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文青之死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0-08-15 23:0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文青之死读后感摘抄

  《文青之死》是一本由赖香吟著作后浪四川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0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文青之死》读后感(一):文青不死

  

九篇短篇,九个故事。无所关联,却又围绕着一个问题当年的文青后来都这么了?

了些冷门电影、书、展览爱好摄影、参加点文艺活动,就会有人说“你好文艺啊,原来你是文艺女青年啊”每听到这种话,就会感觉奇怪,有点像骂人。充分体会到最后一篇文章《文青之死:A Fond Farewell》一句话心情“一个词泛滥到既可吹嘘,又可骂人的时候,多半已经离原来的故事很远了”。

九段故事中哪个主角不是年轻时候的文青,他们被婚姻生活磨平了棱角,被日常生活柴米油盐所淹没。内心深处孤独角落依然在坚持着什么。谁说老了就不能体验约会的悸动,《约会》里的严以新和方方,不香吗?

文青不死,文青置之死地而后生。永葆童心,细呵护脆弱敏感一方天地。就算终将有一天被磨平了棱角,也可以保持原有好并坚持到底,就像文青的另一种可能不一定要受苦或搞的天翻地覆,也可能过一个有感觉的人生。”

  《文青之死》读后感(二):中年苦炼,回头已是百年

  

"人近中年,本该安分下来,他却反而焦虑得像只蚱蜢,四处撞乱跳,来不及了,来不及了,想要的人生再不去试就没机会了,他惟恐局面真定下来,唯恐日子愈过愈平静,于是便愈发不安挑剔吵闹。"

这是属于中年的焦灼难行,与我们年轻时的想像全无重合。那个当年所谓的文青消亡掉了,与生活和解,或成为生活的附庸,成为一粒卒,默默承担时代灰尘,人生是条下坡路,越走越静。

这种矛盾就像是本该两手空空放下,再有任何的起念都是可笑可悲的。里有我一面墙的书柜,来来往往那么多客人,竟没有人停下来问一句,你都读什么书。自不必说床下成箱的D9和D5影碟,和那些真假混杂的CD。时代被遗了,连同过去的自己。大家好像在一个特别热闹高级餐厅自助餐,笑着闹着,相互说一些关心的话,最后竟没有人看到你只是端着盛满食物盘子,什么都没吃。

赖香吟写起故事来不吝于直接描绘人的困顿疼痛思虑,几乎不借助景色细节和人物语言,不添加多余跌宕和转折,这样白描感受不但不遭人抗拒,反而更加熨帖地抚慰人心,从中年到老年,从两个人一个人,从碎片化的情境自成一体豁达,写出了独有风格,不得不叹服她的笔力劲道

"激情存在想象,日常生活负责辗平人与人之间的幻象,在那些童年书里,不都写些孤独寂寞的人如何被激情所毁,这些所谓经典到底是歌颂幻象,还是揭穿幻象呢?"

过山车般的激烈时日过去后,一切节奏都放慢了,“恋情甜蜜往往无声,婚姻沉重亦是无声”。再见到年少时纠缠过的人,只想立刻回家裹进棉被造梦,浑身瘫软被虚幻的绮梦包围,现实太残酷,我们都宁肯夜夜造梦。青春时代最大的骗局是乐观主义,认为事物总会发生变化,错了可以重新来过,人总是在前进......病痛、死亡、瓦解、崩溃,那些坚硬的现实无法穿透,文青终于还是要面对这种真实。杨君宁形容赖香吟的故事逐渐形成一种声音渐悄的独语:静谧、羞涩、缓慢, 她显见也经历了理想信念的磨损之殇。九十年代流金不再,静好如胶彩画,俯仰之间,陈迹里都是用心的印记。 深深的话要浅浅地说,长长的路要慢慢地走。

