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曾经少年》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0-08-19 23:1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曾经少年》读后感锦集

  《曾经少年》是一本由[加] 大卫·吉尔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页数:23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曾经少年》读后感(一):曾经的你,曾经的我

  

父亲地铁偶遇了曾经的人,她的离去曾令他无比痛苦。多年以后,他们在列车上相顾无言,这才是真实人生吧。不算很棒,不算可悲,不下流也不可笑,不过平平常常,有些人在你生命中来了又走了,似很神秘,却没有一点神秘可言。每个人生命都会有无数次的遇见,无数次的离别可能是匆匆一瞥后的再无交集,也可能是一见钟情后多年再见的相顾无言,我们欢乐过,悲伤过,这就是人生,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这故事可能是你的,可能也是我的。

  《曾经少年》读后感(二):曾经少年

  很喜欢这本书,对书中儿子喜欢的《重庆森林》很有共鸣,那也是我少年时代反复看过的电影。在陌生人跳舞女孩,《California Dream》,白色大熊,变瘦的肥皂,炸薯条,跑步与流泪,墨镜凤梨罐头,尽管后来还看过很多电影,但都不及带给我的力量大。长大后,我却再也不敢点开《重庆森林》了,可能是对里面的细节太过清晰,可能是怕想起自己中二的少年时代,也可能是怕再次看,和当初的感受差别太多的话,我会难过也许就像书中说的:“这部电影对他已经没有用了,他已经从中得到需要东西,便把它留在那儿,就像蛇蜕下的皮”,我也不需要这部电影了,它永远留在了我的少年岁月。

  《曾经少年》读后感(三):谁的青春不迷茫,还好有你导航

  

原名父子电影俱乐部:陪孩子走出叛逆青春》单看书名看起来像是书店里教大家如何育儿的书,差一点就直接跳过了,今年8月再版后改名为《曾经少年》,突然就有点那个感觉了。故事大概讲的是一个高中辍学的儿子和面临失业的父亲在家观影并互相成长的故事。

试想一下,如果你有这样一个糟的儿子,厌学、抽烟、喝酒、混乱的私生活更甚至是吸毒,难道不应该预约一场男女混合双打吗?但或许是因为感同身受,这位父亲在面对这些问题之后,经过一夜的辗转反侧还是艰难的宣布:辍学可以,但是每周得和我看三场电影,并且绝对不能触犯社会道德底线。这样的父亲可遇不可求,这个孩子辈子一定是拯救世界天使吧!于是这样的每周电影俱乐部就开业了,从《四百击》到《罪与错》,如果说是想从电影中去看世界,看人生,不如说是借每周三次的电影时光,留住片刻的父子相聚时刻,父亲精心挑选安排着每周的电影清单,孩子却沉溺于自己的苦恼当中,最后和解的方式只不过是用一个男孩的过往去换另一个男孩的心事。只不过一个是过去式,一个是进行时而已。

其实只要不是在大是大非的事情上,做父母的放手一点也未尝不好,做父母的往往不能开出一味对症的药,救赎自己的方式多半还得小孩的自己去找。青春的路上其实并不好走,我们所需要的更多的并不是一个手拿教鞭的归正人,只需要在我们过分迷茫的路口有个向导便好。

谁的青春不迷茫,谁还不曾是个小孩模样,青春的苦恼像一座迷城,有的人撞到南墙头昏脑涨遍体鳞伤,而他要多一点幸运,父亲的用一部部精挑细选的电影、一次次的陪伴时光编织了一件百毒不侵的铠甲助他远航。

(ps:如果你对故事不是特别感冒,就单看电影的解读也是不错的选择,毕竟单凭最后的观影清单也值得收藏)

  《曾经少年》读后感(四):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像一个少年一样成长

  

每个人的少年因为经历的事情不同,因为所处的环境不同,因为陪伴的人不一样,所以每个人的少年时代都是与众不同的,都是难忘的,不管那是好的还是坏的!

