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城市与当地联合的新生力量,变成创作者、设计师、策划人,在文化地理中巡游大地、历史、四季,以文学艺术的灵感再度激活地方文化生命力。
我们的短视频栏目“推开有光的门”这次走进稻田,走进芦苇丛,走进了一座被誉为是中国最美的乡村美术馆。
在这里,艺术成为了一个催化剂,用来呈现当地历史和人的生活方式。外来艺术家的视角,带着理解和开放,与当地展开对话。让村民共同参与艺术创作,帮助他们发现当地闪亮的文化特质。
跟随我们的镜头和观察,推开这扇平凡又神奇的门,文学艺术的想象力可以重新集聚一束光。
推开有光的门|短视频
第三集
“田字旁”的乡村美术馆,如何以共生代替介入?
文 / 郑周明
■ 2018年日本D&集合店入驻安徽碧山工销社
“艺术是一个催化剂,是用来呈现当地历史和人的生活方式。”近年来,国内艺术介入乡村的实践活动逐渐增多,从安徽的碧山、崔岗到浙江桐庐筹备中的大地艺术节,在成功或失败的经验中,这个观点被多次提起,成为业界讨论的焦点。曾经游离在城市和艺术届视野之外的乡村,如今重新被重视乃至尝试介入对话,其背后原因离不开当下乡村文化发展的新形态,乡村产业的振兴、青年群体的活力回归、乡土文化的发掘复苏,都在期待着文化艺术以新的形式来给予补血乃至造血。
如今,有一座美术馆的名字,已经在艺术行业流传开来,这座国内真正意义上第一座有规模、有建制和固定场所的乡村美术馆名为“可·美术馆”。从2018年夏天在上海青浦练塘镇开启第一个展览“平行·上海——国际当代艺术邀请展”之后,它持续累积、持续观察,也在持续与周边乡村互动,在今年夏天,它推出了第二季“田字旁——练塘在地艺术计划”,以艺术家与当地村民联合创作形式走在了乡村艺术探索前列。
■ “田字旁——练塘在地艺术计划”展览持续到8月底
美术馆生长于大地四季与地方风物之间
记者在现场看到,可·美术馆在开馆之初的硬件设施上已很完善,除了主体的展览区域,配套的会议室、多功能报告厅、艺术家工作室以及运动场所都同时完备,还拥有大片农田与果园,美术馆的运营管理来自彧忻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陶晨介绍说,这个场馆主体改造自低效废弃的工业厂房,重新设计成青瓦白墙的传统建筑外观,开馆时正值门口农田的茭白收获季,半人多高的茭白田的掩映,成为这座美术馆留给公众最初的古典美印象,而它的外观,也会随着一年四季农田作物的变化而呈现不同的美感。
■ 美术馆前随四季变化的稻田、油菜花、茭白
城市与乡村,一直以来被视为是现代与传统、未来与过去的先后承接关系,然而在文化艺术的逻辑中,城市与乡村的生命力本身是平行共生的关系,在现代化发展中,文明的活力从乡村转移到城市,但并不意味着乡村价值已经消失,它只是缺乏一个再发现再激活的途径。这也是当下中国“艺术乡建”与“艺术介入乡村”实践的意义所在,可·美术馆馆长李小山表示:“乡村不应该是被艺术遗忘的角落,艺术的共享性和普遍性应该包含乡村在内,否则便是一种失衡和不公平,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文化设施也需要及时跟进。”因此,在开馆展“平行·上海”中,便可以看到策展重心放在了重新定义上海的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关系上,练塘镇所在的青浦区域在6000年前是崧泽文化的孕育之地,也是后来江南文化与海派文化的重要源泉之一,这里留存了城市基因、生活方式、在地精神的关键符码,理应通过文化艺术的创新方式来呈现。
“乡村不应该是被艺术遗忘的角落,艺术的共享性和普遍性应该包含乡村在内,否则便是一种失衡和不公平,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文化设施也需要及时跟进。”
