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灯塔去》是一本由(英)弗吉尼亚·伍尔夫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买着放着
●恕我理解不能。意识流小说对读者的心境和想象力要求极高,我做不到。
●整体不太喜欢,局部很不错。 ps:这书太有质感了,还有送的书签。
●我看的第一本伍尔夫的作品 的确有太多惊喜 原先会担心受不了意识流的跳跃和絮絮叨叨,而今看来也不是这样。精确地心理刻画和动作描写以及绘画手法视角转换不消说,最让我着迷的是处于两个平行的时间。一顿饭是一场漫长的战役,二十年的光阴只是热带鱼游过万道金光的一瞬间。
●这是多么可爱的女人啊。
●伍尔夫在写作时候,一定是畅快淋漓的。可以想象大块大块的内心刻画,就是她头脑中每天奔腾而过的灵感和诉说。她甚至无法停下,那种可以把无意识的喃喃自语外部化的快感,一定是畅快淋漓的。拉姆齐夫人她丰富而敏感的内心世界有时候在感慨周遭的环境,朋友的境遇,或在谴责他人的行为,或是质疑理念的冲突。伍尔夫在创作的时候,应该是极度幸福的,所有赋予人物内心的所感所想都毫无阻拦的倾泻而出。那些飘忽不定的思考和情绪,虽然是假以某个人物抒发的,但是在我看来,就是作者伍尔夫的内心世界,他们的困惑就是她的困惑,他们的痛苦就是她的痛苦。虽然伍尔夫不可能成为他笔下的哲学家,画家,孩子,但是她内心一定千百次的模仿过他们。
●如果找不到心安理得的发呆理由,不妨看此书。这是我的最大感受!
弗吉尼亚·伍尔夫印象主义的细腻笔触,惊人洗练的描写,在《到灯塔去》这部热情洋溢的小说中达到了臻于完善的地步。海洋与黑夜浑然一体,时间为让这一个中心流逝,晶莹的海水,以其涛声和波浪,赋予日常生活、岩石结构、布满水洼、流沙和海风的世界以节奏。创造了友善、微妙而又敏感的气氛。表现了永恒的情趣。
《到灯塔去》读后感(二):去灯塔吧
徒步的时候,每天开始正常的作息,下午逛完pueblo躺在床上或者在火车上就开始慢慢读这本书,其实只是碎碎的看了一遍,看的是西班牙语的版本,大体上知道这家人要去灯塔,然后唠嗑唠了一整本书,最后到灯塔并没有太长的篇幅。
就是很喜欢这种细碎的感觉,最后我也走到了Finisterre的灯塔,与这本书互相对应。
《到灯塔去》读后感(三):心底的烛光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座灯塔,远远的,不可抵达。
有人一生向往灯塔,生命终止,只留下最美的幻像;
有人拚力抵达灯塔,却不道虚幻一场;
有人只在眺望灯塔,远远地,静静地......
如心底的烛光,
照亮灵魂
温暖生命
《到灯塔去》读后感(四):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Woolf那種雋永的筆調,細緻入微的體察每一個人的内心活動,意識流像從高山發源的小溪,仔細的經過每一個曲折,品味每一塊山石的情趣,這種樂趣就好像讀者也化作了奔流的意識的一部分,可以自由的體察内心的一點一滴。這無疑爲讀者打開了全新的世界,也無怪乎Woolf會享有崇高的聲譽。致敬,爲To the Lighthouse,爲Woolf,爲Stream consciousness fiction
《到灯塔去》读后感(五):到灯塔去
生命总是用来叹息的。如果没有这么细碎的言语和情节,到不到灯塔去都无所谓,毕竟,它就仅仅是一个有着黄色眼镜的灰色人。可是,它在瞭望,在黑夜中指明方向,如同拉姆齐夫人人性的光辉在闪耀,让人憧憬和向往。热爱生命,尊重生命来得不但不易,在时光的流逝中我们更得抓紧去学习。文中有一段:拉姆齐夫人经常觉得,一个人为了使自己从孤独寂寞之中解脱出来,总是要勉强抓住某种琐碎的事物,某种声音,某种景象。 我猜想,人们做的目的,无非就是寻找存活下去的意义,在细缝中看见天地,为了活着,却不辜负活着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