我的少年时代是我一个人度过的,那个时候,我与父母不在一起,他们为了工作去了另一个城市,每一年只有过年的时候才会相聚片刻。因为他们工作特别忙,即便相聚,也没有更多话题聊。现在想起来,我与父母之间最多的对话大约就是关于生活费。他们从来不过问我的学业,不过问我想要上哪所大学,不过问我是否有早恋问题,也不过问我的兴趣爱好……我每个月的生活费都是固定的,就连每个月给我汇生活费的日期都是固定的时间,金钱不多不少,时间不早不晚。

虽然我少年时代没有父母的陪伴,但好歹中规中矩,和大部分人一样,顺着一条道平稳前进。但是我的弟弟就不一样了。他像故事中的杰西一样,在17岁的那一年辍学了,当我的父母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他已经辍学一年多了。没有人在乎他这一年都干了什么,也没有人问他为什么辍学,爸爸通过关系,给他找了一个手艺师傅,将他送到了北方的一个城市,那里距离我们都很远。直到离开的那一天,爸爸也没有问弟弟是否愿意。

至此弟弟和爸爸之间就横亘着一条无法跨越的鸿沟。所以,当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在想,如果当年,爸爸能够像书里的大卫一样,与弟弟沟通一下辍学的事情,是不是事情会向着另一个放向发展。

但,并不是每一个父亲像大卫一样,重视儿子的少年时期的叛逆,也并不是每一位父亲,都有机会和儿子一起重新成长,重新出发。

《曾经少年》讲的是一位父亲大卫,在儿子出现厌学情况的时候,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决定让他退学回家。他并不知道这个决定是否正确,所以他想到一个办法——通过看电影,来对儿子进行教育。

这种方法并不适合所有家庭。

故事中的父亲大卫是个资深影评人,所以他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适合的影片,并且能够引导儿子重点关注影片的某些有意义的地方,甚至能通过某些细节,让儿子发现所表达的观念或者想法。

虽然,这是一部小说,但不得不说,整本书最精彩的地方,写的最好、最流畅的地方,依然是影评部分。这大约是和作者本身就是影评人有关系。

文中出现的第一个影评,也是父子俩看的第一部电影——《四百击》,作者在观影结束,对电影的结尾有这样一段描写:

安托万从少管所逃出来,他跑过田野,穿过农舍,跑过苹果树林,一直跑到令人眩晕而海边。就像他从来没有见过海似的。它如此宽阔无垠!它似乎在无穷无尽地延伸。他跑下一段木阶梯;他冲向沙滩,在哪儿,波浪涌起,他缓缓回头并望向头;画面凝固……

无论是作为影评还是作为小说的一部分,都是非常精彩的一段,很有寓意。最主要的是,它很符合当下杰西的境况。

对于每一个厌学的孩子来说,学校大约就是安托万待过的那间少管所。退学后的杰西就像从少管所出来的安托万,他努力逃开那个他讨厌的地方,他以为逃开那里就是自由了。

大卫对于儿子杰西的教育,不仅仅是看电影这么简单的事情,而是每次电影后与儿子的沟通与交流。

任何一段关系,无论亲密与否,想要长久,沟通是必不可少的。很多人都明这个道理,但是作为父母,却鲜少有人能够真正的、平等的与自己的孩子沟通。中国的父母大部分都属于高高在上的那一种,对于孩子的教育永远是命令式的。

大卫作为一个父亲,他用电影里的安托万来提醒儿子,逃开了那个他讨厌的地方,是否有想过以后呢?逃开以后该做些什么?

同一个问题,因为这部电影的存在,让杰西从被动思考到主动思考。

同时也是大卫在思考的问题?