"我所曾经置身其中故事的源头是,我们的确在文学、音乐、电影,各种媒材的艺术形式里,追寻自己心有戚戚、有为者亦若是的前行者,但也不可讳言,那些心灵所遭遇的人生,并非总是平坦明亮,而是满布着残缺与不圆满。我们并没有愚蠢到以为那是浪漫,要说我们一心向往流转离散、特立独行、充满喊叫或悲哀的人生,那是言过其实,甚至装腔作势了。就算我真是文青吧,可我并没有想要那么多的悲伤,也没有要搞得天翻地覆,说得咬文嚼字些,我暗暗期待吉儿对我显示一种可能:不一定要受苦或搞得天翻地覆,也可能过一个有感觉的人生。"

她的笔调不全是灰色的,有一种将窄路走下去的力量包含在里面。文青不是毫无价值的存在,他们或许搁浅于时代的沙滩,但仍然努力呼吸着一口气,希冀保存自己一份尊严,他们也只是对时间产生过困惑,现在他们已经打算继续走下去了。

  《文青之死》读后感(三):何以无伤度日——读赖香吟《文青之死》

  

谈及文青之死,不将其视为一种隐喻,则总是难免联想到真正的文青及其真实的死亡——无论是在蒙马特以刀刺入心脏留下遗书的五月,还是到西方亲戚家参加露营活动体验度外的东方少年,抑或是在寂寞的游戏中渴望躲藏与消失却不知如何面对自己的司马光,这些“文青之死”何尝不是“灵敏之心与现实一触即碎”?对于内向型创作者来说,时刻面对内心、面对自我,是生命的母题,亦是原罪。以致于有时候难免在自我之外有盲点,这是一种天赋,也是宿命。而当其将生命中某种隐秘的苦痛不断对话与反抗,正如牡蛎含砂育珠,完全可以写出极其细腻且动情的作品,但同时因为这种黑暗的反噬,又必须不断寻求出口才得以生存,因其幽暗的文心正蕴含着毁灭的力量,丰富往往也是一种负担。文青似乎非死不可了。

当然,赖香吟的《文青之死》并非悼亡之作,幸存者的独已在《其后》言尽。诚如作者所言“九则故事,尽管角色、情节有异,但大抵是内在生命与现实相互牵制或漠视的故事,症状表现为错误的情感,志业的彷徨——多数文青人生正是在这两者病去了大半。”《文青之死》写的实为文青人到中年的哀况。

《在幕间:一则伪评论或伪小说》与其称之为“伪小说”,不如视为局部真实的传记,亦是青春的挽歌。与隐晦不明的青春期相对的,是凝结的心灵与冷峻忧伤的背影,雷与妮亚这同一躯体的两个自我如何不至于坠入忧郁的深渊,尽力在自我与他人之间维持一种紧张的完美平衡,以后见之明,矛盾、拧巴的自我撕扯带来的痛苦恰恰预示着写作作为疗愈的方法的不可能。挥别青春的迷梦,无处不是清醒的现实。《暮色将至》写从前夫林桑的视角阿君罹患癌症生命弥留之际的境况,阿君的父亲、丈夫无不是被动地走进病房,从不能让人有所指望,却最终在病房里“为女儿、为妻子,为一段他们从来没有负责过的关系收场,送行”,岁月的残忍往往在于即便个体想要拒绝成长与责任,反而是被岁月与现实冷酷而无余地地拒绝,徒劳一场。《约会》则跨度到老年人被漠视的情欲,年轻时错过的情感竟然在暮年是因为医院日复一日的照看而有了相濡以沫的温情。

然而,文青人到中年的哀况并非总是如此具有传奇性的,反之是平淡,无可避免地应对日常生活种种繁琐、俗腻、反复、顽固。《天竺鼠》里苏菲不得不承认,日常生活才是根本现实,“无论喜不喜欢注定无法踢开的现实,每个人出生、入学、兵役、结婚、离婚、死亡,一生在户籍里不过被誊写成制式几个字,日常生活却是每天每天都充满疑难杂症。”颇有“短的是人生,长的是磨难”的韵味。其实,文青并非被中年的现实杀死,相反,近乎自戕。

