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灯塔去》是一本由(英)弗吉尼亚·伍尔夫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4.00元,页数:20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每一瞬间你都有无数个念头飘过,而你甚至意识不到它们的存在。人与人情感和思维微妙的互动不是言语可以传达,却占据生活的大部分,决定你生命的态度和内涵。展现出了特别本质的东西,放在你的面前,不得不去面对。中间一段最是动人心魄,时光流逝可以被描画得如此生动。时光流逝,生命无序。而我们要找到自己心中的永恒。
●她想到了生活是如何由彼此相邻而各自独立的小事组合而成,凝聚为一个完整的、起伏的波涛,而人就随着这波涛翻腾起伏,一下子冲刷到海滩上。魂牵灯塔之光,梦萦故人旧梦。
●读的时候就想到前不久在新西兰的日子,海和草地。伍尔夫的小说,心理时空在每个人的身上犹如结界像四周不断扩散,世事变成两个样子,一个仓促,一个永恒。有什么东西是不朽的么,夫人的美丽和灯塔的光亮活在所有与她有交集的人身上,可人终将去世啊。不敢妄言,深觉伍尔夫已经找到某种生命的奥秘,但说不出。今日刚好学到叙事,又有了新视角。
●有人说,我发明了一个新模式,比MVC更好,做出来的软件更robust更reusable blah blah 文艺界也在搞这种事,意识流一下,说是比传统的结构更好,或者仅仅是不一样就很nb
●我只想说瞿世镜把英国小说翻得像法国小说。原谅耐心如此好的我没读完。第一次觉得序言比正文好看(微笑。
●相比之下我还是更喜欢布朗肖的意识流。如果说布朗肖的作品是汹涌的暗潮,伍尔夫倒更像是浅显的indie。
●不是个故事,是琐碎的日常本身。作家的眼睛像是显微镜,看得到每颗尘埃的跌宕起伏,她又是静默千年的山河,冷看一代代鲜活的生命在转瞬间枯萎。载体易逝,风格永存。所谓的意识流大概就是碎碎念本身即是生活的真相。
《到灯塔去》读后感(一):到灯塔去
作者企图在这部书中探讨人生的意义和自我的本质。是否有可能在不牺牲自我的个性特征这个前提之下来获得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谅解和同情?自我是否有可能在一片混沌之中认识和把握真实,在一个混乱的时代里建立起某种秩序?自我是否有可能逃脱流逝不息的时间的魔掌,不顾死亡的威胁而长存不朽。
夫人在她亲友的小圈子里寻求真实,建立秩序。她所取得的成功是有限度的。混乱寂静和死亡似乎占据了上风,夫人死了,她的一切努力付诸东流。但是莉莉完成了她的画,先生到达了灯塔。归根结底,爱战胜了死亡,人类的奋斗战胜了岁月的流逝。
《到灯塔去》读后感(二):人生本是荒芜
很难读,但是苦尽甘来,在一片荒芜空虚之中偶尔也能逢见美好的风景。一共三部分,每一部分中都有一节是我特别喜欢的。 译者最大的感触是拉姆齐夫人缔造人间心灵和谐的能力与她留给别人的美好印象。我的感触是意识流真的如此真实地描述了表层之下人心的万千思绪,实在太真实了。这本书极度表现了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无法沟通的现实,这是不是现代人的通病呢?当人们走向文明,却发现了生活本质的平庸,人和人之间并无交流的动力,对人际的兴趣越来越低,逐步走向了孤岛,在自己的意识中泛舟逐流。这样的心多么苍白!人生啊,你已经失去了色彩,逼着我们问自己:人生有什么意义? 反而是不通多少学问的拉姆齐夫人,给了孤独自矜的人们怜惜和温情,使得分离混乱的人们有了一瞬间的心心相通。 在他们离去多年,房屋腐朽,令人感到人去楼空物是人非沧海桑田时,两位老妇人却用辛勤的手让这凄凉之境重焕生机。这便是人类的力量啊,从光阴之河中打捞起这曾经物什。苍凉地吟唱一万遍,不若动手去改变一些事情。
《到灯塔去》读后感(三):拉姆齐家族
现在他站在那儿,像刀子一样瘦削,像刀刃一样单薄。带着一种讽刺挖苦的表情咧着嘴笑。 颤动的树枝和飘过的浮云。 出于某种需要,他们每天傍晚总要到那儿去走一遭。好像在陆地上自己变得僵化的思想,会随着海水的漂流扬帆而去,并且给他们的躯体也带来某种松弛之感。 莉莉那双斜嵌在苍白而有皱纹的小脸蛋上的中国式眼睛挺秀气,不过要一个聪明的男人才会发现。 如此令人吃惊地丝毫不顾别人的感情而去追求真实。 那声调宛如杜鹃的鸣啼:“在六月里,他的声音走了调” 他不在阅读,不在睡觉,而是怡然自得地晒着太阳,就像一只吃饱了东西的动物一样。