儿子从学校退学之后,大卫的事业也进入了瓶颈期,无法突破,甚至频频倒退。

他在引到儿子思考人生的时候,也在不断思考自己的人生。他也崩溃过、懦弱过、质疑过自己……

当杰西在经历迷茫的恋爱、失恋后,慢慢找回一点人生的方向的时候,大卫也从事业的低谷期走了出来,迎来事业的转折期。父子两个人的人生都有了新的方向……

  《曾经少年》读后感(五):成长教育

  

我知道这本书的时候,中文译名叫作《父子电影俱乐部》,凭印象猜想,也许是个父子双视角的影评集?毕竟如果你喜欢看电影,谁没有幻想过小朋友长大到可以跟你一起挑个片子看,一起哭一起笑,那种其乐融融的亲子时光呢?你恨不得从她出生起就开始积累片单了。看完了你们还能交流看法,还为此写了本书——最初就是这个图景吸引了我。

而实际上可以称之为影评的东西寥寥无几,我天真的幻想也完全忽视了代沟这个东西。书里的少年,16岁了,从高中辍学,并不知道自己有什么天赋,却对美好人生充满了信心;影评人父亲几乎面临失业,入不敷出,做出了允许辍学的决定,也忍不住担心自己正在毁掉儿子的人生,正统教育的失败构成了他中年困局的一部分。这样的两个人,重新住在一个屋檐下(对,本来是前妻带着儿子生活的),以每周同看三次电影作为仅存的教育。即使如此,父亲还不得不时刻提醒自己“再说一句就多了”,谨慎的选片、克制的推荐、小心的启示,生怕被青春期的儿子当作灌输,产生排斥。

而儿子显然对女孩比电影有更大的兴趣。我看到他三年里换了至少三任女友,为其中的两个伤心欲绝、酗酒嗑药。父亲不仅难以用伟大作品来跟儿子产生共鸣,开启他超越自我的上进之路,还不得不耐着性子,倾听青少年的感情困扰,苦恼怎样才能让他明白热情终将冷却,不论是多么剧烈的折磨。

那个秋天,我的生活里还有很多事情要忙:照顾我的妻子、为某杂志写关于福楼拜的文章、铺好屋顶上掉落的瓦片、为“那份报纸”写一篇影评、处理地下室的住客不能按时付房租的问题、还有一颗臼齿要镶配牙冠(蒂娜的保险只能付一半的费用)。但杰西感情方面的困扰,我偏偏无法抛诸脑后。

并不是什么影评集。看完这本书的时候,在我眼里它已然是一本育儿日记。不管是我正准备上幼儿园的宝宝,还是他已经开始分享性经验的儿子,都还是孩子,尚未成年;指向分离的父母之爱,义务未尽。

一起看电影无非是一个共同度过时间、借力开启对话的方式,就像亲子阅读一样不是吗?尽管你会挑选,绘本或者电影,但小孩并不见得喜欢;重点也并不一定在于你们看了什么,那些美好的道理固然摆在作品当中,你却只能经由自身的经验去汲取,小孩看到的和你看到的,显然不是同样的东西。你不可能指望书与电影有如药到病除,解决你们面临的问题。

但是,这个共同的语境太重要了。你会从三岁小朋友为失去彩虹花瓣的花掉下的眼泪中看到她心里的柔软,身高193的儿子会说“我就像《巴黎最后的探戈》里的那个家伙”,来告诉你他对甩掉的女友难以忘怀,这默契弥补了语言的乏力,当然也会积累理解与信任。

……这是一件多么奇怪、不可思议、意想不到的礼物啊,在一个年轻人的人生中,这三年通常正是对父母关上心扉的时候,而他却向我们敞开了。

父亲慷慨的分享了他在电影世界中的珍藏,三年的时间让一个不确定南美洲不是一个国家的毛头小子,拥有了足以媲美职业影评人的电影知识。这让人羡慕,但电影当然不是全部。为什么我觉得这是个好爸爸,很大程度在于,他始终看见的,是孩子真实的样子,而不是期望孩子成为的样子。他看到了儿子对于学校的厌倦、在年轻的恋情中遭遇的挫败,看到了他轻易被一句粗暴的批评刺痛的自尊、随时可能把你排除在倾诉范围外的敏感,也同样看到了他坚持做洗碗工直到升职时收获的成就感,他看起来并不靠谱的地下音乐创作中流露的才华。

