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隐形冠军》是一本由赫尔曼·西蒙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页数:30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4.1、4.4两天。专注、专业化,在一个细分市场中获得行业内领先的竞争优势,使其产品成为高品质的代名词,占据超高的市场份额。作者是德国人,他发现“隐形冠军”这是事实是基于德国中小企业的独特竞争优势。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是,中国的隐形冠军在哪里?
●略读了第一和最后一章。对中小企业的内部管理、客户获取、员工士气方面与大企业不同之处有收获。
●欧洲最负盛名的管理大师之一、“隐形冠军之父”赫尔曼•西蒙对利基市场的领军企业展开全新视角的讨论。
●F276.3/1642 fastR
●如果你认为你说的是常识,那么你错了
●嗯,选择式阅读。去年的。
《21世纪的隐形冠军》读后感(一):“隐形冠军”的标准
“隐形冠军”的标准——
1. 就市场地位来看,隐形冠军必须是所在行业的世界前三或欧洲第一,非欧洲企业也必须是其所在大洲的第一。市场地位通常是根据企业所享有的市场份额来描述的。如果企业不清楚自己准确的市场份额,那也可以测算其相对市场份额(=本企业的市场份额/最强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我们只能相信企业所提供的市场份额数据,因为我们不可能对整个行业的市场情况进行调查。
2. 销售额一般应低于30亿欧元。但在我们的研究对象中约有5%的企业超过了这一标准。我们之所以还是将其考虑在内,是因为这些企业具备隐形冠军的典型特征。但是在测算销售额和员工数的平均数时,我们还是将这些“大号”隐形冠军排除在外了,因为它们可能使得均值失真。
3. 在外界的知名度低。这并不是一项很精确的定量标准。但从定性角度来看,我们所研究的企业中90%都能符合这项标准。
《21世纪的隐形冠军》读后感(二):赫尔曼•西蒙与“隐形冠军”
赫尔曼•西蒙与“隐形冠军”——
16年前,欧洲最负盛名的管理大师之一(被评为已故大师德鲁克之后最有影响力的欧洲管理大师)赫尔曼•西蒙教授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了一篇题为《来自德国“隐形冠军”的启示》的文章。从此“隐形冠军”一词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4年后,哈佛商学院出版社推出了《隐形冠军》一书,西蒙通过对457家“隐形冠军”公司的研究,从企业战略、客户关系、领导人与员工特质、创新精神等角度对“隐形冠军”式企业的管理特征进行了剖析和梳理。此书随后被译为包括中文版在内的20多种文字的版本。西蒙也因此被誉为“隐形冠军之父”。
13年后,作者在对上一本书中提及的近500家隐形冠军公司进行重新调研,扩大名单,调整问题之后,对隐形冠军展开了一系列全新主题和视角的讨论,《21世纪的隐形冠军》所揭示的正是自1995年以来隐形冠军们激荡人心的发展历程。
通过许多年的传播,如今“隐形冠军”这一概念逐渐为中国读者所熟悉,有许多名不见经传的公司开始主动将自己归入“隐形冠军”的行列,也有许多记者、学者乃至政府的官员乐于将他们观察到的某些企业贴上“隐形冠军”这四个字的标签。
《21世纪的隐形冠军》读后感(三):世人对“隐形冠军”的看法
世人对“隐形冠军”的看法——
一直以来,只有大型企业才是学者、分析师、投资者乃至记者们研究报道的焦点。相比之下,隐形冠军则鲜有人问津。于是,成千上万家全球顶尖的企业由于外界的忽略,抑或是出于刻意的低调,始终躲在神秘的面纱之下。只有极个别专家、顾问、记者和学者听说过它们的名字。对于这些企业是生产什么产品的、是如何在竞争中生存的,则知之甚少,更无从研究这些企业的内部管理了。
