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是一部由布莱特·摩根执导,科特·柯本 / 科特妮·洛芙 / Krist Novoselic主演的一部传记 / 纪录片 / 音乐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有幸正好听过几首科本很动情的歌And I love her,sappy,以及最后科本坐在那儿唱where did you sleep last night,他都给我一种很熟悉、很亲切的感觉......那时他好忧伤,那时好欢乐,却只有在一切过去、无法挽回后,他才会回来,再进入一个新的世界.......在那里,他会幸福.......
《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影评(二):既有嘘唏处,亦有震惊时
好多年前,有位关系很好的高中同学送了一盘卡带给我,由此知道了涅槃的英文是Nirvana。至今这盘卡带还在抽屉里静静地呆着,不过惭愧的是从来就没让它的重金属轰鸣声完整地响过一轮,因为我们这种伪摇滚乐迷的接受程度也就到Beyond和黑豹。这回估计是把卡带里的歌都听齐了,纪录片利用丰富的影像和动画展现了这位涅槃主唱的经历与个性外,还极好地诠释了他的作品,不免有诸多令人震惊或嘘唏之处。
《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影评(三):音乐记录一个时代的一面
音乐主题关于Nirvana主唱科特·柯本的纪录片:Kurt Cobain: Montage of Heck《烦恼的蒙太奇》。对歌手说不上喜欢,按个人的喜好会觉得音乐有点吵,歌词有点粗糙。共同点他也喜欢约翰列侬,翻唱他的And I love her比原唱还好听。他们是不同时代的歌手,不同的表达方式。万千宠爱的童年,不断被拒绝rejected的青春期;还好找到音乐来表达;遗憾的是为缓解痛苦,包括生理的胃痛,吸毒。比较难以接受的是Love怀孕时还吸毒。音乐上留下他的创作,作品也是80、90年代时代记录。可惜个人选择的生活方式有悲剧性。
《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影评(四):《27俱乐部,永远的科特柯本》
今天是柯本生日。和朋友在电台做了一期纪念柯本的有关27俱乐部的节目。我们电台叫:山海荒电台。苹果podcast|喜马拉雅|蜻蜓FM上都能搜到。大家感兴趣可以听一下。http://m.ximalaya.com/sound/256626021。还可以关注我们电台订阅号:shhdt1
节目最后有嘉宾为科特献上的一首诗
《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影评(五):月球的另一面
对于死忠Nirvana,但是又不甚了解Cobain月球另一面的人来说,看完这部片如其名(蒙太奇)的纪录片(《Kurt Cobain:Montage of Heck》),确实需要花一段时间去接受和消化一些基本事实(仅推荐死忠粉们观看)。很难用准确的词语形容Cobain在我心中的位置,可以用Beyond来做个简单的类比,他们是同等重要的,虽然两者在音乐风格和行为准则等方面差异巨大,但在音乐的领域是一样永恒的。对于不了解这位Grunge代表人物的朋友,可以试着听听New York Unplugged版本的Where did you sleep last night。
《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影评(六):没看过电影,但是清明节快到了总想写点什么。
我想,没人懂Kurt Cobain。Krist和Dave都不懂。因为这哥俩在Kurt身旁显得那么的路人。创作,排练,演出,甚至互相之间的交流都是由Kurt主导。那么Kurt就一直用他的音乐表达和宣泄情感,歇斯底里的。
在台上看着众多愚蠢的他的歌迷:嗨你妈逼,你们他妈知道我屌在哪吗?
演出的尾声,肾上腺素飙升到顶点,fuck the fucking rock !fuck the noise ! fuck you all! fuuuuuuuuuck!!!
这样一年巡回下来应该是挺累的。
在演出现场,Kurt和观众几乎0交流。我不知到纽约的不插电是不是唯一的一场和观众,和乐队有交流甚至讨论的。那时候他是如此的平静,惬意,仿佛实现了所有追求,没有遗憾。
《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影评(七):何处不是天堂,无处不是地狱
没什么能够拯救我了,自杀吧自杀吧自杀吧。无望的科特。
那些丑陋庸俗的生物,在享受性欲之快感时,培育出新生命。凭着他们自以为是的想法,将那纯洁的灵魂推至那望不见底的深渊,堕落,沉沦。
这深重的罪恶,又有谁来认领呢
那些纯洁本应有资格享受着上帝赋予的快乐的灵魂,却被邪恶的爪牙一个一个的掐死。无辜的信徒们?该死的信徒们?
