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这个世界更诗化》是一本由汪曾祺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384图书,本书定价:62.00元,页数:2020-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看过很多本汪曾祺的书,尤其对他印象深刻的就是他写美食,他的每本书都能够了解到他的一部分,因为他的文学灵感都来源于生活。本书汇集了他经典的散文作品,我刚好大学毕业,对于书中的文字已经到了深有体会的时期,在紧凑的生活当中能够有这种怡然自得的作品增添我们生活的色彩也是很幸运的一件事。
我相信如果没有沈从文,汪曾祺的文章依然会被大家熟知,因为他懂得享受生活。随着他的年龄增长,文章也逐渐变得更加平淡,但是从这种平淡中刚好体现了它的耐读性,一本书如果不能让读者反复阅读就不能被称作是经典。一本好书对于不同的人都有着不同的意义,可能有些人没有经历过汪曾祺所说的生活,却依然能够看懂书中讲的是什么,但是真正能够发挥这些文字巨大作用的时候是被真正有过这种经历的人去阅读。汪曾祺的作品反复被以新颖的方式印刷出来,购买的人依然很多,这也就证明了他的经历是大多数人所向往的。
汪曾祺的散文每隔一段时间阅读都会有新的体会,因为凡事没有绝对,汪曾祺对于这点控制得很好。简单的事情可以看得复杂,也可以与其本质一样,看的人不同,心境不同,也就得到完全不一样的答案。他的文章有一种亲切感,如果读者之前没有了解过汪曾祺,可能还认为他依然在世,并且不断写着自己的所闻所见所想。他的作品其实不用做宣传就已经被人们抢着读了,最近突然出了这么一堆他的作品我也是感到一惊,不过想想经典的作品不都是被印刷出了好多个版本么。
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常人能思考的,一是没有时间,二是没有能力,这种问题也应该有一个导师带领我们。而且这本书也很真诚,书中加入了很精美的插图,这些中国风的水墨画更使得这本书具有收藏价值和趣味性。在书中看到他平时的样子就能够想象得到他的生活是什么样子,一般能够达到这种水准的人家庭一定是无比温馨的,因为他看透了这些世俗,也能够在其中找到更好的生存方法。
全书一共分四个部分:“人生感悟”、“散文纪事”、“夫子自道”和“文化评说”,这种组合正好从各方面完整地叙述了汪曾祺富有诗意的一生,看一个人的作品之前首先就是要了解这个人,这本书做到了可以在阅读的同时去了解作者。
汪曾祺老先生的世界本就是个诗化的世界,他写文,是使这个世界更诗化。在他的这本《使这个世界更诗化》一书中,读者都能感受到他笔下无论是家长里短的散文纪事,还是他闲适的人生感悟,亦或是他对创作对文化的想法,都充满了诗意。“使这个世界更诗化”本就是其中他的一篇文,用这篇文章的标题作为书名,也能体现出他的这一观点。
在他心中眼里,这世界的一切都是可以诗化的,而他也是用心地感受着这诗意的世界,并将它们以诗意的文字再呈现给读者,让读者在读完这些文字后,也油然而生诗意的感慨。
看汪先生写人间草木,写得清澈唯美,从物联系到人,又由人又想到物,二者紧密相联,这世间万物皆被他写得有灵有活力。他描写枸杞:“夏末秋初,开淡黄色小花,谁也不注意。随即结出小小的红色的卵形浆果,即枸杞子。”乍看平淡的话语里,为什么像是蹦出了小精灵,若隐若现的,最后还是让人欢喜。他说看到有对老夫妻在捡枸杞子,从这件事里,觉得“他们也是很会生活,会从生活中寻找乐趣的。他们为人一定很好,很厚道。”不论是枸杞子还是那对老夫妻,都让人从平凡普通里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人性的真善美。这不正是把我们的思想从那些烦躁里拉出来,把我们引进诗意的世界里吗?