——李小山(可·美术馆馆长、南京艺术学院教授)
■ 距离可·美术馆20公里之外是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
如何呈现,如何介入?是困扰许多乡村艺术实践的核心问题,生硬地将艺术创作从城市美术馆迁移到乡村美术馆,势必带来割裂感,同时与地方文化形成强烈的隔膜乃至冲突。在日本探索乡村艺术20年的艺术策展人北川富朗经过实践后得出了自己的经验,20年前,他在曾经日本的“粮仓”新潟县越后妻有地区发起大地艺术节,建造起一批乡村美术馆,广泛邀请全世界知名艺术家来当地创作,提供空屋、土地,引荐当地民间手工艺,要求只有一个,让前来参与的艺术家们意识到,自己的创作需要深入了解乡村文化、农耕文化,让“艺术节只属于那片土地和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们”。这个实践也推动了后来者思考,艺术“介入”乡村应转向艺术“共生”乡村。
■ 马岩松作品“光之隧道”、田岛征三的“绘本与木之实美术馆”
可·美术馆的策展团队对此问题也在开馆之初便进行了探讨,很快在2018年底发起了第一季“田字旁——练塘在地艺术计划”,“田字旁”的概念,团队不仅想探讨被农田围裹的可·美术馆发展的可能性与创造性,更想赋予从田里诞生、繁衍、发展的农耕文明的现代声音。最终创作呈现的作品里,艺术家有从江南地域出发,通过作品对美丽乡村进行的美学性表达,也有通过驻留与在地创作对练塘人文、历史、地理进行针对性的回应,借助可·美术馆的地域宽度与周围环境,作品并不局限在美术馆院墙展厅之内,出现在了田野间、屋顶上、马路边甚至沟渠中。
“田字旁——练塘在地艺术计划”的开启真正吸引了当地农民的注意力,在其中看见练塘文化的身影,发现艺术也可以变得更容易理解,村干部也发现,可·美术馆的开设,已经让村民的状态发生一些变化,村民们慢慢走进去看看,不一定都能看懂,但确实被吸引了,去村文化站练书法和绘画的人也多了起来。策展人陈瑞表示,“哪怕村民每天路过美术馆时多看几眼,这种坐落在村民身边的‘精神地标’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 开馆展“平行·上海“、第一季“田字旁——练塘在地艺术计划”
通过参与艺术创生,村民重新理解家乡之美
首次在地艺术计划给了团队更多思考的动力和灵感,为了有效提高美术馆的在地性,推动周围居民对美术馆产生更多兴趣,第二季“田字旁——练塘在地艺术计划”受疫情影响而延迟到今年夏天开启,策展重心放在了如何通过艺术家的参与将村民拉入到美术馆建设,实现共同成长这一议题。
艺术家与当地人的合作模式在日本乡村美术馆已有类似模式,将制作环节交给当地手工艺人来完成是比较常规的做法,但可·美术馆并不止步于此,以更先锋的观念向前多走了一步。今年的在地艺术计划邀请了13位当地村民,不分籍贯不分职业不分年龄,只要对艺术有着好奇心,都可以来参与。同时也邀请了15位活跃在上海周边的青年艺术家参与本次展览,由村民来选择合作对象,共同探讨完成一些作品。通过这样自由选择、共同创作的方式来探讨未来乡村美术馆的发展方向和可能性。
创作过程与完成
参与的当地人身份并非全部是耕作的农民,而是呈现了当下新农村背景下丰富多元的村民形象,有从事当地文化历史宣传的自媒体人,有大学在读的本地青年,也有在练塘古镇从事评弹表演宣讲的新练塘人。从路过旁观到真正的参与其中,这次在地艺术计划形成了更强烈的艺术感染,陶晨希望借这样的形式来传递给农民艺术并非曲高和寡,也有着人人都可以欣赏可以创造的一面,同时也希望刺激青年艺术家更开放地尝试探索。