何处不是天堂
如果能有一点儿怜悯之心,至善的灵魂也不会沦落于渊谷的王者。拿起手中的武器,反抗着那些拥有着邪恶力量的掌权者,不管他们的力量有多强大。一代一代的亡魂者,靠着临死前的咏唱,将他们的圣洁之魂永传下去。谁又能听得懂他们的心,那是一个笑话,一个大笑话,被嘲笑,被讽刺,将他们的丑陋的皮囊剥下,腐败散发着恶臭,餐桌上的人们端着盛满鲜血的酒杯,笑着共饮。谁又能说这是谁的天堂。
《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影评(八):何处不是天堂,无处不是地狱
没什么能够拯救我了,自杀吧自杀吧自杀吧。无望的科特。
那些丑陋庸俗的生物,在享受性欲之快感时,培育出新生命。凭着他们自以为是的想法,将那纯洁的灵魂推至那望不见底的深渊,堕落,沉沦。
这深重的罪恶,又有谁来认领呢
那些纯洁本应有资格享受着上帝赋予的快乐的灵魂,却被邪恶的爪牙一个一个的掐死。无辜的信徒们?该死的信徒们?
何处不是天堂
如果能有一点儿怜悯之心,至善的灵魂也不会沦落于渊谷的王者。拿起手中的武器,反抗着那些拥有着邪恶力量的掌权者,不管他们的力量有多强大。一代一代的亡魂者,靠着临死前的咏唱,将他们的圣洁之魂永传下去。谁又能听得懂他们的心,那是一个笑话,一个大笑话,被嘲笑,被讽刺,将他们的丑陋的皮囊剥下,腐败散发着恶臭,餐桌上的人们端着盛满鲜血的酒杯,笑着共饮。谁又能说这是谁的天堂。
《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影评(九):纯粹因为短评写不下了
说实话,这部片子的节奏我并不太喜欢,但传记片原本就不能求全责备。这是一部走心的片子,走的是科特柯本的心,也是导演的心,就够了。上帝让有些人存于世上的目的就是做一颗流星,把自己燃烧成最绚烂的一瞬,然后不再见,因为无意义。不要用常人的伦理去苛责他,他已经完成了他的任务。纽约不插电的"where did you sleep last night"是我第一次接触NIRVANA,便爱上了,那种伤痛的气质太戳人。无论是影响力还是时间顺序,纽约不插电的华美又安静和这首歌的忧郁又痛心,值得成为全片的压轴。字幕曲的最后一首,当然是全片一直谈论又隐藏的“smells like teen spirit”,它和科特一样,不朽了!我爱我心中的NIRVANA和科特柯本,剥去愤怒与暴躁的不安的受伤的不插电的NIRVANA和科特柯本。
《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影评(十):世人皆醉我独醒,你们的崇拜,却是我最讨厌的枷锁
科特柯本是谁?下载电影的时候,我真心不知道,冲着豆瓣8.5的评分下的纪录片。当打开电影,看到“涅槃”之后,我知道了。科特柯本,肯定就是那个自杀的人。小时候,当所有人都在听港台流行曲的时候,我听的,是重金属、死亡金属,有Marilyn Manson,有枪炮玫瑰,有史密斯飞船,有X-JAPAN,当然,也有涅槃。小时候,哥哥(其实是我堂哥)当时是大学生,暑寒假或者星期六日,我都喜欢和他腻在一起,打游戏,看球赛或者,听这些我听不懂音乐。年纪还小的我,坐在大的低音音箱旁边,音箱线连着小小的CDplayer,播出来的,都是疯狂的东西。疯狂,但深深地影响了我,大概所以我现在才会时不时疯狂吧...如今哥哥已经是个文雅的医生了,当年他视如珍宝的CD在他家早已找不到踪迹了。科特柯本那天自杀了,他成为了不愿成为的偶像,卷入了不愿卷入的漩涡,世人皆醉我独醒,你们的崇拜,却是我最讨厌的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