使这个世界更诗化,是要写美的事物,不仅是自然中万物的美,还有人性的美。在他的笔下,我们看到了很多美的人,美不只是外形上的美,更有性格上、思想上的美。很多人知道的闻一多先生是个治学严谨的人,但是却不知他在讲课的情景是什么样的,汪曾祺先生曾是闻一多先生的学生,他写闻一多先生讲课时“有声有色,条理严肃,文采斐然,高低抑扬,引人入胜”,说听他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他后来有次去见闻一多先生,闻先生看到他的颓废的精神状态,还把他充斥了一顿,批评不代表不好,事实上是闻先生很喜欢他的。
这样的师生关系让人羡慕,作为老师的闻一多先生治学严谨之时不失风趣幽默,而他的人格也是正直的,对学生不是纵容,而是激励。
在汪曾祺先生笔下,这个世界是诗化,诗化不是一种虚幻,它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诗化的世界是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一切事物的美,能体悟到人与人之间的真诚,而不是虚伪。可是这世间有的人偏偏是虚伪的,嘴上说着动听的话,但骨子里却没有如汪先生这般的诗情画意和坦诚。
《使这个世界更诗化》读后感(三):“老头子”的诗意世界
汪曾祺在《使这个世界更诗化》中写到,“我认为作家的责任是给读者以喜悦,让读者感觉到活着是美的,有诗意的生活是可欣赏的,这样他就会觉得自己也应该活的更好一些,更高尚一些,更优美一些,更有诗意些。”
汪曾祺一生经历了无数苦难,他对自己有明确的认知,清楚认识到自身的微小、平常,更安于微小,安于平常。他的散文,语言朴实无华,多了份地气,好似听邻家老人拉家常,“七十三年前这会儿我正在出生”,偶尔的幽默,让我笑出声来。
汪曾祺是个美食家。他书写生活中的美食,不过是一碗人间烟火。“采摘枸杞的嫩头,略焯过,切碎,与香干丁同拌,浇酱油、醋、香油:或入油锅爆炒,皆及清香。” 寥寥数语中,视觉、味觉、嗅觉都被慢慢打开,食物的香气,让我垂涎欲滴。
汪曾祺是个“思想家”。《苦瓜是瓜吗》,从苦瓜的历史谈起,到人对苦瓜的喜恶,落笔于文学创作问题,由点及面,引发思考。"不要对自己没有看惯的作品轻易地否定、排斥""一个作品算是现实主义的也可以,算是现代主义的也可以,只要它真是一个作品,作品就是作品。正如苦瓜,说它是瓜也行,说它是葫芦也行,只要它是可吃的。"由物到人,举一反三,建议我们不要带有色眼镜看待他人,不要轻易评价他人,消除固化思维,学会包容彼此。
汪曾祺是个“教育家”。多年父子成兄弟,汪曾祺传承父亲的名言到亲子关系,他孩子有时叫他“爸”有时叫“老头子”!他的育儿理念与西方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像朋友般相处,明确彼此界限,“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未来,都由他们设计,一个想用自己理想模式塑造自己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这些话语让我想起纪伯伦《你的孩子,其实并不是你的孩子》一文,孩子不是我们私人的财产,不是我们生命的延续,他们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我们爱孩子就应该尊重他们的存在,尊重他们的选择,而不是替他们选择……
荷尔德林说“人类应该诗意的栖居”,诗意地栖居即诗意地生活,而诗意则源于对生活的理解与把握,尤其是内心的那一种安详与和谐,那一种对诗意生活的憧憬与追求。我们如何创造诗意?如何使这个世界更诗化?汪朝选编汪曾祺《使这个世界更诗化》,从人生感悟、散文纪事、夫子自道、文化评说四个方面着手,为我们讲述汪曾祺眼中的世界,恬淡之美跃然纸上,他不仅仅是美的塑造者,更是美的传递者……
《使这个世界更诗化》读后感(四):要记住生活的好,虽然它可能并不那么完美
汪曾祺的散文是可以一读、再读、三读的,写人也好、记事也罢,甚至是写吃的,都让人印象非常深刻。如果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干点什么来补偿一下呢?与其费尽心思寻找,不如找一篇汪曾祺的散文来读,什么样的散文都可以——就那么一读,一定可以立刻静下心来,什么样的烦恼也会不由地烟消云散。这样多好。
汪曾祺曾师从杨振声、闻一多、朱自清诸先生学习,是沈从文先生的入室弟子。《使这个世界更诗化》中收录的第一篇文章,正好是为《沈从文谈人生》写的一个序,文章的名字就叫《美——生命》。他写的是自己的老师,写老师“对人,对工作,对生活,对生命,无不用一种极其严肃的虔诚笃敬的态度对待”,其实也是在说他自己;也正如文章的名字所揭示的那样,只有能够把美当作生命来对待,才对用心去品味,写形写神二者俱佳——否则,那就无异于是实行自我毁灭、浪费很多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像有首流行歌曲中所写的“何不游戏人生,管它岁岁年年”这样,导向无疑就是错误的。在这方面,真要向沈从文、汪曾祺他们这些人学学,怎么样才算得上是一种正确的、认真的人生态度。