我甚至感到,他珍视这段虚度的日子,以及开放对话的父子关系,胜过他期待儿子找到人生的方向。他在书里写到了不少他在工作之间的迷茫,我猜这也许让他推己及人,对儿子正在经历的、几近荒唐的探索期保有宽容。这也并不容易,因为自己的人生失败而反过来寄不切实际的希望给孩子,这种例子我们看过太多了。

我或许是在等待一份工作,但我无须等待我的人生。它就在那儿,在我旁边的柳条椅上。正在发生的一切真是太美好了——纵使我清楚,将来的某个时候,这样的聊天终会结束。

就像所有人期待的那样,儿子终于还是重返学校,上了大学,并且google告诉我,他抓住了自己的天赋,出版了一本小说。但我觉得,这令人欣慰的结局只不过是锦上添花,就像父亲在结尾当中所说,他脑海中不断重复着《真实罗曼史》中的台词、真心感到这孩子真酷、偷偷哭了一把的时刻,远远在这些决定发生之前。

我们仍然有时间,但不再有那种时间,那种枯燥乏味、有时候简直单调得令人生厌的时间,而那才是与人共同生活的真正标志,你以为那样的时间会永远持续下去,然而有一天,你会发现,不是这样子的。

本书的作者与主角:David & Jesse Gilmour

  《曾经少年》读后感(六):说说我接受的电影教育吧

  

书中讲述了曾是影评人的父亲,用电影作为沟通的方式,给正直青春期、辍学在家的儿子进行某种教育。

这位父亲非常酷,他说:“你需要接受的唯一教育就是一周和我看三部电影,片子我来选。”

听上去令人羡慕。父亲和儿子在各个片单之间观影过程,也让我想起我所接受的电影教育。父亲的观影方式和我近来尝试的观影方式不谋而合,这可能也间接说明了我接受的电影理论教育的某种成功?(我从去年开始,也自己开始进行一些片单巡回,如“乡土中国”“新浪潮”“香港文艺片”“非洲大陆”)

是的,我开始像专业影评人那样看电影了。看电影,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回想起自己所接受的电影教育,自己会最终喜欢电影,敲开电影学习的大门,可能也是一种巧合。

首先,电影频道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它让我看了许许多多的香港商业电影。成龙、刘德华、张国荣,周润发,电影带给了我无数刺激,平时在生活中体会不到的东西;古惑仔,江湖、枪战、义气、功夫……警匪、功夫、是我对类型电影的初体验。

初中,语文老师给我们推荐了《暹罗之恋》,断断续续地,我看完了长达三个小时的青春片。在电影的后段,13岁的我看到两个男孩亲吻在一起,完全震惊了。不得不说,我最早的性别教育,竟来自于这部电影中两个男孩情不自禁的亲吻,电影的最后,他们还是分开了,我十分难过,不需要任何理论,我明白了:爱,是不分性别的。带着分享禁忌的快感,我也把这部电影推荐给了很多人。

我的queer启蒙|《暹罗之恋》

电影,成为我发现未知世界的手段。

发现电影的美,也让我成为了不一样的我。

记得一个周五的晚上,我点开了《花样年华》,对于有些抽象的故事,我没有看懂,但我还是被电影的氛围深深吸引了,张曼玉在小巷子里的漫步,昏黄的灯光,三拍子的音乐,梁朝伟呼出的青色烟雾,下雨了,雨又停了,一套套旗袍,2046房间,这是一种全新的观影感受,我不在感觉时间流逝得很慢,我被吸住了,哦,原来还有这样的电影,原来还可以这样讲故事。