隐形冠军如此低的知名度同它们所拥有的市场地位以及与同行业竞争者相比的巨大优势完全不匹配。很多隐形冠军享有50%以上的市场份额,有的甚至达到70%或90%,比它们的最强竞争者高出两倍还要多。这样的市场地位只有少数大型跨国企业才能达到。而且很多21世纪的隐形冠军并没有在全球化进程中落伍,反而还是这一潮流的推动力量。它们积极扩张自身规模,大幅提高竞争力。另外,隐形冠军的稳定性和持续发展能力也令人印象深刻。凭借这些品质,这些中小规模企业在全世界的相关行业内享有无可撼动的地位,即使涉足于这些行业中的可能还有一些大型企业。
早些年,隐形冠军的战略和领导方法有时被认为是“可笑的”或“外来的”而不被彼时所重视。有些观察者把隐形冠军和“士瓦本式爱钻牛角尖的人”这一形象联系在一起,这种人凭借着超乎寻常的专业和偏执的狂热在螺狮壳里做道场。而在大企业时代,在多元化和全球化的时代,他们却没有长久的机会。一个这样的中型企业会由此变小,迟早将变得技术过时,最终或因缺少风险控制,或因背离了所专注的焦点而完蛋。此外,它们的管理也常常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员工越来越不接受的、过时的、家族专制式的管理。毫无疑问,这些判断符合一部分事实。但是21世纪隐形冠军的世界,及其道路的发展却与这些怀疑者所预想的方向截然相反。
《21世纪的隐形冠军》读后感(四):高山上的“花环”
知道赫尔曼·西蒙出了新书《21世纪的隐形冠军——中小企业国际市场领袖的成功策略》时,很期待。毕竟,在西蒙提出了“隐形冠军”一说之后,不但这一名词本身成为企业管理中的新流行词汇,而且对于中国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来说,似乎懵懂之中看到了另一希望——避开规模取胜的另类道路。
这种希望的存在,带给中国的诸多关心企业发展者的,是极大的兴奋。
正是因为这点,在过去的两、三年中,不但可以看到多次有经济类媒体以“隐形冠军”作为专题,而在图书市场上,直接以“隐形冠军”作为核心关键词的书籍就有:《专注:解读中国隐形冠军企业》、《小器之王:中国“隐形冠军”》、《隐形冠军》、《谁说蚂蚁不能举重(正在改变世界的中国隐形冠军企业)》、《蓝海赢家(中国隐形冠军欧派)》等等。
但,一旦你心怀感悟新知的巨大希望,那么,西蒙的这本新书会让你摸不着头脑。
谁启迪了西蒙
出生于德国的赫尔曼·西蒙,现任西蒙一库赫战略与市场咨询公司的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同时兼任哈佛商学院、斯坦福大学、伦敦商学院等著名商学院客座教授,讲授企业管理、企业战略等课程。
无论咨询公司的建立,还是众多名校的聘任,最重要的原因都来自于十多年前西蒙提出“隐形冠军”的概念——常年致力于对隐形冠军企业的研究,西蒙因而被誉为“隐形冠军之父”。
在西蒙之前,跟“隐形冠军”最相关的研究来自营销领域的细分市场。其实,不止一个专家曾注意到:世界上有很多非常成功的企业,它们从不显山露水,始终聚焦于一个狭小的细分市场独领风骚且保持沉默。
但只有西蒙独具慧眼地以这个极为通俗易懂的词汇来描述这类企业。
回顾自己最初的发现,西蒙说:“自我出版第一本关于隐形冠军企业的书,已经过去了十多年。对这些中小企业市场冠军们进行战略研究的念头,缘起于很早之前,也即1986年。”
1986年,赫尔曼·西蒙在杜塞尔多夫与西奥多·莱维特会面。
莱维特在国内并不算红得发紫的人物,但我个人以为,他是营销领域最富创见的学者。尽管国内许多读者认为,菲利普·科特勒端坐在营销学的国王宝座上,但事实上,科特勒的专著通常四平八稳。而莱维特,仅凭他在近50年前论及营销近视症(Marketing Myopia)的一篇论文,就可看出其洞见力之深。
1983年,莱维特在《哈佛商业评论》发布的一篇文章使“全球化”概念家喻户晓。在此之后,莱维特依然关心全球化话题,只要是与这一主题相关的,他都感兴趣。所以当3年之后,西蒙与他谈起关于德国出口的持续繁荣,两人谈得兴高采烈。
1988年,西蒙去哈佛商学院做客座教授,两人又开始重拾这个话题。
其实,德国出口的持续繁荣,正是“隐形冠军”与“全球市场”扭结出的“藤”上产出的最大的一个“瓜”。从两个人的特性来看,莱维特比西蒙更擅长以简洁的概念来阐述,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我一直很好奇,在当年西蒙与莱维特的两次热烈探讨中,西蒙究竟从后者身上吸收了多少洞见?
