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无明》是一部由黄进执导,曾志伟 / 余文乐 / 方皓玟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银幕原汁原味的港片,值得记忆的观影体验。事件切入点独特,小视角反射大社会,细节惊人,穿插叙事放大了小人物的无奈,结局和主题深刻但略平庸。余文乐老的好多,角色路线让人想起爱情白皮书,眼神满满戏。两个老戏骨和惊喜小正太演技可圈可点。方皓玟原来这么丑
《一念无明》影评(二):从《一念无明》到"万念俱灰",只剩下一个父亲的距离。
一部低成本、拍摄周期短、新人导演执导的粤语电影处女作,如何一举拿下众多电影大奖?曾志伟、余文乐、金燕玲为何会零片酬出演?他们的演技在此片中又有哪些可圈可点之处?影评人为何对此片纷纷叫好呢?
升斗市民询问广东同学后,粤语读法为sīng dǒu see mǐng。(由于他说自己不会写粤语音标,姑且音译)直意为天天谈论一升油一斗米的市民,含义为小市民,通常用来自嘲。标题也是取自曾志伟在近片末尾处的一句自嘲。
《一念无明》影评(四):当躁郁症发生在底层家庭,是否还能有解?
社会是否有“不落下任何一个后进者”的义务?我想一个中产阶级平日会躲避着不去思考这些问题。《一念无明》和《踏血寻梅》一样,强迫我们把目光投向蜗居香港的这群赤贫之人——不仅是物质匮乏,精神也随波逐流无所依靠,更悲惨的是连亲情都是奢侈。
《一念无明》影评(五):想念香港电影
曾经是多么的迷恋像香港电影 ! 痴情香港演员!近几年香港的商业电影似乎是不行了,老套,没钱,但当视角聚焦的冲突、矛盾、压抑的市井人物身上,我们发现,香港还是那个香港,我们也一样能感同身受《一念无明》的煎熬,《踏血寻梅》的绝望,以及《桃姐》带来的暖暖人情。拍出了海边的曼彻斯特斯特那股丧劲……
《一念无明》影评(六):无
把那种无法改变的家庭环境,无法言说的痛苦传达了出来。看到后面,邻居逼着阿东和父亲搬家,我想,如果我是那些人,大概也会害怕身边有这样一个精神病人。至于会不会逼迁,不知道,不把自己放到具体的情境里真的不知道会不会作出和别人一样的举动。人的道德水平,都不能高估。而至于说一些政治正确的话,太简单了。
《一念无明》影评(七):一念无明
刚开始,看这部电影并没看懂,到了电影中部,才开始慢慢理解了抑郁症患者的痛苦。 整部影片让我更深层次的理解了抑郁症患者的痛苦,和当时香港的社会,暗无天日的情形。《一念无明》就是由真实的社会新闻改编,讲述了余文乐和曾志伟饰演的父子彼此误会而又相互亏欠,因为母亲的去世让两个原本逃避的人不得不共同生活。
《一念无明》影评(八):这里危险,回去吧!
整个片子都充斥着消极,颓废,唯一有希望的就是余文乐带小余果种花的几分钟,和最后他们的对话:余果问,为什么我们种的花都死了?黄答,可能这里不适合它们生活,可能这里环境不够好。余果说,那我们就把这里变得适合它们,把这里变得更好啊!黄说,这里危险,回去吧!短短的几句话,点出了对过去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期许。
《一念无明》影评(九):生活不易
最近看了两部港片《一念无明》跟《踏雪寻梅》,影片以香港为背景所展示的社会底层人士的痛苦与挣扎,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距离,深藏在内心的孤独与无力,是不是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生的一个缩影,为了“更好”的生活远离家乡、奔向陌生的城市苟延残喘;而对“更好”生活的欲望抑或是杀死我们“生”的最后一根稻草…
《一念无明》影评(十):心念一动 震动四方
我们的内心就像一个搜索引擎,当你输入一个关键词的时候,它呈现出大量与这个关键词相关的网页,自动忽略跟这个关键词无关的网页——虽然与这个关键词无关的网页数量远远大于看到的网页,但是你呼唤什么、你内心的关键词是什么,你看到的世界就是什么——这是非常浅俗,也是非常生动的关于“境由心生”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