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云:“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华。闻复翳根除,尘销觉圆净。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
《圆觉经》中说:“善男子,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如众空华,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何以故,无生处故。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
在《楞严经》中,佛言:“妙觉明圆,本圆明妙。既称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自诸妄想展转相因,从迷积迷,以历尘劫。虽佛发明,犹不能返。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识迷无因,妄无所依。尚无有生,欲何为灭?得菩提者,如寤(醒)时人说梦中事。心纵精明,欲何因缘取梦中物?况复无因,本无所有。如彼城中演若达多,岂有因缘自怖头走。忽然狂歇,头非外得;纵未歇狂,亦何遗失。”
我们每个人都做过梦,所以也都知道梦是虚幻的,但是我们大多数人却不知道,自己认为“现实”的人生,其实也是一场梦,只不过是“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人们常说“人生如梦”、“梦里娶媳妇——空欢喜”,因为梦里的一切都是假的,在虚幻的梦境之中,不可能“得到”什么,也不可能“失去”什么,所以说无生无灭。
梦的实质是“无生”,这是人人都能理解的,我们从自己的经历中就能体悟其中的真意。“黄梁一梦”讲的也是这个道理:有一个卢生,在邯郸旅店中遇见一个道士吕翁,道士给他了一个枕头,他枕在上面睡着了。这时店主人刚煮了一锅黄米饭,卢生梦见自己做了大官,娶妻生子,享尽了荣华富贵。一觉醒来时,店家的黄米还没有煮熟。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人生虚幻不实,也比喻不能实现的梦想。
“人生如梦”是人们体悟“无生”之理的最好方法,人们也最容易理解。“梦”的实质是“空”,对于从“梦”中醒来的人而言,“梦”中的人即没有“生”也没有“死”,但是当你身处“梦”境之时,“梦”中的一切却都是“真实”的,“梦”中的一切是“幻有”,“幻有”的实质还是“空”,佛陀在《圆觉经》上说:“善男子,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
“幻有”是十分迷惑人的。永嘉大师在《证道歌》中说:“镜里看形见不难。水中捉月争拈得”。也就是说在这个“幻有”的世界里,一切都只是幻化的假相,不可能有真正的得与失,生与死,如果人们非要执著的认为在其中能有所“得”,那么这就像猴子捞月一样,必定以失望而告终。
“现实”人生的实质,则是“菩提之梦”,即“菩提心”所显现出来的幻影。《圆觉经》说:“善男子,譬如清净摩尼宝珠,映于五色,随方各现。诸愚痴者,见彼摩尼,实有五色。善男子,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彼愚痴者,说净圆觉,实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复如是,由此不能远于幻化,是故我说身心幻垢,对离幻垢,说名菩萨,垢尽对除,即无对垢及说名者。”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证得诸幻灭影像故,尔时便得无方清净,无边虚空觉所显发,觉圆明故,显心清净,心清净故,见尘清净,见清净故,眼根清净,根清净故,眼识清净,识清净故,闻尘清净,闻清净故,耳根清净,根清净故,耳识清净,识清净故,觉尘清净,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证得诸幻灭影像”是想要获得觉悟,需要自己去“证得”。《大乘起信论》说:“譬如大摩尼宝,体性明净,而有矿秽之垢。若人虽念宝性,不以方便,种种磨治,终无得净。如是众生真如之法,体性空净,而有无量烦恼染垢。若人虽念真如,不以方便种种熏修,亦无得净,以垢无量,遍一切法故。修一切善行,以为对治。若人修行一切善法,自然归顺真如法故。”
“菩提清凉月,游于毕竟空。众生心水净,菩提影现中。”如果我们能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就能体悟到“无生法忍”的实质。那么清净的“菩提心”就自然现前。等到了“心花怒放”、“花开见佛”之时,就可住“正定聚”之位(不退位,也就是决定成佛的这一类的众生),《圆觉经》说:“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恶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觉,心华发明,照十方刹。”