文青之死所指代的是内在生命的消亡。作为理想主义者,或言之或多或少还保有理想主义的人,是不免要感到抑郁与痛苦的,尤其是面对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这种基于事实的表述自然没有什么可以大惊小怪的,但总会好奇是否有解决之道,或者不免会要寻求对此的阐释。如果意识到置身于荒谬尚不足以形容的世界,并且无可逃离,然而无法割舍所在乎的道义与价值,那么难言的却可以彼此确认的痛苦几乎成为一种宿命。某些灵敏之心恰恰无可忍受厚着脸皮铁着心肠以便无伤度日,忧郁是精神底色。“人生点点滴滴埋藏着忧郁的种子,只要不至于使它发芽,不至于魔豆般瞬间爆长,人生或可走到尽头。”然而为了规避伤害,潜意识地自我规训,灵敏之心逐渐钝化,直至泯然众人,何尝不悲哀、不惋惜呢?

我想,每个理想主义者都不免要或多或少经历某一时刻或时间段的精神危机,可能是暴烈的,也可能悄无声息,但无论如何内在的肌理总会因为精神危机而被深刻地改变,至于如何妥善处理精神危机,人皆有异,这是自己的功课了,无可逃避。

  《文青之死》读后感(四):文青的抒情消亡简史

  她叫我文青,但我并不喜欢这个词;一个词泛滥到既可吹嘘、又可骂人的时候,多半已经离原来的故事很远了。我所曾经置身其中故事的源头是,我们的确在文学、音乐、电影,各种媒材的艺术形式里,追寻自己心有戚戚、有为者亦若是的前行者,但也不可讳言,那些心灵所遭遇的人生,并非总是平坦明亮,而是满布着残缺与不圆满。我们并没有愚蠢到以为那是浪漫,要说我们一心向往流转离散、特立独行、充满喊叫或悲哀的人生,那是言过其实,甚至装腔作势了。就算我真是文青吧,可我并没有想要那么多的悲伤,也没有要搞得天翻地覆,说得咬文嚼字些,我暗暗期待吉儿对我显示一种可能:不一定要受苦或搞得天翻地覆,也可能过一个有感觉的人生。(《文青之死》p157)

有感觉的人生,大概可作为赖香吟这本短篇小说集的一种写作追求。 作为生于一九六〇年代的台湾“五年级”文学世代的一员,赖香吟素以擅写抽象的心灵世界,凝视自我内在,沉静而知性的书写风格立身文坛。在《文青之死》这本集子中,赖氏延续了其写作惯性: 绵密的文字,冗长的句式,重复的细节,和呓语般又极尽克制的叙述语调,似乎只是为了更进一步佐证文青死后这庸常、单调、疲乏、淡漠、无天光亦无尽头的日子。生老病死,爱憎怖惧,如轻鸢剪影,构成了一部记录在册的抒情消亡简史。

在《后记·时差》中,作者为小说集如此做注:

以近作《文青之死》定名,乍看之下似无联结,想想又觉可通:九则故事,尽管角色/情节各异,但大抵是内在生命与现实相互牵制或漠视的故事,症状表现为错误的情感,志业的彷徨——多数文青人生正是在这两者病去了大半。(p195)

于是我们随着镜头看到一幕幕残破的人生风景,看到平凡如你我在日复一日的琐屑生活中备受压抑的人生形态,看到人与物象、人与时代、人与人之间难以逾越的生命的隔膜与疏离。能很明显地感受到,作者笔下的人物多是现代都市里被边缘化的弱势群体:离异夫妻,单亲母亲,丧偶老人……他们居于人生中一个不上不下的位置,面对着来自或家庭或职场各方的压力;他们偶有脱轨之举,但又无疾而终地回归日常。他们经历的所有失意、伤痛,他们的辛酸与无奈无不印证着生活的悲剧性本质,但我们同样能感受,他们对日常的抵抗、挣扎,以及他们对人生的了然、彻悟——即便这种领悟的获得往往需要通过”死亡“的降临。