后来一直都爱的|《花样年华》

后来一直都爱的|《花样年华》

这些都是在不自觉间接受的电影教育,在我成长的那些年,各式各样的电影被埋藏在网络里,等待着发掘。

但到了高中时期,电影变成了边放松边说教的难得机会。

老师们对励志向的电影情有独钟,《三傻大闹宝莱坞》、《当幸福来敲门》,他们希望借此可以鼓舞到同学们,让大家更有动力地学习。

记得高二的时候,全年级装了新的投影系统,于是语文老师拿出两节课让大家看电影,当时最热电影有刚拿了奥斯卡金像奖的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和当年的贺岁片,周星驰的《西游降魔篇》,在几乎全年级的同学都选择了《少年派》的情况下,我们班的同学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喊道:我们要看周星驰!

当时我坐在最后一排,但是非常非常认真地,甚至是站着,看完了这部电影。

对这部电影其实谈不上多喜欢、多感触、但是那种全班一起大笑的情景,我至今记得。

我很开心我们没有选《少年派》,当年的我,笃定《少年派》的晦涩,它已经有了太多的解读,甚至听说在看完后,别的班的同学还要写小作文,这真的令人丧失了观影乐趣,而且还增加了作业负担。

这样的电影教育,我才不需要呢。

我不需要从电影中获得什么真知灼见,获得什么人生启迪。人生自会在需要启迪,需要感悟的时候,让我感悟。

少年的我,也的确是,对所有的看似鸡汤(其实也是被主流标榜为鸡汤励志)的电影都嗤之以鼻。

然后我就很久没有认真看电影了。直到大学。

因为几堂影视欣赏课,我又重新爱上了电影,一有时间就根据老师给的片单上补片。全面地看电影,喜欢上电影史,是从大四到研究生学习的阶段了,选择了电影理论作为研究生的专业,以电影为切口,去了解世界。

最后,说回这本书,我感觉父亲的初衷其实也不是说,希望电影给儿子的生活燃起什么希望之类的,更多的应该是一种人文教育,他所选择的电影范围很广,像是通过电影在不同时空中穿梭旅行一样,去“法国新浪潮”,看“黑色电影”,发掘“被埋藏的宝藏”,讨论“伟大的电影瞬间”,感受“心虚的愉悦”,这是一场电影游戏,他带着儿子在电影的世界里遨游。

我认为电影教育,不是说,要给定一个思考方向,给定某种获得启示的渠道。这样也太没有意思了。

电影的教育意义应该在,通过电影艺术,让观看电影的人或者拓宽自己的人生体验,或有新的美学体会,或获得自己需要的力量,或去思考电影之外的现实世界,它可以唤起某种对生活的反思,对周围事物的关怀和爱,对时间,对自身存在的思考,但也绝对有权力说:我对此毫无感触。

所以:

儿子在观看和自己辍学境遇相似的、父亲精心挑选的《四百击》时,可以毫无触动,他并不认为这和他的生活有什么交集,他并不因此感到忧虑;

父亲因为买房对人使诈,被人当面撞见而羞愧不已,觉得自己好像是《偷自行车的人》里的那个因为偷窃当众抓获的父亲角色时,他和电影中的人物进行了某种“奇遇”,获得了共鸣。

你可以疏离,可以沉浸,总之,每个人的感受是自由的,都可以通过电影,各取所需。

读完整本书,我又想认真地、疯狂地看电影了!

走吧,一起去看电影吧。

PS:

整理了一个书中提到的电影片单的豆列,大家喜欢可以点关注呀~

https://www.douban.com/doulist/129075256/

  《曾经少年》读后感(七):为人父母的我们,愿《曾经少年》陪伴我们与孩子走出人生低谷

当看到《曾经少年》这本书时,我想到了最近比较火的一首歌曲,只记得最经典的那一句“当我还是一个曾经少年,没有一丝丝的改变”,这一句就像洗脑一样,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

我们都曾经是少年,但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和另一个少年一起,重新长大成人。

因为,我本身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所以当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想到的是教育,我们虽然成年了,虽然,有的孩子也上小学,初中了,但是我们是否真的陪伴孩子,与之心灵一起成长呢?