这点我们已无从知晓,莱维特于2006年去世——天堂也需要营销巨擘,而西蒙的这本新书正是献给他。
共识的湮灭
因为“隐形冠军”概念的广受追捧,曾担任过欧洲市场科学研究所所长的赫尔曼·西蒙,如今被称为“已故大师德鲁克之后最有影响力的欧洲管理大师”。
但以“最有影响力的欧洲管理大师”的高度来要求,西蒙的新著是让人失望的。不止是因为他的名头,也因为,在他对如此之多的隐形冠军跟踪了20年之后——其所编制的目录涵盖了1300多家企业,新著展现的隐形冠军的道路却反而被“泥泞”遮掩,方向变得模糊不清。
例如,西蒙一边重申隐形冠军需要专注——就像克虏伯公司董事会主席格哈德·克罗默的座右铭“我们只专心做我们会做的”,但他又说:“我们此次调研得出的一个出人意料的结论是,大批隐形冠军开始慢慢尝试产品多元化的战略。”
诸如这样的矛盾之处,全书中不止一处。西蒙道路上纠缠迷离的方向牌,来源于两个原因:一是游离于不同的理论支撑——例如企业战略方面,既接受明茨伯格的“突现策略(Emergent Strategy)”,又离不开波特的“五力分析”模型;二是,许多隐形冠军是西蒙的客户,屁股决定了脑袋。
后一点的或有干扰是很大的。当太多的研究对象是客户,研究者就很难区分:哪些市场领导者可以视为隐形冠军,哪些不可以——简单地把占有市场份额最大者称为隐形冠军是过于“唯物主义”的作法;隐形冠军的哪些作法代表着未来的方向,而哪些作法只是出于最简单的原因——他们做错了。
当利益纽带过于紧密,剖析就难以深入骨髓。最后容易出现的结果, 就是现象的罗列和差异的统计。这就是本书最后的样貌。
就这样,在局部依然还有火花,例如西蒙提出了“企业家集群”等新发现,但从全局上来看,基于千余家隐形冠军企业的20年关注,《21世纪的隐形冠军》却遗憾地不再能提供擦亮天空的闪电。
很难搞清楚,是这个群体的失败,还是西蒙的失败。
不过,因为跟这个群体的亲近,我们得以从西蒙的新著中知道:杰里茨在生产剧院幕布和舞台布景上无人能敌,仅有65名员工的加勒斯生产的管风琴全球闻名,无论地球上哪个角落的8字形滑道都有可能是斯坦戈出品的……而且西蒙对他们曾经尝试过的新举措了若指掌。
这种熟悉,呈现给我们一本关于全球隐形冠军的权威目录指南——因为他们的隐形,这些企业本来难以发现。但现在你不用费劲了,西蒙把能找出来的都找出来了。从这个角度,本书值得一读。
但剩余的发现,就要靠你自己了。
《21世纪的隐形冠军》读后感(五):高山上的“花环”
高山上的“花环”
柯志雄 2009-2-28 0:38:34
21世纪经济报道 2009年3月2日
地址:http://www.21cbh.com/HTML/2009-2-28/HTML_DOI4POODVLRV.html
知道赫尔曼·西蒙出了新书《21世纪的隐形冠军——中小企业国际市场领袖的成功策略》时,很期待。毕竟,在西蒙提出了“隐形冠军”一说之后,不但这一名词本身成为企业管理中的新流行词汇,而且对于中国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来说,似乎懵懂之中看到了另一希望——避开规模取胜的另类道路。
这种希望的存在,带给中国的诸多关心企业发展者的,是极大的兴奋。
正是因为这点,在过去的两、三年中,不但可以看到多次有经济类媒体以“隐形冠军”作为专题,而在图书市场上,直接以“隐形冠军”作为核心关键词的书籍就有:《专注:解读中国隐形冠军企业》、《小器之王:中国“隐形冠军”》、《隐形冠军》、《谁说蚂蚁不能举重(正在改变世界的中国隐形冠军企业)》、《蓝海赢家(中国隐形冠军欧派)》等等。
但,一旦你心怀感悟新知的巨大希望,那么,西蒙的这本新书会让你摸不着头脑。
谁启迪了西蒙
出生于德国的赫尔曼·西蒙,现任西蒙一库赫战略与市场咨询公司的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同时兼任哈佛商学院、斯坦福大学、伦敦商学院等著名商学院客座教授,讲授企业管理、企业战略等课程。
无论咨询公司的建立,还是众多名校的聘任,最重要的原因都来自于十多年前西蒙提出“隐形冠军”的概念——常年致力于对隐形冠军企业的研究,西蒙因而被誉为“隐形冠军之父”。