《文青之死》诸多篇章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下,“死亡”并非故事发展到高潮的廉价煽情,其所负载的复杂的情感伦理结构,以及应对生命本质的回应性思考,都值得细致分析。比如《暮色将至》这篇斩获2008年九歌年度小说奖的作品,写了两个人生已然染上暮气的人物——处于中年危机郁郁不得志的林桑和生命走向尽头依然直面困境的阿君。在暮色将至之时,男主人公终于在生命结束的情景中接受了生命成长历练中最残酷的教育,纠缠于他心灵的“重新开始”或将不再是问题。再比如《迁徙》,目睹了母亲生命流逝的老人,在疲累过后的睡梦中重获心灵的平静。死亡这一时刻,竟而成了面对当下境遇的力量,变革当下的暮气,重新清算和整理自己的人生。

在这种意义上,”文青之死“一词更像是一个借喻:象征着某种生活方式的告别,某种生命灵性的消散,某种理想主义的溃退,以及某种年华流逝不可逆转的隐忧。正如《日正当中》一文中”废船“的譬喻:

她支着颈子,感觉自己如一艘搁浅的船,停泊于荒废的小渔港,或沉于湛蓝如宝石的大海,无限细的日常无限深的人生,一点一滴渗入,船身日益沉重,在无人知晓的海面,徒然不可挽救地下沉……完全的沉没之后,在海底,珊瑚礁四处遍布,静默而优雅地摇曳,静默而优雅地捕食,过往之繁花盛景,心爱珍重之无名宝藏,悉数沉入海底,任鱼群啄食,随时日腐朽,了无痕迹——(p116-117)

回到书名同题小说,《文青之死:A Fond Farewell》以嘉嘉与吉儿两个个性各异的文青的生命履痕为主轴,串联起Elliott Smith、 Kurt Cobain 、Amy Winehouse等前辈文青之死,再加之朋友、恋人、曾经同好在时移世迁中的文青变形记,讲述了一场盛大的文青悼念仪式。在全集的最后,仿佛意欲祓除所有杂质,返归一种清明的状态,作者选择通过一种不疾不徐的语调娓娓道来一段再寻常不过的故事,作者虽然也偶有哀婉之感流露,但最终抵达的却是通融和释然。她在为那些尚未成为文青或在文青路上跋涉的你我,指出一条晦明晦暗之路途,以回收“文青”一词最纯粹干净的语义部分,写下: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然而,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就莫再多烦忧;文青成为一个死字无妨,余下来初心不改就请挥别脆弱惶惑的自我,然后,怀抱着那么一点干净,继续想前走吧。(《后记·时差》p195)

与诸君共勉。

  《文青之死》读后感(五):“我从来没想过要死,我甚至想要重新开始”

  

“文青”是什么?

每个人都可以凭印象对“文青”两个字说点什么并加以评论,可是到底什么是“文青”,似乎一直没有定论。

这本以“文青”为题的书中也没有要为这个词下定义的意思。只是情节中提到了被成为文青的”我“会听Elliott Smith 和 Amy Winehouse 的歌,会看很多国外知名导演的电影,喜欢聊“主义”这种跟日常生活没有太大关联的话题……如果仅是这样的罗列,似乎流于表面,而且如此一来,九个故事便显得不甚和谐——另外八个故事其实跟我们日常生活中想像的“文青”没有太多关联。赖香吟找到了一条内在逻辑证明这样的合集具有其合理性,她在后记中说:

九则故事,尽管角色、情节有异,但大抵是内在生命与现实相互牵制或漠视的故事,症状表现为错误的情感,志业的彷徨——多数文青人生正是在这两者病去了大半。

“内在生命与现实相互牵制或漠视的故事”,这是九个故事里,特别明显的特质,也正是通过这一个个平凡个体的撕裂感,我们感受到他们的情感与彷徨。

比如《暮色将至》中快速展现了一群曾经有着共同理想的青年四处散开的历程:

那是一群人最同心一气的时代,各种不同原因所引来的觉醒、创伤、愤怒与绝望,合在一起发散出纯粹的美与力,那是他人生时光最初的抒情小景,也像大多数史诗故事在开场之际,总有一种纯洁而脆弱的美好,各种情感尚未变质之前投射出来的光线色泽,多么令人怀念……