孩子借我们的身体而来,最终将离我们远去,我们也是与孩子一起成长的,教育孩子真的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我只知道抚养和教育孩子是人类最重要也是最艰深的学问,除此以外,我对教育一无所知。 ————米歇尔•德•蒙田

在讲述这本书之前,作者引用了蒙田的语句,因为自己一直在0-6这个阶段学习,研究,孩子与母亲需要经历共生,然后断奶,坐,独立行走,会说话,可怕的两岁,各种敏感期,关键期……真的是一门艰深的学问。

因为,我们不能让时光倒流,我们有时候也不知道我们的想法,做法对不对,像作者“大卫•吉尔莫”一样,有时候也会怀疑,自己这样做对吗?孩子长大以后会不会没有好的未来……

文章刚开始是讲父亲看到儿子的影子,回忆自己与儿子共度叛逆期,当年那几年作为父亲的他,也有过悲伤,无奈,那段时间失业,也曾为工作而奔波。

《曾经少年》这本书主要讲,一个叛逆期的193cm的大男孩,自己功课不好,自己不喜欢上学,父亲为他补课,但是从孩子的种种表现,都是厌学的状态。

最后,父亲竟然也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如果你确定不上学,那你得答应我,不能吸毒,然后每周3次与他看电影。

如果在现代,我想很多人也会说,这是一个多么不靠谱的父亲,竟然答应孩子辍学,而且孩子也不用工作,睡到几点也可以,每周就看3次电影,我想,如果在现代,应该会有很多人在责怪这位父亲,你竟敢拿孩子的前途在赌,来做实验!

《这个杀手不太冷》

一、谈电影

他们看的第一部电影就是《四百击》,里面有一个少年从监狱里逃了出来,然后父亲问他,那他逃出来就真的“自由”了吗?那个逃犯,以后该做什么呢?

《这个杀手不太冷》这部电影,以前也看过,我喜欢这个职业杀手,虽然是一个杀手,但是,他救了隔壁的小女孩,也是那个家庭的唯一的存活者,最后,Leon为了救那个女孩,自己中弹身亡,但是,当他看到那个小女孩安全了,他也就安心的离开了!

《偷自行车的人》一个失业的人,面试上一份工作,但是没有自行车,不能胜任这份工作,妻子为了他的工作,变卖了家里的物品,本来想后期在挣回来,但是上班第一天就被人偷了自行车,一切都没有了,男主人公最后想到了偷别人的自行车,但最后,被抓住了,自己的儿子亲眼看到了这一切!

父亲说:关于道德,我们会根据特定的时刻来决定什么是对的、错的,我们需要的又是什么!

其实,我们的人生有很多不知道怎么选择的时刻,我们当遇到这样的情景时,不妨也问一下,我们需要什么呢?有时候电影里也会给我们一个不错的答案。

二、谈心

他们看的第一部电影就是《四百击》,那个逃犯,以后该做什么呢?父亲问儿子。

儿子回答父亲:其实,他也不知道!在学校的时候,自己总是担心学习成绩不好,太忧虑了,使他的学习更不好了!

这也是父与子的第一次吐露心声,孩子不想上学的原因,自己学业不好,父母补课,自己其实也有压力和焦虑,学不下去!

儿子第一次恋爱,一个女生竟然有男朋友,还说喜欢自己的儿子,自己儿子也很喜欢那个女孩子,但是父亲说了一句话,我觉得特别好,大概意思就是:你可以和不好的人谈恋爱,但是永远不要和她有孩子!

但是,在现在的这个社会,我觉得还是不要和一些不好的人有关系,因为现在没有曾经那么淳朴了,前段时间看新闻,也都是不太好的夫妻关系,男女朋友关系,所以,处朋友,我觉得还是找人品好一点的,比较安全!