以上是从“如梦”的角度来看“无生法忍”,我们再从“如泡”的角度来看看什么是“无生法忍”。“泡”即“水泡”,水泡的寿命是十分短暂的,而我们所认为的长达300多亿年的宇宙,其寿命在我们的眼中是十分漫长的,而在佛与菩萨的眼中宇宙就是一个刹那生灭的“水泡”,而这个“刹那生灭”的实质也和“眼冒金星”一样并不是实在的“生灭”,而是虚妄的幻象(幻相)。
文殊师利法王子在《楞严经》说:“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初心入三味,迟速不同伦。”文中的“沤”即是“水泡”,“沤”的实质是“空”。
永嘉大师在《证道歌》中说:“五阴浮云空去来。三毒水泡虚出没。”学法之人。了五阴不实犹如浮云。知三毒虚幻还同水泡。“我今解此如意珠。信受之者皆相应。了了见。无一物。亦无人。亦无佛。大千沙界海中沤。一切圣贤如电拂。假使铁轮顶上旋。定慧圆明终不失。”百千妙门同皈方寸。河沙功德总在心源。三千大千世界在觉性之中。犹如水上一沤尔。岂止大千沙界为水上一沤。尽十方世界在觉性之中犹如水上一沤尔。
我们再从“如幻”的角度来看“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佛陀告诉我们,“宇宙”的实质是我们的“真心”所幻化出来的“影相”,如果我们不从“心”来认识“宇宙”,那么得到的结论永远都是错误的。释迦牟尼在《圆觉经》中告诉我们:“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犹如空华,从空而有,幻华虽灭,空性不坏,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是故幻灭,名为不动。”
我们今天所知道的“时间”和“空间”源于宇宙,然而在一个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的地方宇宙又是如何产生的呢?关于宇宙的起源人们有种种的“猜测”,《金刚经》说:“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在《楞严经》中佛言:“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有所非觉,无所非明。无明又非觉湛明性。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病眼”见“空花”是我们处于“此岸”的根本原因,佛言:“例汝今日,以目观见山河国土。及诸众生,皆是无始见病所成。见与见缘,似现前境。元我觉明见所缘眚。觉见即眚。本觉明心,觉缘非眚。觉所觉眚,觉非眚中,此实见见,云何复名觉闻知见。是故汝今见我及汝,并诸世间十类众生,皆即见眚。非见眚者,彼见真精,性非眚者,故不名见。”
既然“病眼”见“空花”是我们处于“此岸”的根本原因,那么这个“眼病”又是什么呢?我们的“眼病”就是“无明”(生相无明)《圆觉经》云:“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认四颠倒,为实我体,由此便生,憎爱二境,于虚妄体,重执虚妄,二妄相依,生妄业道,有妄业故,妄见流转,厌流转者,妄见涅槃,由此不能,入清净觉,非觉违拒,诸能入者,有诸能入,非觉入故,是故动念,及与息念,皆归迷闷。”
“何以故,由有无始,本起无明,为己主宰,一切众生,生无慧目,身心等性,皆是无明,譬如有人,不自断命,是故当知,有爱我者,我与随顺,非随顺者,便生憎怨,为憎爱心,养无明故,相续求道,皆不成就。”“有我爱者,亦爱涅槃,伏我爱根,为涅槃相,有憎我者,亦憎生死,不知爱者,真生死故,别憎生死,名不解脱。”简单的说“我执”和“法执”即是我们“清净目”的“眼病”。
至于如何去除“眼病”释迦牟尼佛也说的很清楚:“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欲因爱生,命因欲有,众生爱命,还依欲本,爱欲为因,爱命为果,由于欲境,起诸违顺,境背爱心而生憎嫉,造种种业,是故复生地狱饿鬼。”
“知欲可厌,爱厌业道,舍恶乐善,复现天人,又知诸爱可厌恶故,弃爱乐舍,还滋爱本,便现有为增上善果,皆轮回故,不成圣道。是故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善男子,菩萨变化示现世间,非爱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爱,假诸贪欲而入生死,若诸末世一切众生,能舍诸欲及除憎爱,永断轮回,勤求如来圆觉境界,于清净心便得开悟。”
弥勒汝当知,一切诸众生。 不得大解脱,皆由贪欲故。
堕落于生死,若能断憎爱。 及与贪嗔痴,不因差别性。
皆得成佛道,二障永销灭。 求师得正悟,随顺菩萨愿。
依止大涅槃,十方诸菩萨。 皆以大悲愿,示现入生死。
现在修行者,及末世众生, 勤断诸爱见,便归大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