惟其开场的时候愈是精彩,中间离开以及暮年回首才更显落寞。林桑总是觉得是爱情和家庭束缚了他,却不知在时代的巨轮下他早已被落下,这是一个现实与理想撕裂的故事。

又比如《静到突然》中主线故事讲述唐涓涓与张明伦的离婚,另一条线则围绕那个在梦中出现过很多次的许耀仁展开。“梦境和现实,哪个是真?哪个是假?”这是一个现实与梦境撕裂的故事。

关于“错误的情感”,在《约会》和《小原》中有特别细腻的描写,这两个故事中的感情都存在“道德瑕疵”(后者甚至病态),赖香吟细腻的笔法将其中的暧昧以及其他的情感呈现得张力十足。

……

这其实并不只是“文青”这一个群体的故事,更是每一个身陷“内在生命与现实”的挣扎中的群体的故事。

Slow down. 和 Get Stronger.

开篇的《在幕间:一则伪评论或伪小说》与最后一篇《文青之死:A Fond Farewell》在情感上我觉得是遥相呼应的。

《在幕间》中妮亚选择了“自我毁灭”的道路,在雷的眼中

许多妮亚应托写下的文章,事后暴露了他与众人之事的隔阂,任她态度如此认真,如何兢兢业业思索,其批评与愿景仍与现实有一段陌生的距离:有些众人自然看得见的真相,妮亚未必看得清,同样地,妮亚心中铜墙铁壁的城堡,之于众人却可能是无用的幻象;这是一个克服的距离。

雷从来没能靠近在书房中只有一个背影的妮亚,他终于也不知道妮亚的离开,到底是“低潜于意识世界的脆薄心灵”作祟,还是她“反抗的欲望”所驱使。

末篇中,一个个符号般的人物的离开,其他曾为“文青”的阿吉、棒球男、陈君甚至“我”随着年龄增长做出的不同选择,为这个“死”填涂了一层悲伤的底色。于是我们通过赖香吟的文字看到了曾经的“相信自己”的“文青”在时间的推动下,过上了在合乎社会期待的按部就班的生活。

赖香吟的文字感染力很强,她甚至不需要花费笔墨去渲染情感。但她并没有要写一个自哀自怜的故事,曾经的“文青”在当下的语境中已经被污染得彻底,而她想要做的只是将这个词”曾经干净“的部分清理出来,然后在故事的结末,在白描般勾勒完作为“文青”的“我”在生活上的变化之后,居然莫名斗志昂扬。就像是一个摔倒在路上的小孩,迅速爬起身拍打干净,然后重新出发:

死去的人往往是走得太前面了。他们站在未来看着我们,朝我们说:来吧,来吧。我看看吉儿,再看看孩子,她们分分秒秒都在生长,我得快一点,在清白的生命腐败之前。来吧,来吧。来了,我们来了。

最后,想摘录一段,文中我特别喜欢的关于“文青”的文字:

她叫我文青,但我并不喜欢这个词;一个词泛滥到既可吹嘘、又可骂人的时候,多半已经离原来的故事很远了。我所曾经置身其中故事的源头是,我们的确在文学、音乐、电影,各种媒材的艺术形式里,追寻自己心有戚戚、有为者亦若是的前行者,但也不可讳言,那些心灵所遭遇的人生,并非总是平坦明亮,而是满布着残缺与不圆满。我们并没有愚蠢到以为那是浪漫,要说我们一心向往流转离散、特立独行、充满喊叫或悲哀的人生,那是言过其实,甚至装腔作势了。就算我真是文青吧,可我并没有想要那么多的悲伤,也没有要搞得天翻地覆,说得咬文嚼字些,我暗暗期待吉儿对我显示一种可能:不一定要受苦或搞得天翻地覆,也可能过一个有感觉的人生。

最后的最后,今天得到一个消息,“很快我们就要出《其后》啦,应该能在夏天摸到!”这真是一个美好的承诺,作为读者就安心期待赖香吟的下一本书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文青之死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