第二任女朋友,让儿子彻底崩溃了,竟然去吸了毒,而且还知道叫救护车,折磨的他很难受,作为父亲,除了安慰,心疼,有时候也很无奈,通过这一次失恋,儿子创作了歌曲,最后,也与那个女孩和好了,儿子经历了几段感情,也变得成熟了!

谈心是家庭教育的开始,有的从小就一直与父母谈心,有的可能也从没有交流过,找一个共同点,打开心扉,促进亲子感情。

三、放手后的不舍

儿子会与朋友一起表演,父亲刚开始还是不放心孩子,怕他结交不好的朋友,怕他染上毒品,总是偷偷的跟着儿子,直到有一次,偷偷地进他们的“工作室”,被儿子抓到,父亲就像一个逃课的小学生,被老师抓到一样!

然后儿子陪着父亲下楼,并告诉他,下次邀请父亲的时候,才可以来。父亲也只好回家,躺在自己的床上,妻子跟他说:“逮到了,是不是?”

我们是不是有时候也会好奇,我们的孩子,他都在做什么?担心,焦虑,想放手,又怕孩子遇到不好的人,孩子长大了,独立了,也不能直接说他或者强制孩子听从我们的!

有时候,我们做父母的更像一个小孩子一样,想探寻我们孩子的内心世界,但我们又不能打扰他们,也不想让他们知道我们的意图,有时候就像一个小偷一样,蹑手蹑脚的跟着孩子,观察孩子,生怕他被坏人诱骗到歧途。

儿子去外地,自己那段时间也比较忙,照顾妻子、为杂志社写文章、铺屋顶的瓦片、房租、牙齿等,但是当儿子给他打电话的时候,他还是以儿子的事情为第一。

不管是孩子上幼儿园,第一次离家,还是孩子去外地上学,工作,我们是不是都不舍,但是孩子终究会长大,有自己的人生,慢慢的远离我们而去。

四、改变

儿子刚开始不喜欢上学,答应跟父亲一周看三次电影,这让儿子打开了心扉,其实,这也说明,父亲对他的尊重,包容,没有强迫他做他不喜欢的事情。虽然,此时的父亲也在为工作奔波,但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父亲职业而生涯的低谷。

在这三年,儿子经历了恋爱的打击,被骗的第一份工作,第二份工作自己做的也很出色,虽然只是一个洗碗工,不管父亲多忙,父亲在旁边默默的守候,孩子都是他的第一要务。

父亲与儿子的一起看电影,其实也成就了父亲写影评的成就,也成就了儿子广泛的见闻,最后,父亲的工作又有了一个新的高峰,儿子考上了大学。

我们在教育孩子的同时,其实我们也在改变,也在成长!

抚养孩子的过程就是一连串的再见,一个接一个,开始是和尿布,然后是和儿子的防雪服,最后是和孩子本人。

五、影片清单

最后,作者在末尾给我们列了不错的电影清单,我们也可以借助这些电影,让我们与孩子的心灵一起成长!

即便不是陪孩子,我们自己看,我想也会有一些新的体会,让我们重新对这个社会有新的认知!

结语

教育孩子不是仅仅给他物质生活的满足,还需要精神上的满足,陪伴!孩子的成长,需要我们适当的指引,我们既要尊重他们,还不能给他们压力,还要维护他们的自尊心,让孩子有自信心,坚毅的性格,甚至还需要孩子自己去选择自己的人生,但是,我们这一路需要陪伴,需要关心他们!

直到有一天,孩子真的长大了,有了自己的社交,有了自己生活,而且他的人生又不是偏激的,我们就可以放手了!让孩子自己去走他自己的路。

如果,你们家的孩子也在叛逆期,我觉得《曾经少年》这本书还是值得读一下的,但是,至于辍学这件事,还是不太建议大家都这么做!

虽然,我同学的父亲当时也很尊重他,让他高中毕业去外出打工,最后自己又回到学校重读,考上了不错的学校,虽然,现实中也有这样的真实的案例,但我觉得也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重返校园,也不是所有的父母也都这么有耐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曾经少年》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