多媒体装置作品《用脚走不到的地方》是本次展览最重要的作品之一,由一位青年艺术家与三位当地人共同讨论完成,采用了本地常见的芦苇杆、日用编织品、视频影像以及评弹艺术来配合呈现。每个人都有“用脚走不到的地方”,参与者之一的本地人陈濛婕也是美院研究生,她认为代表练塘本地自然风物的是芦苇丛,蕴含人文性的乡村信仰就是“用脚走不到的地方”,通过作品“来思考生存价值和探索人生追求的过程呈现”。最终出现在公众和当地村民眼前的作品,实现了熟悉又陌生的美学效果,芦苇丛以及当地人马搏远坐在其中表演传出的评弹声音,是村民熟悉的,但经过艺术创意的整理再现,所见所闻所触提供了复合的文化新鲜感。
■ 《用脚走不到的地方》
回忆起最初创作讨论时的场景,马搏远对“和这儿不相关的人”来艺术创作心存疑虑,他形容那个画风“就好像陶渊明家里来了莫奈说要一起吃完法餐吃小笼包一样”,但之后逐渐深入的讨论尝试打消了这个看法。这种全新的创作方式也触动了青年艺术家高亢的思考,他认为这个作品的完整性,应该包含了从接触村民开始的讨论,并且相信由此产生的视角差异带来的冲突感对艺术创作是有益的,而让他稍感遗憾的是,这次合作的当地人具备了一定程度的人文素养,沟通较为顺畅,“展览本身所期待的一种矛盾感在这里被取消了”。
外部与内部的合创本身就是一件富有艺术创新的事物,北川富朗在实践中一直观察着该模式的效果,“艺术家独到的眼光和外来者的身份便于帮助他们发现当地有趣的文化特质,发掘闪亮的乡土内涵,这是最具价值的。在对话中,艺术家和当地居民不断完善作品的解读和深意,彼此理解并达到最终共识,令居民更加开放而自信地认识自己的家乡。”参与可·美术馆这次艺术实践的当地人也表达了丰富的感受,有人感慨“这样的呈现正是我想见却又许久未见的。这儿不缺美的基因,缺的是把现有的种种美好有机结合,注入新魂的展示方式。”
■ 儿童艺术教育活动
这次展览让外界更加期待美术馆的后续计划,陶晨表示,目前展览将持续到8月底。结束之后,原本接续的全国师范类美院美术联展受到疫情影响而延迟到明年,而“田字旁——练塘在地艺术计划”系列将继续策划深入。开馆两年来,由于美术馆专注于策展内容和公共教育部分,近期也被评为2020上海文化艺术场馆现场教学实践基地。策展之外,无论国内外,民营的乡村美术馆都面临一个扩大影响力与运营平衡的问题,在中心城区之外运作一家美术馆,必然需要更多的耐心,这也是李小山馆长所观察到的,城内的艺术圈是沸腾的,“在中心城区以外,艺术的辐射力和共享性还是有一个问号的”。陶晨也在观察着美术馆的资源优势,农田与果园今后或许可以打造美术馆品牌的地方风物文创,也可以和周围的古镇文旅路线有所互动。
可以借鉴的是,日本的几家乡村美术馆如直岛地中美术馆、Comico美术馆、里山现代美术馆等,都经历了多年寂寂无名的初创期,之后依靠精细的策展内容与文旅游线的附带影响,这些美术馆常年吸引着两三个小时火车时间内的都市游客。
■ 直岛地中美术馆外观与藏品莫奈《睡莲》
Comico美术馆屋顶的奈良美智作品(右)
近年来,随着上海城郊地带文博艺术产业的提升,全新设计的嘉定图书馆新馆、上海保利大剧院、九棵树未来艺术中心等相继落地,为周边公众带来国际化的艺术教育体验,从现代都市人的传统情结,到乡村文化的探索试验,再到城乡发展的格局提升,可·美术馆的出现时间并非巧合,它拥有的优势资源与未来成长或许比预想中的空间还要丰沛辽阔。
新媒体编辑:郑周明
配图:本报记者拍摄、美术馆供图
2019合订本·微店
现在公号新的推送机制不再以时间排序,而是以用户的阅读习惯来系统安排。这让我们的读者发现“文学报”公号提醒推送内容的时间变得飘忽不定。
读者的阅读视野正在被改变。真正值得被看到的文章、多元的内容或许将淹没在同质化的大数据筛选机制里。
在目前没有确定的应对方案里,只能希望大家多标注我们公号为“星标”,多点击一下文末的“在看”,以及转发或留言。
让我们再次重逢,无限相遇。
文学照亮生活
网站:wxb.whb.cn
邮发代号:3-22
长按左边进微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