一切都在大声呼吸,一切都在不断生长。
我们灭亡了,各自孤独地灭亡了。 心理描写太细致了,基本上看不到人物外形的描写,各种事件的着墨。第一部算是小说的主体了,进行的非常缓慢,一顿晚餐吃了差不多三十多页。第二部却恰恰相反,名副其实的岁月流逝短短十七页,家族的三位成员先后死亡,一个句子就是一个季节的变换。对比如此强烈。
小说的最后,三人终于登岸了。我心里却还想着拉姆齐夫人在织的那双袜子。想起小时候的那一个夏天,天上的云彩又大又厚,我心急如焚,想中午去河里游泳。爸爸肯定地告诉我,去不成了,待会儿要来一阵白雨。伍尔芙说的多么贴切啊,我都快三十了,仍然记得那一天,记得那天的天气,记得父亲在货架之间的躺椅上午睡我忿忿不平的心情,真的是永远忘不了那天啊……
《到灯塔去》读后感(四):走,我们到灯塔去
是一部创造性的小说。 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时间、空间维度很小,但是作者却用非常细腻的笔触细细描绘人物的心理、语言,景色,营造了一个非常广阔的微妙世界。意识的流动带来叙述的无限性,延伸,深入,抵达,靠近一个人的意识是非常亲密的行为。 第二部分跨越的时间维度很大,长达十年,其中人物发生种种颠沛流离,战争,一些人死亡,一些人结婚,一些人远离故土……奇妙的是,第二部分是这三个部分中最短的,仍然是以微妙的意识牵连出人物命运,没有太多波澜起伏的叙述,足见作者功力高深。以及妙不可言的天赋。文学确实需要一定的天赋。 到灯塔去,在时过境迁的十年之后,那群人重逢时终于到灯塔去。第三部分,又分为对到灯塔去的拉姆齐先生等人,和留下的莉莉的描写叙述,使小说结构更加精妙,像核雕。
游离于主旨之外又牵回的叙述方式有它的魅力。
书中对植物、鸟类的描写足见伍尔芙的博学,在书中巧妙贴合地穿夹进诗句,不仅暗合小说的行进,也可微微窥见作者的阅读品味。比那些大段引用的作者不知高明多少倍。
意识流,女权,神经质……她身上的标签很多,但是你阅读她的作品的话,会发现远不止于此,真正伟大的作品具备穿透枷锁的力量,他们不能被定义。
这是一部需要细细阅读、反复阅读的书。以后还会重读。作者的思想,审美,天分,创造,俯拾皆是,熠熠闪闪。她确实是开山鼻祖式的写作者。
走,我们到灯塔去。不管明天是雨是晴。
《到灯塔去》读后感(五):《到灯塔去》之浮想联翩
终于看完这本书,感觉心里的石头最终落地了。从去年开始接触伍尔夫的作品,《奥兰多》《一间自己的房间》《达洛维夫人》到这部《到灯塔去》老实说,伍尔夫的作品都是短篇,但阅读起来很费力,为什么如此费力还能吸引读者呢?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喜欢她的诗意,她的文章涉及虚无、死亡、命运很多人性依旧无法解答的问题,而到灯塔去是她作品中结构最完美的一部,不过我最喜欢她的《奥兰多》,影响对我最大的是带有自传色彩的《一间自己的房间》,很清楚客观的分析了女性作为世界上的一个存在所面临的问题和女性发展的历史,虽然看她的作品不会头脑发热,激情澎湃,但她可以给你冷静的理性思考,还有细腻柔软的语言,真的很佩服这样一位女性作家。比我们早出生一个世纪,但思想远远领先于当今时代。读她的书就像受到一种启示或者是指引吧!就像她这部《到灯塔去》里的一段独白,你长途旅行疲惫不堪地坐在火车上,确实劳累想逼着你垂下眼皮休息,可是你不甘心,想要去看一看窗外一闪而过的景色,或许看到树木葱郁,又或许是弯腰在田地里干活的女人。你必须看看,因为你知道,这一次过后,这些零碎的画面就永远地错过,不会再有机会获得。其实我们内心很清楚的了解,这些画面看与不看又有什么区别呢?又能影响我们人生轨迹的什么呢?所以伍尔夫的作品的思想核心来了,虚无,孤独、灭亡!但是活着总占世界一席之地。而忍不住在火车上往窗外不经意间的一撇是“活着的意义”,伍尔夫虽与世长辞,庆幸地是她的作品流传至今,而当我想要回顾这种漫无目的地幻想和无时无刻被诗意包围时,还可以重温经典。她,一个独特风格魅力的作家,我真心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