路;可是还是存在评判标准不清的问题。而且我只能对比分析,没有明确的标准做参照。

  直到接触了行为面试法,我才渐渐觉得面试过程其实是有章可循。但是有一点需要申明,任何方法都无法在一场四十分钟的面试里面准确的判定一个人是否适合该职位,这是所说的是更有效的方法。面试不是随心所欲的过程,是面试官精心设计的场景,那必然有行之有效的方法。

  网上有很多行为面试法的话术,是可以直接拿来参照使用。但是知其然必然要知其所以然;否则你不了解背后的逻辑,也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更不能举一反三。这就是招聘工作的门槛虽然低,但是面试官的能力千差万别的原因。

  接下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行为面试法:

  1、为什么行为面试法是最有效的面试方法

  2、行为面试法的依据是什么

  3、如何设置行为面试题目

  4、经典的行为面试题目有哪些

  5、如何主持一场行为面试

  第一:为什么行为面试法是最有效的面试方法

  根据面试的标准化程度分类,可以分为结构化面试和非结构化面试。对于初级面试官来说,结构化面试有固定的问题,更容易上手,非结构化面试需要的技巧更多,操作更复杂。

  除此之外结构化面试要比非结构化面试的预测效度高,因为结构化面试对于所有应聘者来说,问题和考察的要点都是相同的,面试者彼此间具有可比性,参考价值也高。

  结构化面试法又分为行为面试和情景面试,行为面试是指在让应聘者描述过往个人经历中,是否遇到过该岗位可能会遇到的一些类似情景,以及当时是如何处理的。面试官通过整个过程的描述,来考察他是否具有某种我们需要的特质。

  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是相对稳定的,不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生大的变化,特别是遇到类似的情景时,人的行为反应倾向于重复过去的方式。

  情景面试是指给面试者呈现该职位可能遇到的一个情景,让面试者着描述在该情景下将如何行动。该方法难点在于,其一这只是未来可能采取的行动,跟真实的行动还是有较大差别;其二情景的设计难度较大,如果面对特别复杂的工作场景,比较难以设定,面试者的回答可能也只停留在理论层面,难以询问到细节。

  第二、行为面试法的依据

  行为面试的依据是岗位胜任力模型的建立,那么什么是胜任力模型?它是指出色完成特定工作所需要的胜任力特征的总和。其理论依据是心理学上的冰山模型:

  “冰山以上部分”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外在表现,是容易了解与测量的部分,相对而言也比较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

  而“冰山以下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它们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但却对人员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图片发自简书App

  书中讲将胜任力模型分为三类脑力M(Mental capability) 、态度A(Attitude) 、与人打交道的技能P(people skill) ;合称为MAP模型。

  胜任力模型

  第三 如何设置行为面试题目

  设置行为面试题目的原则是事实至上,有针对性,且重点突出。有些时候我们容易被面试者外在的条件蒙蔽,比如学历高,有工作经验,有相关技能证书;有了这些似乎就有了工作能力,但是有时候即使具备了这些条件也不一定能胜任某项工作。

  现实场景中有太多这样的例子,我们曾经招聘过一名业务主管,他的履历非常漂亮,之前有过丰富的团队管理经验,而且表达沟通能力也特别好,对整个管理的逻辑也很清晰。但是后来试用的结果并不好,试用期发现他执行力比较差,言行不一,目标感也比较弱,最后在试用期就被辞掉了。

  另外针对一些复杂的工作,需要考察的素质较多,但是四十分钟的面试可能无法全部顾及到,那就需要抓住主要点,有针对性的开展。

  图片发自简书App

  设计行为面试题目的方法有两个,案例收集法和专家组讨论法。这两种方法对于初学者都比较难;如果所在公司有专门的团队做这件事,那么就可以省时省力了。如果没有也不要灰心,因为后面有一些经典的题目,可以参考使用。

  下面说一下行为面试题目的类型,从本质上说,行为面试的题型只有一种,就是关键行为事件的描述。从内容上讲比较熟悉的就是成功事件题、失败事件题和中性题。譬如请你描述一下在你以往的工作经历中最有成就感的事情是什么?为什么?最失败的事情是什么?最难忘的事情是什么?

  询问关键事件的原因是,其一对于这类事件面试者的记忆可能更清晰,更易于描述。其二面试官也容易从一些极端事件里面窥探出想要考察的素质情况。另外如果面试者对这类事件都无法描述清楚,那他的能力可见一斑。

  四、经典的行为面试题目有哪些

  这些经典的行为面试题目是根据MAP模型进行分类,每一类又延伸出很多素质点,对每个素质点有对应的名词解释说明、行为指标和行为面试题目。

  图片发自简书App

  前面说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知道如何提问不是重点,知道对方回答的问题是否体现所考察的指标才是关键。

  譬如招聘业务人员,我们可能会问,请回忆一下你遇到的客户提出很挑剔的要求的经历,你是如何处理的?可能你得到的回答是安抚客户,耐心听他抱怨,并及时回应,对客户提出的疑问能及时解答。如果到这一层面说明面试者有客户导向的意识;但是绝不是高手。那么更好做法可能还有跟客户保持持续沟通,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挖掘客户潜在需求,甚至跟客户建立长期联系,寻求长期发展等。

  如果确实没有做胜任力模型建模,那完全可以拿上面这些素质特征去嵌套,再通过跟用人部门反复沟通,大量面试实践后,对各项指标的理解会更深刻,自己也会变得更专业。在写面试反馈或者像领导汇报时,也可能有理有据。

  五、如何主持一场行为面试

  准备好面试的提纲后,面试的开场也是非常重要,用一套专业的话术开场,可以给面试设定一个良好的基调。这里分享一段书中的开场话术:

  开场白

  面试官自我介绍并说完开场白后,让面试者自我介绍,然后就可以开始提问了,对于提问也是有技巧的。首先要把问题表述清楚,尽量不要出现类似你觉得应该怎么做?你会怎么做?而是要让应聘者描述自己以往的一次经历。

  如果有的面试者回答的很简单,譬如你问他举一个你跟领导意见不和的例子。他的回答很宽泛,跟领导意见不和时,我会先听领导的意见,没有实际的例子出现,那么此时就要用到追问了。提醒他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当时的情景是什么样?具体描述一下。

  在提问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参照STAR模型,分别是背景、目标、行动、结果;如果面试者的回答缺少STAR模型中的任何一环,我们都可以通过追问获得真实的结果。

  我之前遇到过这样一个面试者,我询问她最有成就感的事情是什么?她回答是曾经组织的一个年会,比较成功,她有成就感。她开始描述的是年会项目组是6-7人,他们组织了一个100多人的活动,会后的客户反馈很好,她觉得很成功。可是再追问,你在项目中负责那些工作?是否遇到过比较难得问题?逐层追问细节才发现,她不是这个活动的组织者,只是参与了部分环节,且遇到的难点也不算特别困难的问题,可能也就无法提现她的组织能力。

  总之面试是个技术活,知道了方法也还需要实践才能不断精进。反复试验多次后,你可以透过面试者流利的表述窥探到他内心真实的一角,是真是伪一验便知。那些没有认真做过此项工作的人,他们的回答往往都是泛泛而谈,一说到细节就崩盘。

  此招数对那些找工作能力强的人非常有效,我们在面试过程中经常容易将找工作能力强的人和做工作能力强的人搞混淆。这里分享两者之间的差异: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过去预测未来》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