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人性的善恶,诸子百家莫衷一是。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荀子主张人性趋恶,孔子云:“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告子说:“性无善无不善也。”无论“善”也好,“恶”也罢,还是“不善不恶”、“善恶难辨”,古之圣贤都是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的,亦即人的本性,或者都善,或者都恶,人之所以为尧舜、为桀纣,是后天发展的结果。而到了两千年以后的“文革”期间,人性理论得到空前发展并被推向极至。按当时的理论,人以群分,每个社会个体都归属于或被划分于一个社会群体,这些群体叫做“阶级”,而属于每个阶级的人,都有其与生俱来的阶级本性,这种本性支配着他们的行为并遗传给下一代,这就是“阶级成份”和“家庭出身”。也就是说,人性之“善”、“恶”因阶级和出身的不同而异。
当时在中国农村,农民按照阶级成份被划分为典型的三类,依那时的政治理念,这三类人都有着因其阶级本性决定的政治表现,这三类人分别是:贫农和下中农、中农、地主和富农。“文革”中有一部电影非常形象地展现了这三类人按其本性在社会舞台上应有的表演。
这部电影叫《青松岭》,拍摄于“文革”后期,频繁放映于“文革”结束后的初期。我小时候曾看过多次,印象很深。影片的主题是贫下中农和地富分子为争夺生产队马车的驾车权而展开的阶级斗争,意喻是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资本主义道路的问题。前段时间我从网上下载,又仔细地欣赏了一遍。让我们看一下片中这三种人是如何表现的:
正面人物:正一号张万山,苦大仇深且德高望重的老贫农,心忧集体,日夜操劳以至于腿落疾病。他是队里的老车把式,由于身体和年龄的原因,鞭杆子移交给了外来户钱广。但他对钱广的反动表现看得很清楚,于是积极培养以秀梅为代表的贫下中农后代,最终从钱广手中夺过了鞭杆子,确保了生产队的马车“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
中间人物:孙富,中农,具有他这个阶级应具有的自私和摇摆性。他曾经委托钱广捎自己的农副产品到自由市场上出售(贫下中农绝不会这样做),曾受过钱广的蛊惑,也受到过张万山的严厉批评。最终在贫下中农的教育下,他基本靠向了正确的一边。
反面人物:钱广,外来人口,自称中农。这家伙的外形就不像好人。为了驾生产队马车走资本主义道路,他千方百计保自己手中的鞭杆子。他甚至应用条件反射原理训练生产队的马匹,以使其只听他一人的指挥。在鞭杆子无奈之下交到秀梅等手中时,又阴谋害马。他还不自量力地用上好的烟叶——关东烟去给张万山送礼,被张万山愤怒地扔出院外(结果是张万山的阶级斗争之弦绷得更紧了,他的耳边马上响起了毛主席的教导)。他拉拢孙富,勾结钱老六,妄图复辟资本主义。贫农张万山们的眼睛是雪亮的,这样的人怎么会是中农,按其作为应是地主或富农。于是派人外出调查。在影片即将结束时,钱广的阴谋败露了,调查的结论也适时地出现了:钱广果然是富农。
影片告诉我们:什么样的阶级成份,支配着什么样的行为。反之,有什么样的行为,就表明他有什么样的阶级成份。这就是由其阶级决定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