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教堂》是一本由[美] 雷蒙德·卡佛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页数:24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太冷酷了
●真棒!
●2015年第54本:据说,卡佛最早的两部小说集《请你安静些,好吗》与《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其标志性的“极简”风格乃是经编辑戈登•利什大刀阔斧的删改而成的。之前只读过《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从我自身的阅读体验来说,与前者的瘦骨嶙峋相比,《大教堂》确实“骨肉丰满”了许多,这也使我爱上卡佛。卡佛的小说有着浓浓的自传色彩,他笔下那些被生活淹没、被困窘与绝望裹挟的人物,仿佛就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他说希望写那种“能见度”低的小说,他从来只是冷静地呈现一次次的举步维艰、走投无路,虽然他有时也会心生悲悯,给予他的人物难得的希望的微光,但他却从不提供任何解决方案,失败,就是他的故事的全部。他的故事总是戛然而止,却余韵无穷。
●花了将近十天读完啦,特别喜欢卡佛的那句话,“阅读曾让我知道生活的匮乏,我以为我能改变,但这是不可能的,不可能就这样,在打一个响指之间,变成一个新的人,换一种活法。” 卡佛是写实的,他知道现实生活不可能如故事中的主角一般,因为某种契机突然发生巨大改变。
●猫送了我一本。
●《大教堂》这一篇是我唯一喜欢的。
●如果你不懂生活的残酷,那么根本不配谈坚强和乐观。卡佛告诉我成年世界里的勇者是从绝望中看到希望和幽默。我最爱的作家之一。
●一些生活中不曾注意的小细节,会在卡佛的笔下不经意间放大。虽然很多故事比较压抑,沉闷在生活的无奈与挣扎中,但是在这种风格下的讲诉故事,总会让人欲罢不能,认真聆听,默默思考——这就是简约主义的魅力吧!干净利索,却蕴含无穷。
●我爱这种卡佛式的戛然而止和意味深长。卡佛爱写各种失败的丈夫和父亲,爱写在底层挣扎的小人物们——都是些被生活和自己毁掉的人生。但卡佛依旧为如此狼狈的人生写下了“我几乎为自己生命里拥有的一切而感到高兴”这样的句子。——这个狼狈了一辈子的男人在最后终于和生活和解了吗?(瑟夫的房子;好事一小件;发烧)
●有种故事随时结束了也不觉得突兀的感觉 但是并没有结束 可能是谈论爱情先入为主的关系 会觉得比如 好事一小件 就不如 洗澡 来得有生活的错位感 不明白这种错位感是不是好的…但确实更喜欢大教堂 过去很久了还总是会想起来 马笼头 想长长的叹气
卡佛用平实,简约的话语诉说着平淡无奇的故事。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诗一般的语言,却能令人从中体味到感动,忧伤,欢快.......
《大教堂》读后感(二):遊戲
一個個描寫細緻入微的短篇,生活最不經意的細節像被刻在紙上的畫一樣呈現在字裡行間
成為一個遊戲的操縱者所帶來的快感遠遠勝過遊戲本身,不知道誰玩誰 難辨真假 玩來游去也只是大腦神經的轉動 轉數不同而已
《大教堂》读后感(三):看了眼介绍,不想买了
这是我心中最独特的一个作家,我真的很担心新译本会把他转换成什么样子,这样的作家最难的是你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汉语来传达他的情绪。。那么经典的《我打电话的地方》到这儿竟然成了《电话来自何方》,我想,还是继续读俺的老译本吧
《大教堂》读后感(四):平淡到乏味 冷漠到纠结
平淡到不行的文字,平凡到不行的故事主角,但是看完总能感到深深的无助感
文字上的平铺直述对卡佛来说就是一把利刃,你还没准备好,就被伤了一下。故事都似乎没有结尾,但你也没法给它想象个结尾,总之,让我很是纠结。。。。
《大教堂》读后感(五):生活还未到绝望,人生还未冷漠
看到书的结尾的时候,总觉得为啥书中的彼此是这么的冷漠,但也许这就是真实的美国,真实的美国底层生活,带着点的绝望般的冷漠孤独。末尾的末尾在充满奶酪+面粉香味的房间 ,昏黄的灯,暖暖的咖啡,才终于让我觉得生活还未到绝望,人生还未冷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