在西蒙之前,跟“隐形冠军”最相关的研究来自营销领域的细分市场。其实,不止一个专家曾注意到:世界上有很多非常成功的企业,它们从不显山露水,始终聚焦于一个狭小的细分市场独领风骚且保持沉默。
但只有西蒙独具慧眼地以这个极为通俗易懂的词汇来描述这类企业。
回顾自己最初的发现,西蒙说:“自我出版第一本关于隐形冠军企业的书,已经过去了十多年。对这些中小企业市场冠军们进行战略研究的念头,缘起于很早之前,也即1986年。”
1986年,赫尔曼·西蒙在杜塞尔多夫与西奥多·莱维特会面。
莱维特在国内并不算红得发紫的人物,但我个人以为,他是营销领域最富创见的学者。尽管国内许多读者认为,菲利普·科特勒端坐在营销学的国王宝座上,但事实上,科特勒的专著通常四平八稳。而莱维特,仅凭他在近50年前论及营销近视症(Marketing Myopia)的一篇论文,就可看出其洞见力之深。
1983年,莱维特在《哈佛商业评论》发布的一篇文章使“全球化”概念家喻户晓。在此之后,莱维特依然关心全球化话题,只要是与这一主题相关的,他都感兴趣。所以当3年之后,西蒙与他谈起关于德国出口的持续繁荣,两人谈得兴高采烈。
1988年,西蒙去哈佛商学院做客座教授,两人又开始重拾这个话题。
其实,德国出口的持续繁荣,正是“隐形冠军”与“全球市场”扭结出的“藤”上产出的最大的一个“瓜”。从两个人的特性来看,莱维特比西蒙更擅长以简洁的概念来阐述,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我一直很好奇,在当年西蒙与莱维特的两次热烈探讨中,西蒙究竟从后者身上吸收了多少洞见?
这点我们已无从知晓,莱维特于2006年去世——天堂也需要营销巨擘,而西蒙的这本新书正是献给他。
共识的湮灭
因为“隐形冠军”概念的广受追捧,曾担任过欧洲市场科学研究所所长的赫尔曼·西蒙,如今被称为“已故大师德鲁克之后最有影响力的欧洲管理大师”。
但以“最有影响力的欧洲管理大师”的高度来要求,西蒙的新著是让人失望的。不止是因为他的名头,也因为,在他对如此之多的隐形冠军跟踪了20年之后——其所编制的目录涵盖了1300多家企业,新著展现的隐形冠军的道路却反而被“泥泞”遮掩,方向变得模糊不清。
例如,西蒙一边重申隐形冠军需要专注——就像克虏伯公司董事会主席格哈德·克罗默的座右铭“我们只专心做我们会做的”,但他又说:“我们此次调研得出的一个出人意料的结论是,大批隐形冠军开始慢慢尝试产品多元化的战略。”
诸如这样的矛盾之处,全书中不止一处。西蒙道路上纠缠迷离的方向牌,来源于两个原因:一是游离于不同的理论支撑——例如企业战略方面,既接受明茨伯格的“突现策略(Emergent Strategy)”,又离不开波特的“五力分析”模型;二是,许多隐形冠军是西蒙的客户,屁股决定了脑袋。
后一点的或有干扰是很大的。当太多的研究对象是客户,研究者就很难区分:哪些市场领导者可以视为隐形冠军,哪些不可以——简单地把占有市场份额最大者称为隐形冠军是过于“唯物主义”的作法;隐形冠军的哪些作法代表着未来的方向,而哪些作法只是出于最简单的原因——他们做错了。
当利益纽带过于紧密,剖析就难以深入骨髓。最后容易出现的结果, 就是现象的罗列和差异的统计。这就是本书最后的样貌。
就这样,在局部依然还有火花,例如西蒙提出了“企业家集群”等新发现,但从全局上来看,基于千余家隐形冠军企业的20年关注,《21世纪的隐形冠军》却遗憾地不再能提供擦亮天空的闪电。
很难搞清楚,是这个群体的失败,还是西蒙的失败。
不过,因为跟这个群体的亲近,我们得以从西蒙的新著中知道:杰里茨在生产剧院幕布和舞台布景上无人能敌,仅有65名员工的加勒斯生产的管风琴全球闻名,无论地球上哪个角落的8字形滑道都有可能是斯坦戈出品的……而且西蒙对他们曾经尝试过的新举措了若指掌。
这种熟悉,呈现给我们一本关于全球隐形冠军的权威目录指南——因为他们的隐形,这些企业本来难以发现。但现在你不用费劲了,西蒙把能找出来的都找出来了。从这个角度,本书值得一读。
但剩余的发现,就要靠你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