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院线电影的调整之年。受疫情的影响,这一年的上半年,全国电影院只有在1月份的时候营业了24天,随后,就陷入到无边无际的等待与沉默中……
在时隔六个月后的7月26号,据电影专资办提供的数据,全国超过5000家影院恢复营业,复工首周,票房累积收入1.08亿元,基本恢复到疫情前淡季的票房水平。
虽然,复工率不到一半、排片以旧片为主,但是这一恢复速度确实令人欢饮鼓舞。趁此空档期,细细梳理这些年来看过的电影,旧片就像故乡那样走入到了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时常被唤醒、激活……
1982年上映的《牧马人》,就是一部被时光机留存下来的一帧优美动人的风情画。影片讲述了一名因出身问题被错划成“右派”的知识分子许灵均牧马草原,在获得平反后,拒绝留美父亲出国请求的故事。辽阔平坦的草原、艳阳照耀的北京、蒙古特色长调吟唱古老的民谣、演员们讨喜的演技,以及导演富有魅力的镜头语言,是构成这部影片当时社会反响极广的诸多因素。
《牧马人》奏响了个体生命意识最波澜壮阔的主旋律,个体生命意识与国家集体意志的剧烈碰撞,擦出多么惊心动魄的火花与惊叹,从而使影片《牧马人》折射出时代特有之生命色彩,进而激发起置身其间的我们无穷的遐思,以及对传统命运观念的再体悟再反思之意蕴。影片在重塑生活的同时,也赋予了生命生存再出发的勇气,这是这部影片的哲学式的一个回答。
痛苦和快乐本是人的两种基本情绪。可以说我们终其一生在这两极中循环往复,极度的痛苦孕育着极大的快乐,而快乐有时候又转化为痛苦,俗语有云:乐极生悲。《牧马人》以娴熟的手法既表现了生之绝望也表现了生之喜悦。正是在这巨大的鸿沟之间,使我们艺术地重温了真实生活的甘苦滋味。
1982年上映的《牧马人》,主人公富有戏剧性的“冰与火”情感世界和生活场景,恰似近40年之后真实生活的写照。
我们感叹,一位优秀的导演艺术家塑造的艺术世界将是永恒的,一件真正有魅力的艺术品,可以穿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直抵人的内心深处,摇曳生姿,动人心魄!
张勇,男,河南新野,文学硕士,文学评论家。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河南省作协会员,签约作家。创办《黄河会》《草庐文学》等刊物。曾参与编纂《南阳历史文化大辞典》、《赢在中国》《大国律师》《向公正致敬》等系列丛书,现任职于某大型企业集团。作品多发表于《中华读书报》《新华书目报》《中国地名》《文学报》《宁夏大学学报》《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昌吉学院学报》《宁夏大学校报》《躬耕》《六盘山》《山东商报》《新消息报》《半岛都市报》《贵阳晚报》《江苏作家》《青年文学家》《来宾日报》等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