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中,孟子和荀子同为孔门儒家,但二人的思想观点却相差很大,有的截然相反,荀子的两名高足——李斯和韩非竟然都是后世公认的法家的代表人物。荀子的生活时代较孟子晚一些,所以在孟子的言论中找不到对荀子的评论,而在荀子的言论中却多有对孟子的批评和反驳。二人思想反差最大的是对人性的看法。孟子是“性善论”的代表人物,认为人性本善,教育的作用就是要把人的善端最大限度地发展和扩充;荀子是“性恶论”的代表人物,认为人性本能具有趋恶性,教育的作用应是对人的本能进行正确引导和控制。近日,我读了《孟子译注》和《荀子诂译》两本书,认真研读了两位先贤关于人性论述的原文,发现两人对人性的解读虽然差距甚大,但却都得出了“人皆可以为圣贤”的结论。
尧、舜、禹是人人皆知的上古圣贤。为什么人人都可能成为圣贤呢?
孟子这样解释(不再抄录原文):只要肯主观努力,躬行仁义,就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人。要成为圣贤,不是做到做不到的问题,而是是否愿意做的问题。他指出,尧和舜的处世之道,就是奉行孝和悌而已。你穿尧那样的服装,说尧那样的话,做尧所做的事,就是尧那样的人了。这给我们的启示是:要成为圣贤之人,必须树立向善的信心,向着这个方向,从力所能及的事做起,不断完善自己,最终就能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人。
荀子是这样解释的:大禹之所以成为大禹,是因为他执行了仁义、法度。仁义法度,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可知可能的,因此,即使是一个走路的普通人,都可以懂得仁义、法度,都具有可以施仁义、执法度的资质,那么就都可以成为大禹。这给我们的启示是,一个人,都具有接受教育的基本素质,都具有发展的可能性,我们应通过教育将可能性变为现实性。