汪曾祺和他的老师沈从文比起来,或者后者的遭遇相对来说更值得回味一些。沈从文出道甚早,早年写小说,《边城》《长河》《湘西散记》都曾引得一时轰动;但1948年在受到了左翼文化界的猛烈批判之后,他没有再从事小说创作,而是把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文物研究。虽然中国文学史上少了一些小说名篇,但所幸并没有少了沈从文这个人,他在文物研究方面也成就斐然,出版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专著。虽然一生坎坷,但沈从文毕竟是沈从文,他的确可圈可点。
学生显然是和老师有得一拼的。汪曾祺其实也是很类似的一个人。他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这样的一些赞誉,无论觉得是否合适,抑或有其他的想法,但都不妨碍一致公认,从汪曾祺的一生,从他的作品里面,透露出来的信息,小溪小河汇成大江大河,都可以看得出来,他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人。一个“很有趣的人”,才会写出“很有趣”的文章来,不管是写什么,字里行间,都足以让一个哪怕根本没有读过他的文章、更不知他的人生际遇的人,感受到他对于生活、对人生的态度:郑重但绝不生硬,有趣但绝不游戏。他记得住生活的好,却也不否认生活中曾经有过很多不怎么样的地方;他经历了那么多,但即使是在写那些不好的生活片断,依然能够让人看得到他对待生活的一种很生动、很乐观的态度,能够感染很多人。
在由他的孩子汪朝所编的作品集《使这个世界更诗化》中,无论是写人生感悟,还是散文记事,或者是在写所谓的“夫子自道”,抑或“文化评说”,都可以看得见一个鲜活的汪曾祺,仿佛正坐在对面,是在“面对面”地讲述一个又一个曾经的人和故事——所有的言外之意,就是一个带有很浓厚的烟火气的汪曾祺!
《使这个世界更诗化》读后感(五):阅读汪曾祺,何尝不是阅读我们所处的时代
汪曾祺是一个让人想一读再读的作家。在中国,很少有作家像汪曾祺一样,以小说、散文、诗歌等多种文体,400多万字,穷尽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仅以作品完成了自我和对家乡的书写。
从民国时的高邮,到战乱时的西南联大,到失意的上海、被放逐的张家口,再到新时代的北京。他写故乡的水和寺庙,大街上的手艺人,写西南联大时期苦中作乐的生活。戏曲要谈,花鸟鱼虫要谈。
汪曾祺说自己“写不出大作品,写不出有分量、有气魄、雄辩、华丽的论文,这是我的气质所决定的。”恰恰是他的这种“自知之明”,让他的这份“小”成为了时代的情绪,紧紧地抓住了当下读者的目光。
汪曾祺的独特让他成为了一个亲民、有趣的“老头儿”,汪曾祺的作品,有事没事就拿起来翻几页。好似“相见亦无事,别后常思量”的朋友,见面了,唠几句,有的话听过了,再听一遍也不嫌腻。
特别喜欢他代言栀子花的那一段。许多文人雅士认为栀子花香太浓,不够高雅。于是,汪曾祺代言栀子花怼文人雅士:“去***,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管得着吗!”过不过瘾?带不带劲?
现在中学课本里,有汪曾祺的《昆明的雨》《金岳霖先生》,有的人喜欢,有的人不是特别喜欢,这是正常的。用汪曾祺代言的栀子花来解释,“不喜欢,不需要理由”。欣赏,是个性化的事情,牛不喝水强按头,效果好不到哪里去。反过来说,自己喜欢的,一定要让别人跟着喜欢,这样霸道,也没多少意思。
因为汪曾祺先生的缘故,特别的喜欢高邮。不是因为高邮的鸭蛋,而是因为高邮是汪曾祺的故乡,还因为汪曾祺的小说中那种浓厚的高邮情怀,让我对高邮有一种特别温暖的印象。
没有食欲的时候读一读汪曾祺,一定能吃下一大碗米饭。他的作品中,吃食总是很讲究的,无论是臭豆腐、牛羊肉、苦瓜,亦或是普通的水果,都能写的津津有味,读来让人垂涎三尺、唇齿留香。
心情抑郁的时候拿起这本书,保证你会拂去心头的阴霾,破涕为笑。在《翠湖心影》中,有这样一段有趣的描写:
有一个姑娘,牙长得好。有人问她:
“姑娘,你多大了?”
“十七。”
“住在哪里?”
“翠湖西。”
“爱吃什么?”
“辣子鸡。”
过了两天,姑娘摔了一跤,磕掉了门牙。有人问她:
“姑娘多大了?”
“十五。”
“住在哪里?”
“翠湖。”
“爱吃什么?”
“麻婆豆腐。”
这段文字短小而有趣,真的是百读不厌。
《使这个世界更诗化》这本书收录了汪曾祺许多经典的作品,比如《人间草木》《果蔬秋浓》《葡萄月令》等。
还配有精美的插图,更增添了趣味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阅读汪曾祺,何尝不是阅读我们所处的时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